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58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57452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58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教育学58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教育学58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教育学58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教育学58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58章.docx

《教育学58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58章.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58章.docx

教育学58章

第五章课程理论

一.判断题

1.在英语世界里,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书中。

(A)

2.《学记》中关于课程的说法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功夫、大立课程”等。

(B)

3.从辞源学的角度看,当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时,其原初含义即为“在跑道上跑”,其引伸含义即为“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获取活生生的经验或体验的过程”。

(B)

4.课程是“学习的内容及其进程”,这是将“课程”作为动词性理解而得出的定义(B)

5.传统的学科课程是将“课程”作为名词使用的突出代表性课程范式。

(A)

6.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使用逐渐由动词转向名词。

(B)

7.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与教材内容有冲突的经验,我们不能将它视为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

(B)

8.中国的“六艺”与西方的“七艺”是学科的萌芽。

(A)

9.活动课程的最大优点在于教育过程便于组织并提高了教学效率。

(B)

10.活动课程最早可追溯到杜威身上。

(B)

11.杜威在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深刻阐述了儿童的心理经验与知识的逻辑结构之间的关系。

(B)

12.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彻底否定了学科课程或逻辑经验的教育价值。

(B)

13.课程的选修制最先始于大学。

(A)

14.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是“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A)

15.隐性课程对受教育者而言都具有正面的教育意义。

(B)

16.最早涉及隐性课程研究的教育家是克伯屈。

(B)

17.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属于教育中的显性课程。

(B)

18.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之目的是使人更加自由,更富有创造性和创新能力。

(A)

19.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强调教学活动中的过程,而否定活动中的一切目标。

(B)

20.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因此课程并不总是先于教学过程而编制好的。

(A)

21.加涅认为,人类的学习按复杂程度分为8类:

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动作连锁学习、言语连锁学习、辩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学习。

(A)

22.学习者的年龄越小,课程的编制更应该考虑和侧重课程的心理组织。

(A)

23.课程的逻辑组织更多地是依据了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顺序来组织课程内容(B)

24.设计教学法是课程组织形式心理组织的典型例子。

(A)

25.学科课程的螺旋式组织是一种课程的心理组织。

(A)

26.课程的逻辑组织与课程的心理组织是完全对立的,在课程编制上它们之间不可能合二为一。

(B)

27.课程组织按前后内容上是否重复分为:

直线式组织和螺旋式组织。

(A)

28.国家课程开发采取的是“实践—评估—开发”的模式。

(B)

 

二.单选题

1.西方最早提出“课程”一词的是(C)。

A、杜威

B、洛克

C、斯宾塞

D、凯洛夫

2.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与兴趣所开发的容许学生有所选择的课程称为(C)。

A、学科课程

B、显性课程

C、选修课程

D、综合课程

3.历史上最早倡导选修课程的是(A)。

A、洪堡

B、杰弗逊

C、埃利奥特

D、杜威

4.选修课作为一种制度予以施实是由(C)开始的。

A、洪堡

B、杰弗逊

C、埃利奥特

D、杜威

5.全面系统的论述活动课程的价值的人是(C)。

A、斯宾塞B、卢梭

C、杜威D、爱伦—凯

6.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融合而成的课程是(D)。

A、学科课程

B、显性课程

C、选修课程

D、综合课程

7.“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属于什么类型的综合课程?

(D)

A、活动中的综合课程

B、经验中的综合课程

C、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

D、社会本位的综合课程

8.首次提出"隐性课程"概念的人是(C)。

A、杰克逊

B、杜威

C、克伯屈

D、阿普尔

9.具有间接的、无意识获得的非学术性经验和非计划特点的课程称为(C)。

A、活动课程

B、显性课程

C、隐性课程

D、综合课程

 

10.心理的发展顺序与学科的知识逻辑顺序反映在课程类型上主要表现为(C)的关系。

A、必修课与选修课

B、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

C、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D、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

 

1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反映在课程类型上主要表现为(B)的关系。

A、必修课与选修课

B、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C、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D、显形课程与潜在课程

12.泰勒提出的课程编制模式是(B)。

A、过程模式

B、目标模式

C、连续模式

D、断续模式

13.编制课程的过程模式是由(D)提出。

A、杰克逊B、杜威

C、克伯屈D、斯滕豪斯

14.有已知到未知、有简单到复杂、有一般到个别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是运用了课程的理论(C)。

A、目标理论

B、过程理论

C、纵向理论

D、横向理论

15.从课程理论的角度来看,(D)更多地运用了横向组织理论。

A、学科课程

B、分科课程

C、选修课程

D、综合课程

16.课程的(D)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顺序来组织课程的内容:

D心理组织

 

17.课程的(B)是指根据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和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的内容。

A、纵向组织

B、逻辑组织

C、横向组织

D、心理组织

18.(A)是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逻辑体系而且前后不重复所组织起来的方式。

A、直线式组织

B、螺旋式组织

C、横向组织

D、心理组织

19.从课程范式来看,研究性课程属于以(A)为代表的课程范式。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显形课程

D、隐性课程

 

三、多选题

1.把课程定义为“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一切经验”并作为“动词”使用的课程专家有(A、B)。

A、卡斯威尔

B、坎贝尔

C、塔巴

D、约翰逊

2.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所代表的课程范式,其含义有(A、B、C)。

A、知识的总和与学习的结果

B、间接知识、公共知识

C、封闭、预成

D、经验

3.课程作为动词使用所代表课程范式,其含义有(A、C、D)。

A、直接经验,实践知识

B、系统的知识

C、开放、生成、强调过程

D、杜威的课程观

 

4.学科课程的代表人物有(A、C、D)。

A、夸美纽斯

B、杜威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5.学科课程的最大特点是(B、C、D)。

A、趣味性

B、逻辑性

C、简约性

D、系统性

 

6.学科课程的主要缺点是易造成(A、B、C、D)。

A、学生被动学习

B、忽略个体知识

C、割裂完整的生活世界

D、学校与现实社会生活的隔离

7.活动课程的特点是(A、B、C)。

A、以儿童为中心

B、按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组织教学

C、按活动主题组织

D、强调“训练”、“指导与控制”

 

8.正确处理必修课与先修课的关系的关键是(B、C、D)。

A、如何加大必修课的范围

B、弄清两者的内在依据

C、选修课的开设的时机问题

D、如何保障选修课的质量

 

9.综合课程的三种类型(B、C、D)。

A、活动中的综合课程

B、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

C、社会本位的综合课程

D、儿童本位的综合课程

 

10.综合课程的优点是(A、B)。

A、是人类知识发展的内在要求

B、培养学生完整的世界观

C、有利于学习系统的知识

D、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11.综合课程的缺点是(A、B、D)。

A、流于“拼盘式”的知识“大杂烩”

B、导致浅层次的学习

C、不利于学生融会贯通

D、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12.隐性课程具有(B、C、D)的特点。

A、计划性

B、内隐性

C、随机性

D、不确定性

 

13.克伯屈提出,任何一种学习都包含三个部分(A、C、D)。

A、主学习

B、快学习

C、副学习

D、附学习

 

14.在泰勒的课程编制模式中,目标的确定主要依据(A、B、D)。

A、对学生的研究

B、对社会生活的研究

C、家长的要求

D、学科专家的建议

15.课程编制的基本原则是(A、B、C、D)

A、注意课程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

B、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根本性

C、课程内容应当与生活相联系

D、应考虑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教学法上的要求

 

16.课程内容与生活相联系的方式有(B、C)。

A、加强课程的趣味性

B、设置专门性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课程

C、学科内容中加入联系实际生活的内容

D、增加课程的前沿知识

 

17.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与决策者(或主体)主要有(A、C、D)。

A、教师

B、学生

C、学生家长

D、社区代表

 

18.我国传统课程观的两大误区(B、C)。

A、课程的开放无度

B、课程脱离学生的经验,以外在于学生的方式出现

C、课程以严格的先期计划的方式出现

D、课程过于强调联系实际

 

第六章教学理论

一、判断题

1.在我国历史上,最先“教学”实指“学”,“教”与“学”同义。

(A)

2.我国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教学”才不再指教或学某一方的活动,而成为师生双方的活动。

(A)

3.教学等于智育。

(B)

4.“教是为了不教”的基本含义是教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让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

(A)

5.学生结合教材采取的自学和家庭作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B)

6.学生的创造力指的是其在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与掌握未知知识的能力。

(A)

7.学生的个性发展仅仅指的是其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正常与和谐的发展。

(B)

8.师生之间互动的实质体现出两者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交往关系。

(A)

9.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因此它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制约,应遵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原理。

(A)

10.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要求教学必须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A)

1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的关系提示我们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获得必须以他们个人的间接经验为基础。

(B)

12.学生的主要任务即是学习间接经验的原因在于提高认识人类知识的效率。

(A)

12.学生知识储存的多少决定了他们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

(B)

13.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来实施教学。

(B)

14.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学过程的主要部分。

(B)

1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按顺序排列有:

备课—上课—课后教导评价。

(A)

