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浮力难点突破专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15280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25.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章浮力难点突破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十章浮力难点突破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十章浮力难点突破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十章浮力难点突破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十章浮力难点突破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章浮力难点突破专题.docx

《第十章浮力难点突破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章浮力难点突破专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章浮力难点突破专题.docx

第十章浮力难点突破专题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物理

版本

人教新课标版(2012教材)

课程标题

第十章浮力难点突破专题

编稿老师

钟朝光

一校

黄楠

二校

林卉

审核

刘媛媛

1.浮力的求解

(1)

【要点精讲】

浮力的求解:

(1)称重法:

F浮=G-F(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2)压力差法:

F浮=F向上-F向下(用浮力产生的原因求浮力)

(3)漂浮、悬浮时:

F浮=G(用二力平衡求浮力)

(4)F浮=G排或F浮=ρ液V排g(用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知道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或体积时常用)

(5)根据浮沉条件比较浮力(知道物体质量时常用)

【说明】称重法常用来测物体的密度:

第一步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为G;第二步测出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示数为F;则物体的体积为V=,物体的密度ρ物=。

【典例精析】

例题1如图所示,将边长是10cm的实心立方体木块轻轻放入盛满水的大水槽内。

待木块静止时,从水槽中溢出了550g水,g取10N/kg,求:

(1)木块静止时受到的浮力大小;

(2)木块的密度。

思路导航:

(1)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F浮=G排=m水g=0.55kg×10N/kg=5.5N,木块在水中漂浮,所以浮力等于重力G=5.5N。

(2)木块的质量,木块的体积V=1000cm3=10-3m3。

木块的密度。

答案:

(1)5.5N

(2)0.55×103kg/m3

例题2(眉山)如图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塑料杯子的质量不计,向杯中倒入200g的水,水深20cm;再轻轻放入质量为40g的木块,木块静止后漂浮,水面升高了4cm(水未溢出,g=10N/kg)。

求此时:

(1)水对杯子底部的压强为多少?

(2)木块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3)杯子底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是多少?

思路导航:

(1)已知水的深度,根据公式p=ρgh可求水对杯子底部的压强;

(2)已知木块漂浮,漂浮时受到的浮力等于自身的重力;(3)杯子底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等于水的重力与木块重力之和。

答案:

(1)水对杯子底部的压强为p=ρgh=1000kg/m3×10N/kg×(0.2m+0.04m)=2400Pa;

(2)木块受到的浮力F浮=G木=mg=0.04kg×10N/kg=0.4N;

(3)杯子底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F=G木+m水g=0.4N+0.2kg×10N/kg=2.4N。

例题3质量为8.9kg的实心铜球,分别放入水和水银中,静止后所受的浮力各为多少?

(ρ铜=8.9g/cm3;ρ水银=13.6g/cm3;g=10N/kg)

思路导航:

由于铜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铜球在水中会沉没;铜的密度比水银的密度小,铜球在水银中会漂浮。

在水中的浮力为:

F=ρgV=1.0×103kg/m3×10N/kg×10-3m3=10N

在水银中所受的浮力为:

F=G=mg=8.9kg×10N/kg=89N

答案:

在水中的浮力为10N;在水银中的浮力为89N。

2.浮力求解

(2)

【要点精讲】

1.部分题目用图画的形式展示物体的浮沉条件,要求借助于物体的浮沉条件和物体之间的体积关系、质量关系或利用同一物体,来判断物体之间所受浮力的大小。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把物体之间的关系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有机整合,排除干扰条件的干涉。

【典例精析】

例题1如图所示,将三个小球放入水中,A球漂浮在水面上(部分露在水面以上),B球悬浮在水中,C球沉至容器底(对容器底有压力)。

已知A、B两球质量相等,B、C两球体积相等。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球的体积大于A球的体积

B.A球所受浮力大于C球所受浮力

C.B球所受浮力大于C球所受浮力

D.三球所受浮力相等

思路导航:

A球漂浮在水面上(部分露在水面以上),所以F浮A=GA;B球悬浮在水中,所以F浮B=GB;C球沉至容器底(对容器底有压力),所以F浮C<GC;因为A、B两球质量相等,所以GA=GB=F浮A=F浮B;因为B、C两球体积相等,所以F浮C=F浮B=F浮A=GA=GB<GC,C球的体积小于A球的体积。

