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第1单元教参.docx
《八年级语文上第1单元教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第1单元教参.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上第1单元教参
课题一、七律 长征 时间8、29审核杨寿礼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背诵全诗。
3.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
教学重点
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教学难点
2.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教学设计
3.点拨法、朗读赏析法
学生课前搜集一下长征中的故事讲讲;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个性修改
一、情境导入
1.导入: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进行了举世瞩目的长征。
毛主席率领红军克服重重困难,行程二万五千里,完成了这一震撼世界的壮举。
回顾长征历程,他不禁心潮澎湃,诗意纵横,挥笔写就一首气魄雄伟、情感激昂的壮丽诗篇《长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看老师写课题。
你注意到课题有什么特别之处?
什么是“七律”?
让学生说说,教师补充。
二、初读课文,引导质疑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把这篇课文读正确。
指名读,读正确,适时评价。
2.在刚才读的过程中和之前的预习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地方读不懂吗?
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3.师:
刚才,同学们提出了一些疑难问题,接下来,请同学们边读边体会或者借助工具书,看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这些问题,也可以进行同桌进行合作,通过集体的智慧来获取答案。
已经读懂的地方,你也可以和同学交流一下。
三、集体探究,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学习课文
1.师:
通过学习,相信大家已经解决很多问题。
先请大家思考一下,这首诗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呢?
我们就先来学习第一句。
学习第一句。
(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句话你读懂了吗?
如果学生理解不出来,补充细化提问:
“远征”“万水千山”“只等闲”是什么意思呢?
2.师:
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你知道红军都遇到过哪些困难吗?
教师小结:
(出示红军路线图)1934年10月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1935年10月到达甘肃的吴起镇,历史一年多。
红军长在征途中,横跨中国11个省,渡过24条河流,一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5座是终年积雪。
红军战士不仅要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做斗争,更要面对国民党数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
疲劳、饥饿、寒冷、死亡每时每刻都在考验着我们的红军战士,随时都在威胁着他们的生命。
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面对这些困难的?
你觉得我们红军战士怎样?
我们一起读这一句话,读出红军战士无所畏惧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第一句话我们读懂了,其他的三句呢?
学习第二句。
(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这句读懂了吗?
走,在这里理解为“滚动、滚过去”
补充提问: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什么意思?
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什么?
翻越这几座山岭,红军战士全没有放在眼里,翻越其他的山岭,红军战士害怕了吗?
退缩了吗?
我们的红军战士是无所畏惧的!
是不怕任何困难的。
一起读这句诗。
4.学习第三句。
出示: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句诗你读懂了吗?
刚才有同学对这句话中的“暖” ;不理解,不要急,老师先请大家听一个故事。
谁来给大家讲讲“红军巧夺金沙江”的故事。
如果说巧夺金沙江,红军是不费吹灰之力,那么,抢渡大渡河,飞夺卢定桥,那就是惊心动魄的场面了,让我们再次感受那惊心动魄的场面。
看完了红军战士飞夺卢定桥的场面,你想说些什么?
让我们再读读诗句,感受红军战士的机智、英勇和顽强。
5.学习第四句。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三军“什么意思?
“喜“的是什么?
是啊,红军翻过大雪覆盖的岷山,胜利在望,他们能不高兴吗?
(出示图片)让我们一起分享红军战士的喜悦吧!
三、总结全文
1.课文学完了,你能说说此时你内心的感受吗?
是啊,长征是一次了不起的远征,长征是一次令人不可思议的特殊的战斗。
长征途中红军战士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乐观豪迈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板书:
英勇 乐观)
2.下面就通过朗读把红军战士的这种精神和气概再现出来,把我们对战士们的敬佩之情表达出来。
大家想听老师读一遍吗?
仔细听!
(听范读或录音)读得怎么样?
你觉得哪里读得特别好?
