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第一轮知识点复习讲义19.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78266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23.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知识点复习讲义1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知识点复习讲义1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知识点复习讲义1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知识点复习讲义1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知识点复习讲义1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知识点复习讲义19.docx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知识点复习讲义1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第一轮知识点复习讲义19.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知识点复习讲义19.docx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知识点复习讲义19

2015《金版新学案》高中历史(人民版)总复习讲义:

专题十第20讲 “自由放任”的美国、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一部分 专题十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教师用书]

专题概览

时期

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主要

表现

(1)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2)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改变了苏联的经济和社会结构,斯大林模式确立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出现“黄金时代”

(2)赫鲁晓夫改革,未能彻底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1)美国和西欧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各国立即进行政策调整,形成“混合经济”和“福利国家”

(2)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失败告终

(1)美、英、法等国缩小“福利国家”规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发展起来

(2)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1)美国迎来了新一轮的经济扩张,创下了美国经济发展史上的新纪录。

“新经济”时代使美国经济出现持续增长

(2)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成立后的改革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

专题

主旨

20世纪形成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局面,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互相影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给世界各国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

第20讲 “自由放任”的美国、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自由放任”的美国

一、世界经济大危机

1.根源: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表现:

1929年10月,美国纽约股票市场大崩溃,随后形成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3.特点

(1)范围广:

形成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2)破坏性大:

工业、农业和货币信用危机交织在一起。

(3)持续时间长:

从1929年到1933年各国经济进入“持续萧条”的阶段。

4.影响

(1)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工人罢工运动、农民运动不断高涨。

(2)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

(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峻的考验。

二、胡佛政府的反危机措施——杯水车薪

1.内容:

继续奉行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2.影响:

进一步加剧了危机。

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推到崩溃的边缘。

三、病入膏肓的经济——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影响

1.金融业崩溃:

股票价格连续下跌,银行业务被迫部分或完全停顿,金融业处于休克状态。

2.工农业生产严重破坏:

工业生产持续下降,重工业部门所受的打击尤为沉重;农业更是遭到毁灭性打击;全国经济陷入混乱和窒息境地。

3.失业工人大量增加:

失业人数继续增加,中产阶级的积蓄和家产荡然无存,社会地位一落千丈。

4.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激化:

全国范围内的罢工、抗议示威、骚乱暴动此起彼伏,整个社会一片混乱。

[轻巧识记]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一个根源: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两条道路:

美国的民主政治;德日的法西斯道路。

三大特点:

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四大表现:

银行倒闭;工商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下跌;失业人数增加。

[归纳概括]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

(1)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的结果。

(2)主要原因:

社会供需(产销)矛盾尖锐化的产物;资本家攫取高额利润,人民生活相对贫困;分期付款、银行信贷,资本家盲目扩大再生产。

(3)直接原因:

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

[概念阐释]“自由放任”政策

指导

思想

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思想,反对政府的直接干预,政府扮演“守夜人”角色

主要

表现

(1)政府对经济不进行较强的干预

(2)只是被迫采取一些措施,如实行联邦政府和私人企业合作、扶持私人企业以摆脱危机的政策

(3)乐观地估计危机只是暂时的,“繁荣就在眼前”

[思维升华]面对经济危机,胡佛政府的反危机措施

时间

政策

影响

前期

自由放任主义,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否决国会的救济方案,并大幅度提高关税

失业人数日益增加,对外导致各国纷纷高筑关税壁垒,加剧了世界性经济危机

后期

一是成立复兴金融公司;二是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扩大公共工程项目。

但仍实行通货紧缩政策,反对联邦政府进行救济

对缓解危机不仅无济于事,甚至起相反的作用,以至在1932年选举中失败

罗斯福新政

一、实干家罗斯福

1.当选和就任:

1932年,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当选为总统;1933年,宣誓就职。

2.新政的准备

(1)面对资本主义经济可以自我调节的信念已被彻底击碎的现实,果断地放弃自由放任主义政策。

(2)起用锐意进取的专家和教授组成“智囊团”,并把一大批有志于改革的人士安置到政府各个部门。

(3)国会授权罗斯福进行大规模的干预和调节,支持他改革经济运行机制。

(4)罗斯福采用“炉边谈话”的形式向人民解释新政,争取人民的支持。

3.新政的演变:

开始是通过国家干预摆脱危机;在取得初步效果后,逐步发展成为一系列具有改革意义的金融、工业、农业和劳工政策。

二、施行新政与渡过难关

1.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

1933年3月到1935年初,主要是采取应急措施,结束混乱状态,稳定人心。

(2)第二阶段:

1935—1939年,主要是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就。

2.主要内容

(1)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

下令所有银行停业整顿,通过《紧急银行法》。

(2)恢复工农业生产:

相继颁布《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等。

(3)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

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举办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等。

(4)保护劳工权利:

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公平劳动标准法》等。

(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通过《社会保险法》等,全国性的失业保险、养老金救济制度初步形成。

3.主要特点:

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前提,实行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

4.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1)对美国渡过经济危机起到重大作用;二战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进入新的繁荣发展阶段。

(2)新政作为通过国家干预来摆脱经济危机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对二战后美国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轻巧识记]罗斯福新政

[概念阐释]国家干预经济

国家干预经济是指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国家运用管制和宏观调控等手段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亦校正、补充市场缺陷的活动的总称。

[理解掌握]罗斯福新政的“新”

(1)新的理论:

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

(2)新的特点:

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阶级矛盾。

(3)新的起点:

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这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具体体现。

(4)新的模式: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借鉴和继承,促使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新变化,进入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易误辨析]罗斯福新政只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1)罗斯福新政是美国政府为克服经济危机而进行的政策调整,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缓和了国内的阶级矛盾。

(2)罗斯福新政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新政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它只是缓和了经济危机的危害,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

(3)罗斯福新政不具有社会主义色彩:

新政是资产阶级为应付危机作出的政策调整,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

因为没有改变资本主义本质,所以不具有社会主义色彩。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表现

(1)政府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干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

(2)政府补贴出口产品,维持高出口水平。

(3)政府大力投资科研和教育,推行福利主义政策。

2.作用:

美国快速完成了从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黄金时代”。

二、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

1.二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末

(1)理论:

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

(2)政策:

把充分就业作为主要目标。

(3)结果:

减轻了危机的破坏程度,但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赤字、高额国债和严重的通货膨胀。

2.20世纪70年代

(1)状况:

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困境。

(2)结果:

面对“滞胀”问题,凯恩斯主义失灵。

3.20世纪80年代

(1)政策:

①抑制通货膨胀:

削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

②医治生产停滞:

大规模减税和加大国防开支。

(2)结果:

经济开始回升并持续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状况得到了缓解,但造成高赤字、高国债、高利率和高贸易逆差并存的局面。

4.20世纪90年代

(1)政策:

“宏观调控、微观自主”。

(2)结果:

解决了赤字和失业问题。

三、美国的“新经济”

1.成果:

基本上实现了零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进入“新经济”时代。

2.存在的问题: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依然占据支配地位;富裕与贫困、竞争与垄断并存。

四、战后的西欧和日本

1.英国实行“混合市场经济”

(1)形成时期(1945—1979年)

①政策:

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

②特征:

私人企业与国有化相结合、国家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国家干预与自由竞争相结合。

(2)初步发展(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

货币主义政策。

(3)进一步发展(90年代后):

“多市场、少政府”的转变已成为其经济发展的趋势。

2.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

(1)背景:

二战后,政府干预经济力度加大。

(2)方针:

企业国有化、经济计划化和建设福利国家。

(3)方式:

提高国有企业比重和制定经济计划。

(4)手段:

财政、税收、价格。

(5)影响:

法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

3.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

(1)建立:

1949年,阿登纳政府废除中央统制经济,建立“社会市场经济”。

(2)特征:

①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②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3)结果:

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

4.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1)背景:

二战后初期,实行“统制经济体制”。

(2)形成: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形成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3)特征: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

(4)结果:

1987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轻巧识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概念阐释]“新经济”的出现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在低失业、低通货膨胀和低利率的条件下,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

1996年,美国的《商业周刊》称这一现象为“新经济的胜利”,“新经济”的概念由此问世。

这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

原因主要是一系列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作用,另外,也受经济周期性波动等规律及其他影响经济发展因素的制约。

[易误辨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既不是指垄断资本日益排挤中小企业,也不是指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而是指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加强。

(2)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经济计划,但不是计划经济体制,经济计划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

[综合分析]凯恩斯主义、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主张的不同点

(1)凯恩斯主义的经济主张是“有效需求决定论”。

主张充分就业,刺激消费需求;运用货币政策,扩大投资需求,加强国家干预经济,促进经济发展。

(2)货币学派的经济主张是:

影响经济发展的是货币供应量。

主张控制货币发行量,反对以扩大政府开支、增加预算来对付经济衰退和扩大就业,反对国家过多地干预经济。

(3)供给学派的经济主张是“供应决定论”。

在供给和需求关系上,供给决定需求,供给创造需求,只要供给充足,需求就会跟上,整个社会经济就会出现稳定增长,主张减税刺激经济发展。

[整体图示]美国的新经济

[归纳概括]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变化:

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西方福利国家在二战后得到发展;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第三产业得到发展;出现“新经济”。

(2)实质:

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3)作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达国家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避免了像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那样大的经济波动的发生。

(4)局限:

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1973年“黄金时代”结束,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

[思维升华]“二战”后法国经济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计划指导型经济模式对战后法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启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必须坚持走市场经济、国家调控、社会保障相结合的道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1.知识图示

(1)1929—1933年,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动摇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心,更有人惊呼“资本主义已经走到了尽头”。

(2)经济危机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出现的,它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每隔若干年就会爆发。

资本主义的生产周期就是由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构成的。

2.罗斯福新政

(1)特点: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阶段:

调整与复兴经济;改革。

(3)内容——救济、复兴和改革。

(4)措施——整顿银行与金融业;复兴工业;调整农业政策;实施救济与举办公共工程。

(5)意义:

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改变了美国人民的生活。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

2.二战后西方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及特点

(1)模式:

美国的“新经济”模式;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模式;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模式;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

(2)特点:

①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如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改革单一的所有制形式;制定指导性经济计划,对经济进行规划和指导。

②私人企业经营管理的调整。

在所有制方面,通过股票分散化,资本家不再拥有企业的全部所有权;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引起阶级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蓬勃兴起。

③完善社会福利制度,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史料] 1920年到1929年,美国工业生产增长了55%,而工人工资仅增长2%。

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工资的40%。

到1929年,占美国人口2%的富人的收入相当于美国全部国民收入的3/5。

史证 史料反映了贫富差距扩大,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供过于求。

[史料] 1923—1929年在任的美国总统柯立芝说:

“既然只有富人才是有价值的,因此政府应该谨防多数人的意见。

由于贫穷是罪恶的报应,政府便不应该向高尚的富人征税,以援助卑贱的穷人。

由于富人最了解他们的利益所在,政府便不应该干预他们经营的企业。

史证 史料中柯立芝的政策加剧了资本家生产的盲目性,加大了产销矛盾。

柯立芝的思想对美国历史造成的最大影响是为经济大危机的发生种下了祸根。

[史料] 1928年8月底,美国股票市场的平均价格相当于5年前的四倍。

1929年夏季的三个月中,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由268美元上升到391美元,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美元上升到258美元。

史证 史料反映了股票投机活动过度,股票暴涨,背离实际价格,造成虚假繁荣。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史料一] 美国工业指数1929年为125,1932年跌到58,1935年上升到101,1936年达121。

[史料二] 1935年,罗斯福严厉指责直接救济“伤了国家元气”。

他建议:

失业者仍由州政府和市县政府负责照顾;联邦政府则可设立一个新机构为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

1933年4月,一向热心于造林、水土保持和水力发电的罗斯福总统向国会提交综合治理田纳西河流域的法案,并签署生效。

史证 史料一表明通过新政,美国基本上已经摆脱了可怕的“大萧条”。

史料二则表明改革中充分发挥了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作用。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史料] 1945年底,(英国)议会通过大英银行国有化法案,1946年开始实施煤炭工业国有化。

法国(20世纪60年代)鼓励和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和全民教育事业,不惜投入巨额资金发展高科技产品和支持科学研究活动,国家投资开办职工职业培训工作。

1949年1月5日,杜鲁门在提交国会的年度咨文中,正式提出“公平施政”的政策纲领,把过去各种建议合并起来,形成一个更广泛、更系统、更具体的计划。

史证 史料反映二战后发达国家普遍采取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干预的政策。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手段、影响

(1)含义:

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结合。

(2)手段:

财政金融调节、指导性计划、国有化等。

(3)影响:

使资本主义经济进入“黄金时代”;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生产的盲目性。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材料一 20年代后半期,美国市场日益盛行①分期付款,以此来刺激消费。

