习题集5第五章 十八世纪启蒙文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81243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习题集5第五章 十八世纪启蒙文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习题集5第五章 十八世纪启蒙文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习题集5第五章 十八世纪启蒙文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习题集5第五章 十八世纪启蒙文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习题集5第五章 十八世纪启蒙文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习题集5第五章 十八世纪启蒙文学.docx

《习题集5第五章 十八世纪启蒙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习题集5第五章 十八世纪启蒙文学.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习题集5第五章 十八世纪启蒙文学.docx

习题集5第五章十八世纪启蒙文学

第五章十八世纪启蒙文学

一、填空题

1、在狂飙突进精神的影响下,青年时代的席勒创作了第一个剧本,在该剧中他“歌颂了一个向全社会公开宣战的豪侠青年”是,而他的被恩格斯称为“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2、英国18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者,又被誉为“英国小说之父”的是,其长篇小说代表作是。

3、十八世纪后期英国出现了感伤主义文学,其名称来源于_______________的代表作品_______________。

4、在法国启蒙运动中提出著名的“返回自然”口号的作家是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是法国百科全书派的代表,他的对话体小说_______________、被恩格斯称为“辩证法的杰作”。

6、歌德的书信体小说_______________是德国文学中第一部在国际上引起轰动的作品,他的_______________是其全部创作中地位仅次于《浮士德》的作品。

7、《波斯人信札》是法国启蒙作家_______________的作品,它开了_______________小说之先河。

8、第一次提出“世界文学”概念是德国作家_______________。

9、《浮士德》中的魔鬼是_______________,这是一个同浮士德对立的形象,又是“_______________的力之一体”。

10、十八世纪英国第一个重要的长篇小说作家是_______________,他的代表作是小说《_______________》。

11、《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上升时期的_______________的典型形象,恩格斯称其为“_______________”。

12、由于歌德创作思想上的深刻矛盾,因此恩格斯说他:

“有时,有时;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

13、薄伽丘的代表作是,它开创了欧洲的样式。

14、卢梭的自传体小说,实为一部宣扬个性解放、人格独立,维护“人权”尊严的宣言书。

15、十八世纪德国美学家、作家的作品和《汉堡剧评》对西方现实主义理论和美学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文学方面的代表作是一出具有强烈政治倾向的市民悲剧。

16、是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理论家和精神领袖。

17、歌德的书信体小说是德国文学中第一部在国际上引起轰动的作品,是歌德全部创作中地位仅次于《浮士德》的作品。

18、《老实人》、《天真汉》等作品的作者是,在第一部作品中,作者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

19、歌德的是德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历史剧。

20、歌德的是德国第一部教育小说。

附:

第五章填空题答案

1、《强盗》;卡尔;《阴谋与爱情》2、菲尔丁;《汤姆·琼斯》3、斯泰因;《感伤的旅行》4、卢梭5、狄德罗;《拉摩的侄儿》6、《少年维特之烦恼》;《威廉·迈斯特》

7、孟德斯鸠;哲理8、歌德9、靡菲斯特;作恶造善10、笛福;《鲁滨逊漂流记》11、资产者;“一个真正的资产者”12、非常伟大;极为渺小;天才;庸人13、《十日谈》;短篇小说14、《忏悔录》15、莱辛;《拉奥孔》;《爱米丽雅·迦洛蒂》16、赫尔德尔17、《少年维特之烦恼》;《威廉·迈斯特》18、伏尔泰;“黄金国”19、《葛兹·冯·伯里欣根》20、《威廉·迈斯特》

