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科学素质知识200问.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68476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10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民科学素质知识200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公民科学素质知识200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公民科学素质知识200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公民科学素质知识200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公民科学素质知识200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民科学素质知识200问.docx

《公民科学素质知识200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民科学素质知识200问.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民科学素质知识200问.docx

公民科学素质知识200问

内容

 

问:

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为一天吗?

答:

不是,是一年。

地球有两种重要运动形式,公转和自转。

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圈称为地球公转,即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的时间是一年。

地球自转是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就是一天。

地球公转产生了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地球自转产生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问:

月光是月亮本身发的光吗?

答:

不是。

月亮本身不发光,是它反射太阳光而发亮,看上去好像它在发光。

在宇宙中,只有恒星才能发光。

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在引力作用下产生核聚变,发光发热。

月球是质量很小的固体岩石星球,没有能量可以支持它发光。

问:

什么是远日点和近日点?

答:

太阳系中的行星、小行星、彗星都是绕太阳旋转的,这些天体在运行轨道上距离太阳最远的那一点叫做远日点,距离太阳最近的那一点叫做近日点。

地球和太阳系中的每颗行星一样,都沿着自己的椭圆轨道环绕太阳旋转。

地球在远日点时距离太阳15210万千米,近日点时14710万千米,两者相差500万千米,大约是1/30。

地球在夏至后过远日点,通常在7月初;在冬至后过近日点,通常在1月初。

问:

为什么地球近日点气温反而低,远日点气温反而高?

答:

因为四季变化的主宰原因并不是距离太阳远、近造成的,而是由于地轴的倾斜。

近日点(1月初)地球离太阳近,地球从太阳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但此时,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比北半球多,因此南半球是夏半年,北半球是冬半年,气温较低。

而远日点(7月初)地球离太阳远,地球从太阳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但此时,太阳直射在北半球,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比南半球多,因此北半球是夏半年,气温较高。

由于地球轨道的偏心率很小,地球近日点到太阳的距离比远日点到太阳的距离只少3.2%。

因此,距离太阳的远近对地球接收太阳热量的多少并无太大影响。

问:

为什么冬天冷夏天热?

答:

地球表面温度的高低,主要取决太阳阳光的辐射,辐射强就热,反之就冷。

冬季时,太阳光线斜射地面,地面上每单位面积受热少,白天短,受热的时间短,光线经过的大气层厚,因此冬季寒冷。

夏季则相反,太阳直射地面,昼长,光线经过的大气层薄,因此夏季炎热。

春秋雨季的情形,则居於冬夏之间,故气候温和。

问:

“黄道吉日”是怎么回事?

答:

“黄道吉日”是过去阴阳先生编造的歪理邪说,是一种骗人、骗钱的把戏。

靠迷信骗钱的阴阳先生们把一年365年,分成“吉”、“凶”两类。

今天是“离”日或“绝”日,干什么事都不相宜,叫做“黑道凶日”,而某一天干什么事情都毫无禁忌的,就是好日子,叫做“黄道吉日”。

这是毫无科学根据和科学道理的。

一年四季和24个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各个不同位置、不同角度、太阳光直射地球的不同部位和太阳光强弱不同的程度等,科学概括出来的气候变化规律。

一年365天,除了有天晴、天阴、下雨、下雪、刮风和打雷的区别外,哪一天都一样,根本就没有什么“好”、“坏”的分别,更没什么“黑道凶日”和“黄道吉日”。

问:

地球诞生时的大气层是什么样子?

答:

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前形成的,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上的环境和现在的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闪电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

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构成了地球原始的大气层。

问:

地心的温度非常高吗?

答:

是的。

地球的内部结构为一同心状圈层构造,由地表至地心依次分化为地壳、地幔、地核,地核又分为内地核与外地核两部份。

地球内部越接近地心,温度越高。

据科学家推测,地核外部边界的温度为3500℃,内核外部边界的温度为6300℃,而地球正中心的温度高达6600℃,比太阳表面温度高1000℃。

问:

我们呼吸的氧气来源于植物吗?

