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55148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8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docx

《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docx

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

第1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中外思想概述

1、我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了解】P.2

1.孔子: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者。

2.墨子:

墨家学派创始人,他所创立的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并称“显学”。

3.老庄学派:

道家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代表人物为老子和庄子。

4.《学记》:

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标志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专门化的形成,被称为中国“教育学的雏形”。

5.朱熹:

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1)关于“小学”“大学”的论述

(2)朱子读书法

2、中国近代教育思想【了解】P.4

1.蔡元培:

五育并举;主张教育独立,对于北京大学的改造也作出了贡献。

(高等教育)

2.黄炎培:

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3.晏阳初:

“国际平民教育之父”。

他提出“四大教育”“三大方式”

4.陶行知:

毛泽东称颂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赞誉他为“万世师表”。

5.陈鹤琴:

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著名的儿童教育家。

3、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了解】P.6

1.苏格拉底:

问答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2.柏拉图:

《理想国》3.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4、西方近代教育思想【了解】P.7

1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教育学著作)

2.卢梭及其:

开辟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先河。

《爱弥儿》

3.裴斯泰洛齐:

深受卢梭及康德思想的影响

4.赫尔巴特:

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但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地构建教育学体系的是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5.洛克:

“白板说”;《教育漫话》

6.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

7.马克思主义:

揭示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本质联系,社会发展水平与教育发展水平的一致性,强调无产阶级掌握全人类的知识,通晓现代科学才能拥有全世界的意义。

5、现代教育思想【了解】P.10

1.智能教育思想2.终身教育思想3.未来教育思想4.开放教育思想5.通才教育思想

第二节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涵义

1.教育的概念【掌握】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即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要素【掌握】

(1)教育者:

凡是对受教育者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以称作教育者。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

(2)受教育者:

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

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

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存在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如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教育影响时教育活动的中介。

3.教育的形态【了解】P.13

(1)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和非制度化教育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二、教育的起源【了解】P.14

神话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

心理模仿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

现在,我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的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

三、教育的发展【了解】P.15

1.我国教育的发展

(1)古代教育:

夏朝出现,西周完善,秦汉以后进一步完善和系统化,隋朝科举制度更加制度化,宋代以后程朱理学盛行,明代以后八股文为科举考试固定格式,光绪三十一年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2)近代教育:

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为近代教育兴起的标志。

京师同文馆是近代由政府设立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3)建国后的教育:

确立“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方针

2.西方教育的发展

(1)古代教育:

古希腊教育

古罗马教育

古代埃及教育

(2)西欧中世纪教育:

基督教学校,骑士教育。

(3)近代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是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提倡人文主义。

3.教育发展的特征

(1)近代西方教育的特征:

国家重视教育,建立公共教育体系;

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教育普遍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的联系日益增强;

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现代教育的特征:

教育的终身化

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四、教育的基本功能【理解】P.19

依照教育作用的结构,教育功能可分为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

教育的基本功能指在教育功能体系中最基本的、最能反映教育活动本质的功能,它具有基础性、恒定性;教育的衍生功能也叫教育的到处功能,指在教育功能体系中因教育基本功能的实现而延展出来的对自然改善和社会进步所发挥的功能,具有寄生性、时代性。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育人功能,育人功能表现为教育通过个体的社会化和个体的个性化,促成个体由生物体的自然人成为生活在现实社会的具体的人。

1.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1)教育能帮助个体获得基本知识与技能

(2)教育能帮助个体获取社会文化(3)教育能促使个体养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习惯(4)教育有利于个体社会观念的形成(5)教育培养着个体的社会角色

2.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主体意识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发展(3)教育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与提升

3.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个体是社会化与个性化的有机统一,缺一不可,个体的社会化与个性化互为前提、相互促进。

五、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理解】P.22

1.教育与社会经济制度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教育的领导权是判断和确定教育性质最主要的标志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尽管政治经济制度对学校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但教育又是一种主体性的实践活动,具有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并表现出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2.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1)教育对文化的影响:

教育传递——保存文化(教育的基本职能,也是文化的内在要求)

教育传播——交流文化

教育选择——提升文化

教育创造——更新文化

(2)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具有广泛性、基础性、深刻性、持久性):

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3)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任何一种文化特质和文化模式如果不借助于教育的传递和深化,都将影响它存在的质量或缩短它存在的历史长度。

4.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1)教育对人口的影响:

教育有助于控制人口增长

教育有助于提高人口质量

教育有助于改善人口结构

(2)人口对教育的制约:

人口数量制约教育的规模和结构,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质量

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人口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影响教育

六、教育与人的发展【理解】P.27

1.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

(2)环境使人的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4)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部动力

2.教育促进人的发展:

(1)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作出社会性规范

(2)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延时的价值(4)有助于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

