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68871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3.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docx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docx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

第Ⅰ卷为阅读题,共70分;第Ⅱ卷为表达题,共80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如果问人为什么不读书,回答常常是没时间、没精力。

但另一方面,日常生活类图书之外,成人读盗墓、穿越;孩子读图文、漫画却越来越多。

去年图书零售市场的报告,虚构类书籍销售的前五名全为郭敬明与韩寒包揽,许多大学图书馆的名著出借率被排在百位之外。

以图代书,做在线阅读,甚或以上Facebook、刷微博代替阅读的也不在少数。

这种“浅阅读”风气的存在,凸显了整个社会浮躁肤浅的荒败景观。

我们无意否认知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而只是想提请注意,媒介的变化已然掩夺了阅读的本意,但大多数人对这种变化太不以为意了。

尽管生活中,他们不认为开车可以完全代替走路,赏览风景,尤其僻远的美景,更是非走路不可。

但一回到阅读,认知就发生了偏差,对读图、读网不能代替读书的认识,并不像自己以为的那么清楚。

相反,忘记由文字构成的书籍,因符号抽象,常呈现为一开放的结构,在引发人书对话过程中,能唤起人往复思考,是最锻炼人脑的活动。

其中经典阅读,尤能使人在人书互动中形成紧张的思维对待,助成理性对感知的超越,人性对历史的体贴。

而音画构成的具象,多刺激感官,不触及心灵。

耽溺日久,很容易使人产生惰性,形成按给定预设被动接受的知觉依赖,进而造成迟钝自闭,沟通不良。

严重的,连生存都会发生问题。

至于网络,因常提供即刻性与碎片化的资讯,在使读网带上时尚化的“轻阅读”特性同时,也会程度不同地损害阅读的品质,造成人智力的降级与思想的衰退。

对此,尼古拉斯•卡尔的《浅薄:

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有很详尽的讨论。

因网络对人“神经线路”与“记忆程序”的重新编布,使人的阅读常流于字表滑行,而无法做深入的思考,由此,他会觉得《战争与和平》太长,《追忆似水年华》又太晦涩,并将爱读经典视为前人少环境刺激、无处可去养成的老嗜好,而将其毫无顾惜地抛弃。

可事实是,尽管现实世界无限广阔,虚拟空间更丰富多彩,但如果人们对它的贪恋是以牺牲自身与客体世界的区别为代价,就太不值了。

因为众所周知,人与包括机器在内的客体世界的分离能力与分离程度,恰恰是人所具有的本质力量的表征。

它不但构成了文化的基本定义,也是一切经典创造的终极要旨。

有鉴于此,我们实在不能相信,一味的读图和读网有补人的精神,相反,它在提供便捷的同时容忍偷惰,因此毋宁说是弱智的,甚至有害的。

如今已有人不再思考问题,只想着去哪里找现成的答案,甚至哪里有上网点,全不知批判式思维的形成,更依赖人的“原始硬盘”——人经由经典阅读养成的智慧头脑,以及由其分析整理过的知识记忆。

至于因分析能力与实际享有信息数量不对称,造成的一些年轻人的价值观倾圮,就更触目惊心。

而那种对深邃思想的卓越追索,对人类整体性精神出路的关切,恰恰经典里最多,甚至就是经典最显著的徽标。

(节选自汪涌豪《经典阅读的当下意义》,有删改)

1.与“浅阅读”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浅阅读”是指读图、在线阅读、上Facebook、刷微博等一些不重思考的阅读活动。

B.“浅阅读”不能取代阅读就如同开车不能取代走路来观赏美景,但人们都难以理解。

C.“浅阅读”易使人产生惰性和依赖心理,造成迟钝自闭,沟通不良,甚至危及生存。

D.“浅阅读”少有批判思维,分析能力与实际享有信息数量不对称,影响价值观。

2.下列对原文的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从人们除了读盗墓、穿越,读图,读网外,其他什么都不读的现状,引出“浅阅读”危机的中心话题。

B.第二段论述媒介的变化改变了阅读的本意,即失去了应有的思维训练,但大多数人却不能真正意识到这一点。

C.第三段先阐述音画阅读容易产生惰性;接着阐述网络阅读有损阅读的品质;最后总结上文,强调一味读图和读网有百害无一利。

D.第四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人们不再思考,却能依赖别人经由经典阅读养成的智慧头脑以及由其分析整理过的知识记忆。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人们喜欢“浅阅读”,依赖“浅阅读”,是由于整个现代社会的浮躁与肤浅,这种现象令人担忧。