16.上课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有关内容和要求,结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及具体情况,将教科书和知识转化为实际课堂教学的蓝图的过程。

(B)

17.备课的基本步骤有:

确定教学目标—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行为—撰写教(A)

18.撰写教案的唯一目的在于为教师上课作准备。

(B)

19.教师十分透彻地掌握了教学内容就能教好学生。

(B)

20.就目前来说,教学中存在三种组织形式,即班级授课制、小组教学和个别教(A)

二、单选题

1.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A)部分。

A、主体

B、客体

C、中介

D、范式

2.一门学科的基本实事与基本概念属于(B)。

A、基本技能

B、基础知识

C、基本能力

D、基本素质

3.阅读、写作、运算、实验等属于(A)。

A、基本技能

B、基础知识

C、基本能力

D、基本素质

4.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属于哪一个范畴(B)。

A、体力

B、智力

C、创造力

D、个性

5.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B)。

A、间接地获得知识

B、获得间接经验

C、有教师帮助去获得知识

D、有同学帮助去获得知识

6.“教学过程是学生智力发展与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的过程”,这是(C)教学规律提示我们的。

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C、知情意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7.“经验的获得与智力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这是(B)教学规律提示我们的。

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C、知情意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8.教师在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教学,这是由(D)原则决定的。

A、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

C、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

D、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9.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B)是中心环节。

A、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B、引导学生领会知识

C、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D、检查和巩固知识

 

10.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是针对(D)而提出的教学规律。

A、教学的概念

B、学生身心发展

C、教学任务

D、师生的地位与作用

 

11.教师在教学中补充教学内容以反映最新科学成果,体现了教学的(B)。

A、思想性

B、科学性

C、拓展性

D、趣味性

12.教师在教学中引出内在的人生观方面的内容体现了教学的(A)。

A、思想性

B、科学性

C、拓展性

D、趣味性

13.班级授课制的最大缺点在于(D)。

A、对基础差的学生不利

B、对基础好的学生不利

C、对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不利

D、不利于实施因材施教

 

三、多选题

1.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是(A、C)。

A、有所联系、有所区别

B、教学包含了所有的智育活动

C、智育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D、在一定程度上,教学等同于智育

2.从学校全部工作的比重看“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其理由(A、B、C、D)。

A、教学工作所占时间最多

B、对学生发展影响最全面

C、其他工作都是围绕教学来进行

D、对学校教育质量影响最大

3.教学的作用是(A、B、C)。

A、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径

B、系统地传授知识,再生产社会经验

C、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

D、锻炼教师的教学能力

 

4.教学的任务包括(A、B、D)。

A、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创造力和实践精神

C、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D、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5.教学传授基本知识与培养基本技能包括(A、B、D)。

A、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具有现代人的素质

B、为他们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创造必要条件

C、使他们形成较为高深的科学知识

D、为他们进一步的学习、发明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6.教学过程具有与人类认识过程不同的显著特点是(A、C、D)。

A、间接性

B、目的性

C、引导性

D、简捷性

7.教学过程的实质即(A、B、C)。

A、师生之间的互动

B、特殊的认识活动

C、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D、特殊的情感活动

 

8.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A、B、C、D)。

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C、知情意的统一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9.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是(A、B、D)。

A、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B、学习间接经验应当以自身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C、以学习直接经验为主

D、防止偏向任一方面的倾向

 

10.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A、B、C、D)。

A、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B、引导学生领会知识

C、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D、检查和巩固知识

11.教学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有(A、B、C)。

A、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B、理论联系实际

C、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

D、运用知识与发展能力统一

12.上课的基本要求有(A、B、C、D)。

A、目的明确

B、内容正确

C、方法恰当

D、结构紧凑

第七章学校德育

一、判断题

1.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人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是预期的德育结果。

(A)

2.《小学德育纲要》提出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与良好品德。

”(A)

3.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深切的爱,它具体体现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A)

4.在实施自觉纪律教育中,教师应尽量多采用奖励而避免使用处罚的方式。

(B)

5.德育过程即是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

(B)

6.“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过程”的规律,它提示教育者在实施德育中应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来进行。

(B)

7.道德认识包括道德知识与道德判断两方面组成。

(A)

8.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

(A)

9.说理教育法是学校德育的基本方法。

(A)

在陶冶教育法中,陶冶的方式主要有人格、环境、艺术、内容的陶冶四种。

(B)

10.一个班级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的作用发挥。

(A)

11.班干部是教师的助手,因此他们是具有特权的领导者。

(B)

 

二、单选题

1.如下教育目标存在于中央哪个文件之中?

