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便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55185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功能性便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功能性便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功能性便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功能性便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功能性便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功能性便秘.docx

《功能性便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功能性便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功能性便秘.docx

功能性便秘

第13章.第13章.功能性便秘

第一节概述

功能性便秘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排便不畅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它不单纯指大便干燥,还包括无便意而排便间隔时间长,或有便意而粪便排出困难,并常需要其他措施协助排便。

中医属“脾约”“大便难”“便秘”的范畴。

【病因】

1.肠道自身原因主要是指肠道顺应性蠕动的动力不足。

引起的原因主要有:

①饮食过少、过精或不规律;②肠道内微生态环境的改变;③直肠黏膜松弛或肠壁外突;④内分泌紊乱;⑤肠壁运动神经功能障碍等。

2•肠道外原因主要是指外界因素引起的局部形态或运动协调性的改变。

如直肠阴道隔缺损、盆底肌运动失调、盆膈缺损等。

【影响因素】除上述原因之外,还要注意鉴别其他因素对肠道本身或对肠道周围组织的影响,如精神因素、滥用泻药、其他药物影响(如镇痛药、制酸药、止咳药、降糖药等)和其他疾病影响(如代谢性疾病如低钾血症、糖尿病、尿毒症、U卜啉病等;神经肌肉性疾病如帕金森病、脑血管意外、多发性硬化、肌强直性肌营养不良、脊髄肿瘤和损伤、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硬皮病、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脑血管疾病、帕金森病等)。

【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便秘”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所致,病位在大肠,与五脏皆有关。

而慢性功能性便秘在临证中以虚多见,包括气、血、阴、阳等不足而导致大肠传导无力,于是引发便秘。

【临床分型】根据慢性功能性便秘的病变部位不同,临床分型录如下。

1.慢传输型便秘(slowtransitconstipation,STC)主要表现如下。

(1)无便意,排便间隔时间长。

(2)肛诊时直肠壶腹内无粪便。

(3)标记物通过时间延长。

(4)排粪造影、球囊排出及肛门直肠测压检査正常。

2.出口梗阻型便秘(outletobstructivecon-stipati〇n,ooc)包括直肠前突、直肠黏膜内脱垂、直肠黏膜内套叠、会阴下降综合征、盆底失弛缓综合征。

主要临床表现如下。

(1)便意频繁,排便费力、费时。

(2)肛诊时直肠壶腹内有粪便。

(3)标记物滞留在直肠。

(4)排粪造影、球囊排出及肛门直肠测压检査异常。

3.混合型便秘(mixedconsipation,MC)具备以上两者的表现。

【诊断要点】功能性便秘的诊断及其分型依据,主要根据以下检査确定。

1.一般检查包括全身体检,肛门指诊,肛门镜,肠道内镜,结肠低张力双重对比造影等。

2.特殊检查包括大肠传输功能、排粪造影、球囊排出、肛管直肠压力、盆底肌电图检查、MRI等。

第二节直肠前突

直肠前突是指排便时直肠前壁和阴道后壁突人阴道,导致出口梗阻性排便障碍的疾病,为出口阻塞综合征之一》属中医“便秘”“大便难”范畴。

好发于已婚多产女性。

【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发病原因不明确,病变主要与直肠阴道局部解剖结构异常有关,即由于直肠阴道隔薄弱、损伤或缺损,导致直肠前壁突入阴道内,引起粪便滞留其突人的囊腔内,直肠内压力的下降不足以引起括约肌松弛,从而使大便排出困难。

中医学认为,多由于排便习惯不良,临厕努责,妇女多产,会阴产伤,以及老年女性身体功能渐衰导致正常解剖结构改变,或气机阻滞,或气阴两虚,或阳虚寒凝,每天久肠胃受损,大便排出不畅或排便不尽、排便困难。

【临床表现】

1.症状特点

(1)长期排便困难病史,发病以髙年经产妇多见,有产伤史。

(2)常出现的症状是排便困难,直肠内下坠感,便次可增多,无论什么性状均有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严重者需手助排便,可合并尿失禁,性交痛等。