1927年,60%的汽车是用分期付款的方式销售的,其他如电冰箱、洗衣机到私人住宅也大量采取赊销的方式。

——徐天新等主编《世界通史·现代卷》

材料二 当时全美国各种中短期的私人贷款,总数高达65亿美元,其中仅汽车贷款一项,就占了14亿。

——(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材料三 当时美国的②股票投机活动也非常猖獗,不但有职业投机者,一些普通的美国人也参与股票的投机,把它作为致富的捷径。

人们不但把自己的积蓄全部投入,甚至向银行贷款购买股票,结果造成这一时期股票价格被大幅度哄抬,发展到令人难以相信的高度,股票以其账面价值的3倍到20倍的价格卖出,这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徐天新等主编《世界通史·现代卷》

材料四 ③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漫画。

[读史三步曲]

粗读

材料一、二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在“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严重危机。

材料三反映了美国股市疯狂的状况,股票投机的猖獗,扰乱了金融市场的稳定性,这是美国30年代大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

材料四反映了经济危机的表现和影响

细读

材料一中①画线部分的关键信息:

分期付款,刺激消费体现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

材料三中②画线部分的关键信息:

股票投机猖獗,使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受到严重冲击。

材料四中③画线部分的关键信息:

经济危机的表现:

股市受重创、民众生活贫困

史证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爆发,说明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已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

[史料应用]

(1)据材料一、二,指出当时美国为刺激消费主要采取什么方式?

有何危害?

(2)材料三反映了美国社会中的什么现象?

这又会对金融市场产生怎样的影响?

(3)结合材料四概括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主要特点。

答案:

 

(1)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

导致市场的虚假繁荣,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

(2)股票投机活动。

导致股价大幅度提高,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受到严重冲击。

(3)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多角度、多史观探讨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临考视窗】 

(1)综合考查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以经济危机为切入点考查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理解扩大内需,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借鉴意义。

(2)罗斯福新政一直是高考重点,从政治、经济、思想多角度分析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原因,多种史观看待罗斯福新政都是值得关注的命题视角。

[高考例析]

(2013·高考北京文综卷)右图是1933年刊登在《华盛顿星报》上的一幅漫画,用以宣传当时美国政府的某项措施。

位于画面中间的人物代表美国政府,“NRA”是“全国复兴管理局”的缩写。

这项措施旨在(  )

A.恢复银行信誉     B.鼓励建立工会

C.加强社会保障 D.调整劳资关系

解题流程

审题

题干

时间:

1933年;关键信息:

以漫画的形式考查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全国复兴管理局”旨在复兴工业

分析选项

A项

错误选项,恢复银行信誉是整顿银行的目的

排除

B项

错误选项,鼓励建立工会是措施,不是目的

排除

C项

错误选项,加强劳动保障是社会救济的目的

排除

D项

成立全国复兴管理局是新政中复兴工业的措施,目的是调整劳资关系

正确

答案:

 D

[借题发挥]

1.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原因

(1)历史条件:

美国以革命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旧思想和旧势力的消除比较彻底。

(2)国际条件:

美国是华盛顿体系的受益者,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3)经济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战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

(4)政治基础:

阶级矛盾相对缓和,民主制度较健全,民主势力较强大。

(5)思想基础:

民主参政意识较强。

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希望解决的问题

问题

内容

具体措施

目的

股市崩溃银行倒闭

整顿财政金融

整顿银行

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工业生产过剩企业破产

调整工业生产

《工业复兴法》,最低工资,最高工时

消除过剩缓和矛盾

农业产品价格猛跌

调整农业生产

减耕减产,政府收购剩余产品

稳定价格保障利益

失业剧增矛盾重重

社会救济以工代赈

《社会保障法》,兴建工程

增加就业缓和矛盾

3.多种史观看待罗斯福新政

(1)近代化史观:

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2)社会史观:

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3)生态史观:

罗斯福减少农业耕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

(4)整体史观:

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同时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尝试应用]

1.(2013·高考天津文综卷)下图中,美国汽车产量1933年发生了较大变化。

其主要原因是(  )

A.消费者购买力下降      B.厂家生产能力下降

C.政府限制汽车生产 D.汽车销售价格上涨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读懂图表信息,美国汽车产量1929年达到顶峰,之后迅速下降。

这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对美国汽车制造业的影响。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使美国人的购买力下降。

B项与史实不符;C项错在时间上,《全国工业复兴法》通过的时间是1933年6月,即使限制,也需要一个过程;D项明显与史实不符。

答案:

 A

2.(2014·广东珠海调研)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政府中的重要成员霍普金斯说:

“我来华盛顿,就是要做到谁也不挨饿。

但给人吃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