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咳嗽的防与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62161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咳嗽的防与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医咳嗽的防与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医咳嗽的防与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医咳嗽的防与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医咳嗽的防与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咳嗽的防与治.docx

《中医咳嗽的防与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咳嗽的防与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咳嗽的防与治.docx

中医咳嗽的防与治

中医咳嗽的防与治

一、咳嗽病概述

咳嗽是一个病症,它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但中老年人的咳嗽,一旦发作起来,就更加难搞得好,所以设专门的节来论述。

咳嗽指的是喉头作痒、气上作声而言,是肺系疾患的一种常见病症。

多由外感、内伤诸因导致肺气不宣、肺失通降所致。

外邪犯肺所致者,多属急性咳嗽,有风寒、风热之分。

风寒者,咳嗽痰稀色白、头痛发热、形寒无汗;风热者,咳嗽痰黄、身热咽痛。

由脏腑内伤涉肺而咳者,多属慢性咳嗽。

主要有湿痰侵肺和肝火灼肺两型。

湿痰者,咳嗽黏痰、胸脘痞闷、胃纳减少;肝火者,咳引胁痛、气逆而咳、痰少而稠、面赤咽干。

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上呼吸道感染等所致的咳嗽,均可参照本条施治。

咳嗽是因外感六淫,脏腑内伤,影响于肺所致有声有痰之证。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

“咳”指肺气上逆,有声无痰;“嗽”指咯吐痰液,有痰无声,多声痰并见,故并称咳嗽。

见《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

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

”因外邪犯肺,或脏腑内伤,累及于肺所致。

《医学三字经•咳嗽》:

“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也。

”外感以祛邪宣肺为主,内伤以调理脏腑、气血为主。

按病邪分,有伤风咳嗽、风寒咳嗽、伤燥咳嗽、燥热咳嗽、痰饮咳嗽、风热嗽、热嗽、时行嗽、寒嗽、湿咳、暑咳、火咳、食咳等;按脏腑气血分,有肺虚咳、肺热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大肠咳、小肠咳、胃咳、膀胱咳、三焦咳、胆咳、劳嗽、气嗽、瘀血嗽等;按咳嗽发病时间与特点分,有久咳、五更嗽、夜嗽、干咳嗽、呷嗽、哑嗽、顿嗽等。

详见各条。

根据发病病因,咳嗽概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

外感咳嗽是由外邪侵袭引起,发病较急,内伤咳嗽则为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发病缓慢。

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多可出现的症状,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结核等。

咳嗽可见于多种呼吸系统疾病,治疗时必须明确诊断,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

二、防治咳嗽病的“人体大药”

1、大杼,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咳嗽,发热,项强,肩背痛。

配肩中俞、肩外俞治肩背痛。

2、风门,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项强,胸背痛。

配肺俞、大椎治咳嗽、气喘;配合谷治伤风咳嗽。

3、肺俞,定位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咳嗽,气喘,吐血,骨蒸,潮热,盗汗,鼻塞。

配风门治咳嗽喘;配合谷、迎香治鼻疾。

4、厥阴俞,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咳嗽,心痛,胸闷,呕吐。

配内关治心痛、心悸。

5、心俞,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心痛,惊悸,咳嗽,吐血,失眠,健忘,盗汗,梦遗,癫痫。

配巨阙、内关治心痛、惊悸;配内关、神门治失眠、健忘。

6、督俞,在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心痛,胸闷,腹痛,寒热、气喘。

配内关治心痛、胸闷。

7、膈俞,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呕吐,呃逆,气喘,咳嗽,吐血,潮热,盗汗。

配内关、足三里治呕吐、呃逆;配足三里、血海、肓膏治贫血。

8、魄户,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咳嗽,气喘,肺痨,项强,肩背痛。

配天突、膻中治咳喘.