3.充分利用教育因素促进良好个性的形成:

(1)课堂教学和班集体的影响

(2)师生关系的影响(3)同伴关系的影响(4)劳动的作用

第3节学制与义务教育

1、学制概述

1.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P.31

(1)重视学前教育

(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4)高等教育类型日益增多,大众化、普及化,且结构多层次化,类型多样化(5)普及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继续教育

二、我国近代学制的沿革【了解】P.32

1.壬寅学制(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但未及实行)

2.癸卯学制(首次实行)

3.壬子癸丑学制(民国初期中心学制)

4.壬戌学制(近代教育史里程碑,沿用到解放前夕)

三、我国当前的学制【熟悉】

1.新中国成立后的学制

(1)幼儿教育:

实施幼儿教育的机构为幼儿园,招收3~7周岁幼儿。

(2)初等教育:

对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为小学,对青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为工农速成初等学校、业余初等学校和识字学校,施以相当于小学程度的教育。

(3)中等教育:

实施中等教育的学校为各种中等学校,即中学、工农速成中学、业余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后者接受的是中等专业教育。

(4)高等教育:

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为大学、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

(5)各级政治学校和政治训练班:

各级人民政府为适应广泛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的需要,设立各级各类补习学校和函授学校,并设立聋哑、盲等特殊学校,对生理上有缺陷的儿童、青年和成人施以教育。

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基本形成了两种教育制度、三类主要学校、多种形式办学的系统。

三类学校即:

全日制学校、半工(农)半读学校、业余学校。

2.我国现行学制

(1)学前教育:

招收3~6岁幼儿,为小学入学打好基础。

(2)初等教育:

主要指全日制小学,招收6~7周岁儿童入学,普及义务初等教育。

修业年限为5~6年,实行一贯制。

(3)中等教育:

主要指全日制普通中学、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及其他半工半读学校。

普通中学修业年限为6年,中专、职业中学的修业年限不等。

(4)高等教育:

指全日制本科、专科学校和属于成人教育的各种高等学校,以及研究生院。

全日制本科修业年限一般为4年,部分专业和少数重点学校为5年;大专院校修业年限为2~3年。

部分高等院校设有研究生院(部),修业年限均为2~3年。

4、义务教育

1.义务教育:

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2.义务教育的特征【理解】P.35

(1)公益性

(2)统一性(3)义务性

3.义务教育的意义

(1)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2)义务教育既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

(3)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第4节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理论【掌握】

1.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

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

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

“教育方针”所提出的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方向与“教育目的”的要求是一致的,通过贯彻“教育方针”来实现“教育目的”。

区别:

(1)“教育目的”是理论性术语,是学术性概念,是在理论思考的基础上对教育所要追寻的理想作出价值判断,从而确定教育目的。

而“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提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或行动纲领,对教育发展的现实做政策性规定。

(2)“教育目的”着重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指向受教育者个体。

而“教育方针”定位的是教育事业在国家上层建筑或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和作用。

(3)“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通过教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具有理想性和不确定性。

而“教育方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教育工作当前必须落实的要求,具有不可回避性和现实针对性。

2.教育目的的意义

(1)教育目的决定这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对整个教育活动具有定向作用;

(2)教育目的能够制约和影响教育活动,对教育活动中的各项工作起指导作用;

(3)教育目的是评价教育工作成效的基本依据。

3.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作用:

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称为人们行动的方向

(2)激励作用:

目的反映人的需要和动机,是人们在一起共同活动的基础

(3)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4.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

5.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2)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3)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二、我国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颁布的教育方针【了解】P.40

2.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掌握】

我国现阶段教育工作方针是: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三个基本点:

(1)坚持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2)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主义教育的质量标准(3)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

3.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3、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了解】P.42

五育并举: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第5节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P.44

教育研究方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探求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的质和量之间的变化和规律的多种方法。

1、观察法

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作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以便全面而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的一种方法。

2、调查法

研究者有计划地通过亲身接触和广泛了解,比较充分地掌握有关教育实际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在大量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找出科学的结论,以知道以后的教育实践活动。

3、历史法

通过对人类历史上丰富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分析研究,去认识教育发展的规律性,用以指导今天的教育工作。

4、实验法

在人工控制教育现象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教育现象的变化和结果的方法。

5、行动研究法

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合作,将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

还可以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

第2章中学课程

第1节课程流派与课程开发

1、什么是课程

广义:

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

特指某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二、现代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了解】P.54

1.学科中心课程论:

即结构主义课程论,主张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P.54

2.活动中心课程论:

指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理论,主张以学生兴趣、爱好、动机、需要等为价值取向,以学生社会活动为中心来研制课程和组织教学。

P.55

3.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又称社会中心课程论,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重视道德教育和社会权威的作用。