答:

是的。

绿色植物出现以前,地球的大气中并没有氧。

那时,氧只是以氧化的低能量状态存在于各种氧化物中,无论是空气中还是水中或是岩石圈内都没有游离氧的存在。

只是在距今20亿至30亿年以前,绿色植物在地球上出现并逐渐占有优势以后,通过光合作用,地球的大气中才逐渐含有氧,从而使地球上其他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得以发生和发展。

又由于大气中的一部分氧转化成臭氧,在大气之上形成臭氧层有效地滤去太阳辐射中对生物具有强烈破坏作用的紫外线,从而使水生生物开始逐渐能够在陆地上生活。

经过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最后出现广泛分布在自然界的各种动植物。

问:

地球上氧气只来源于植物吗?

答:

不是。

自然界的氧气一般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形成的,另外通过电解水就能产生氧气。

宇宙飞船上的制氧机,就是靠电解水产生氧气的。

在地球上,人们呼吸的氧气实质上也是来源于水的分解,不过它是通过地球上的植物、海藻、一些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来分解水分子。

问:

植物的光合作用对地球生物圈的意义是什么?

答: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对地球生物圈意义重大:

一是完成了物质转化,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植物生长的需要,还为其它生物提供食物来源,同时放出氧气供生物呼吸利用;二是完成了能量转化,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是自然界中的能量源泉之一;三是使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促进了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问:

宇宙大爆炸怎么回事?

答:

宇宙大爆炸是关于宇宙起源发展的一种学说,是迄今关于宇宙形成的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

宇宙大爆炸学说认为,宇宙在其孕育的初期,集中于一个很小、温度极高、密度极大的原始火球。

在150亿年到200亿年前,原始火球发生大爆炸,物质开始向外大膨胀,于是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宇宙。

在大爆炸的过程中,先后诞生了星系团、星系,我们的银河系、恒星、太阳系、行星、卫星等。

我们现在观察到的宇宙由众多的星系所组成,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行星,而太阳只是银河系中的一两千亿个恒星中的一个。

问:

什么是射电天文望远镜?

答:

天文望远镜有光学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之分。

从1609年伽利略制作出第一架光学望远镜后,光学望远镜一直是天文观测最重要的工具。

不过,受可见光的局限,光学望远镜对宇宙深空观测简直就是无能为力。

20世纪30年代,射电望远镜诞生。

与接收可见光的光学望远镜不同,射电望远镜接收的是天体发出的无线电波。

由于无线电波可穿透宇宙中大量存在而光波又无法通过的星际尘埃,射电望远镜不太会受光照和气候的影响,可以透过星际尘埃,全天候、不间断地工作。

射电望远镜与光学望远镜不同,既没有高高竖起的望远镜镜筒,也没有物镜、目镜,它由天线和接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巨大的天线是射电望远镜最显著的标志,天线的种类很多,有抛物面天线、球面天线、半波偶极子天线、螺旋天线等,最常用的是抛物面天线。

天线是射电望远镜的眼睛,它把微弱的宇宙无线电信号收集起来,然后传送到接收系统中去放大,接收系统从噪音中分离出有用的信号,并传给后端的计算机记录下来。

计算机记录的结果显示为许多曲线,天文学家通过分析这些曲线,得到天体送来的各种宇宙信息。

射电望远镜有固定在地面的单一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有能够全方位转动的类似卫星接收天线的射电望远镜,有射电望远镜阵列,还有金属杆制成的射电望远镜。

问:

世界上最大的射电天文望远镜在哪儿?

答:

世界上最大的射电天文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sApertureSphericalTelescope,简称FAST),位于我国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绿水村的大窝凼洼地,项目正在建设中,预计2016年建成。

FAST是我国科学家独创设计、利用贵州南部喀斯特洼地的独特地形条件建设、拥有30个足球场大接收面积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问:

FAST的科学目标是什么?