9、膏肓,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咳嗽,气喘,肺痨,健忘,遗精,完谷不化。

配尺泽、肺俞治咳喘。

10、神堂,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闷,脊背强病。

配膻中治胸闷。

11、譩譆,在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咳嗽,气喘,疟疾,热病,肩背痛。

配大椎、肩外俞治肩背痛(上为膀胱经穴)。

12、天池,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乳头外1寸,前正中线旁开5寸。

主治胸闷,心烦,咳嗽,痰多,气喘,胸痛,腋下肿痛,瘰疬,疟疾,乳痈。

配列缺、丰隆治咳嗽;配内关治心痛;配支沟治胁肋痛

13、天泉,在臂内侧,当腋前纹头下2寸,肱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

主治心痛,胸胁胀满,咳嗽,胸背及上臂内侧痛。

配内关、通里治心痛、心悸;配肺俞、支沟治咳嗽、胸胁痛;配侠白、曲池、外关治上肢痿、痹、瘫、痛。

14、郄门,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主治]心痛,心悸,胸痛,心烦,咳血,呕血,衄血,疔疮,癫疾。

配大陵止咯血;配曲泽、大陵治心痛;配梁丘、足三里、太冲治神经性呕吐;配内关治急性缺血性心肌损伤。

15、内关,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呕吐,呃逆,失眠,癫狂,痫证,郁证,眩晕,中风,偏瘫,哮喘,偏头痛,热病,产后血晕,肘臂挛痛。

配公孙治肚痛;配膈俞治胸满支肿;配中脘、足三里治胃脘痛、呕吐、呃逆;配外关、曲池治上肢不遂、手振颤。

配患侧悬厘治偏头痛;配建里除胸闷(上为心包经穴)。

16、中府,在胸外侧部,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处,距前正中线6寸。

主治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

配尺泽治咳嗽;配肩髎治肩痛。

17、云门,在胸外侧部,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肩背痛,胸中烦痛。

配云门、中府、隐白、期门、肺俞、魂门、大陵,主胸中痛。

18、侠白,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或肘横纹上5寸处。

主治咳嗽,气喘,干呕,烦满

19、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

配太渊,经渠治咳嗽,气喘;配孔最治咳血,潮热;配曲池治肘臂挛痛。

20、孔最,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病,痔疾。

配肺俞尺泽治咳嗽,气喘;配鱼际治咳血。

21、列缺,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齿痛。

配合谷治伤风头痛项强;配肺俞治咳嗽气喘。

22、经渠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l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手腕痛。

配肺俞,尺泽治咳嗽。

23、太渊,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胸痛,咽喉肿痛,腕臂痛,无脉症。

配尺泽,鱼际,肺俞治咳嗽,咳血,胸痛;配人迎治无脉症。

24、鱼际,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咳嗽,咳血,咽喉肿痛,失音,发热。

配孔最,尺泽治咳嗽,咳血;配少商治咽喉肿痛。

25、少商,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主治咽喉肿痛,咳嗽,鼻衄,发热,昏迷,癫狂。

配合谷治咽喉肿痛;配中冲治昏迷,发热(上为肺经穴)。

26、肩中俞,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主治咳嗽,气喘,肩背疼痛,目视不明。

配肩外俞,大椎治肩背疼痛

27、人迎,定位在颈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主治咽喉肿痛,气喘,瘰疬,瘿气,高血压。

配大椎、太冲治高血压。

28、水突,在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与气舍连线的中点。

主治]咽喉肿痛,咳嗽,气喘。

配天突治咳嗽、气喘。

29、缺盆,定位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缺盆中痛,瘰疬。

配肺俞治咳嗽。

[附注]《图翼》:

孕妇禁针。

30、气户,在胸部,当锁骨中点下缘,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咳嗽,气喘,呃逆,胸胁支满,胸痛。

配肺俞治咳喘。

31、库房,在胸部,当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咳嗽,气喘,咳唾脓血,胸肋胀痛。

32、屋翳,在胸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咳嗽,气喘,咳唾脓血,胸肋胀痛,乳痈。

配天宗治乳痈。

33、膺窗,在胸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肋胀痛,乳痈。

配屋翳治乳痈。

34、乳根,在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咳嗽,气喘,呃逆,胸痛,乳痈,乳汁少。

配少泽、膻中治乳痈;配少泽、足三里治乳少(上为任脉穴)。

35、丰隆,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

主治头痛,眩晕,痰多咳嗽,呕吐,便秘,水肿,癫狂痛,下肢痿痹。

配风池治眩晕;配膻中、肺俞治痰多咳嗽

36、大钟,在足内侧,内踝下方,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处。

主治咳血,气喘,腰脊强痛,痴呆,嗜卧,足跟痛,二便不利,月经不调。

配太溪、神门治心肾不交之心悸、失眠;配行间治虚火上炎之易惊善怒;配鱼际治虚火上炎之咽痛。

37、步廊,在胸部,当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胸痛,咳嗽,气喘,呕吐,不嗜食,乳痈。

