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C和品管圈的由来.docx
《QCC和品管圈的由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QCC和品管圈的由来.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QCC和品管圈的由来
2014年培训资料之二:
载入品管圈提高质量意识
一、品管圈(QCC)的由来
QCC(qualitycontrolcycle)的由来质量控制圈,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Shewhart博士首先提出,由戴明Deming教授采纳、宣传,获得普及,从而也被称为“戴明环”。
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后称戴明环。
PDCA(戴明环)的循环四个基本步骤
P、计划:
搜集数据以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后分析数据并制定计划。
D、实施:
按计划要求有序地实施。
C、检查:
分析在实施阶段所收集到的数据。
检查计划实施的效果是否符合在计划阶段所
制定的最初目标。
A、处理:
如果达到预期目标,质量改进成功,
将新方法予以标准化并贯彻新的方法。
如果
质量改进项目未取得成功就修订计划并重复
上面的步骤或者中断这一项目。
PDCA循环四个特点
1.周而复始:
PDCA循环的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完
结,而是周而复始地进行。
一个循环结束了,解决
了一部分问题,可能还有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又出
现了新的问题,再进行下一个PDCA循环,依此类推
2.大环带小环:
类似行星轮系,一个公司或组织的整
体运行体系与其内部各子体系的关系,是大环带动
小环的有机逻辑组合体。
3.阶梯式上升PDCA循环不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的循
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水平逐步上升的过程。
4.统计的工具:
PDCA循环应用了科学的统计观念和处
理方法。
作为推动工作、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
效工具。
品管圈的由来与发展
石川馨博士:
品管圈活动创始人
1962年过4月日本石川馨博士在《现场与QC》杂志创刊词中提倡以现场的领班、班长为中心,组成包括自己及下属在内的作业小组,使用QCC循环这个质量持续改进的工具,并将这个小组称谓为“品管圈”。
继日本之后,台湾、韩国、东南亚、欧美共7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品管圈活动,并形成了国际性潮流
品管圈在中国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北京内燃机总厂在学习日本全面品质管理经验后,诞生了中国第一个“质量管理小组”
1978开始中国有计划、长期的展开全国性品管圈活动,其活动名称称之为“质量小组”。
1979年在“中国质量协会”的推动下,举行每年一次的全国性质量小组发表大会。
1997年中国约有1,500万国有的大中型企业的职工经过QCC之培训,约占国有大中型企业5,000万职工的30%
品管圈的优点
个人
1、品管圈会议中可以有机会在大众面前讲话;
2、结交更多朋友,有助于营造愉快的工作氛围;
3、能体现本职工作的重要性与职责,因而对自己
的工作更感到自豪;
4、改善了个性,养成专心处理问题的能力;
5、可以应用到家庭生活上。
机构
1、提高工作士气
2、提高员工知识与技能,培养积极的工作态度
3、培养干部领导统御人才
4、提高机构形象
5、节省机构成本
6、提高顾客满意度
品管圈的实施构架
Step1:
品管圈推动组织的建立
Step2:
教育培训
Step3:
开展品管圈活动
Step1:
建立品管圈推行组织
建立品管圈推行委员会——护理部
建立品管圈推行小组——科室
品管圈的组成
辅导员
圈长
圈员
不超过10人为一圈
再分3~4人为一个“迷你圈”
组建品管圈
成立QCC小组、设定圈名及圈徽
确定圈名:
以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来护理病人,医护人员秉持一心,齐力合作,达到促进病人健康的目的。
设计圈徽:
每个爱心代表每一位外科护理同仁与环境紧密相扣,共同互相完成手术前准备,以达到无缺失的境界。
品管圈人员职责
(一)
辅导员:
1、参加圈会、参与讨论
2、负责把品管圈的概念介绍给品管圈圈员
3、指导圈组如何更好开展工作及达成目标
4、掌握品管圈活动全局
5、辅导圈组,提供技术和资源的帮助
品管圈人员职责
(二)
圈长:
1、了解品管圈活动目的、意义及
方法
2、领导品管圈进行各项活动
3、主持圈会,营造全员参与、全员发言的氛围
4、圈组活动工作的分配及追踪
5、关心圈员并协调好人际关系
品管圈人员职责(三)
圈员:
1、了解品管圈活动的目的、意义及方法
2、参加品管圈活动并踊跃发言与参与
3、切实执行圈长分配的工作
4、工作时,一定遵守作业指导书。
发现问题,
一定向圈长或主管反映
5、与其他圈员情感交流,互相合作
6、全体圈员共同参与、共同讨论,才能产生集
思广益的效果
运行圈会
圈会在品管圈活动中是极为重要的项目
品管圈活动的实施就是通过圈会的方式使工作现场处于愉快的气氛下,并使管理稳定且不断地进行改善的活动