B.人们喜欢读图读网,以至许多大学图书馆的名著出借率被排在百位之外,未必是因为现代人没时间和精力。

C.阅读经典能引人思考,更能使人在人与书互动中形成紧张的思维对待,实现理性的超越,人性对历史的体贴。

D.“浅阅读”在给人们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容忍了懒惰,而阅读经典却能帮助读者追索深邃思想,关切人类整体性精神出路。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陈公弼传

  公讳希亮,字公弼。

天圣八年进士第。

始为长沙县。

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能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

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

去为雩都。

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

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原自新。

公戒而舍之。

巫觋岁数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

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

毁淫祠数百区,勒巫觋为良民七十余家。

  盗起,知房州。

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

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

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

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

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

士皆矗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

“初不知公官军也。

”吏士请斩甲以徇。

公不可,独治为暴着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黩。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

诏公乘传往代之。

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

米翔贵,民益饥。

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

旁郡皆得除。

又言正民无罪。

职事办治。

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徙知庐州。

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

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

公笑曰:

“此必醉耳。

”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为京西转运使。

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

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而流军校一人,其余悉遣赴役如初。

致仕卒,享年六十四。

其人仁慈,故严而不残。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县大耸     耸:

震惊。

B.以公少年易之 易:

更换。

C.甲不能戢士   戢:

约束。

D.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 蠲:

免除。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公弼治市“严而不残”的一组是(  )

①公戒而舍之②公禁之,民不敢犯③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

④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⑤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

⑥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雩都当地的巫师,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以祭鬼免除火灾为借口,大肆搜刮百姓财物,陈公弼到任后,严令禁止。

B.陈公弼到房州后,而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夜布防,声威赫赫。

终于保得一方安宁。

C.淮南发生饥荒,安抚、转运使指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

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

D.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曾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后来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

7.翻译下列两个句子(10分)

(1)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2)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

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

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

欢笑有儿童。

[注]①玉花:

喻雪花。

8.“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

请简要赏析。

(6分)

9.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面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一题,每句1分,共6分)

(1)层林尽染。

        ,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            。

山不厌高,。

天下归心。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

(2)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又前而为歌曰:

“,!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

选考题

(请在第11、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

注:

只能做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销题,若多做或不选则以第11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秦淮河上寻桨声

                                        文瑞 

最早对秦淮河的认识,缘于唐代杜牧的诗《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雾霭如烟,酒肆飞歌,人家热闹,商女如花……从此,在我的印象中,秦淮河与风月,与商女、人家,与诗人是裹挟在一块的。

 

当时的我没有能力走近秦淮河,只能是心生些无端的遐想。

想什么呢?

想秦淮河的风月,历经六朝摞下来是不是可以摞成一摞诗册了?

想有谁可以告诉秦淮河究竟是溶了商女的胭脂红多还是溶了商女的相思泪多?

想秦淮河人家是谁?

是酒家、船家、商家、女人家?

是酒家的花雕芬芳,是船家的轻舟载月,是商家的挥金如土,是女人家的袅袅婷婷?

想是秦淮河风流还是来到秦淮河的诗人风流?

是秦淮河的风流诱发了诗人的风流,还是诗人的风流赋予了秦淮河的风流?

到过秦淮河的人说,在秦淮河,诗境与坏境曼妙无比——诗歌中可以读出秦淮河,秦淮河可以流出诗歌。

 

我想象的秦淮河,两岸的酒家肯定是要有的,软软的吴歌也肯定是要有的,即便是艳俗的女子也可以是有的,而每个酒家门前肯定也飘逸着一方旌旗或是几盏小灯,供着一盆兰花或茶花,或倚着一个婉约的江南女子,如果没有女子倚窗,则要有吴歌从窗里飘逸出来,迷得游船的才子、公子们船舱探头,引颈见美人。

而秦淮河的水呢,必定是清澈见底,甚至可见鱼虾追逐,船从如镜的水面划过,划出一道清波,清波在逶迤的灯光下闪烁着片片粼光;天上有一轮孤月随着船走,船舱里有三两个知己男女,或抚琴或轻歌,或饮酒或品茗,或叙情或抒怀,尽说些风花雪月的事。

如果是冬天则要有一炉暖炭煮着黄酒,如果是夏天则要有一把绢丝的扇摇着凉风,如果是春天就遐想“无风自婀娜”的王献之诗中的桃叶姑娘,如果是秋天就戏说来江南贡院考试的才子唐伯虎的风流韵事…… 