“所有的人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与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地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B)

A、《义务教育法》

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教师法》

D、《中小学行为规范》

2.对学生实施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主要属于(D)的内容。

A、自觉纪律教育

B、集体主义教育

C、劳动教育

D、道德教育

3.“教师吸收学生参与制定纪律条文,使学生负有责任感”,这是实施(A)的要求。

A、自觉纪律教育

B、集体主义教育

C、理想教育

D、道德教育

4.“爱班级、爱学校,为集体服务,维护集体荣誉的教育”,这主要属于(B)的内容之一。

A、爱国主义教育

B、集体主义教育

C、理想教育

D、民主与法制教育

5.“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句话表明在德育过程中(A)。

A、知与行是紧密联系的

B、知比行重要

C、行比知重要

D、知与行是可以分割开的

 

6.学生的品德结构中,下列陈述正确的是(B)。

A、行是基础,知是关键

B、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C、意是基础,情是关键

D、意是基础,行是关键

7.在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D)。

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B、教育者和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德育方法之间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8.“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主要依据了德育的(C)原则。

A、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B、正面教育

C、因材施教

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9.“以说服教育为主,积极疏导,启发自觉,指明方向”主要依据了德育的(B)原则。

A、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B、正面教育

C、知行统一

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10.学生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及他们的思想品德的养成是长期的过程,这提示教育者在德育过程要坚持(D)原则:

A、共产主义方向性

B、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C、因材施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11.保持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的方式有(A)。

A、家访、书面联系、召开家长会

B、家访、召开家长会、亲子游

C、家访、书面联系、座谈会

D、家访、亲子游、座谈会

三、多选题

1.德育目标的形成与确定受如下因素的制约(B、D)。

A、教育者的个性

B、社会发展因素

C、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

D、人的发展因素

 

2.学校德育的内容包括(A、B、C、D)。

A、理想教育

B、集体主义教

C、劳动教育

D、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

3.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A、B、C、D)。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内容

D、德育方法

 

4.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表现如下(A、B、C)。

A、反映外部客观世界的矛盾

B、反映在学生认识水平之间的矛盾

C、反映在认识内容上的矛盾

D、反映在认识结果上的矛盾

5.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过程的区别表现在(A、B、C)。

A、活动方式的区别

B、影响因素的区别

C、形成结果的区别

D、指导思想的区别

6.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A、B、C、D)。

A、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B、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

C、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的过程

D、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7.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有(A、B、C、D)。

A、知行统一原则

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C、正面教育原则

D、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8.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德育过程可以从(A、B、C、D)的任何一方面开始。

A、行B、知

C、情D、意

9.学校德育的途径有(A、B、C、D)。

A、各科教学

B、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C、社会实践活动

D、班主任工作

10.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A、B、C、D)。

A、陶冶教育法

B、榜样教育法

C、实际锻炼法

D、指导自我教育

 

11.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主要有(A、C、D)。

A、德育目标

B、教师素质

C、德育内容

D、学生年龄特征与个性差异

12.各科教学是德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这是因为(A、B、C、D)。

A、教学占用的时间最多

B、教师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时总是受到一定思想的支配而影响学生的品德

C、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

D、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内容

 

13.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作用表现为(A、B、D)。

A、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

B、是学校领导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

C、是知识教育的主要力量

D、是沟通家长和学校的桥梁

 

14.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主要有(A、B、C、D)。

A、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B、关心学生身体健康

C、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劳动

D、评定学生操行

 

第八章学校管理与评价

一、判断题

1.《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规定“中等及中等以下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A)

2.实行校长负责制后校长除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党组织的领导和监督外,他对学校教学方面事务可以大胆决策和指挥,而不受其他人的制约。

(B)

3.学校管理机构分为决策机构、咨询机构、执行机构与反馈机构。

其中,决策机构为以校长为首的领导班子;咨询机构为校务委员会;执行机构为校长领导下的各级执行系统;反馈机构由校务委员会与其他组织机构组成。

(A)

4.学校管理的过程有计划、执行、控制、评价。

(A)

5.共青团是学校的最基层的正式组织,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

(B)

6.班级组织是学生学习认同群体目标,掌握群体生活规范,培养正确的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的交往品质的重要环境。

(A)

7.班级组织管理的主要工作是丰富班级管理角色和形成班级管理角色的动态分配制度。

(A)

8.班级作为非成人组织,要完全靠外部力量来管理与控制。

(B)

9.班级管理的模式有三种:

功能性取向模式、行为改变取向模式、人际互动取向模式。

(A)

10.果断纪律理论是行为改变取向模式的代表。

(A)

11.人际互动模式注重教师行为对学生情意方面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