答:

FAST的科学目标主要是:

1、巡视宇宙中的中性氢,研究宇宙大尺度物理学,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

2、观测脉冲星,研究极端状态下的物质结构与物理规律。

3、主导国际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网,并获得天体超精细结构。

4、探测星际分子,研究恒星形成与演化、星系核心黑洞以及探索太空生命起源。

5、搜索星际通讯信号,搜寻地外文明。

6、其他应用领域。

FAST将把我国深空测控及通讯能力由地球同步轨道延伸至太阳系外缘行星,能使目前我们的深空通讯数据下行速率提高100—1000倍,强有力地支持我国未来载人航天、探月和深空探测计划,还能应对深空飞行器在快速工程变轨和着陆时的测控需求;观测电离层对卫星和射电源信号的闪烁,研究电离层不均匀的时空结构,为我国军民用通讯和卫星定位服务;观测行星际闪烁IPS和法拉第旋光现象,跟踪探测日冕物质抛射事件,了解太阳风的行星际传播,服务太空天气预报。

等等。

FAST观测的天文学内容,从宇宙初始混沌、暗物质分布与大尺度结构、星系与银河系的演化,到恒星类天体乃至太阳、行星与邻近空间事件等,涵盖广泛。

FAST投入使用后,科学家可观测的天体数目将大幅度增加,能提供更多更好的观测统计样本,能更可靠地检验现代物理学、天文学的理论和模型,还将搜寻到更多的奇异天体,其中蕴涵着大量科学新发现的机会。

问:

FAST的独创性在什么地方?

答:

FAST借鉴国外大射电望远镜的经验,吸收当今世界上先进的望远镜技术,突破了射电望远镜的百米极限,开创了建造巨型射电望远镜的新模式。

其独到之处在于:

1、利用贵州天然的喀斯特洼坑作为台址;2、洼坑内铺设数千块单元组成500米球冠状主动反射面,球冠反射面在射电电源方向形成300米口径瞬时抛物面,使望远镜接收机能与传统抛物面天线一样处在焦点上;3、采用轻型索拖动机构和并联机器人,实现接收机的高精度定位。

FAST与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的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灵敏度提高约10倍;与排在阿波罗登月之前、被评为人类20世纪10大工程之首的美国Arecibo300米望远镜相比,其综合性能提高约10倍,将在未来20—30年保持世界一流的地位。

问:

地球生命怎么产生的?

答:

地球生命的产生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混沌天体中的爆炸诞生了宇宙,在形成星球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星系,星系中有N多银河系,其中一个银河系中有一个太阳系,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其中的一个行星就是地球。

地球以前是没有生命的,后来,地球处在了太阳系中最适合生命萌生的位置,并且地球的构成物质符合生命的萌生要素,在接受到来自宇宙中的外界物质的加盟后,地球出现了原始海洋,开始孕育原始生命。

地球生命从最原始的无细胞结构生物进化为有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从原核生物进化为真核单细胞生物,然后按照不同方向发展,出现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

植物界从藻类到裸蕨植物再到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最后出现了被子植物。

动物界从原始鞭毛虫到多细胞动物,从原始多细胞动物到出现脊索动物,进而演化出高等脊索动物——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中的鱼类又演化到两栖类再到爬行类,从中分化出哺乳类和鸟类,哺乳类中的一支进一步发展为高等智慧生物,这就是人。

人类经历了漫长的进化演变历程,从东非直立人进化到早期智人,一直到约10万年前进化到晚期智人,即今天的现代人类。

问:

人类是从较早期的动物进化而来的吗?

答:

是的。

人类是由动物界分化出来的,在分类学上,人(Homosapiens)属于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灵长目、类人猿亚目、人科。

大约450万年前,人和猿开始分化,产生腊玛古猿,以后在由腊玛古猿演化成2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进一步再发展为现代人类。

根据古生物学研究,人类的进化过程大致有四个阶段,即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阶段。

问:

人类的进化有哪些阶段性标志?