配定喘、列缺治外感和内伤咳喘;配心俞、内关治胸痹、心悸怔忡。

38、神封,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胁支满,呕吐,不嗜食,乳痈。

配阳陵泉、支沟治胸胁胀痛。

39、墟,在胸部,当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咳嗽,气喘,痰多,胸胁胀痛,呕吐,乳痈。

配足三里、中脘、内关治呕吐、纳呆;配神门、神藏治失眠健忘。

40、神藏,在胸部,当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烦满,呕吐,不嗜食。

配天突、内关、太冲治梅核气;配心俞、玉堂治胸痹、噎嗝、冠心病、心肌梗塞。

41、彧中,在胸部,当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咳嗽,气喘,痰壅,胸胁胀满,不嗜食。

配风门、肺俞治外邪袭肺;配天突、间使、华盖治咽喉肿痛

42、俞府,在胸部,当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呕吐,不嗜食。

配天突、肺俞、鱼际治咳嗽、咽痛;配足三里、合谷治胃气上逆之呕

43、天溪,在胸外侧部,当第4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主治胸胁疼痛,咳嗽,乳痛,乳汁少。

配膻中治胸肋疼痛。

44、至阳,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胸胁胀痛,腹痛黄疸,咳嗽气喘,腰背疼痛,脊强,身热。

配曲池、阳陵泉、脾俞治黄疸;配天枢、大肠俞治腹胀、肠鸣、泄泻;配内关、神门治心悸、心痛。

45、灵台,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咳嗽,气喘,项强,脊痛,身热,疔疮。

配陶道、内关治间日疟;配合谷(泻法)、委中(放血)治疔疮;配阳陵泉、支沟治胸胁痛;配身柱、至阳治背痛;配胆俞、阳陵泉、太冲治黄疸

46、神道,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心痛,惊悸,怔忡,失眠健忘,中风不语,癫痫,腰脊强,肩背痛,咳嗽,气喘。

配关元治身热头痛;配神门治健忘惊悸。

47、身柱,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身热头痛,咳嗽,气喘,惊厥,癫狂痫证,腰脊强痛,疔疮发背。

配水沟、内关、丰隆、心俞治癫狂痫;配风池、合谷、大椎治肺热、咳嗽;配灵台、合谷、委中(泻法)治疔毒。

48、陶道,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头痛项强,恶寒发热,咳嗽,气喘,骨蒸潮热,胸痛,脊背痠痛,疟疾,癫狂,角弓反张。

配丰隆、水沟、神门、心俞治癫狂痫;配大椎、间使、后溪治疟疾;配合谷、曲池、风池治外感病;配肾俞、腰阳关、委中治胸背痛。

49、大椎,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热病,疟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热,项强,肩背痛,腰脊强,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癫狂痫证,五劳虚损,七伤乏力,中暑,霍乱,呕吐,黄疸,风疹。

配肺俞治虚损、盗汗、劳热;配间使、乳根治脾虚发疟;配四花穴治百日咳(双膈俞、双胆俞);配曲池预防流脑;配合谷治白血球减少;配足三里、命门提高机体免疫力;配大椎、定喘、孔最治哮喘;配曲池、合谷泻热;配腰奇、间使治癫痫。

50、上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

主治胃脘疼痛,腹胀,呕吐,呃逆,纳呆,食不化,黄疸,泄利,虚劳吐血,咳嗽痰多,癫痫。

配丰隆治纳呆;配天枢、中脘治嗳气吞酸、腹胀、肠鸣、泄泻。

51、巨阙,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

主治胸痛,心痛,心烦,惊悸,尸厥,癫狂,痫证,健忘,胸满气短,咳逆上气,腹胀暴痛,呕吐,呃逆,噎嗝,吞酸,黄疸,泄利。

配内关治心绞痛;配章门、合谷、中脘、内关、足三里治呃逆;配足三里、膻中、内关、三阴交、心平穴、心俞治疗急性心肌梗塞;配内关、人中治癫狂痫证;配神门治失眠健忘。

52、鸠尾,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胸剑结合部下1寸。

主治心痛,心悸,心烦,癫痫,惊狂,胸中满痛,咳嗽气喘,呕吐,呃逆,反胃,胃痛。

配梁门、足三里治胃痛;配三关、足三里治呕吐

53、膻中,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咳嗽,气喘,咯唾脓血,胸痹心痛,心悸,心烦,产妇少乳,噎嗝,膨胀。

