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言及解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70024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名言及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孔子名言及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孔子名言及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孔子名言及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孔子名言及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孔子名言及解释.docx

《孔子名言及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名言及解释.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孔子名言及解释.docx

孔子名言及解释

孔子名言及解释

【篇一:

孔子名言及解释】

的名言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解释: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因难呢?

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解释:

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释:

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解释:

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因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的道路很漫长。

因为以仁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是重大的责任。

因为以的结束作为任务的结束,所以实现仁的道路是漫长而遥远的。

5、子绝四: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解释:

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

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6、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解释:

(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

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

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

7、朽木不可雕也。

解释:

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

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无可救药。

亦作朽木难雕.亦作朽木不雕.

8、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解释:

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自己的弟子,一、文学,即知名学。

研究如何提高知名度,二、行学,规范人们行为,使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章可循。

三、忠学,是修养学。

是培养人自觉自愿地做自己该做的事。

四、信学,是知人辨事之学,是培养人判断力的学问。

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解释:

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1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解释:

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

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11、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解释:

他的聪明可以学得来,他的装傻别人赶不上。

1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解释:

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释:

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4、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解释:

鸟快要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也是善良的。

15、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解释:

孔子说:

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很难让他了解深奥的道理了。

1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解释:

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18、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解释:

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

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1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释:

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2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释:

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2、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解释:

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23、法语之言,能无从乎?

改之为贵。

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解释:

正确的话,能不听从吗?

必须认真改正错误,才算可贵。

恭顺的话,能不使人高兴吗?

24、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解释:

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25、见得思义。

解释:

意思是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

26、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解释:

见到好的人、好的事,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做迟了。

看到了恶人或做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想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27、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解释:

说一个真正有学问,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君子,只忧道之不行,不考虑生活的问题;比如耕种田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只忧虑自己的为人,并不担心是否贫穷

28、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解释:

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这类的小人,就像是挖墙洞的小偷。

29、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解释:

生来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才学习的又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仍然不学习的人是最下等的了!

30、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解释:

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的人,那就值不得和他谈论什么了。

3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解释:

军队可以丧失主帅,一个人不可丧失志气。

意思是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

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

如可夺,则亦不足谓之志矣。

3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解释:

我愿老年人得到安逸,朋友们相互信任,少年人得到关怀。

3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解释:

到了严寒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不落叶的。

正如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

3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解释:

既有志于学习和追求真理却又以贫困为耻辱的读书人,不值得与他讨论真理。

35、朝闻道,夕死可矣。

解释:

早晨学得真理,当天晚上死掉也不后悔。

意思是指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36、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瘦哉?

人焉瘦哉?

解释:

了解一个人,要看他的所作所为,不仅了解他的过去,还要观察他的现在,这样的话,对那个人的了解还会不全面吗?

3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释:

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从中获得新知识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38、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解释: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事吗?

39、道不同,不相为谋。

解释:

政治主张不同,不互相探讨。

这里讲的是一条结交的原则,以道同为原则,道不同,不相为谋。

因为彼此政治主张不同,就无法互相探讨。

交友也是一样,不同道的人难以相友。

40、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解释:

过去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

4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释:

懂得学业的人不如喜爱学业的人,喜爱学业的人不如以从事学业为快乐的人。

42、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解释:

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求自己作出成绩来。

43、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解释:

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苛刻要求别人。

4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解释: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去促成别人的坏事。

4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解释:

君子心胸坦荡故待人接物犹如行走在平坦大道上,安祥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患失,故常怀忧虑之心。

46、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解释:

有过错不改正,才是真错。

47、小不忍,则乱大谋。

解释:

小事上不能忍耐,就会坏了大事。

这里的小事包括小忿怒和小仁小惠两个意思,即妇人之仁不能忍于爱;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

48、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解释:

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忧患很快就会出现。

4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释:

工匠要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准备好他的工具。

这是一种比喻,即如想做好一件事,必须先具备做这件事的先决条件才能事半功倍。

50、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解释:

君子应该说话谨慎,做事勤劳敏捷。

51、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解释:

热衷于传播小道消息的行为,是对道德的背弃。

5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

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加给别人。

53、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解释:

用公平正直来对待怨恨,以恩德来报答恩德。

54、听其言而观其行。

()

解释:

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才肯相信。

55、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解释:

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谋划那方面的政事。

56、名不正,则言不顺。

解释:

名分不正,说话就不能顺理成章。

57、割鸡焉用牛刀?

解释:

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58、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解释:

执政者不因人说好听的话就提拔他们,也不因他是坏人就鄙弃他说过的正确的话。

59、有教无类

解释:

我对凡来求学的人,都无区别地加以教育。

6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解释:

懂就就懂,不懂就说不懂,才是聪明人。

61、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解释:

对可以交往的人而不与之交往,是错失了人;对不可以交谈的人而与之交谈,是失言。

他认为只有聪明人(知者)才能做到既不失人又不失言。

分页:

【篇二:

孔子名言及解释】

孔子(公元前551年(庚戌)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

汉族。

春秋阜市南辛镇人,祖籍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集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世界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

以下是孔子的名言整理分享: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解释: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因难呢?