后来,我读大学时,读到了朱自清、俞平伯两位散文大师的同题美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对秦淮河有了新的感悟。

两位大师因为生活经历和对事物感悟的角度不同,写出来的文章或重于抒情或偏于状景,伯仲难分,均是千秋文章。

这时的秦淮河,已然没有了六朝的历史味的古韵,但仍有商女的歌声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地发出”。

朱、俞是性情中人,更是道德中人,显然不适应这种缺乏情韵的歌声,他们宁愿在灯下与月交融的秦淮河静静的一隅“静听那汩汩的桨声”……于是,秦淮河的风月在我的心中演变成了“汩汩的桨声”。

 

2005年农历大雪的一天,我走近秦淮河。

时值寒冬,却人流如织。

秦淮河窄窄的,不过百米,两岸灯火如炬,迷离闪烁,旧唐诗流淌的风韵被放大得有些变形,感觉上更似一位珠光宝气的女子。

这热烈的场景令我一时竞不能适应。

我心想:

秦淮河可以有商女人家,但秦淮河不应该是如许艳俗的呀!

 

显然,我要失望了。

把秦淮河定格于美好想象的诗歌与传说中,只会是如同朱自清一样的结局了——“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

21世纪的市场经济,商业运作古文化,秦淮河的商业味浓郁得像粘稠的蜜,现代、时尚的霓虹灯五光十色,加之行色匆匆的人群、南腔北调的人语,蛊惑得秦淮河的清韵全然无了踪影。

或许,秦淮河的唐诗宋词的妙韵’全部回到诗卷中去,回到历史中去了。

这日,天寒地冻,我四处寻觅也没有寻觅到曾经载过朱、俞的那种带桨的“七板子”船,因此,我放弃了游船的想法,我预见上了船去必定也感受不到杜牧的诗韵,感受不到朱、俞笔下的那感动人心的“汩汩的桨声”。

 

其实,浮躁的是人心。

秦淮河始终是厚重的,她沉淀了层层叠叠的历史,流逝了年年岁岁的时光,而且,还将继续把历史沉淀,把时光溶解,直到永远。

秦淮河始终是静谧的,她历经千秋岁月,早已看惯了风花雪月、刀光剑影,看惯了朝野更迭、聚合离散,看惯了春风杨柳、冰霜残梅,也早就听惯了商女们的歌舞升平,习惯了商女们的爱恨情仇。

秦淮河始终是自然的,她为城市承载了过多的奢侈,包容了过多的繁华,可这奢侈与繁华是人类给予她的呀,应该返朴的人类,是搅了秦淮河清韵的人类。

历史一页页翻过,时光一年一年走过,世事变迁,世事缤纷,灵魂属于自己,本就是走马观花的我们又何必向秦淮河寻求些什么呢?

 

对秦淮河有了这样的理解,我的心蓦地清明起来。

身临繁华却心如静水。

而在这心的静水中,一支灵魂之桨在游弋,发出“汩汩的桨声”……    

(选自2006年第9期《散文选刊》)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作者在没有看到秦淮河之前,对秦淮河的印象一直是神秘美好的。

 

B.作者花大量的笔墨描写想象中的秦淮河,是为了和现实中的秦淮河作对比。

 

C.文章主旨只是在于作者对现代人不爱惜人文环境、丢失古老文化的行为进行批评。

 

D. 自古及今,涉及秦淮河的诗歌很多,人们可以从诗歌中了解秦淮河;秦淮河就如同诗歌一样曼妙无比。

E历史是秦淮河的养料,可以说历史成就了秦淮河,没有历史的秦淮河失去了一切意义。

 作者先写了两位大师笔下的秦淮河,又写了诗歌中的秦淮河,从形态与神态两方面唤醒了秦淮河。

(2)文章开头引用了杜牧的诗句,这有何作用?

(6分)   

(3)文章最后说“对秦淮河有了这样的理解”,“这样”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6分)  

(4) 文章题目为“秦淮河上寻桨声”,从全文来看,“桨声”指代什么?

