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招考教育学简答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64034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5.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招考教育学简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教师招聘招考教育学简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教师招聘招考教育学简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教师招聘招考教育学简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教师招聘招考教育学简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招考教育学简答题.docx

《教师招聘招考教育学简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招考教育学简答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招聘招考教育学简答题.docx

教师招聘招考教育学简答题

2021教师招聘招考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简答题

一、教育的社会属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永恒性2、历史性3、继承性4、阶级性5、长期性6、相对独立性7、生产性8、民族性

二、简述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

3)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有利于建构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5)培养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三、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媒介

四、教育的起源说主要有哪些?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

五、简述20世纪主要的教育学流派?

1)实验教育学

2)文化教育学

3)实用主义教育学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5)批判教育学

六、六艺教育的内容?

礼、乐、射、御、书、数。

论述题

一、简述教育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教育学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

1)教育问题领域的扩大。

2)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

3)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4)教育学的进一步分析与综合。

5)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6)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二、简述马克思教育学的主要观点?

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

2)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3)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

5)在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其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并反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

6)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三、20世纪以来教育改革和发展呈现出那些新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6)教育全球化

7)教育信息化

8)教育具有科学性

四、试述《学记》的教育思想?

1)论教育的功能:

提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揭示了教育的个体功能。

2)论教育制度与教学管理:

《学记》以追求古代理想社会制度的方式提出要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在学校管理方面,《学记》还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

3)论教育教学原则:

1、教学相长2、尊师重道3、藏息相辅4、豫时孙摩5、启发诱导6、长善救失。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简答题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

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

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二、教育与生产力水平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

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四、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五、简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六、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环境是人身心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2)环境推动和制约人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七、理想校园文化的创建策略?

1)主体统揽策略。

2)个性塑造策略。

3)传统拓展策略。

4)重点突破策略。

论述题

一、试述学生文化的特征?

对于学生文化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显著的表现:

1)过渡性。

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学生从儿童迈向成年的一种过渡性产物。

2)非正式性。

学生文化一般都是非正式形成的,没有经过教师的组织或有意识的安排,往往是学生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由于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结为一个个群体而表现出来的。

3)多样性。

学生文化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4)互补性。

学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是对学校文化的一种互补,是对学校主流文化的一种补充。

二、为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教育工作应采取怎样的策略?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工作者要遵循这种顺序性,循序渐进的促进人的发展。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同时注意前后相邻阶段的衔接。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工作抓住人的发展的“关键期”。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工作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扬长避短,从而获得身心协调、统一的发展。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工作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有效的教育方法,是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试联系实际加以阐述。

1)遗传。

遗传是指人们从父母现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特点,如肤色、身高和体重等。

这些生理解剖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遗传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2)环境。

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并能影响人的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

教学中所说的环境一般指社会环境,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

3)教育(学校教育)。

教育是影响人的发展的自觉的、可控的因素,它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规定着青少年的发展方向;教育给人以全面、系统和深刻的影响;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个体主观能动性。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的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简答题

一、制定教育目的基本依据有哪些?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理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二、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三、建立学制的依据有哪些?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人口发展状况

5)本国学制德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四、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五、简述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2)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3)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六、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

3)评价作用

七、为什么要开展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

2)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3)素质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落实。

八、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人的全面发展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论述题

一、试述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1)个人本位论。

该理论认为: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而不是为某个社会集团或阶级服务。

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人的发展必须服从

2)社会本位论。

该理论认为:

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的需要,

3)教育无目的论。

该理论认为:

无教育过程之外的“外在”目的。

4)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也没有一个谁正确谁错误的问题。

从理论上讲,二者具有同等的合理性与同等的局限性。

教育目的中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权衡与选择,要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与侧重的。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简答题

一、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1)专制型师生关系

2)放任型师生关系

3)民主型师生关系

二、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间接性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三、简述教师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四、简述教师职业的特点。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

3)示范者角色(榜样)

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角色

5)“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角色

6)“研究者”角色和“学习者”“学者”角色

五、简述教师热爱学生的要求。

1)把对学生的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把爱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3)要全面关怀学生;

4)要关爱全体学生;

5)理解和宽容学生;

6)解放学生;

7)对学生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六、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有哪些?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七、为什么教师的知识不仅要“专”,而且要“博”?

1)这是科学知识日益融合和渗透的要求;

2)这是青少年多方面发展的要求;

3)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

八、如何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特点?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九、简述“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主要观点。

1)教师中心论认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宰作用,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

2)学生中心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成长,因此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要围绕儿童进行。

十、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那些?

1)本体性知识

2)条件性知识

3)实践性知识

4)一般文化知识

十一、教师的能力素养主要有哪些?

1)语言表达能力

2)教育教学能力

3)组织管理能力

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十二、试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专业理想的建立;

2)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

3)专业能力的提高;

4)专业自我的形成。

十三、简述师生关系的作用。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4)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十四、简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包括的含义。

1)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

2)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

3)学生具有发展的需要。

十五、简述教师专门的教师素养。

1)教师理论素养

2)教师能力素养

3)教育研究素养

论述题:

一、教师个人应为实现专业化做出怎样的努力?