二、选择题

1、启蒙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A、唯物论B、理性C、人道主义D、唯心论

2、被恩格斯称为“辩证法的杰作”的作品是。

A、《修女》B、《宿命论者雅克》C、《拉摩的侄儿》D、《一家之长》

3、给年轻的歌德带来世界性声誉的作品是。

A、《少年维特之烦恼》B、《葛兹》C、《浮士德》D、《威廉·迈斯特》

4、《浮士德》的中心人物是。

A、天主B、浮士德C、靡非斯特D、海伦

5、第一次提出“世界文学”这一概念的,是德国作家。

A、莱辛B、席勒C、歌德D、赫尔德尔

6、“种我们自己的园地要紧”这句名言出自小说。

A、《老实人》B、《拉摩的侄儿》C、《宿命论者雅克》D、《天真汉》

7、《新爱洛绮丝》的作者是。

A、狄德罗B、孟德斯鸠C、伏尔泰D、卢梭

8、歌德的诗剧《浮士德》的基本情节是。

A、两幕序曲,一个赌赛,半生追求,一生悲剧

B、两幕序曲,一个赌赛,终生追求,五幕喜剧

C、一幕序曲,两个赌赛,终生追求,五幕悲剧

D、一幕序曲,两个赌赛,半生追求,一生喜剧

9、斯威夫特在英国文学中开创了。

A、写实主义传统B、浪漫主义传统C、讽刺传统D、空想社会主义传统

10、在法国启蒙运动中提出著名的“返回自然”口号的作家是。

A、卢梭B、伏尔泰C、狄德罗D、孟德斯鸠

11、靡菲斯特形象的主要作用是。

A、作为恶的代表来映衬善

B、作为“作恶造善的力之一体”,以激发推动浮士德前进

C、通过他的口来揭露现实社会的丑恶

D、作为恶的代表来阻挠浮士德的前进

12、启蒙作家在创作中把作为描写、歌颂的主要对象。

A、社会底层人民B、知识分子C、封建贵族D、资产阶级和平民

13、莱辛的剧作是德国第一部市民悲剧。

A、《萨拉·萨姆逊》B、《明哪·封·巴尔赫姆》

C、《智者纳旦》D、《爱密丽亚·迦绿蒂》

14、德国文学中第一部产生巨大国际影响的作品是。

A、《浮士德》B、《威廉·退尔》C、《威廉·迈斯特》D、《少年维特的烦恼》

15、“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这句话出自一部诗剧,这部诗剧是。

A、《天真汉》B、《浮士德》C、《老实人》D、《阴谋与爱情》

16、至十八世纪仍然影响欧洲文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A、文艺复兴文学B、中世纪文学C、古希腊文学D、古典主义文学

17、鲁滨逊作为资产者形象的主要精神特征是。

A、讲求实际和精于算计B、勤奋劳动和富于创造性

C、冒险精神和占有欲望D、精于算计和勤奋劳动

18、法国“百科全书派”派的创始人是。

A、狄德罗B、孟德斯鸠C、卢梭D、伏尔泰

19、“人是生而自由的,但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的一切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人更是奴隶。

”这句话出自卢梭的。

A、《论科学与艺术》B、《社会契约论》

C、《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D、《爱弥儿》

20、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的主人公是。

A、西班牙流浪汉典型B、具有才能却自甘堕落的时代畸形儿典型

C、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英国商业资产者的典型D、堂·吉诃德式的典型

21、1719年的发表,标志着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诞生。

A、《格列佛游记》B、《克拉丽莎》C、《蓝登传》D、《鲁滨逊飘流记》

附:

第五章选择题答案

1、B2、C3、A4、B5、C6、A7、D8、C

9、C10、A11、B12、D13、A14、D15、B16、C

17、C18、A19、B20、C21、D

三、名词解释题

1、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8世纪,具有全欧性质的一次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它是文艺复兴反封建反教会运动的继续和发展,比文艺复兴运动带有更加强烈的政治革命性质。

启蒙主义者提出了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明确的奋斗目标,他们以“理性”为核心,批判专制制度和宗教迷信,描绘未来的理想社会;他们强调思想意识的力量,主张用近代的科学文化知识去教育民众,启迪人们摆脱愚昧状态,故有启蒙运动之称。

其代表人物有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

它为法国大革命做好了充分的舆论准备。

2、感伤主义

感伤主义是18世纪中叶产生于英国、流行于欧洲的资产阶级文学流派。

因英国作家理查生·斯特恩的小说《感伤的旅行》而得名。

感伤主义作家创作上的主要特点是崇尚感情,他们以温情与仁爱的调子代替理性的批判,形成一种对不幸者的苦难表示同情和怜悯,也对自己的孤独寄以哀思的感伤心理描写的倾向。

感伤主义为后来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开辟了道路。

代表作家是英国的斯特恩、哥尔斯密和法国的卢梭等。

3、狂飙突进运动

狂飙突进运动发生在18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德国。

它是德国资产阶级发动的第一次带有全国性质的文学运动。

其主要思想倾向是:

反抗封建主义压迫,追求狂热的、傲慢的个人主义因素。

运动的名称来自当时作家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文艺纲领的制定者是赫尔德尔。

参加者大多是当时的青年作家,代表人物是青年时期的席勒和歌德。

他们从本民族历史中吸取题材,注意发扬民族风格。

歌颂理想化的大自然,崇拜天才,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并掺杂感伤主义成分。

这一运动体现了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是启蒙运动的继续,但仅限于文学领域,由于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所以未能发展为政治性的社会运动,反映了德国市民阶层的软弱与局限。

4、魏玛古典主义

80年代以后,德国文坛逐渐形成“古典主义”,又称“魏玛古典主义”。

此用语指的是歌德与席勒在狂飙突进运动冷却之后的创作,特别是歌德与席勒合作的十年(1794—1805)黄金时代。

这是冷静下来的启蒙主义,因为追求古典艺术的“高贵的单纯”和“宁静的伟大”,而获得“古典”之称,但与法国古典主义性质不同,而表现为情感与理性的和谐,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歌德与席勒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以高度的艺术造诣达到了全欧的先进水平,也标志着德国民族文学的形成。

5、哲理小说

18世纪启蒙主义作家创造的一种新型小说。

其艺术性不在于情节结构的完整人物形象的丰满,而在于通过具有明显寓意的形象,表现作者关于哲学、政治、社会问题的思想见解,在于把深刻的哲理用适当的形象巧妙表达出来的方式和语言艺术,故有哲理小说之称。

它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教诲性、哲理性。

常用体裁有书信体、对话体、游记等多种形式。

但由于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成为作者思想的代言人,从而削弱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代表作家是法国的孟德斯鸠、狄德罗和伏尔泰等。

6、百科全书派

百科全书派产生于欧洲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

其首领是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狄德罗。

他为用近代科学文化知识去启迪人们的头脑,自1751—1772年用20年的时间编撰了《科学、艺术与工艺的百科全书》共37卷,因这一巨大工程而团结了一批名流学者,称为“百科全书派”。

百科全书派的工作,总结了几百年来的社会和自然科学的成就,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全面批判封建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广造舆论。

7、正剧

正剧由法国狄德罗、博马舍和德国的莱辛创立。

这种戏剧介于悲剧和喜剧之间,其特点是强调戏剧的教育作用,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它采用散文的形式,描写现实社会斗争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他以第三等级的普通人作为戏剧的主人公,语言通俗易懂。

如狄德罗的《私生子》、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姻》等。

8、哥特式小说

十八世纪末在英国出现的一种凶杀小说。

这种小说多以中世纪阴森神秘的古堡为背景,写其中因恋情或因财产引起的凶杀复仇,充满神秘怪诞、恐怖和刺激。

代表作是瓦尔蒲的《奥特郎图堡》和拉德克力芙的《渥尔多弗的秘密》。

四、简答题

1、启蒙文学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启蒙文学是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学思想,它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鲜明的政论性和教诲性。

把文学当作启蒙思想的工具,借助文学的形式评论时政,抨击专制制度和宗教迷信,宣扬民主精神和人权思想,特别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教育作用,注意对当时各种社会问题的探讨。

第二,以第三等级的普通人作为描写和歌颂的主要对象,着重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他们的英雄行为和崇高感情,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思想愿望。

第三,创造了多种新的文学体裁,如哲理小说、正剧等。

启蒙文学过分注重哲理而忽视人物性格的刻画,人物形象往往不够丰满,个性不够鲜明。

作品中的主人公常常“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故艺术感染力不够。

2、鲁滨逊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1)鲁滨逊是一个新兴资产阶级理想中的英雄形象。

在他身上有着创造者和劳动者的品格,精力充沛,百折不挠,富于实干精神和进取精神。

(2)鲁滨逊又是一个“真正的资产者”,在他身上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个人占有观念和殖民主义占有欲。

他一切冒险的目的都是为了发财,为了占有。

(3)鲁滨逊的形象体现了处于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和事业心,表现了资产阶级开拓海外殖民地的勃勃壮志。