配曲池、合谷(泻法)治急性乳腺炎;配内关、三阴交、巨阙、心平、足三里治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配中脘、气海治呕吐反胃;配天突治哮喘;配乳根、合谷、三阴交、少泽、灸膻中治产后缺乳;配肺俞、丰隆、内关治咳嗽痰喘;配厥阴俞、内关治心悸、心烦、心痛。

54、玉堂,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3肋间。

主治膺胸疼痛,咳嗽,气短,喘息,喉痹咽肿,呕吐寒痰,两乳肿痛。

配玉堂透膻中、内关、胸夹脊(T1-5)治疗胸痹。

55紫宫,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2肋间。

主治咳嗽,气喘,胸胁支满,胸痛,喉痹,吐血,呕吐,饮食不下。

配玉堂、太溪治呃逆上气、心烦。

56、璇玑,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天突下1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满痛,喉痹咽肿,胃中有积。

配鸠尾治喉痹咽肿。

57、天突,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主治咳嗽,哮喘,胸中气逆,咯唾脓血,咽喉肿痛,舌下急,暴喑,瘿气,噎嗝,梅核气。

配定喘穴、鱼际治哮喘、咳嗽;配膻中、列缺治外感咳嗽;配内关、中脘治呃逆;配廉泉、涌泉治暴喑;配丰隆治梅核气;配少商、天容治咽喉肿痛;配气舍、合谷治地方性甲状腺肿大。

58、廉泉,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结喉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

主治舌下肿痛,舌根急缩,舌纵涎出,舌强,中风失语,舌干口燥,口舌生疮,暴喑,喉痹,聋哑,咳嗽,哮喘,消渴,食不下。

配金津、玉液、天突、少商治舌强不语、舌下肿痛、舌缓流涎、暴喑。

59、天池,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乳头外1寸,前正中线旁开5寸。

主治胸闷,心烦,咳嗽,痰多,气喘,胸痛,腋下肿痛,瘰疬,疟疾,乳痈。

配列缺、丰隆治咳嗽;配内关治心痛;配支沟治胁肋痛。

61、天泉,在臂内侧,当腋前纹头下2寸,肱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

主治心痛,胸胁胀满,咳嗽,胸背及上臂内侧痛。

配内关、通里治心痛、心悸;配肺俞、支沟治咳嗽、胸胁痛;配侠白、曲池、外关治上肢痿、痹、瘫、痛。

三、防治咳嗽的中医辨证

(一)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

症状:

咽痒咳嗽声重,气急,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则治法: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

麻黄10克、荆芥12克、杏仁15克、紫菀12、白前15、百部15、陈皮15、桔梗15、甘草15。

方解:

方中用麻黄、荆芥疏风散寒,合杏仁宣肺降气;紫菀、白前、百部、陈皮理肺祛痰;桔梗、甘草利咽止咳。

加减法:

咳嗽较甚者加矮地茶、金沸草祛痰止咳;咽痒甚者,加牛蒡子、蝉退祛风止痒;鼻塞声重加辛夷花、苍耳子宣通鼻窍;若挟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者,加半夏、厚朴、茯苓燥湿化痰;表寒未解,里有郁热,热为寒遏,咳嗽音嘎,气息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者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解表清里。

2.风热犯肺

症状:

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嘎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稠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则治法: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

桑叶20克、菊花15克、薄荷15克、杏仁15、桔梗15、甘草10、连翘12克、芦根15。

方解:

本方用桑叶、菊花、薄荷疏风散邪,宣透风热,杏仁、桔梗、甘草轻宣肺气,祛痰止咳;连翘、芦根清热生津。

加减法:

咳嗽甚者加前胡、枇杷叶、浙贝母清宣肺气,化痰止咳;肺热内盛加黄芩、知母清肺泄热;咽痛、声嘎,加射干、山豆根清热利咽;若风热伤络,见鼻衄或痰中带血丝者,加白茅根、生地凉血止血;夏令挟暑加六一散、鲜荷叶清解暑热。

3.风燥伤肺

症状:

喉痒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后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治则治法: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

桑叶15克、淡豆豉15克、杏仁15克、浙贝母15克、南沙参15、梨皮20克、山桅10克。

方解:

方中桑叶、豆豉疏风解表,清宣燥热;杏仁、象贝母肃肺止咳;南沙参、梨皮、山桅清热润燥生津。

加减法:

若津伤较甚者加麦冬、玉竹滋养肺阴;热重者前加生石膏、知母清肺泄热;痰中夹血加生地、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

另有凉燥伤肺证,乃燥证与风寒并见,表现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首薄白而干等症。

用药当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方取杏苏散加减。

药用苏叶、杏仁、前胡辛以宣散,紫花、款冬花、百部、甘草温润止咳。

若恶寒甚、无汗,可配荆芥、防风以解表发汗。

二、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

症状:

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胸闷气憋,尤以晨起咳甚,痰多,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痰出则憋减咳轻。

常伴脘闷,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则治法:

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方药:

陈皮15克、法半夏10克、白芥子15克、苏子15克

方解:

方用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以三子养亲汤降气化痰以止咳。

方中以白芥子温肺利气,畅隔消痰;苏子降气行痰,使气降则痰不逆;莱菔子消食导滞,使气行则痰行;三者合用,痰化、食消、气顺。

苏子长于降气,气逆不降者以此为主;白芥子长于畅隔,胁痛痰多者以此为主;莱菔子长于消食导滞,食少脘痞者以此为主。

三者皆行气祛痰之药,又能在治痰中各展其长。

加减法:

若寒痰较重,痰粘白如泡沫,怯寒背冷,加干姜、细辛以温肺化痰;脾虚证候明显者加党参、白术以健脾益气。

症情平稳后可取六君子汤加减以资调理。

2.痰热郁肺

症状:

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粘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粘,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治则治法:

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方药:

黄芩10克、山栀10克、知母15克、桑白皮20克、茯苓15克、贝母15克、栝楼15、桔梗15、陈皮15克、甘草15克、麦冬15克。

方解:

方中用黄芩、山栀、知母、桑白皮清泄肺热;茯苓、贝母、栝楼、桔梗、陈皮、甘草化痰止咳;麦冬养阴润肺以宁咳。

加减法:

若痰热郁蒸,痰黄如脓或有热腥味,加鱼腥草、金荞麦根、象贝母、冬瓜仁等清化痰热;胸满咳逆,痰涌,便秘配葶苈子、大黄泻肺通腑以逐痰;痰热伤津,口干,舌红少津配北沙参、天冬、花粉养阴生津。

3.肝火犯肺

症状:

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粘,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加剧。

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

舌红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则治法:

清肝泻肺,化痰止咳。

方药:

青黛10克、海蛤壳15克、黄芩10克、桑白皮20克、地骨皮15克、粳米(即粘米)15克、甘草15克方中用青黛、海蛤壳清肝化痰;黄芩、桑白皮、地骨皮清泻肺热;粳米、甘草和中养胃,使泻肺而不伤脾胃。

此方使气火下降,肺气得以清肃,咳逆自平。

加减法:

火旺者加山栀、丹皮清肝泻火;胸闷气逆,加葶苈子、栝蒌利气降逆;胸痛配郁金、丝瓜络理气和络;痰粘难咯加海浮石、贝母、冬瓜仁清热豁痰;火郁伤津,咽燥口干,咳嗽日久不减,酌加北沙参、百合、麦冬、诃子养阴生津敛肺。

4.肺阴亏耗

症状:

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带血丝,低热,午后颧红,盗汗,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方药:

沙参麦冬汤。

方中重用北沙参、麦冬甘寒生津,清养肺胃为主药;玉竹助主药甘寒生津,养阴润燥以为辅,天花粉清肺润燥,养胃生津;生扁豆甘平和中,培土生金;冬桑叶轻清宣透,以散燥热;甘草泻火和中,调和诸药共为佐使,诸药配伍,共奏清养肺胃,生津润燥之功,乃甘寒之法。

加减法:

若久热久咳,是肺中燥热较甚,又当加地骨皮以泻肺清热。

咳剧加川贝母、甜杏仁、百部润肺止咳;若肺气不敛,咳而气促,加五味子、诃子以敛肺气;低热,酌加功劳叶、银柴胡、青蒿、地骨皮以清虚热;盗汗,加糯稻根须、浮小麦以敛汗;咯吐黄痰,加海蛤粉、知母、黄芩清热化痰;痰中带血,加丹皮、山栀、藕节清热凉血止血。

四、防治咳嗽的偏方奇效方

1、米醋鸡蛋液

方药:

米醋100克(酸度不低于9度)、鸡蛋(最好是乡下土鸡蛋)1只。

适应症状:

陈年久咳,日轻夜重,久治不愈。

用法:

取密封杯子倒入米醋,将蛋放进浸泡两天,待蛋壳软化,用筷子搅和,再过一天即可服用(此为一周量)。

用时毎日空腹取七分之一,加蜜糖3汤匙子,再加适量温开水拌服。

待服至第五日时,再浸泡第二个醋蛋,如是直至痊愈。

2、杏仁冰糖汤

方药:

杏仁100克、冰糖100克、化猪油50克。

适应症状:

剧咳不止、久咳不愈。

用法:

将杏仁浸泡去皮捣碎,置猪油中炒至黄色,加入冰糖,糖化即出锅,冷却后取服10克左右,日二至三次,服完即愈。

3、白矾陈醋大葱方

方药:

白矾40克、陈醋30克、大葱3根(取带根葱头1寸许)。

适应症状:

久年陈咳、延缓不治。

用法:

白矾辗粉,大葱洗浄用湿纸巾包裹,置火中煨熟、捣为葱泥与酯白矾粉拌和,睡前将涌泉穴擦热,然后敷药包扎入睡,可望着一到三次痊愈。

4、百合雪梨膏

方药:

百合250克、雪梨5只、蜂蜜250克。

适应症状:

咳嗽,肺阴亏损,症见干咳,痰中带血,声音嘶哑、口干。

用法:

百合水浸一夜,次日连水以小火煮至极烂,梨榨汁,与蜂蜜百合一起熬成浓汁,以瓦罐装盛,早晚各一汤匙,以温开水冲开,温饮。

5、花生甜杏泥

方药:

花生50克、甜杏仁50克,蜂蜜适量。

适应症状:

咳嗽,肺阴不足型,症见久咳气短,干咳少痰。

用法:

花生、甜杏仁捣成泥状,每次取15克,加蜂蜜,早饭前、晚饭后温开水冲服。

6、竹叶芦梨膏

方药:

淡竹叶30克、黄梨10只、芦根30克、橘红30克、茡荠20只、竹沥20克。

适应症状:

咳嗽,症见阴虚劳咳,痰多色黄、潮热等。

用法:

黄梨、茡荠取汁,上药加水煮汁兑入,文火煮成膏状,毎服10至20毫升,一日两次。

7、鱼腥草茶

方药:

鱼腥草40克,蜂蜜适量。

适应症状:

咳嗽,热毒攻肺型,症见高热不退,烦燥不安、口喝喜饮,舌苔黄腻。

用法:

鱼腥草煎汤,加蜂蜜冲服代茶饮。

8、冬瓜蜂蜜茶

方药:

冬瓜皮40克、蜂蜜30克。

适应症状:

咳嗽,燥热型,症见秋燥干咳无痰,咽喉燥痛。

用法:

将冬瓜皮切碎,置保温杯中,用沸开水冲泡,闷盖20分钟,去渣,加入蜂蜜,分次代茶饮,

9、散寒萝卜止咳汤

方药:

葱白7根、生姜15克、萝卜1个。

适应症状:

风寒型咳嗽,症见发热恶寒、咳嗽痰稀色白,流清涕,身倦酸痛。

用法:

水两碗,先将萝卜煮熟,然后加姜葱稍煮,趁热连渣一次服用。

10、益母草煲黄糖(客家人经验方)

方药:

益母草20克,黄糖适量、生姜适量。

适应症状:

久咳气滞型,症见久咳不愈,日轻夜重。

用法:

益母草与黄糖同煲,足火后(一小时以上),兑入生姜小煮一会儿,趁热食用。

五、防治咳嗽的饮食疗法

1、杏仁止咳粥

食材:

杏仁15克、旋复花10克、冬花20克、粳米(南方称为粘米)50克。

适应症状:

咳嗽痰湿型,症见痰多痰出则咳缓。

用法:

三药煎汁,与米同煮,熟后趁热空腹服用。

2、止咳梨粥

梨3个,粳米60至100克。

适应症状:

风热型,症见咳痰不爽,咽痛。

用法:

梨取汁,粥熟,兑入梨汁搅拌均匀,趁热服用。

3、行气止咳陈皮粥

食材:

陈皮10至20克、粳米100克。

适应症状:

咳嗽,气滞型,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