答案为D。

答案:

D

原题:

将三个小球放入水中,甲球漂浮在水面上(部分露在水面以上),乙球悬浮在水中,丙球沉至容器底(对容器底有压力)。

如图①,若三球的体积相等,则三个小球所受的浮力的大小关系为。

如图②,若三球的质量相等,则三个小球所受的浮力的大小关系为。

思路导航:

若体积相等,根据图示可以判断排开水的体积的大小关系,进而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来判断大小关系;若质量相等,根据图中的浮沉条件来判断大小关系。

答案:

F甲<F乙=F丙;F甲=F乙>F丙

变题:

如图所示,甲、乙、丙三个实心小球分别在不同的液体中静止,三个球的体积关系是V甲>V乙=V丙,三种液体的密度关系是ρ1=ρ2>ρ3。

则三个球的重力、密度的大小关系应该为()

A.G甲=G乙>G丙ρ甲>ρ乙>ρ丙B.G甲>G乙>G丙ρ甲>ρ乙>ρ丙

C.G甲>G乙=G丙ρ甲>ρ乙=ρ丙D.G甲>G乙>G丙ρ甲=ρ乙>ρ丙

思路导航:

从图示可以看出三个实心球的状态:

甲球沉底,得F甲浮<G甲,ρ1<ρ甲;乙球悬浮,得F乙浮=G乙,ρ2=ρ乙;丙球漂浮,得F丙浮=G丙,ρ3>ρ丙;由ρ1=ρ2>ρ3,得ρ甲>ρ乙>ρ丙。

甲和乙球浸没在液体中,V甲>V乙,又因为ρ1=ρ2,所以F甲浮>F乙浮。

又因为F甲浮<G甲,F乙浮=G乙,得G甲>G乙。

乙球悬浮,V乙=V乙排;丙球漂浮,V丙>V丙排。

由题知V乙=V丙,有V乙排>V丙排。

由F浮=ρgV排和ρ2>ρ3,V乙排>V丙排,得F乙浮>F丙浮。

又因为F乙浮=G乙,F丙浮=G丙,得G乙>G丙。

答案:

B

【点评】这道题综合性很强,可以很好地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综合运用的能力。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对于实心物体,应熟悉物体的状态与浮力、浮力与重力、液体密度与物体密度的对应性,能够由一对关系发散开去推知物理量另外的关系。

【要点精讲】

2.物体满足一定的浮沉条件,就处于一定的浮沉状态,也就处在特定的位置。

当其中的某些条件发生改变,其它因素是否发生改变?

在分析解决这类问题时,一定要分清变化的因素和不变的因素,切不可忽略变化的因素。

【典例精析】

例题2如图所示,一铅块用细线挂在一个充气小气球的下面,把它放入水中某处恰好处于静止状态,如果往池中缓慢注入一些水,则铅块及气球()

A.仍能静止B.向下运动

C.向上运动D.静止、向上或向下运动都有可能

思路导航:

把气球和铅块块看作一个整体,把它们放入水中某处其恰好处于静止状态,如果往池中缓慢注入一些水,则池中水的深度增加,气球所处水的深度也会增加,气球受到的压强变大,气球的体积就会变小,它受到的浮力就会变小,原来的平衡状态被破坏,则它们将会向下运动。

答案:

B

变题:

“寒夜客来茶当酒,一片温情在玉壶”。

盛热水的茶杯中有一些茶叶,茶叶上附有一些小气泡,此时处于悬浮状态,若盖紧盖子,发现茶叶将(选填“上浮”、“下沉”、“悬浮”)

思路导航:

盖紧盖子后,由于水的蒸发,茶杯内的气压将会增大,使茶叶上的气泡变小,浮力变小,茶叶下沉。

答案:

下沉

3.在判断浮力大小时,还可以根据二力平衡来求解(漂浮、悬浮),但要特别注意“平衡状态”中的“匀速直线运动”。

例题3如图所示,一艘潜艇执行完任务后,正在匀速的上浮(未到达水面处),画出此时潜艇所受力的示意图。

思路导航:

潜艇上浮时,如果是“加速上浮”,则浮力大于重力;如果是“匀速上浮”,则浮力等于重力。

答案:

如图所示

3.液面升降问题

【典例精析】

例题1曾经有人向诺贝尔奖获得者、一位著名科学家求教一道题,题意大致如下:

池中有一条船,船上装有石头,如果把船上的石头投入水中,池内水位将如何变化?