答:

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有如下一些阶段性标志。

早期猿人阶段:

大约生存在300万年到150万年前,已具备人类基本特点,能直立行走,制造简单的砾石工具。

晚期猿人阶段:

大约距今200万年到30万年前,身体象人,脑量较大,可以制造较进步的旧石器,并开始使用火,如我国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

早期智人(古人)阶段:

距今10-20万年到5万年前,逐渐脱离猿的特征,而和现代人很接近,如德国的尼安德特人。

晚期智人(新人)阶段:

大约4-5万年前,这时的人类的进化出现了明显的加速,在形态上已非常象现代人,在文化上,已有雕刻与绘画的艺术,并出现装饰物。

在晚期智人阶段,现代人开始分化和形成,并分布到世界各地。

问:

最早期的人类与恐龙生活在同一个年代吗?

答:

不对。

恐龙最早出现在2.3亿年前的三叠纪,灭亡於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而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猿人化石,距今只不过几十万年到几百万年。

最早发现的猿人化石,是1891年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发现的爪哇猿人,距今60至80万年。

爪哇猿人同1927年在我国周口店发现的北京猿人,一度被世界公认为“最早”的人类。

然而,这一人类最早起源之说被我国后来的两起考古发现所推翻。

考古工作者1963年在陕西蓝田和1965年在云南元谋发现猿人化石,蓝田猿人距今100万年,元谋猿人距今170万年。

1959年,在坦桑尼亚发现的一个几乎完整的猿人头骨化石和劳动工具,测定年代为距今175万年。

1972年,在肯尼亚发现的猿人头骨、腿骨化石和石器,测定年代为距今260万年。

1973年,又有报告说埃塞俄比亚发现的猿人化石,距今约300万年或300万年以前。

无论如何,人类最早的历史不过是300多万年,根本不可能与恐龙生活在同一个年代。

问:

什么是碳-14测年法?

答:

碳-14测年法是一种利用碳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碳-14,测定古代遗存年龄的方法。

自然界中碳元素有三种同位素,即稳定同位素碳-12、碳-13和放射性同位素碳-14。

宇宙射线在大气中产生放射性碳-14,并能与氧结合成二氧化碳后进入所有活组织,先为植物吸收,后为动物纳入。

只要植物或动物生存着,就会持续不断地吸收碳-14并在机体内保持一定水平。

有机体死亡后,便停止呼吸碳-14,其组织内的碳-14便以5730年为半衰期开始衰变并逐渐消失。

任何含碳物质,只要测定其剩下的放射性碳-14含量,就可推断出它的年龄。

问:

我们生活的大陆一直在缓慢漂移并将继续漂移吗?

答:

是的。

如果你注意一下世界地图,就会发现南美洲的东海岸与非洲的西海岸是彼此吻合的,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凹入大陆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自此往南,巴西海岸每一个突出部分,恰好对应非洲西岸同样形状的海湾;相反,巴西海岸每一个海湾,在非洲西岸就有一个突出部分与之对应。

1912年,德国地质学家、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出版《大陆与海洋的形成》一书,根据拟合大陆的外形、古气候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古地极迁移等大量证据,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认为,中生代地球表面存在一个泛大陆,这个超极大陆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分力后来产生多次分裂、漂移,经过二亿多年的时间,形成了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

问:

地球板块运动会造成地震吗?

答:

会。

地震的产生有很多原因,最重要的是板块运动。

例如,日本处于大洋洲板块和亚欧板块交接带,板块运动会引起地表上升或下移,因而日本是地震多发地。

另外,火山喷发等也会引发地震。

什么是地球板块?

地球分为三层:

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地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地壳),科学家将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洲板块。

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问:

什么是地震带?

答:

地震带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在地震带内地震密集,在地震带外,地震分布零散。

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即太平洋的周边地区。

这个地震带是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带,全球约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欧亚地震带,也称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全长两万多公里,跨欧、亚、非三大洲,占全球地震的15%。

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海底山脉)。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六个区域:

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东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

问:

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吗?