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解释:

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释:

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解释:

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因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的道路很漫长。

因为以仁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是重大的责任。

因为以生命的结束作为任务的结束,所以实现仁的道路是漫长而遥远的。

5、子绝四: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解释:

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

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6、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解释:

(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

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

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1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

7、朽木不可雕也。

解释:

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

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无可救药。

亦作“朽木难雕”.亦作“朽木不雕”.

8、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解释:

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自己的弟子,一、文学,即知名学。

研究如何提高知名度,二、行学,规范人们行为,使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章可循。

三、忠学,是修养学。

是培养人自觉自愿地做自己该做的事。

四、信学,是知人辨事之学,是培养人判断力的学问。

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解释:

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1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解释:

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

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11、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解释:

他的聪明可以学得来,他的装傻别人赶不上。

1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解释:

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释:

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4、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解释:

鸟快要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也是善良的。

15、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解释:

孔子说:

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很难让他了解深奥的道理了。

1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解释:

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18、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解释:

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

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1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释:

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2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释:

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2、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解释:

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23、法语之言,能无从乎?

改之为贵。

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解释:

正确的话,能不听从吗?

必须认真改正错误,才算可贵。

恭顺的话,能不使人高兴吗?

24、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解释:

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25、见得思义。

解释:

意思是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

26、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解释:

见到好的人、好的事,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做迟了。

看到了恶人或做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想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27、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解释:

说一个真正有学问,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君子,只忧道之不行,不考虑生活的问题;比如耕种田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只忧虑自己的为人,并不担心是否贫穷

28、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解释:

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这类的小人,就像是挖墙洞的小偷。

29、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解释:

生来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才学习的又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仍然不学习的人是最下等的了!

30、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解释:

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的人,那就值不得和他谈论什么了。

3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解释:

军队可以丧失主帅,一个人不可丧失志气。

意思是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

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

如可夺,则亦不足谓之志矣。

3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解释:

我愿老年人得到安逸,朋友们相互信任,少年人得到关怀。

3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解释:

到了严寒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不落叶的。

正如”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

3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解释:

既有志于学习和追求真理却又以贫困为耻辱的读书人,不值得与他讨论真理。

35、朝闻道,夕死可矣。

解释:

早晨学得真理,当天晚上死掉也不后悔。

”意思是指“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36、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瘦哉?

人焉瘦哉?

解释:

了解一个人,要看他的所作所为,不仅了解他的过去,还要观察他的现在,这样的话,对那个人的了解还会不全面吗?

3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释:

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从中获得新知识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38、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解释: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事吗?

39、道不同,不相为谋。

解释:

政治主张不同,不互相探讨。

这里讲的是一条结交的原则,以道同为原则,道不同,不相为谋。

因为彼此政治主张不同,就无法互相探讨。

交友也是一样,不同道的人难以相友。

40、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解释:

过去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

4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释:

懂得学业的人不如喜爱学业的人,喜爱学业的人不如以从事学业为快乐的人。

42、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解释:

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求自己作出成绩来。

43、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解释:

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苛刻要求别人。

4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解释: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去促成别人的坏事。

4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解释:

君子心胸坦荡故待人接物犹如行走在平坦大道上,安祥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患失,故常怀忧虑之心。

46、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解释:

有过错不改正,才是真错。

47、小不忍,则乱大谋。

解释:

小事上不能忍耐,就会坏了大事。

这里的小事包括小忿怒和小仁小惠两个意思,即妇人之仁不能忍于爱;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

48、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解释:

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忧患很快就会出现。

4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释:

工匠要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准备好他的工具。

这是一种比喻,即如想做好一件事,必须先具备做这件事的先决条件才能事半功倍。

50、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解释:

君子应该说话谨慎,做事勤劳敏捷。

51、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解释:

热衷于传播小道消息的行为,是对道德的背弃。

5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

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加给别人。

53、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解释:

用公平正直来对待怨恨,以恩德来报答恩德。

54、听其言而观其行。

()

解释:

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才肯相信。

55、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解释:

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谋划那方面的政事。

56、名不正,则言不顺。

解释:

名分不正,说话就不能顺理成章。

57、割鸡焉用牛刀?