 (2分) 请概括出作者在不同阶段对秦淮河的不同感受。

(6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蔡元培的北大时代

黄艾禾

北大因蔡元培,从此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

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

1916年时的北大,虽然已经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其作为“皇家大学”的官僚气与衙门气依然农厚。

在教员中,有不少是北洋政府的官僚,这些教师即使不学无术,也受到学生巴结,以便日后自已当官仕途方便。

陶希圣先生对那时的北大曾有这样的回忆:

“民国初年。

贵族子弟仍然不少。

……两院一堂是八大胡同(当时的妓院集中地)受欢迎的重要的顾客。

一堂就是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

”北大的这种腐败名声,蔡元培早有所闻,朋友们也劝他不要去,担心他“进去了,若不能整顿,反于自己的名声有碍”,然而蔡内心里已经下定决心。

实际上,“教育救国”的理念,是蔡元培自戊戌变法失败后一直坚信不移的信念。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接受了北洋政府大总统黎元洪的北大校长委任状。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赴北大上任。

据当时正在北大上学的顾颉刚的回忆,到任邢天,校工们在门口恭恭敬敬排队向他行礼,蔡元培“脱下礼帽,郑重其事地向校工们回鞠了一个躬,这就使校工和学生们大为惊讶”。

实际上,蔡元培从来也没有把北大校长一职看作是一官职,他不做官,也要求学生们不做官。

蔡元培1月4日到北大上任,1月11日就呈请教育部聘任陈独秀出任文科学长。

蔡元培与陈独秀,个性完全不同。

但是蔡元培看中陈独秀的.是他的新锐和毅力。

一旦下定决心。

就一越趟“亲顾茅庐”。

他去陈的住处拜访陈时,因陈习惯晚睡晚起。

他就耐心地坐在门口的一只小板凳上,等待着年龄小他一轮的陈独秀醒来。

在蔡元培引进了陈独秀后,陈又引进了胡适进北大当教师。

而胡适当时不过是个连博士学位还没拿到的毛头小伙――后来,胡适在他的纪念文章里曾提到,如果没有蔡元培。

他的一生很可能会在一家二三流的报刊编辑生涯中度过。

陈独秀与胡适,是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著名八字方针下的两段佳话。

蔡决心以这八个字来塑造北大.是他在欧洲留学期间就已埋下的心愿。

在这种精神下,北大吸引了中国的各路学术精英。

大师云集,各种文化社团风起云涌。

而那种“师生间问难质疑。

坐而论道的学风”,那种民主自由的风气,从那时开始形成,成为北大异于其他大学、吸引后来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独特传统。

实行教授治校,也是蔡元培在国外留学期间感悟到的。

在蔡任北大校长期间建立起教授会、评议会,各科学长由教授会公举等举措,都是对德国大学管理方法的仿效。

据时任北大教授的沈尹默的回忆,当时的评议会,由全体教授推举,约五人中选一人。

凡校中章程规律,都要经评议会同意。

讲到蔡元培与北京大学,就必然讲到“五四运动”。

在蔡元培的支持下。

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孕育了丰厚的文化背景,而“五四运动”本身,也直接与蔡元培相关。

1919年5月4日。

在游行队伍从红楼出发之前,蔡元培曾在出口处挡了一下。

他表示大家有什么要求。

他可以代表同学们向政府提要求。

但在激愤之下,学生们不肯。

1919年5月4日当晚,蔡元培对学生们说:

“你们今天所做的事情我全知道了,我寄以相当的同情。

”话一出,全场欢声雷动。

蔡又说:

“我是全校之主,我自当尽营救学生之责……我保证在三天之内,把被捕同学营救回来。

”……

在社会的强大舆论压力下,被捕学生于5月7El被保释出狱。

而蔡元培却在5月8日向政府提出辞呈。

第二天,就悄然去了天津,后来回了浙江老家。

1923年之后的蔡元培,人或在海外,或在国内办大学院和中央研究院等,已不再管理北大校务,但是,北大却从此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

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伟大的教育家。

(选自《新闻周刊》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民国初年,北大的学生大多数为贵族子弟。

B.蔡元培引进人才唯才是举,不重学位和资历,有求贤如渴的诚意和胸怀。

比如,引进胡适和陈独秀。

C.他不做官,不打官腔,没有官气,也要求学生们绝不做官。

D.成立各种社团,倡导师生间问难质疑、坐而论道的学风,形成师生之间民主自由的风气,然后蔡元培制定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著名八字方针。

E.引进陈独秀,主要通过对蔡元培细节性的行为描写来刻画;写引进胡适,主要通过引用胡适纪念性的话语来表现。

(2)在蔡元培任校长前北大是什么样的现实?

身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改造北大,从而“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的?

