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场所职业危害因素预防与控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63811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产场所职业危害因素预防与控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生产场所职业危害因素预防与控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生产场所职业危害因素预防与控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生产场所职业危害因素预防与控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生产场所职业危害因素预防与控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产场所职业危害因素预防与控制.docx

《生产场所职业危害因素预防与控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产场所职业危害因素预防与控制.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产场所职业危害因素预防与控制.docx

生产场所职业危害因素预防与控制

生产场所职业危害因素预防与控制

一、职业危害因素概述

工作场所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等环境因素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叫做职业危害因素。

职业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生产工艺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化学因素

(1)生产性粉尘。

如砂尘、煤尘、水泥尘、石棉尘、有机粉尘等。

(2)生产性毒物。

如铅、苯、汞、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

2、物理因素

(1)异常气象条件。

如高温、高湿、低温等。

(2)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

(3)噪声、振动。

(4)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微波、激光等。

(5)电离辐射。

如α、β、γ、x射线等。

3、生物因素

如炭痘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传染性病原体。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劳动组织和劳动休息制度不合理。

2、劳动过度、精神(心理)紧张。

3、劳动强度过火,劳动安排不当,不能合理安排与劳动者的生理状况相适应的作业。

4、劳动时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

如视力紧张等。

5、长时间用不良体位和姿势劳动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劳动。

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

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

2、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

如有毒与无毒的工段安排在同一车间。

3、来自其他生产过程散发的有害因素。

四、职业危害因素防护措施

1、应当优先采川有利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2、生产布局合理,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布置。

3、采用与职业危害相适应的防护设施。

4、使用符合要求的劳动防护用品。

5、派专人负责职业危害因素的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二、生产性粉尘

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并能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生产性粉尘的主要来源

1、固体物质的机械加工或粉碎。

如金属的研磨、切削,矿石或岩石的钻孔、爆破、破碎、磨粉以及粮食谷物的加工等。

2、物质加热时产生的蒸气在空气中凝结或被氧化而形成气溶胶。

3、有机物质的不完全燃烧,如木材、油、煤炭等燃烧时所产生的烟。

4、粉末状物质的混合、过筛、包装及搬运操作等。

5、由于环境条件变化如振动、气流扰动等使已沉积的粉尘再次浮起产生二次扬尘等。

粉尘引起的职业危害有全身中毒、局部刺

激、变态反应、致癌和尘肺。

其中尘肺的危害最为来得。

生产性粉尘的防治措施

1、改革工艺过程,使生产过程机械化、密闭化、自动化,从而消除和降低粉尘危害。

2、采用湿式作业,该方法防尘效果可靠,易于管理,投资较低。

3、密闭、抽风除尘,对不能采取湿式作业的场所可采用此方法。

4、注意个体防护和个人卫生。

个人防尘用品的种类

可分为过滤式和隔离式两大类。

过滤式防尘用品可分为自吸过滤式防尘用品和送风过滤式防尘用品两种类型;隔离式防尘用品可分为自吸隔离口罩、隔离式送风口罩和隔离式送风面罩。

正确选择防尘用品的依据

1、根据粉尘的浓度来选择。

2、根据氧含量和粉尘毒性来选择。

三、生产性毒物

生产性毒物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或产生的毒物。

毒物的分类

按毒物的化学属性可分为有机毒物和无机毒物两大类。

按毒物的物理状态不同可分为固态毒物、液态毒物和气态毒物。

按毒物对肌体的作用性质分为刺激性毒物、窒息性毒物、麻醉性毒物和全身性毒物。

毒物的来源

在生产过程中,主要来源于原料、辅助材料、中间产品、夹杂物、半成品、成品、废气、废液及废渣等,有时也可能来自加热分解的产物。

毒物的危害

能引起人员中毒,某些化学毒物可致癌、致畸、引起肌体遗传传物质的变异等。

常见的生产性毒物的控制措施

1、加强个体防护,防止毒物侵入人体。

作业场所使用的防护用品有防腐蚀服、防毒口罩和防毒面具等。

2、消除毒源,一般采取的措施是以无毒、低毒物质代替有毒、高毒物质。

3、加强化学毒物的安全管理,严格按照有关规章制度执行。

4、切断毒物的传播途径,采用密闭的设备或自动化,隔离操作,加强设备维护管理,消除跑、冒、滴、漏现象。

5、定期进行作业环境监测,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对于作业场所的新有毒物质要进行研究控制,加强有毒物质的净化回收。

防毒器具

常用的呼吸系统防毒器具,可分为过滤式防毒器具和隔绝式防毒器具两大类。

1、过滤式防毒器具,包括防毒面和防毒口罩。

2、隔绝式防毒器具,包括氧气呼吸器、化学生氧式面具、自吸式长管面具及供气式长管面具。

四、辐射

非电离辐射是指不能引起物质电离的各种辐射。

非电离辐射包括

1、射频辐射

又称无线电波,主要来源于高频作业射频辐射主要引起功能性改变,并具有可逆性特征,在停止接触数周或数月后往往可恢复。

2、红外线辐射

红外线辐射对机体的影响主要是皮肤和眼睛。

3、紫外线辐射

在作业场所比较多见的是紫外线对眼睛的损伤。

强列的紫外线辐射作用可引起皮炎,表现为弥漫性红斑,有时可出现小水泡和水肿,并有发痒、烧灼感。

4、激光

被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国防、医疗和科研等领域。

激光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由它的热效应和光化学效应造成的,能烧伤皮肤。

5、对激光的防护,包括:

①在激光器光束可能泄漏处设置防光封闭罩;②工作室围护结构使用吸光材料,色调要暗,不能裸眼看光;③使用适当个体防护用品等。

电离辐射指凡能引起物质电离的各种辐射。

包括α、β、γ、x射线等。

电离辐射的来源

各种天然放射性核素、人工放射性核素和X射线机等。

电离辐射的防护措施

电离辐射的防护分为外照射防护和内照射防护。

1、外照射防护

使用封闭型电离辐射或射线装置进行工作,射线由外部对人体照射,称为外照射。

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有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三种,通称“外防护三原则”。

2、内照射防护

体主使用开放型电离辐射源的工作中,放射性核素常以液备、工作服或工作人员体表,除了对工作人员造成外照射,还能经过人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或伤口等进入体内,造成内照射。

内照射防护基本方法有围封隔离、除污保洁和个人防护等综合性防护措施,通称“内照射防护三要素。

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最好配备个人吸收剂量监测装置,可以随时随地检测所吸收的放射性物质的剂量,一旦发现异常产即采取相应措施。

非电离辐射的防护措施

1、高频电磁场的主要防护措施有场源屏蔽、距离防护和合理布局等。

2、微波辐射的防护措施有直接减少辐射源、屏蔽辐射源、采取个人防护及执行安全规则。

3、对红外线辐射的防护,重点是对眼睛的保护,可通过减少红外线暴露、降低热负荷及戴能有效过滤红外线的防护镜来防护。

4、对紫外线的防护是屏蔽辐射源和增大与辐射源的距离,佩戴专用的防护用品。

五、噪声与振动

噪声是指人们不需要的,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及身体缝康产生有害影响的声音。

生产中,机器转动、气体排放、工件撞击与摩擦所产生的噪声.称为生产性噪声或工业噪声。

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响声大、时间长,不仅直接对工人带来危害对附近居民也影响很大。

噪声的主要危害

1、对听力的影响:

引起听觉疲劳甚至耳聋。

2、对生理的影响:

诱发一些疾病,使人大脑皮层兴奋和压抑失去平衡,使中枢神经功能出现障碍。

3、对心理的影响:

反映在噪声干扰人们的交谈、休息和睡眠,从而使人产生烦躁、焦急、厌恶、思路破坏、妨碍注意力集中等。

4、对生产活动的影响:

可诱发事故,在高噪声环境中作业,人

的心情烦躁,容易病劳,反映迟钝,工作效率下降,工伤事故增多,强噪声还会损坏建筑物。

噪声的控制措施

噪声的控制一般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噪声源的控制、传播途

径的控制和进行个体防护。

1、消除或降低噪声、振动源,如柳接改为焊接、锤击成型改为

液压成型等。

2、消除或减少噪声、振动的传播,如吸声、隔声、隔振、阻尼等。

3、加强个体防护和健康监护,主要是佩戴防噪声用品。

防噪声用品包括:

防声耳塞、防声耳罩及防声帽盗。

在生产过程中,生产没备、工具产生的振动称为生产性振动。

振动的危害

人如果长期处于振动之中,会使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系统发生病症,久而久之便会引起振动病。

振动的控制措施

1、控制振动源。

应在设汁、制造生产工具和机械时采用减振措施,使振动降低到对人体无害水平。

2、改革工艺,采用减振和隔振等措施。

3、限制作业时简。

六、其它职业危害因素

其他职业危害因素包括

1、不良气象条件。

如高温、低温等。

2、生物污染危害因素。

主要是某些微生物、病毒或寄生虫.如炭疯菌、布鲁氏杆菌等。

3、职业性致癌因素。

4、眩光、强烈的光照、光照不足。

5、其他职业危害因素。

如异常的气压、潮湿的环境等。

降温措施

1、技术措施

(1)改革工艺过程。

(2)隔热。

(3)台理布置与疏散热源。

(4)通风降温。

2、保健措施

(1)体检。

(2)台理供应饮料。

(3)加强高温工人的营养。

(4)合理安排作息制度。

(5)加强个体防护。

生物污染因素、致癌物质的预防措施

1、通过工艺技术手段控制和消除危害因素。

2、认真做好个体防护工作。

3、加强卫生保健。

光的控制措施

1、通过遮挡、改变传播路径等措施来消除眩光。

2、对强烈光照要采取防护眼睛的措施。

如电焊作业时,要用防护面罩。

3、光线昏暗时适当加强照明。

注意:

由于个人的体质和抵抗力不同,因此就业前应对从事有毒作业的工人进行健康检查,发现有禁忌症的,不应从事相应的有毒作业。

同时要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以便对中毒能够早发现、早治疗。

对于从事剧毒作业的人员,应配备急救药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