3、分析维特形象并概括其悲剧的社会意义。

(1)维特是一个具有高度典型意义的德国进步青年的形象,有理想、有才能,渴望自由,又力图有所作为,但又对前途深感迷茫,缺乏斗争的意志和决心。

(2)这一形象体现了德国市民的软弱性。

他的自杀是他为社会所不容的结果,是他既憎恶社会又找不到出路的必然归宿,同时也是他对那个令人窒息的社会的孤独而消极的抗议。

4、请分析浮士德和靡非斯特两者的关系。

(1)两者的个性和人生追求是截然不同的,因此两者的关系是相互对立的,一个代表善,一个代表恶,一个代表肯定,一个代表否定,一个要追求灵的境界,一个要沉湎于物欲之中。

(2)两者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靡非斯特是浮士德前进的外在动力,靡非斯特的存在从反面激发了浮士德。

(3)因此,两者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5、浮士德一生追求探索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他探索过程的意义何在?

(1)五个阶段:

1)学者生活:

清算过去,面向未来;2)爱情生活:

情欲享受,迷失理性;3)政治生活:

宫廷弄臣,无所作为;4)转向古代:

美的追求,美的幻灭;5)面对现实:

开拓进取,事业永恒。

(2)可见,浮士德的一生是永不满足、不断进取、不断追求的一生。

其意义有二:

1)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经验看,他的一生体现了人类发展的基本历程,反映了作者对人类命运和前途的哲学思考;

2)从欧洲资产阶级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通过他的一生,作者总结了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间资产阶级精神发展的历史——从挣脱中世纪经验哲学的桎梏、追求个性解放,与王权妥协,对个性全面发展的古典美的憧憬,直到在改造自然的伟大实践中最终实现自身的价值。

6、为什么说“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

(1)歌德漫长的一生充满矛盾,风云变幻的时代使他接受了革命的影响,在其作品中表现了反封建暴政的叛逆精神,反映了广大人民争自由、争平等,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愿望。

(2)但德国落后的现实和德国资产阶级的庸俗性,又使他摆脱不了鄙俗的妥协习气,从而害怕革命,轻视群众,热衷于政治上的改良主义。

对宫廷生活既表示厌恶,又处处迁就、妥协、屈从。

故恩格斯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一文中指出:

“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

7、简述莱辛的《拉奥孔》的美学思想。

《拉奥孔》探求的是诗与画的界限问题。

作者一反“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无声的诗”的传统观点,从两种艺术的媒介、目的、效果方面进行比较,认为诗表现的是连续的动作,是性格形成的过程;而画、雕塑则只是性格的完成或那富有包孕性的片刻,因此诗比画更有表现力。

作者还借古代拉奥孔父子被毒蛇缠死这一题材的不同处理,探讨了古代艺术审美特征。

五、论述题

1、试述歌德巨著《浮士德》的素材来源。

西方戏剧史上“向前人取材”曾是悲剧创作的一条规律。

如古希腊悲剧取材于神话,埃斯库罗斯说其悲剧是“荷马的片段”;莎士比亚全部取材于前人作品;17世纪古典主义悲剧家高乃依、拉辛不写当代题材。

直到18世纪,悲剧才强调写实、写平民。

《浮士德》也是“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但在素材的选择与提炼上,却与众不同。

《浮士德》素材来源有三:

(1)中世纪民间文学;

(2)古希腊神话;(3)《圣经》

首先,素材核心取自广泛流传于德国及欧洲其他一些国家关于浮士德博士的民间传说。

但歌德改造了它。

第一部用了浮与靡订约的旧情节,但注入启蒙主义思想和辩证法。

而浮与玛甘泪恋爱的情节完全是新创造。

第二部除了浮士德用魔法把荷马史诗的人物招来及与海伦生子保留原素材的痕迹外,其余均独创。

最后结局写浮士德灵魂得救而魔鬼失败,是素材情节的反写。

浮士德最后的“满足”体现歌德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并含有发人深思的人生哲理,与原素材中浮士德博士沉溺于私欲根本不同。

其次,歌德借用了古希腊神话素材,尤以海伦的情节最明显。

他将神话有关她的传说全写进诗剧:

借守城人赞海伦,明显借鉴荷马用特洛亚长老们低声议论走出城楼观战的海伦的间接写法;他捏造斯巴达王攻打浮士德城堡的情节,受《伊利亚特》的启发。

歌德的借鉴是独出心裁的,他竟能将纵横南北、上下几千年的不同民族与国度的故事捏合在一起,写现代的浮士德与古代的斯巴达王的矛盾,以加强海伦在作品中的地位,使我们不能不惊服他大胆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

再次,借用《圣经》素材。

上帝、魔鬼为人熟知,但应指出,《旧约》中有两卷是戏剧,它们成为歌德创作的重要来源。

其中“天上序幕”取材于诗剧《约伯记》;《雅歌》写所罗门化装牧羊人与牧羊女恋爱、结婚的故事,多用对话体,对比《浮士德》中“瓦卜吉司之夜”一场中写浮士德国与年轻魔女的对白,显然从《雅歌》中化出。

《约伯记》的主题是好人必须经受考验,魔鬼是“试金石”。

歌德主要借鉴《圣经》中考验世界人与信仰得救的精神来充实自己的创作。

歌德关于魔鬼是“作恶造善的力之一体”的辩证法思想也得益于《圣经》。

他还说过《圣经》对他构思诗剧的决定性的启发:

“得救的灵魂升天这个结局是很难处理的,碰上这种超自然的事情,我头脑里连一点儿影子都没有。

除非借助于基督教一些轮廓鲜明的图景和意象,来使我的诗意获得适当的、结实的具体形式,我就不免容易陷到一片迷茫里去了。

”(《歌德谈话录》)

歌德向前人取材的特点为其目光的宏观性。

《浮士德》素材的多元性来源是其他戏剧家很少可与之相比的。

而且,必须强调,一个作家在确定要写的内容以后,寻找什么适当的形式就异常重要。

对歌德国来说,这三方面正好为他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形式。

这里,形式显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倘若没有这些形式,《浮士德》就不可能问世。

歌德之博大精深的思想就无法表达资产阶级三百年的思想史也无从得到艺术的再现。

歌德是“世界文学”的第一个提倡者,是西方戏剧史上第一个熔冶古希腊文化与希伯来文化于一炉的戏剧家,《浮士德》正是西方戏剧史上第一部在“二希”文化合流的基础上进行巨大创新的戏剧,这是歌德的前无古人的贡献。

2、分析浮士德的形象及其意义。

歌德创作的诗剧《浮士德》中的浮士德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分子的象征形象:

1)浮士德是一种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是一个自强不息、执著探索者的形象。

作者让他经历各种诱惑和考验。

同梅非斯特打赌,激起他重新探索的信念;热恋的悲剧使他不再追求感官的享受;从政的悲剧使他逃避现实;古典理想的幻灭,使他重新回到现实中寻找实现理想的途径。

他永不满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始终向上向善。

这些构成了他性格上最鲜明的特征。

2)具有人身上鲜明的两重性:

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欲的驱使,常常沉迷于名利、地位、权势、女人和美等现实欲望中;另一方面,他又未被这些所迷惑,不断的超越自我,走向新生活。

一方面追求真理创造事业,一方面又迷恋儿女私情。

他一方面是理想社会的追求者,一方面又是王权的支持者。

这种“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

体现了歌德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想,也展示了人类的复杂性和真实性。

也反映了人类追求真理的艰巨性。

浮士德形象的意义在于:

向人们指出了精神净化的道路,指出了人生的意义和人们应追求的生活理想,把人们引向崇高的理想而奋斗不息的伟大道路。

3、分析《浮士德》的艺术特色。

歌德创作的《浮士德》在艺术上有它独特的风采:

(1)诗剧以幻想为主,将写实和幻想结合(天上地下、现实古代、人类魔鬼)。

使《浮士德》成为即是资产阶级理想的激越颂歌,同时又是当是德国现实生活的深刻概括。

(2)在人物塑造上:

采用辩证的方法。

浮士德灵与肉的对立统一,梅非斯特作恶造善的对立统一,推动了整个剧情的发展,展示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

用矛盾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群像。

天帝与魔鬼是理性与情欲的对比;浮士德与梅非斯特是人类与魔鬼的对比;浮士德与玛加蕾特是知识者与自然的对比。

比较的手法使各自的性格特征更为鲜明。

(3)形式多样化。

诗剧开头用自由韵体,写玛加蕾特用民歌体;写海伦部分则用古希腊悲剧的诗体。

叙事、抒情、议论糅为一体,诗剧大量运用了象征、比喻的手法,如人造人、海伦、魔女之厨都是象征,批评教会则常用暗喻。

4、如何理解“浮士德精神”与“浮士德难题”?