解释:

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58、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解释:

执政者不因人说好听的话就提拔他们,也不因他是坏人就鄙弃他说过的正确的话。

59、有教无类

解释:

我对凡来求学的人,都无区别地加以教育。

6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解释:

懂就就懂,不懂就说不懂,才是聪明人。

61、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解释:

对可以交往的人而不与之交往,是错失了人;对不可以交谈的人而与之交谈,是失言。

”他认为只有聪明人(知者)才能做到既不失人又不失言。

孔子生平年表记录:

1岁: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鲁襄公二十二年八月廿七)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

关于孔子出生年月有两种记载,相差一年,今依《史记孔子世家》说。

2岁:

公元前550年(鲁襄公二十三年)孔子在鲁。

3岁:

公元前549年(鲁襄公二十四年)其父叔梁纥卒,葬于防山(今曲阜东25里处)。

孔母颜徵在携子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

4岁:

公元前548年(鲁襄公二十五年)孔子在鲁。

孔子

5岁:

公元前547年(鲁襄公二十六年)孔子弟子秦商生,商字不慈,鲁国人。

6岁:

公元前546年(鲁襄公二十七年)弟子曾点生,点字皙,曾参之父。

7岁:

公元前545年(鲁襄公二十八年)弟子颜繇生,繇又名无繇,字季路,颜渊之父。

8岁:

公元前544年(鲁襄公二十九年)弟子冉耕生,字伯牛,鲁国人。

9岁:

公元前543年(鲁襄公三十年)孔子在鲁。

这一年,郑国子产执政,“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

”(《左传襄公三十年》)郑国大治。

后来孔子对子产的政绩评价很高。

10岁:

公元前542年(鲁襄公三十一年)弟子仲由生,字子路,卞人。

是年鲁襄公死,其子躌继位,是为昭公。

11岁:

公元前541年(鲁昭公元年)孔子在鲁。

12岁:

公元前540年(鲁昭公二年)弟子漆雕开生,字子若,蔡人。

13岁:

公元前539年(鲁昭公三年)孔子在鲁。

16岁,公元前536年(鲁昭公六年)郑铸刑鼎。

弟子闽损生,字子骞,鲁国人。

17岁:

公元前535年(鲁昭公七年)孔母颜征在卒。

是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19岁:

公元前533年(鲁昭公九年)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

20岁:

公元前532年(鲁昭公十年)亓官氏生子。

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字伯鱼。

是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27岁:

公元前525年(鲁昭公十七年)郯子朝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

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当在此前后。

30岁:

公元前522年(鲁昭公二十年)自十五岁有志于学至此时已逾15年,孔子经过努力在社会上已站住脚,故云”三十而立”。

(《论语为政》)是年齐景公与晏婴来鲁国访问。

齐景公会见孔子,与孔子讨论秦穆公何以称霸的问题。

弟子颜回、冉雍、冉求、商瞿、梁鴷生。

回字渊,雍字仲弓,求字子有,瞿字子木,皆鲁国人;鴷字叔鱼,齐国人。

31岁:

公元前521年(鲁昭公二十一年)弟子巫马施、高柴、宓不齐生。

施字子期,陈国人;柴字子高,齐国人;不齐字子贱,鲁国人。

32岁:

公元前520年(鲁昭公二十二年)弟子端木赐生,赐字子贡,卫国人。

34岁:

公元前518年(鲁昭公二十四年)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学礼于孔子。

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

36岁:

公元前516年(鲁昭公二十六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得到齐景公的赏识,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

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37岁:

公元前515年(鲁昭公二十七年)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由齐返鲁。

吴公子季札聘齐,其子死,葬于瀛、博之间。

孔子往,观其葬礼。

弟子樊须、原宪生。

须字子迟,鲁国人;宪字子思,宋国人。

38岁:

公元前514年(鲁昭公二十八年)晋魏献子(名舒)执政,举贤才不论亲疏。

孔子认为这是义举,云:

“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

39岁:

公元前513年(鲁昭公二十九年)是年冬天晋铸刑鼎,孔子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40岁:

公元前512年(鲁昭公三十年)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故自云“四十而不惑”。

弟子澹台灭明生。

灭明字子羽,鲁国人。

41岁:

公元前511年(鲁昭公三十一年)弟子陈亢生。

亢字子禽,陈国人。

42岁:

公元前510年(鲁昭公三十二年)昭公卒,定公立。

43岁:

公元前509年(鲁定公元年)弟子公西赤生。

赤字华,鲁国人。

45岁:

公元前507年(鲁定公三年)弟子卜商生。

商字子夏,卫国人。

46岁:

公元前506年(鲁定公四年)弟子言偃生。

偃字子游,吴国人。

47岁:

公元前505年(鲁定公五年)弟子曾参、颜幸生。

参字子舆,鲁国人。

幸字子柳,鲁国人。

49岁:

公元前503年(鲁定公七年)弟子颛孙师生。

师字子张,陈国人。

51岁:

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九年)孔子为中都宰,治理中都(汶上县)一年,卓有政绩,四方则之。

弟子冉鲁、曹坅、伯虔、颜高,叔仲会生。

鲁字子鲁,鲁国人:

坅字子循,蔡国人:

虔字子析,鲁国人;高字子骄,鲁国人:

会字子期。

鲁国人。

52岁:

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后升大司寇,摄相事。

夏天随定公与齐侯相会于夹谷。

孔子事先对齐国邀鲁君会于夹谷有所警惕和准备,故不仅使齐国劫持定公的阴谋未能得逞,而且逼迫齐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