2.专科检查视诊直肠前突无阳性体征,但可并发外痒等肛门疾病,直肠指诊触及直肠前壁圆形突向阴道的薄弱区,用力排粪时更加明显,指尖感觉肠壁肌张力减退,指诊结束时肠壁复原缓慢或不能复原。

肛门镜检査虽然对直肠前突诊断无太大必要,但可了解有无伴发疾病存在,如直肠黏膜内脱垂、疼、直肠炎症性病变等。

其临床分期见表13-1。

表13-1直肠前突深度与部位

前突程度

前突深度(cm)

前突深度

轻度

0.6〜1.5

中度

1.6〜3.0

重度

^3.1cm

前突部位

低位

阴道下1/3

中位

阴道中1/3

高位

阴道上1/3

【辅助检査】

1.排粪造影可见直肠前壁向前突出,钡剂潴留,前突的形态多囊袋状、鹅头角状或土丘状,边缘光滑,如前突深度超过2cm,其囊袋内多有钡剂嵌留,如合并耻骨直肠肌病变,则多呈鹅征。

可行动态MR排粪造影。

2.肛管直肠压力测定静息状态和力排状态下的直肠压力测定对诊断功能性排便障碍是必要的。

3.结肠传输试验结肠传输功能检査可了解结肠传输功能是否正常,有无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存在,直肠前突的结肠传输试验可表现为钡剂颗粒集中于直肠末端,72h仍不能排出。

【诊断要点】

1.排便困难多为2d以上排便1次,每次排便时间明显延长,伴有肛门坠胀及便意不尽感。

2•肛门指检直肠前下方可触及明显凹陷。

3.排粪造影直肠下段呈囊袋状突向前方。

【鉴别诊断】

1.阴道后疝区分阴道后疝和一般的直肠前突是很重要的。

严格定义上的阴道后疝是指阴道和直肠间的腹膜庙疝人阴道,其内容物包括小肠、肠系膜、网膜等。

阴道后疝多有盆腔的沉重感和下坠感,特别是在站立时,这是由于囊内容物中肠管的重力牵引所致。

其诊断方法是作直肠和阴道检査,如果觉拇指和示指间有饱满感,表明为阴道后疝。

有时直肠前突易被误疑为阴道后疝。

对阴道后疝作出正确诊断是非常必要的,以防止对腹腔内容物的误伤和直肠前突修补后的迅速复发。

2•直肠后突是由于慢性肌紧张产生肛提肌分离所致,这种盆腔底的分离使得直肠下降,形成一种盆腔底疝,甚至比真正的直肠前突还严重。

3.巨结肠综合征绝大多数在新生儿期发生过便秘、腹胀、呕吐等情况。

直肠指诊一般能触及肠壁内狭窄环,直立位腹部X线片及钡剂灌肠检査有助于帮助。

【辨证分型】

1.气机阻滞证大便秘结,欲便不能,甚则便条不粗仍排出困难,兼有暧气频作,胸胁痞满,甚则腹中胀痛,纳食减少,舌苔薄腻,脉弦。

2.脾虚气陷证大便不干,便条不粗,但排出困难,伴有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食少纳呆,舌淡苔白,脉弦。

3.气阴两虚证老年体弱之人,虽有便意,但临厕努挣乏力,挣则汗出气短,面色苍白,兼有恶心烦热、盗汗,神疲乏力,懒言,舌淡红,苔薄而少,脉细。

4.阳虚寒凝证大便艰涩,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苍白,四肢不温,喜热怕冷,腹中冷痛或腰脊酸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非手术治疗】

(1)多饮水,每天饮水1.5〜2L,增加膳食纤维,每天摄入纤维25g以上。

(2)便前温水坐浴,促进肛门括约肌松弛,有利于粪便的排出。

C3)便时压住阴道厚壁,增加直肠内压力,促进肛门括约肌松弛,使粪便顺利排出、排净。

(4)内服药物:

渗透性泻剂、粪便软化剂、胃肠动力(有诱发心血管事件危险)剂均有治疗效果。

如麻仁软胶囊、六味安消胶囊、附子理中丸、杜秘克、聚乙二醇4000(福松)、多潘立酮等按适应证及说明服用。

【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

(1)有长期便秘病史及典型的直肠前突临床表现。

(2)长期非手术治疗无效,直肠前突15mm以上(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指南建议>40mm)〇

(3)结肠运输试验功能正常或轻度延长。

(4)耻骨直肠肌的肌电图检査正常,但有以下情况:

①有长期便秘病史,尤其是排出困难;②排粪造影有典型的X线表现;③经长期非手术治疗无效,手助排便。

2.经阴道直肠前突修补术

(1)适应证:

中、重度直肠前突伴阴道后壁松弛或脱垂。

(2)操作要点:

①会阴切口:

用组织钳牵开两侧的小阴唇,切开两钳之间的后阴道壁与会阴部的皮肤做一椭圆形的切口(长5〜6cm、宽1.

2cm)。

②分离阴道黏膜:

在阴道黏膜下分离直肠间隙,上达直肠前突的部位以上。

③剪开阴道后壁:

用组织钳牵开拟切开阴道后壁的顶点,沿正中线纵行剪开阴道后壁。

④分离直肠前突部位的直肠及肛提肌:

分离左右两侧阴道后壁与直肠间的组织,直肠充分游离后,即可显露左右两侧的肛提肌。

⑤修补直肠前突部:

直肠前突部呈球形,用荷包缝合直肠前突部;如直肠前突部呈筒状,用间断缝合。

缝合时仅缝合直肠表面的筋膜,勿穿适直肠黏膜。

⑥缝合肛提肌:

用4-0丝线间断缝合肛提肌4〜5针,加强直肠阴道隔。

⑦切除多余的阴道黏膜:

切除时注意勿切除过多,以防阴道狭窄》⑧缝合阴道黏膜:

用铬制肠线自内向外间断缝合阴道黏膜。

⑨缝合会阴部皮下组织及皮肤。

3.经直肠闭式修补(Block)手术

(1)适应证:

轻、中度的中、低位直肠前突,此术对于单中度直肠前突较为适用。

(2)操作要点:

①左仰卧位或折刀位。

②显露直肠前壁:

用肛门直肠拉钓牵开肛门和直肠的远端,探査直肠阴道隔薄弱部位。

③修补直肠阴道隔:

根据排粪造影所示直肠前突的宽度和深度,用2号铬制肠线自齿状线上方lcm开始,自下而上缝合直肠阴道隔修补缺损至耻骨联合处止。

④手术中注意事项;缝合时注意缝合呈下宽上窄,以免在缝合的顶端形成黏膜瓣而影响排便,另外进针自左至右,缝针深度一定要达两侧肛提肌部位,这样术后才能形成一较有力的肌性柱,减少直肠前突复发的机会。

亦有人在缝合前用中弯让血钳将薄弱部位的直肠黏膜用钳夹住,然后再连续缝合,有的术者在缝合完毕后,于缝合之两侧注人适当的硬化剂,使薄弱部分的黏膜与肌层粘连。

4.直肠黏膜切除蛲钳缝合修补术

(1)适应证:

轻度、中度直肠前突。

(2)操作要点:

①体位、显露直肠前壁、黏膜同BLock术。

钳夹首肠前娈部和直肠黏膜一并切

(2)操作要点:

①体位、显露直肠前壁、黏膜同BLock术。

②钳夹直肠前突部和直肠黏膜一并切除:

在齿状线上lcm用组织钳夹起直肠黏膜,用中弯止血钳钳夹5〜6cm的直肠黏膜组织,剪去止血钳上方的黏膜组织》③缝合修补直肠阴道隔:

用4-0丝线绕钳连续缝合直肠黏膜和肌层,缝合到耻骨联合水平,即缝合顶点超过止血钳尖端lm左右。

边抽止血钳边拉紧缝线,在缝线的顶、底部各再缝合1针,打结后,分别与绕钳的缝合线

-296-

打结。

④手术注意事项:

缝合时缝针要穿透肛提肌,以加强直肠阴道隔。

防止缝针穿透阴道黏膜,术者左手示指放在阴道内做引导。

另外需彻底止血,防止血肿形成导致感染。

5.Sehapayak手术

(1)适应证:

轻度、中度直肠前突,合并直肠远端黏膜脱垂。

(2)操作要点:

①体位、显露直肠前壁藏膜同Block术;②切除直肠左右两侧的直肠黏膜:

用止血钳夹住左侧脱垂的直肠黏膜,长5〜6cm,剪去止血钳上方的黏膜组织;③缝合关闭直肠黏膜切口:

用2-0号铬制肠线自齿状线上方绕钳连续缝合,将止血钳抽出并拉紧肠线。

将尾线自下而上与原缝合线交叉缝合,与顶端的肠线打结。

用同样的方法将右侧直肠黏膜切除缝合。

6.STARR术

(1)适应证:

中、重度直肠前突合并直肠黏膜脱垂。

(2)操作要点:

腰麻或硬外麻,折刀位或截石位。

用扩肛器扩肛,置人肛门镜,取出内芯,将肛门镜固定。

在缝合器视野下,于直肠前壁距齿线约7cm层面处,自截石位9〜3点(顺时针)在黏膜下层作半荷包,同法在齿线上约5cm层面、3cm层面处分别作半荷包(上下共3个半荷包)。

用挡板(压舌板)从肛门镜外侧紧貼直肠后壁插人直肠挡住直肠后壁,置人吻合器,将3根荷包线绕吻合器连杆同时收紧打结,自侧孔引出,轻轻拉紧,关闭吻合器,打开保险,启动吻合器切断黏膜并同时吻合,取出吻合器,检査吻合口,有活动性出血点用可吸收线“8”字缝扎止血。

同法在直肠后壁,作3个半荷包,用挡板挡住直肠前壁,置人吻合器,处理同前。

最后剪开并结扎两个吻合口连接处形成的“猫耳朵”状黏膜隆起,检査无出血后,置人排气管,术毕。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并止血、输液等治疗,3d后开始进半流食。

7.其他手术疗法

(1)注射治疗:

采用硬化剂直肠黏膜下注射的方法治疗直肠前突国内外报道较多,其对改善出口梗阻症状有积极意义。

(2)直肠黏膜点状结扎及胶圈套扎术:

能缓解直肠黏膜松弛状态,减少直肠潴留,改善临床症状。

多作为辅助手术治疗或暂时改善临床症状使

用,单纯使用的疗效,尚有待进一步观察。

(3)直肠前壁荷包缝合联合内括约肌离断术该术式把经直肠闭式修补术和内括约肌闭式切断术有机结合,从而有效改善直肠前突症状。

(4)结扎注射切开三步组合法:

通过同时进行直肠前突区黏膜点状结扎、直肠黏膜下硬化剂注射、直肠前壁闭式潜行切断内括约肌下缘三步治疗直肠前突。

该法通过多种方法共同干预前突症状而提高疗效。

(5)经会阴补片植入法:

经会阴补片植入法治疗直肠前突临床开展时间不长,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不多。

(6)经腹腔镜直肠阴道固定术:

采用腹腔镜下缝合固定直肠前壁和松弛的阴道黏膜,以缩小或消除直肠前壁的囊袋。

【中医治疗】

1.脾虚气陷证

(1)治则:

补气润肠,健脾升阳。

(2)方剂:

黄芪汤。

2.气机阻滯证

(1>治则:

顺气行滞通便。

(2)方剂:

六磨汤。

3.气阴两虚证

(1)治则:

益气养阴通便。

(2)方剂:

八珍汤。

4.阳虚寒凝证

(1)治则:

温阳通便。

(2)方剂:

济川煎加肉桂。

5.中成药

(1)补中益气丸:

每次6g,每天2次。

(2)人参归脾丸:

每次1丸,每天2次。

【诊疗进展】

Bartram(1988年)和Shorvon(1989年〉报道,80%的健康的妇女,有直肠前突,但无临床症状。

因此,当排粪时出现直肠前突而无排粪困难等症状者属生理性的直肠前突。

另外,直肠前突很少单独存在,多数是与其他出口梗阻性便秘共存。

Siproudhis等(1992年)认为,直肠前突的直径为3cm作为直肠前突的诊断标难。

Delemarre等(1994年)采用排粪造影和MRI确诊有临床症状的直肠前突38例,其中无临床症状的直肠前突19例,直径大多数<2cm,与直径在2cm以上者相比,两者的临床症状有显著的差异。

目前,国内外文献均说明直肠前突的直径在2cm以上才有临床意义。

直肠前突的发生与病人的性别、年龄、分娩、盆腔及肛门手术、排便习惯、盆底松弛等因素有

关。

总之,当存在直肠阴道隔发育缺陷、直肠阴道隔结构松弛、分娩时的损伤、直肠阴道隔扩张等一种或几种因素时,粪块在压力的作用下.直肠前壁易向阴道方向凸出,逐渐发展成囊袋状,排便压力最低点也由肛管转向阴道,改变了粪块朝向肛门口的方向。

粪块首先进人并积聚于囊袋内,使粪便难以排出,出现排便困难,病人只好用更大的压力排便,又进一步作用于前突部分,形成恶件循环。

排便时如果肛管内括约肌反常收缩痉挛致肛管功能性缩窄,亦可促进形成直肠前突,或使直肠前突加重。

直肠前突治疗方法较多,临床报道传统的有经肛门、经阴道、经会阴的开放及闭合性手术及注射治疗等。

新的方法报道最多的是STARR手术,还有补片的运用等。

此外,就是以上方法的综合及合并运用。

至于疗效,众说不一,短期疗效均较好,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也有的人认为近期疗效并非手术的效果,而是与术后肛管直肠的炎性刺激有关。

【体会】

(1)直肠前突是便秘的原因还是结果,仍需进一步探讨。

因此,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修补前突本身,对便秘症状的改善缺乏十足的把握。

(2)直肠前突往往合并其他出口梗阻性疾病,如直肠内脱垂,会阴下降综合征、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等,治疗时要综合评估。

(3)直肠前突病人多为中老年女性,合并心理因素的病人较多,在治疗中一定要加以重视。

总之,长期以来国内外的专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等都作了广泛、深人的研究,但目前很多观点仍芑中一蓄>场前突的治疗,至今仍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统一的根治方法,所以临床报道与实际效果也有较大差距。

参考文献

[]]康新年,代明盛,赵宝明.手术配合消痔灵治疗直肠前突.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9,15(6):

262.

[2]倪钢.经直肠闭式修补术治疗直肠前突便秘80例临床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0,8

(1):

66.

[3]张光发,林丽妍,林丽云.痔上黏膜环行切除钉合术治疗直肠前突65例•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30(3),239.

[4]翁立平,季利江.PPH治疗直肠前突所致出CJ梗阻型便秘的临床研究.结直肠肛门外科.2010,16

(1):

10.

[5]尹淑慧,赵克,侯庆香,等.吻合器经肛直肠切除术与经阴道手术治疗直肠前突的比较.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0,17

(2):

129.

[6]何康玲,程远峰.经阴道补片植人治疗中重度直肠前突.实用医药杂志,2010,47(5):

427.

[7]t绥平•经会阴行补片无张力修补术治疔直肠前突.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9,7(4):

47-48.

[8]韩宝,贾海翔.注射固定法治疗直肠前突综合征88例.中医杂志,2003,44(12):

175-176.