浮士德是西方资产阶级上升和发展时期的知识分子的代表,或者说是西方启蒙运动时期人道主义的知识分子的典型。

通常所说的“浮士德精神”有以下几个内涵:

其一,永不满足现状。

浮士德不论在对大自然的探索或人类社会的体验中,总不断前进,永不停止。

其二,不断追求真理。

浮士德漫长的生活历程,从为宫廷服务,陶醉在古典美的世界中,转到向大海争地,开辟荒滩为千百万人的安居乐业而奋斗,终于达到“智慧的最后结论”,即认识到人生的真理:

“人必须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与自由/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

其三,重视实践和现实。

浮士德肯定人的作用,肯定人生的目的在于行动,在于作出有益于社会的实践,通过实践而不断追求真理,最后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如上面所言:

“每天每时去争取生活与自由。

总之,“浮士德精神”就是不断努力进取的精神,也就是自强不息、坚持不懈的精神。

所谓“浮士德难题”,即:

如何使个人欲望的自由发展同为求得社会和个人道德所必需的控制和约束协调一致起来。

或者,怎样谋取个人幸福而不出卖个人的灵魂,从哲学上讲,就是康德所探讨的自然欲求与道德律令之间的矛盾。

康德认为,道德没有脱离人的动物本能(去苦求乐),因而不是道德本身。

道德必须诉诸于超人性的纯粹理性。

在康德看来,道德的崇高是在遏制人的情欲中实现的。

道德与情欲的冲突是绝对的。

浮士德面临的正是这种两难心态,即“紧贴凡尘的爱欲”与“先人的灵境”之间的矛盾,他的追求就是两者结合的“新鲜而绚烂的生命”。

5、试论《浮士德》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浮士德》不仅是“一部灵魂的发展史,一部时代精神的发展史”,也体现了歌德对世界万物矛盾运动和发展变化的基本理解,整部作品显示了歌德的“唯心史观与辩证法思想的统一”。

(郭沫若语)

《浮士德》中歌德以艺术和美学的方式,显示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作品中,天帝代表善,魔鬼为恶。

但两者对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相生相克,并构成宇宙间最基本、最至极的矛盾形态。

而浮士德与靡非斯特则是人世间的一对矛盾,两者如影相随,开始了肯定与否定、前进与停滞相互作用的漫长旅程。

从宇宙到人间,并非仅是作品艺术场景的转换,实质是歌德所理解的矛盾从一般到特殊的演进过程。

再则是由人间矛盾转入人自身的矛盾。

即如浮士德如是说:

“有两种精神居住在我的胸中,一个想要同别一个分离。

一个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执拗地固执着这个尘世,别一个猛烈地要离去凡尘,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升。

”作品中,浮士德本身就是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他不断否定过去,否定停滞的生活,追求崇高的理想;另一方面又固执尘世生活,满足于官能享受。

正是这样的描写,歌德深刻揭示了第三层矛盾构成,即人自身的矛盾构成。

可见,天上——人间——人自身无从充满矛盾,这构成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基本形态。

那么,如何把握浮士德自身的恶与靡非斯特代表的恶之间的关系?

从作品中看,两种恶本质上相同,内涵均为否定、破坏、停滞、毁灭。

然而,其不同之处在于,浮士德身上的恶是潜在的,在与魔鬼结盟前,他虽悲观、绝望,但并未造成什么破坏。

然而,当外在的恶作用于他后,其自身的恶才膨胀、发展起来了。

浮士德之所以每一阶段开始时自愿听从魔鬼摆布,其根本原因也在于二者本质上的一致性。

是外在的恶帮助了浮士德身上的恶做了想做而又凭自己的力量难以完成的事。

可以说,在作者心目中,浮士德与靡非斯特虽是两极对立,但实际上是人的一分为二,是人的两种精神,是人的发展过程的两个方面。

由于有两种精神,所以浮士德充满矛盾,而且在矛盾和冲突中不断发展;当然,两者之中,向上的精神,仍占主导地位。

始终贯串全剧的一人一魔、一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