自己练习练习,待会我请一些同学来读。
请来给我们背一下试试,先自己练习一下。
3.总结: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险的远征, 创造了人类的奇迹,改写了中国的历史,长征不仅是中国军事斗争史上的壮举,更是世界军事斗争史上的奇迹。
长征铸造了甘于吃苦、不畏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4.引申:
在1998年的抗洪救灾中,在现在的四川的抗震救灾中,我们都具有“长征”的精神,希望同学们能学习长征精神,团结一致,众志成城。
5.作业:
(1)背诵《七律长征》;
(2)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找出毛主席写的其它诗词来读读。
《长征组歌》两首1时间 8、30审核杨寿礼
教学目标
1、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2、体会歌词中表现毛主席用兵如神,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所表现出的钢铁意志。
教学重点
理解歌词中心句
教学难点
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
教学设计
点拨法、朗读赏析法
教学过程个性修改
第一教时四渡赤水出奇兵
1、导入 :
本文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
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
①告别②突破封锁线③遵义会议放光辉④四渡赤水出奇兵⑤飞渡大渡河⑥过雪山草地⑦到吴起镇⑧祝捷⑨报喜⑩大会师。
这部大型声乐作品,采用领唱、重唱、齐唱、合唱及乐队的表现形成,
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
作者简介:
萧华,江西兴国人。
1930年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第四军的团政委、总政治部青年部长、少共国际师政委。
长征中任第一军团组织部长、第二师政委。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是中共第八、十一、十二届中共委员。
二、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三、学习《四渡赤水出奇兵》
㈠思考问题:
1、歌词内容包括哪两部分?
歌词的中心句是哪句?
2、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四曲。
歌词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5行),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和亲人送水解渴的军民鱼水深情。
第二部分(第6—17行),表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
这一部分分两层。
第一层(6——9行),描写红军在几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下面临的艰难处境。
第二层(10—17行),展现红军在赤水河流域巧妙调动敌军最终摆脱其围追堵截而进行的几次重大战斗画面,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
歌词的中心句是最后一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一句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地盛赞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㈡品味语言
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交流体会。
如“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
”(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
“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
”(写沿途人民群众对工农红军的支持和拥戴,交代了红军四渡赤水、克敌制胜的群众基础。
)
㈢学生当堂背诵课文。
四、小结
1、中心意思
这首诗描写红军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依靠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活剧,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2、写作特点
歌词长短相间,适当反复,语言高度概括,巧用动词。
还多处运用贴切的比喻。
增强了表达效果。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学唱《长征组歌》
第二教时过雪山草地
一、检查背诵
二、讲故事、看录像
学生课后收集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的资料,描绘精彩片段,要求同学尊重原作,尊历史真实。
教师可以利用影像资料,播放中央电视台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而播出的电视连续剧《长征》,还可以收看音乐艺术片《长征组歌》。
三、朗读歌词
找出中心句:
“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
《长征组歌》两首2时间8、31审核杨寿礼
教学目标1、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2、体会歌词中表现毛主席用兵如神,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所表现出的钢铁意志。
教学重点理解歌词中心句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气势美和音乐美。
教学设计点拨法、朗读赏析法
教学过程个性修改
学习《过雪山草地》
探究:
1、歌词内容可以分为哪两部分?
第一部分(1—4行),描写红军过雪山草地时遇到的极大困难。
第二部分(5—12行),描写红军战天斗地、以野菜充饥的顽强斗志,表现了红军战士力量的源泉。
2、品味语言,体会修辞方法的作用。
“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
(用拟人手法来表现红军战士翻越雪山时的感受,使红军战士不怕难的精神跃然纸上。
)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
(过雪山草地时天气变化无常,红军战士穿着单衣,粮袋中已粒米皆无,许多战士饥寒交迫牺牲在行军途中,但是,一个“更”字,一个“越“字,再次突现了红军不怕难的精神。
)
3、人们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你对这话怎么理解?
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呢?
各人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交流、明确:
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处于历史转折时期,二是气势宏伟壮丽,三是任重道远,四是影响深广。
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可以从大处着眼,面对强敌时,必须发扬长征精神,审时度势,正确决策,一往无前,也可以联系本地经济文化建设来谈,还可以联系本人实际来谈体会。
五、小结
《过雪山草地》这首歌描写了红军战士在百困交加的情况下,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的惊世壮举,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3、《老山界》
(1)时间9、2审核杨寿礼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 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3.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
教学重点
2.让学生从对课文的熟读过程中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完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教学难点
3.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学习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计
4.第一课时重在解决目标1和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二课时则重在引导学生研读和赏析精彩片段
学法:
动脑思,分析理解;
教学过程个性修改
一、导入新课毛主席的诗《七律 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样一座被称为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一座山的呢?
师板书:
老山界
二、自主学习 1、放录音,听朗读带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A、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生回答后出示投影,引导生继续思考)明确记叙了什么事?
记叙文有哪些要素?
记叙这件事用了哪种顺序?