(6分)

(3)文中说:

“在游行队伍从红楼出发之前。

蔡元培曾在出口处挡了一下。

他表示大家有什么要求,他可以代表同学们向政府提要求。

”请结合全文,并联系《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有关内容,简要谈谈你对蔡元培先生对待学生游行请愿的态度的看法。

(6分)

(4)毛泽东曾赞誉蔡元培先生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重庆<新华日报>1940年3月8日)。

依据本文内容,探究本文哪些方面体现了蔡元培的“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特征。

请简要论述。

(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熟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2010年4月6日,《鲁迅箴言》由三联书店出版。

365条箴言,让读者感受到了鲁迅文字的力量和韵致。

B.张强一下子站了起来:

“说吧!

‘有风方起浪,无潮水自平。

’谁的是谁的非,当面锣对面鼓,快说吧!

C.上海世博会展示了众多国家和地区科技、文化的精华,像这样规模空前的活动,我们能够有机会躬逢其盛,实在难得。

D.上清寺是最具传奇色彩的地方,周公馆、桂园、人民大礼堂、三峡博物馆……,举手投足间都可以窥见历史的遗踪和时代的发展。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对于传说中这类拥有异常可怕力量的动物,尚武的古代欧洲人的真实心态恐怕还是敬畏多于憎恶的。

B.杜绝过度治疗,除了加强宣传教育外,还要靠制度保障一聊机构正常运转,调控盲目扩张的逐利行为。

C.作者观察细致,一泓清潭,汩汩流水、郎朗歌声,都能激发他的灵感,都能从中

找到抒情叙事的切入点。

D.过于重视教育功能,文学作文会出现理性捆绑感性,思想大于形象,甚至全无艺

术性,变成干巴巴的说教。

1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图书馆的阅览室是一块净土,是净化人的心灵的基地。

在那里,人们一个挨一个静静地坐着,只有,人们没有喧哗,没有嬉闹,偶尔,怕碰出声响。

①比半夜春蚕吞食桑叶还轻微的翻动书页的沙沙声

②翻动书页的沙沙声比半夜春蚕吞食桑叶还轻微

③挪动椅子上卫生间时起身也是小心翼翼的

④起身上卫生间时挪动椅子也是小心翼翼的

⑤这个地方是人间最文明最高雅最具精神感染力和道德感染力的

⑥这是人间最文明最高雅最具精神感染力和道德感染力的地方

A.②③⑥B.①③⑤C.①④⑥D.②④⑤

16.下面广播稿中画线的句子表达欠简明,请缩写画线句子,可删减,但不得改变原意。

(不超过60字)(5分)

今天下午在学校礼堂举行了为希望工程筹款的文艺义演。

这场义演由学校团委会组织,由学生艺术团和教工合唱团联袂演出。

演员的演出十分精彩,会场的气氛也十分热烈。

全校200多教职工和2000多学生都涌跃捐款、捐物。

据组织者的初步估计,这次由学校团委和学生会组织的希望工程筹捐的文艺义演将会筹到3万多元和一批图书文具。

最近将会把这次义演筹得的3万多元捐款和图书文具一并转送到清远市的希望小学。

到发稿时,义演刚刚结束,已共筹得捐款3万多元及图书文具一批。

17.请任选一位世界名人(如贝多芬、屈原等),续写一段话。

(6分)

要求:

①紧扣首句观点,符合所选人物境遇;②运用排比修辞手法;③语意连贯,内容充实;④60——100字。

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晚上,行走在路上,我们总要感谢那一直陪伴我们的路灯,是它驱散了我们心中的恐惧,给我们带来了光明。

其实,我们每人心中都有一盏不灭的灯,它一直陪伴着我们成长、成熟……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9、【示例】后阕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闭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人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意对即可)

10.略

身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坚定_教育救国”的信念,针对北大当时的实际,实施“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治校方针;实行师生之间民主自由的风气;实行教授治校;同情、支持学生的爱国行为。

(3分)

(3)蔡元培先生对学生游行请愿阻挡的言行,表明他和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表露的观点基本一致,即为保存实力,不主张学生徒手请愿。

他是尽力地想保护北京大学独立自由的环境,保护学生不受伤害。

(从后文蔡先生决一心营救被捕学生可知)(4分)

今天看来:

蔡先生是有几分道理的,因为徒手请愿用处不大,反而会给中国将来的栋梁之材带来危险。

(2分)

14.A(B动宾搭配不当。

将“调控”改为“严惩”。

C,偷换主语,第二个“都能”改为“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