P.55

2、课程开发【理解】P.56

1.儿童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1)课程要受学生身心发展阶段(即年龄特征)的制约,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特点决定了对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

(2)课程受学生个体差异的制约。

2.社会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1)社会的效用

(2)社会责任感(3)家长与社会的压力

3.学科特征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知识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的精神产物,是现实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

课程与知识的关系十分密切,学校课程正是因人类传递和传播知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人类积累的知识宝库是学校课程取之不尽的源泉。

 

第2节课程类型及其特征【掌握】

1、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

1.分科课程:

从各门科学中选取最基本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分学科安排教学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的课程。

分科课程强调各门课程各自的逻辑体系,教学以各自的学科知识为中心分科进行。

2.综合课程:

又称统整课程,指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二为一的课程形态。

(1)相关课程:

也称联络课程,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在一些主题或观点上相互联系起来,但又维持各学科原来的独立状态。

(2)融合课程:

又称合科课程,指将有关的学科合并成一个新的学科,合并后原来的科目不再单独存在。

(3)广域课程:

指能够涵盖整个知识领域的课程整体。

3.活动课程:

也称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即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来组织的教学课程。

活动课程具有过程的实践性、活动的自主性、内容的开放性、形式的多样性。

4.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之间的关系:

相互补充而非相互替代

2、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1.必修课程:

指同一年级的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历而开发的课程。

必修课程是整个课程系统的基石,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根本特征是强制性。

必修课程可分为:

国定必修课程、地方规定必修课程和校定必修课程。

2.选修课程:

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规划和个人兴趣,自主选择的课程。

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其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

实质上是“共性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

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1.国家课程:

亦称“国家统一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

它体现国家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

权威性、多样性、强制性是其主要特征。

2.地方课程:

又称地方本位课程,是指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国家课程政策,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水平及其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而开发、设计、实施的课程。

特征有:

地域性特征、民族性特征、针对性特征、适切性特征、灵活性特征、探究性特征和开放性特征。

3.校本课程:

指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对本校的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化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开发要遵循的原则有:

科学性原则、多元化原则、自主性原则、适宜性原则、补充性原则、适应性原则、特色性原则。

4、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1.显性课程:

指的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有意图地实施的“正式课程”。

或者说是学校课程表内列入的所有有组织的活动,其主要特征之一是计划性,这是区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

2.隐性课程:

指学校教育中的那些虽然在课程指南或学校政策中未明文规定,但却显然是学校教育经验中经常的和有效的部分的实践和结果。

也可以说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具有非预期性、潜在性、多样性、不易察觉性。

(首次提出:

杰克逊最早研究:

杜威)

3.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区别

(1)隐性课程在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非公开的方式呈现,而显性课程则以直接、明显、公开的方式呈现;

(2)隐性课程往往是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获得的非学术性经验,而显性课程则是以有意识获得的学术性经验;

(3)隐性课程的实施往往表现出非计划性、非预期性、随机性等特点,而显性课程则表现出计划性、组织性、可预期性特点。

学校里的隐性课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物质方面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学校中的建筑物、设备、景观和空间布置等。

(2)制度方面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学校的组织制度、知识的选择、管理评价、利益分配制度等。

(3)文化、心理方面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校风、班风、教师的行为作风等。

第3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了解】P.64

1、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的概念:

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力图促进这一阶段学生的基本素质在其主动发展中应达到的预期水准。

课程目标有总目标、分学段目标和分科目标之分。

它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

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

2.课程目标的依据

(1)对学生的研究:

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和学生个体的需要

(2)对社会的研究:

把社会划分为若干有意义的方面,再分别对各个方面进行研究

(3)对学科的研究:

知识是课程的最直接的制约因素

2、课程内容P.65

1.课程内容的含义:

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语言、行为、习惯的总和。

2.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

(1)课程目标(指导作用)

(2)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身心发展水平(3)社会发展需要(4)课程内容本身的性质

3、课程评价P.66

1.课程评价的概念:

指通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2.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背景Content、输入Input、过程Process、成果Product)

3.课程评价的过程

(1)课程评价过程中的基本问题:

评价概念是否合适;

搜集和加工信息是否合适;

报告评价结果是否合适。

(2)课程评价的基本步骤:

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

搜集信息;

组织材料;

分析资料;

报告结果。

第4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了解】P.68

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贯穿于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1.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2.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3.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4.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2、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任务P.70

1.总体目标2.具体目标

3、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P.71

1.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2.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

第3章中学课程

第1节教学

1、教学的概念P.78

1.教学的含义:

教育目的规范下的、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2.教学的内涵: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教学的意义【理解】P.79

1.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

3、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1.关于教育过程的各种本质观【了解】P.80

(1)特殊认识过程说(凯洛夫)

(2)认识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