以什么为线索?
B、划出表示时间和地点转移的词(自主完成表格) 思考:
这样有什么作用?
(可采用投影的方式,稍作提示)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2、师述:
从毛主席的诗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五岭是绵延雄伟。
在诗中,诗人 笔下的红军战士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来面对困难,那么实际情况究竟如何?
生速读课文 。
同桌讨论:
翻越老山界过程中,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
生归纳整理,师板书 3、提问:
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的态度是怎样的?
生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4、小结:
生速读课文,归纳中心,明确文章主题
5、要求学生组织好语言,在笔记本上作记录并点名上黑板归纳,师检查其句子语言是否组织的完整通顺,当堂批改三、感悟、延伸
1、点名作小结:
你从课文的学习中又增添了哪些知识?
哪些将来可以被我们利用到?
师作简单板书
2、课堂活动、讨论:
你从红军战士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你怎样具体的将这种精神运用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来?
学生自由发言四、布置作业
1、继续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
2、将学习红军的行动落实到实处,做出行动,在这一单元结束后全班交流
3、思考:
你觉得文中哪些语言写得比较好?
找出来,多读一读
3、《老山界》
(2)时间 9、3审核杨寿礼
教学目标
1、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
2、 赏析精彩的片段,学习生动的语言描写,体会生动的语言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重点
赏析精彩的段落,学习生动的语言描写。
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觉得描写精彩的句子,多读。
教学设计
点拨法、朗读赏析法
教学过程个性修改
一、自主展示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展示搜集的资料。
二、自主精读,赏析语言
(一)赏析重要语句
1、提问:
在读过课文以后,你觉得哪些语句能表现老山界的“难”?
哪些语句能表现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
2、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课前所划出的文中语句,交流心得
(二)赏析精彩片段1 生齐读师投影出示思考题,帮助学生分析赏析
1、描写“之”字路的奇观有什么作用?
2、有几次写火把?
分别以什么为立足点?
从什么观察角度进行观察的?
3、分析红军战士的语言,思考语言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有什么作用?
生自由朗读,赏析体会
(三)赏析精彩片段2 生根据思考题,自由朗读
1、赏析文中的修辞,你最喜欢这一片段中的哪一个修辞?
说出理由。
2、 阅读文中写声音的句子,思考:
文中既说“寂静”,又说“有许多不可捉摸的声响”,这样矛盾吗?
生讨论问题 师针对具体情况作补充
3、创设情境,发挥想象描绘“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所营造的意境,(投影出相应画面)
4、生齐读三、小结巩固
小结语言特色,学习文章生动而凝练的语言:
朴实而优美的语言,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引起了多方面的联想,同时也饱含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渲染出了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
自由朗读精彩片段
布置作业
1、背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2、运用修辞和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一段景物 ,写出感受
4、草1时间9、7审核杨寿礼
教学目标
1、体会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
2、理解课文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教学重点
2、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线索。
教学设计解说,点拨,探究
教 学 过 程个 性 修 改
、导入
1、作者简介
王愿坚,山东省诸城县相州镇人。
当代作家。
创作《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十多篇短篇小说。
2、关于“草地”
课文中的“草地”特指松潘草地,即松潘高原。
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
为阿尼玛卿山、岷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的高原。
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
多草甸、沼泽。
为四川省主要牧业基地。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这里。
二、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注意读出课文中人物对话的语气。
三、阅读课文,理清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一部分(1—5)故事的开端:
红军过草地的第四天,二班战士因误食有毒草野菜而中毒,二班长杨光摸黑寻找部分向上级报告。
第二部分(6—16)故事的发展:
杨光找到一支红军小队伍,恳求医生前往救人,而医生也有紧急任务在身,于是杨光拦住路口不让医生走,一时陷入僵局。
第三部分(17—36)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和高潮:
杨光的举动惊醒了昏迷之中的周副主席,周副主席询问战士中毒的原因,仔细观察并亲口咀嚼有毒野菜,提出处理意见。
第四部分(37—结尾)故事的结局:
杨光和其他战士聆听周副主席评说吃草的意义,从中获得巨大力量,立即执行命令。
四、探究
课文中有些话看起来平淡无奇,仔细想想又觉得余味无穷。
阅读下面的句子,你有怎样的感受?