第3节直肠内脱垂

直肠内脱垂是指直肠黏膜层或全层套叠入远端直肠腔或肛管内而未脱出肛门的一种功能性疾病,又称“直肠内套叠”“隐性直肠脱垂”“不完全性直肠脱垂”。

是导致出口梗阻性便秘最为常见的原因之一。

中医属脱肛范畴。

【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主要与便秘、腹泻、肌肉松弛、直肠及肛门局部病变等因素有关。

解剖上直肠与周围结构间的固定松弛或直肠的黏膜下层较松弛;分娩可引起支配盆底骨骼肌的阴部神经损伤,相关的危险因素有大体重婴儿、第二产程延长、产钳的应用,尤其是多胎,大多数初产妇的损伤可很快恢复,少数主要是多次分娩者因反复损伤而不能恢复,造成排便困难而用力排便,反复会阴下降牵拉损伤阴部神经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直肠套叠。

肥胖、高龄、肛门手术或炎症后狭窄等用力排便。

饮食及排便习惯不良致粪便结燥,结肠无力如巨结肠等结肠性便秘也可引起长期用力排便,而造成继发性盆底变化。

中医学认为,由于合并有习惯性便秘、慢性腹泻等,长期用力努挣排便,腹内压力增高,引起直肠黏膜松弛,向下滑动而形成;或内寿晚期,肛门衬垫下移,直肠前壁黏膜反复受牵拉,容易松弛脱垂;或产妇分娩时直肠阴道隔过度扩张,盆底肌肉有不同程度劳损,产后如果恢复不全,直肠阴道隔松弛,盆底肌张力下降诱发直肠前壁松弛脱垂。

因此,本病多由禀赋不足,妊娠分娩,久痢便秘,内伤饮食,感受外邪、肺气闭塞不宣而致脾胃虚弱,中气下陷,固摄乏力,升举无力而出现直肠内脱垂。

【临床表现】

1.症状特点

(1)本病发病缓慢,起初全身及局部无明显不适。

(2>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或便次增多,肛门坠胀阻塞感,症状会随着站立和蹲坐时间延长而加重。

有时需手法排便。

(3)严重者可伴有肛门瘙痒,骶部或会阴部胀痛、黏液血便

(4〉部分病人伴有精神症状,多为抑郁或者焦虑。

2.专科检查

(1>视诊:

肛门外形正常。

(2)直肠指检:

取蹲位或侧卧位,令病人排便动作,可触及直肠腔内黏膜折叠堆积,柔软光滑,上下移动,有壅阻感,内脱垂部分与肠壁之间有环形沟。

肛管直肠指检以排除肛管直肠肿瘤和其他疾病。

(3)乙状结肠镜或肛门镜检:

病人稍加腹压即可见直肠黏膜下垂堆积,似瓶塞样突人镜筒开口。

在直肠肛管交界出现环形或子宫颈状黏膜内折。

直肠镜可见直肠前壁黏膜过多,用力排便动作时可见嵌人镜腔或出现于齿线下方,病人可见黏膜水肿、质脆、充血、或有溃疡、息肉样等病变。

乙状结肠镜和肛门镜可除外肠道肿瘤、憩室等器质性病变,并可发现结肠黑变病及活检有孤立性溃疡的改变。

【临床分度】卢任华等依套叠的深度将直肠内脱垂分为四度(表13-2)。

根据直肠内脱垂的分度结合测量套叠的肛门距,既可反映其程度,又可提示被波及直肠的长度,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另外,根据直肠在直肠内脱垂的深度区分直肠黏膜脱垂或直肠全层内脱垂,前者在直肠内形成厚约3cm环形套叠;如环行套叠厚度>5cin应考虑为全层内脱垂。

两者的鉴别有时很困难,用盆腔造影同时做排粪造影较有帮助,因可同时观察到直肠全层内脱垂的内外环形凹陷影像。

依直肠内脱垂的发生部位,可分为直肠近段、远段脱垂和直肠套入肛管三种情况。

表13-2

卢任华报道的直肠内脱垂的分度标准

分度

标准

I度

3〜15mm

a度

16〜30mm

ID度

>30mm或多发、多重或厚度>5mm

IV度

直肠脱垂

【临床分类】

1.传统分类根据排粪造影将直肠内脱垂

分为三类。

(1)直肠前壁黏膜脱垂:

指松弛的直肠黏膜脱垂于肛管上部前方,使该部呈凹陷状,而直肠肛管结合部后缘光滑连续。

(2)直肠内套叠:

松弛的黏膜脱垂或全层肠壁在直肠内形成环形套叠,多数在直肠远端。

(3)肛管内直肠套叠:

套瓮和脱垂的鞘部为肛管。

2.张东铭分类根据套叠的鞘部,以及套人部是累及肠壁全层或是单纯累及黏膜层,将直肠内脱垂分为直肠黏膜脱垂和全层直肠套叠两类。

直肠黏膜脱垂又分为直肠前壁黏膜脱垂和直肠全环黏膜脱垂;全层直肠套叠又分为直肠内全层直肠套叠(直肠内套簦),肛管内全层直肠套叠(肛管内直肠套叠)。

【辅助检査】

1.排粪造影排粪造影通过向直肠内注入钡剂扩张直肠并显示直肠黏膜,在符合生理状态下对肛管、直肠进行静态和动态的观察。

排粪造影

-299-

的典型表现为直肠壁向远端肠管脱垂,肠腔变细,近端直肠黏膜直肠壁进人远端直肠和肛管但未脱出于肛门,鞘部呈杯口状。

排粪造影可以确定直肠脱垂的起始部位,通过测定骶直间距、骶骨或骶尾骨曲率、排便过程中有无直骶分离等,可判断直肠的固定程度。

可作为临床确定诊断。

2.盆腔造影对怀疑合并有膀胱脱出、子宫后倾病变时可以通过盆腔、阴道、膀胱及排粪同步造影检査,检査方法为进行常规排粪造影同时向腹腔、膀胱内注射造影剂,阴道放置标记物。

对膀胱、女性生殖器官及盆底腹膜的变化及其影响有一全面的认识,反映排便过程中盆腔各器官之间相互关系。

3.肛管直肠动力测定静息压降低,且以大便失_为表现的肛管压力下降,黏膜脱垂程度越重肛管压力下降越明显。

4.钡剂灌肠能够除外肠道狭窄和外源性肠道压迫,其次可了解有无乙状结肠冗长,冗长的肠道是套叠的必要条件。

【诊断要点】

1.临床症状可见有排便困难,排便不尽和肛门堵塞感。

2.直肠指诊可触及肛内黏膜壅塞感,肛镜或直肠镜可见到黏膜松弛,排便动作时可有黏膜向下堆积。

3.排粪造影检查可直肠内脱垂的征象。

【鉴别诊断】

1.直肠癌直肠病人亦可见到排便困难,便次频繁,排便不尽的感觉,但一般呈进行性加重明显,肛诊可触及肿物,质硬或直肠镜检査可见到肿物,不光滑,呈菜花状。

病理可以确诊。

2.内痔较严重的内痔时,由于痨核较大及脱出,亦可见至排便困难,排便不尽的症状,但肛门镜可于齿线上肛管处见到黏膜隆起。

通过排粪造影可以与直肠内套叠区别。

3•直肠前突表现为出口阻塞症状,排便困难,排便不尽,但指诊时与直肠壁可扪及明显的薄弱凹陷区,肠壁松弛,弹性下降,做排便动作时凹陷区更加明显。

4.盆底肌痉挛综合征是由于肛门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在排便过程中的反常收缩,导致直肠排空障碍性便秘的一种盆底疾病,是一种功能性疾病,是正常盆底肌肉的功能紊乱,而不同于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的异常肌肉的功能改变。

病理检査肌纤维及肌细胞正常,盆底肌电图、排粪造影检査有助于诊断。

5•会阴下降综合征指盆底肌肉异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