答:

不是的,声音可在固、液、气态中传播。

声音是通过介质(气体、液体、固体)传播的,如果没有了介质,声音就无法传播了。

在真空的空间里,比如在月球上,因为没有空气,所以声音无法传播。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有关系,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快。

水的密度比空气大的多,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也远远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也远远大于在空气中和水中的传播速度。

问:

光速比声速快,对吗?

答:

对。

光速是目前已知的自然界物体运动的最大速度。

一般情况下,光的传播速度是30万千米/秒,而声音的传播速度才是340米/秒,光速大约是声速的88万倍,显然是光速快。

这就是打雷闪电都是先看到闪电后听见雷声、炸弹爆炸先看到光后听见爆炸声的道理。

但是,光及声波在不同传播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光在真空中速度最快,空气中次之,水中更次;而声波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在固体中最快,液体次之,空气更次。

问:

物质的“分子”是什么?

答:

分子是物质中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该物质一切化学特性的最小微粒。

世界上的东西,譬如水、二氧化碳、粮食、铜、铁、铝、石灰、玻璃等等都是物质,而这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分子是这些物质中能够单独存在,并有着这一物质一切化学特性的最小“微粒”。

分子有大有小,大小相差得很远。

像塑料、蛋白质的分子就很大,被称为“高分子”,是分子世界的巨人;而铁、铜的分子却很小,是分子世界的小不点儿。

大大小小的分子,又是由一些更小的微粒——原子所组成的。

原子大小就差不多。

塑料、蛋白质的分子之所以大,因为它们是由很多原子组成;而铁、铜的分子之所以小,是由于它们只是由1个原子组成的。

原子极小。

我们常常用“芝麻那么小”来形容小,芝麻与原子相比,就好像地球与芝麻一样。

50万到100万个原子,一个紧挨着一个排起“长蛇队”来,也只有一根头发直径那么长。

问:

电子比原子小吗?

答:

电子比原子小。

由电子与中子、质子所组成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

相对于中子和质子所组成的原子核,电子的质量显得极小。

质子的质量大约是电子质量的1842倍。

不同的原子拥有的电子数目不同,例如,每一个碳原子中含有6个电子,每一个氧原子中含有8个电子。

能量高的离核较远,能量低的离核较近。

通常把电子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内运动称为电子的分层排布。

问:

父亲的基因决定孩子的性别吗?

答:

是的,父亲的基因决定孩子的性别。

父亲和母亲各提供一半的遗传基因,但是母亲只有X染色体,父亲则有X、Y两种染色体。

当形成受精卵时,如果精子进入卵子时,携带的是Y染色体,那么生出来的孩子就是男孩,如果携带的是X染色体,那么生出来的就是女孩。

所以,生男生女其实都取决于父亲。

问:

什么是性染色体?

答:

决定后代性别的染色体才是性染色体。

人的染色体有46条。

女性的46条染色体中有44条是常染色体,两条是X染色体(性染色体)。

男性除44条常染色体外,还有一条X染色体与一条Y染色体,X与Y染色体是男性的性染色体。

常染色体配成22对,女性的两个X染色体配成一对,大小一样。

男性的XY染色体配成一对,大小不一样。

在配子形成时,成熟的卵只有一种,即含有22条常染色体和一条X染色体,而男性的精子有两种,即一种含有22条常染色体和一条X染色体,另一种含有22条常染色体和一条Y染色体,两种精子的数目相等。

受精的结果是,如果卵与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受精,将来就发育成女性,如与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受精,将来就发育成男性,男女的比例为1:

1。

问:

电子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基于二进制吗?

答:

是的。

“数字”化是计算机一切处理工作的信息表示基础。

在计算机里,一切信息都采用数字化的形式表示,无论是数值、文字,还是图形、声音等等,在计算机里都统一到二进制的数字化表示上。

20世纪初,物理学和电子学科学家们为制造可以进行数值计算的机器,曾被十进制这个人类习惯的计数方法所困扰。

30年代中期,德国科学家冯·诺依曼提出,抛弃十进制,采用二进制作为数字计算机的数制基础,同时主张预先编制计算程序,然后由计算机来按照人们事前制定的计算顺序来执行数值计算工作。

问:

什么是二进制?