圈会议程
圈长对主题进行说明
上次圈会决议执行情形追踪
讨论事项(用脑力激荡法)
工作分配
传达培训教育内容
请求上级、指导员作指导
结论确认
预定下次会议时间及地点
指派专人作全程记录
一次圈会以10~30分钟为原则
Step2:
教育培训
理念教育
方法培训
常用的七大统计方法
1.管理,教育用2.改善,解析用
3.源流管理用4.现场操作标准用
可应用反转法,由找要因变换为找对策方法
特性要因图
1.决定改善目标2.明了改善的效果
3.掌握重点分析
柏拉图
能以前面几项为改善之要点,
可忽略最后几项
1.日常管理用2.收集数据用
3.改善管理用
查检表
帮助每个人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必要之数据收集
应用层别区分法,找出数据差异的
因素,而对症下药
层别法
借用其他图形,本身无固定图形
1.了解二种因素(或数据)之间的关系
2.发现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散布图
应用范围较受限制
1.掌握制程现况的品质发现异状即时采取行动
生产现况中,品质让其稳定的
一种管制情报
管制图
1.了解分布2.了解制程能力
3.与规格比较4.批品质情况
直方图
手法
图形
用途
备注
了解一批品质之好坏
Step3:
开展品管圈活动
步骤:
1、选定主题
2、拟定活动计划
3、设定目标
4、分析现状追究原因(现状把握)
5、解析
6、研讨对策
7、对策实施与检讨
8、确认效果
9、活动标准化
10、成果报告与发表
PDCA大小循环示意图
计划(PLAN)
1、组织品质团队
2、主题选定
3、活动计划拟定
4、现状把握
5、目标设定
6、对策拟定
实施(DO)
7、对策实施与检讨
确认(CHECK)
8、效果确认
无效果时(5--8)
有效果时:
处置(9--10)
处置(ACTION)
9、标准化
10、检讨与改进
(一)选定主题
怎样挖掘、找出问题
按照医院目标管理的方向
上级重视、反复提醒的问题
降低成本或提高效率和品质
患者经常抱怨的问题
从工作的结果分析讨论中发现问题
从员工的期盼中发现问题
主题评价表与确定主题
评分方式:
优5分、尚可3分、差1分,圈员10人,可累计总分,也可计算均分
(二)拟订活动计划
1、预估各步骤所需时间
2、决定活动日程及工作分配
3、拟订活动计划书,并取得上级核准
4、进行活动进度管控
(三)现状把握
将现行的工作充分掌握(用流程图表示)
到现场,针对现实的状况,做现实的观察(三现原则,用查检表)
把现象与标准的差距,不到的地方及变化,加以观察记录
归纳出本次主题的特征(掌握重点,柏拉图
(四)目标设定
方法:
依据医院或单位的方针及计划并考量目前圈能力,有全体圈员共同制定
讨论目标达成的可能性,是否为能力所及是否能在活动期限内完成
一般以达成的可能性约为50%的值为目标
(五)解析
依“现状把握”找到的特性,列举出所有可
能的原因
从要因中追求真正原因
辨明影响度并标示真因
(六)拟订对策
针对真因来思考改善对策
评价改善对策(可行性、经济、效益)
对策内容应为永久有效对策,而非应急临时对策
考虑对策相互关系,拟订实施顺序及期间,并进行工作分配
对策拟定后,需获得上级核准方可执行
(七)对策实施与检讨
执行改善方案
转动P-D-C-A
调查对其他部门或特性有无副作用
(八)效果确认
把实际结果与改善目标加以比较
注意衍生的效果,尤其负效果应采取因应措施
列举出直接的、定量的、经过确认的效果(经济效益)
列举出间接的、衍生的或无形的的效果(雷达图或条列式)
(九)标准化
将效果转化为标准,让护士有标可依,有章可循
(十)检讨与改进
1、品管圈活动结束后,需以品管圈活动步骤为基
础,讨论活动过程中每个步骤进行时所发现的
优点与缺点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可作为目标活
动改善的参考。
2、所有意见提出时需取得全体成员的共识。
3、活动后的“残留问题”也需列出,以便有序持续
追踪此问题。
4、列出下期活动主题,形成新的循环。
5、PDCA中的“A”部分,进入下一期的品管圈活
动,并使其更顺畅。
活动检讨
活动项目优点今后努力方向
圈会运作圈员积极参与讨论,多参与院外品管圈活动,
以增加全体圈员写作能力
使圈会运作流畅,
培养圈员间默契及凝聚
工作热忱
主题选定符合病房需求,每次选定主题应是亟待
提升护理品质且具有解决的问题,且全体圈员积极响应
急迫性
对策实施持续执行对策,对策实施时间较短,
以维持成效会持续评估
标准化规范术前准备内容及流程持续查检并维持效果
下次活动主题
重要性
迫切行
可行性
圈能力
总分
名次
选定
提高胰岛素针头一次性使用率
36
33
23
37
129
2
提高糖尿病饮食健康教育达标的效率
27
11
17
37
92
4
*
提高糖尿病足健康教育知晓率
35
33
35
35
138
1
提高糖尿病口服药物知晓率
33
13
13
37
96
3
评分方式:
优5分、尚可3分、差1分,圈员10人,累积总分
品管圈成果发布评价表
项目
评价点
评级
题目选定
题目选定是否恰当
1
A
B
C
D
E
评价特性是否合适
2
解析过程
要因分析是否充实确实
3
是否活用品管技巧解析问题
4
是否完全掌握影响问题点的要因
5
必要数据是否齐全
6
政策实施
是否根据解析结果提出对策
7
对策方法是否具体可行
8
对策是否有创意,有否充分发挥脑力资源
9
对策实施努力程度
10
效果确认
对效果一一确认
11
有无改善前后的比较
12
效果维持
有效对策是否合理
13
改善效果有无充分维持
14
计划
下期活动计划是否明确制订
15
发表
图表、发表、交流是否得当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