1、(他的)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
“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
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
2、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一句中两个“就会”强调了青年一代继承并发扬革命传统的必要性,强调了革命精神、革命意志对于壮大队伍、克敌制胜的重要性。
第二句,前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是“全军都敬爱的人”;后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关爱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人格,正视困难、藐视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以及善于引导、启迪红军战士的高超领导艺术。
五、小结
全文以“草”为线索安排故事情节:
红军战士误食毒草草而中毒——周副主席辨毒草、尝毒草——周副主席议吃草、红军战士悟真理。
这样写,结构紧凑,脉络分明,有力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表现了小说的中心意思。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
草2时间9、7审核杨寿礼
教学目标
1、体会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
2、理解课文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线索。
教学设计解说,点拨,探究
教 学 过 程个 性 修 改
一、 复习旧课
二、 继续学习课文
1、思考:
杨光发现担架上躺的是周副主席后,心理活动怎样?
把描写杨光心理活动的词圈出来。
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动作和神态如何?
把描写周副主席动作、神态的词圈出来。
细细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
学生小组使用,讨论交流:
先是“立时惊住”,接着感到“惶惑”;面对周副主席的招手,杨光又深感“不安”;当眼见周副主席病得十分严重时,杨光“大吃一惊”,“觉得心头像刀在绞”,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形象而细腻地描绘了二班长杨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最后聚焦到对周副主席病体的关切和忧虑,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和敬重之情。
周副主席仔细观察有毒野菜时的神态:
“仰起了头,眼里浮上了异常的严肃的神情”,详细询问有毒野菜长在哪里和它的味道,这些都为紧接着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情节加大了蓄势的力度。
周副主席亲自尝有毒野菜是全文的高潮。
作者动作一系列描写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动作和神态的词:
“举起”“看了看”“放进”“咬下了一点”“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吐掉了残渣”“还给杨光”,这些词语和句子,充分表现了作为红军革命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
接下来写周副主席“非常明确”的命令,以及对年轻卫生员惊叫的回答和示意,进一步表现了周副主席的高尚品质和伟人气度。
2、思考:
课文以“草”为题目,有什么含义?
课文以“草”为题目,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提示了小说的线索,还以此引发出思想的火花。
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最甜”一语双关,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美的生活。
三、 拓展练习
从课文提供的材料想开去,以“说吃草”为话题,谈一点或几点自己的看法,
与同学交流。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忆苦思甜,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2、从周副主席尝毒草、议毒草,学习他的高尚人格、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闪光的辩证法思想。
3、要懂得植物学方面的有关知识,学会识别无毒和有毒的野菜,以便保护自己,战胜困难。
4、今天,人们已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上了小康生活,开始以吃野菜这时尚,这是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表现,体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
5、鲁迅先生曾说:
“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是血。
”又把自己当做是人民大众的“孺子牛”。
从牛感受鲁迅先生倡导的奉献精神。
四、 小结
这篇小说描述了长征过草地的时候,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得知红军战士因误
食有毒的野菜而中毒的险情,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仅仔细辨识毒草,而且亲口咀嚼毒草,果断作出英明决策,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五、 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五愿坚的作品。
课 题5《长征》节选1时间9、11审核杨寿礼
教学目标
1、 了解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
2、 理解故事情节,体会环境的作用,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
3、 学习红军指战员对待困难不屈不饶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学习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情节,体会环境的作用,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学习
教学难点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教学设想:
教学设计查找有关影视艺术及红军过草地的资料
教 学 过 程个 性 修 改
、 猜题导入 上课之前先来测一测大家的IQ(智商),请听题,四个提示:
草地、雪山、二万五千里、红军。
答案两个字。
(长征)
请说明理由。
请同学讲述红军过草地时发生的感人故事。
这样感人肺腑的故事还有很多,作家王朝柱也充满激情地讲述了一个感人故事,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一 、自主积累,展示预习 交流读书卡(说明摘录理由并领读)由同学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其他同学可补充。
读书卡课题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 生字 词语 资料 备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用简
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
三、 自主研读,合作学习 a) 要求学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挑读段落,四人小组合作,提出问题或
寻找亮点。
b) 预备题目①攻占娄山关的英雄周团长,为什么
不勇往直前,却要爬进水塘赴死?
②一副铮铮铁骨的彭德
怀,既然下决心枪杀了自己的战马,又为何要“溢出串串泪
水”?
③作为导演,可以根据剧本在拍摄时加以修改,请发挥想象,你认为“周团长回身看了看再也爬不起来的战士,又转身全力向水塘爬去”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