答:

二进制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进位制,由于在现代被用于电子计算机中而重新复活。

二进制只由1和0组成,采用“满二进一”的原则,而不是十进制的“满十进一”原则。

二进制中,同一个数码1,在不同数位上表示的数值是不同的。

十进制1至10的二进制表示为:

0=0、1=1、2=10、3=11、4=100、5=101、6=110、7=111、8=1000、9=1001、10=1010。

问:

计算机为什么采用二进制?

答:

计算机内部之所以采用二进制,主要原因是二进制具有以下优点:

1、技术上容易实现。

用双稳态电路表示二进制数字0和1是很容易的事情。

2、可靠性高。

二进制中只使用0和1两个数字,传输和处理时不易出错。

3、运算规则简单。

与十进制数相比,二进制数的运算规则要简单得多,这不仅可以使运算器的结构得到简化,而且有利于提高运算速度。

4、与逻辑量相吻合。

二进制数0和1正好与逻辑量“真”和“假”相对应,用二进制数表示二值逻辑显得十分自然。

5、二进制数与十进制数之间的转换相当容易。

人们使用计算机时可以仍然使用自己所习惯的十进制数,而计算机将其自动转换成二进制数存储和处理,输出处理结果时又将二进制数自动转换成十进制数,这给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

问:

科学研究是怎样进行的?

答:

科学研究,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运用科学的方法,为了认识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

科学研究拥有可辨认的特征,能够明显地跟其它种学术研究做区分切割。

科学研究者提出假说来解释自然现象,然后设计实验来检验这些假说,核对从这些假说所推导出的预言是否正确无误。

为了要防范做实验时发生错误或误解,这些步骤必须具有可重复性。

科学研究包括这样一些方面:

发现和提出问题→建立猜测与假设→制定计划→获得事实和证据→检验与评价→交流与讨论。

问:

为什么科学家要用动物进行科学实验?

答:

科学家用动物进行科学实验,是通过对活动物进行试验和观察,认识有机界的各种规律。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人与动物大同小异,能保证了动物实验的可靠性。

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在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科学家用作实验的动物有狗、蛙、蛇、鱼、牛、羊、兔、鼠和其他动物,经常用来做实验的动物是小白鼠。

这是因为:

1、老鼠虽小但五脏俱全,且老鼠的生理机能与人类相近,所以极适于代替人体。

2、老鼠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可以保证试验活体来源不会短缺,成本低。

3、小白鼠对各种刺激的敏感性较强,又因为其颜色的原因,在试验中很容易发现异常,容易标记。

4、一只老鼠的质量小,所以药物或现象在它的身上可以比较快的显示出来。

问:

医学科学家用动物进行科学实验有哪些重大发现?

答:

著名医学科学家的重大发现与动物实验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英国医生哈维用狗、蛙、蛇、鱼、蟹和其他动物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发现了血液循环,证实了动物体内的血液循环现象,并阐明了心脏在此过程中的作用。

德国细菌学家科赫采用牛、羊和其他动物做实验,发现了结核地菌。

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用鸟类做动物实验,发现被减毒的鸡霍乱和炭疽病原菌能诱发免疫性,晚年在鸟和家兔上进行狂犬病疫苗的研究,对狂犬病免疫作出了很大贡献。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用动物做大量实验,在心脏生理、消化生理和高级神经活动三个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德国内科医生冯梅林,俄国内科医学、病理学家闵可夫斯基在研究胰脏在消化过程中的功能时,用狗做实验,揭开了糖尿病之谜,催生了用胰岛素控制糖尿病的方法,并从家犬体内分离出胰岛素,拯救了无数糠尿病患者的生命。

问:

什么是人体的生物钟?

答:

人体生物钟是指人体随时间作周期变化的内在节律。

人类按一昼夜为周期作息,人体的生理指标如体温、血压、脉搏;人的体力、情绪、智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