1)善于学习;

2)恒于研究;

3)勤于反思;

4)勇于实践。

二、试述现代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2)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和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客观存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责权主体

三、从教师自身的角度试述应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5)发扬教育民主

6)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7)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8)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四、试述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1)教师方面: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领导方式;教师的智慧;教师的人格因素。

2)学生方面:

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3)环境方面:

学校的人际关系和课堂的组织环境。

五、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师范教育

2)入职培训

3)在职培训

4)自我教育

六、试述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对待事业:

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对待学生:

热爱学生;

3)对待集体:

团结协作;

4)对待自己:

为人师表。

第五章课程

简答题

一、有效实施课程应该注意哪些因素?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

2)教师的特征;

3)学校的特点;

4)校外环境

二、学校对课程的管理体现在哪些方面?

1)制定课程实施方案

2)重建教学管理制度

3)管理和开发课程资源

4)改进课程评价

三、编写教科书有哪些要求?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

3)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4)理论与实践统一;

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6)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四、简述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序。

1)建立组织

2)现状分析

3)制定目标

4)课程编制

5)课程实施

6)课程评价与修订

五、试评价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1)优点:

按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编制课程,有利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继承人类文化遗产;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受到悠久传统的支持,大多数教师对此习惯:

课程的构成比较简单,易于评价。

2)局限性:

以学科为中心编制课程,容易把各门知识割裂开来,,不能在整体性中、联系中进行学习;编制的课程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不利于因材施教,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学以致用;各学科容易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六、简述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

1)合作开发

2)课题研究与实验

3)规范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和兴趣小组。

论述题

一、试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

1)进行社会调查;

2)审查学生活动;

3)建立资源数据库;

4)研究学生情况;

5)鉴别利用校外资源;

6)开发实施条件。

第六章教学

一、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二、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学生对外部信息具有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学生对信息的选择与否直接受学生本人的学习动机、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所左右;

2)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时所体现出独立性、创造性,因为学生对信息进行内部加工过程受到个体原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念等制约。

三、简述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1)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直观性原则

4)启发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巩固性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8)量力性原则

四、简述教师上好一堂课的标准。

1)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2)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

3)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4)要是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五、简述教学过程的特殊性的表现。

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

1)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

2)认识方式的简捷性与高效性;

3)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有领导的认识)

4)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

5)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

六、简述教师的作用与意义。

1)教师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体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教学的地位)

七、简述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1)教学目标明确

2)教学内容准确

3)教学结构合理

4)教学方法适当

5)讲究教学艺术

6)板书有序

7)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八、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1、钻研教材

2、了解学生

3、设计教法

2)写好三种计划

1、学年教学计划

2、单元计划

3、课时计划,即教案

九、教师布置作业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1)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2)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

3)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4)作业形式多样具有选择性;

5)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

6)作业反馈

十、简述分组教学的要求。

1)充分了解学生

2)制定个体教学计划

3)保证教学井然有序

4)深入钻研教材教法

十一、简述学业成绩评定的基本要求。

1)客观公正,必须严格遵循客观标准;

2)方向明确,要向学生指出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的方向,这是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目的;

3)鼓励学生创新,在评定中,不仅要看答案,而且要看思路,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十二、课外作业的基本形式。

1)阅读作业

2)口头作业

3)书面作业

4)实践作业

十三、简述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的特点;

3)学生年龄特征;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此外,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还受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十四、简述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要认真组织;

2)讲授要讲究讲授的策略和方式,要系统完整,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符合知识的系统性和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

3)教师要努力提高语言表达水平,讲究语言技术;

4)要组织学生听讲;

5)要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论述题

一、论述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时应注意的问题。

答:

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

一种是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种是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

应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二、什么是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贯彻该原则需要做到哪些?

1)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的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贯彻该原则要做到:

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发扬教学民主。

三、贯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统一的规律,需要防止哪两种倾向?

四、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1)从传授知识的内容上看,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是规律性的知识。

只有掌握了规律性的知识,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实现知识的“迁移”,才能由已知推至未知,才具有真正的思维能力。

而且也只有规律性的知识,才需要理性思维的形式。

2)从传授知识的量来看,一定时间范围内所学知识的量要适当,不能过多。

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

通过思考,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3)采用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从始至终都应唤起学生积极的思维,启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始终使学生处在一种对知识的追求状态。

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五、试述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

六、试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学生的集体作用;

4)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的发展;

5)有利于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缺点:

1)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

2)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班级授课制中,无论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只能适应部分学生;

3)在班级授课制中,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基本空间,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学生的交往受到限制;

4)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七、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质量的检查者,他能过引导学生沿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使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2)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教师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并起着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

2、对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习的态度发挥作用;影响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3)其主导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

一方面,教师主导作用的实现有赖于教师自身的条件,即具备应有的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