这位科学家立刻判断水位会上升,因为船中石头投入水中后,池水因为石头占去一定体积而“膨胀”,水位应该上升.事实证明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解释错了。

如图所示,一个大烧杯中漂浮了一个小容器,容器中有一小石块,将小石块放入水中,则大烧杯中的液面将(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思路导航:

答案:

下降

例题2一个杯子里面装有一定量的水,水面上浮着一块冰,冰块露出与浸没的体积之比为多少?

当冰熔化后,杯中的水面将如何变化?

(ρ冰=0.9g/cm3)

思路导航:

(1)冰块漂浮在水面,利用F浮=G冰,推导出V排与V冰的关系,即可求出相关答案。

(2)冰在水面上熔化的全过程可看成是:

冰漂在水面上相当于在水的上部压出了一个“坑儿”,这个“坑儿”的容积其实就等于冰漂浮时的V排;将冰拿出水面,“坑儿”保留在水面上,再将整块冰熔化成水后,倒入“坑儿”中。

(合理的假设能帮助我们解题)冰块熔化成水的体积V化水与“坑儿”的容积相比较,其实就是V化水与V排相比较:

若V化水>V排,则液面上升;若V化水=V排,则液面高度不变;若V化水<V排,则液面下降。

答案:

(1)冰块漂浮,

F浮=G冰;

ρ水gV排=ρ冰gV冰;

则:

;即:

所以:

(2)冰的质量为m冰,因为冰块漂浮,所以F浮=G冰=m冰g,

又因为F浮=G冰=m冰g,所以F浮=ρ水V排g=m冰g,得V排=

又因为冰化成水,m化水=m冰,所以V化水=。

V化水=V排,即水面高度不变。

【方法指导】解题的关键是比较物体体积的变化,但是物体体积的变化与很多因素有关,像这一题的体积变化就是与物态相关。

还要注意的是物体体积发生了变化,不一定代表液面会发生变化,像本题中冰化成水体积变小,而最终的结果却是液面高度不变。

在理解这一题的时候还可以尝试从下面这个角度去分析:

我们可以假设冰化成水后,在容器中还是一个独立的“水块”,显然这个“水块”的重与冰的重相等,这个“水块”的密度与周围水的密度相等,因而这个“水块”是悬浮的,所以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

而开始时冰是漂浮的,因而它受到的浮力也等于它受到的重力。

所以可以这么说,从冰变为“水块”的过程中,容器中的水对其所施加的浮力是不变的,因而冰和“水块”所排开水的体积是相等的,即它们浸在水面下的体积是相等的,所以液面的高度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同学们想一想,是否还可以从液体压强的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

(提示:

抓住冰熔化前后容器底的压力和压强不变这个条件)努力顺着这个思路去探索一下,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试题拓展:

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块,

(1)如果冰块里包裹了一个石块;

(2)如果冰块里包裹了一个“水球”;(3)如果冰块里包裹了一个空气气泡;冰块完全熔化后,水面高度如何变化?

答案:

包裹了石块时,水面高度下降;包裹了水球或气泡时,水面高度不变。

第十一章第1-2节:

功;功率

一、预习新知

焦耳与瓦特

詹姆斯·普雷斯科特·焦耳(JamesPrescottJoule;1818年12月24日-1889年10月11日),英国物理学家,出生于曼彻斯特近郊的沙弗特(Salford)。

由于他在热学、热力学和电学方面的贡献,皇家学会授予他最高荣誉的科普利奖章(CopleyMedal)。

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能量或功的单位命名为“焦耳”,简称“焦”;并用其姓氏的第一个字母“J”来标记热量。

詹姆斯·瓦特(JamesWatt,1736年1月19日—1819年8月19日)是英国著名的发明家,工业革命时期的重要人物。

1776年制造出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

以后又经过一系列重大改进,使之成为“万能的原动机”,在工业上得到广泛应用。

他开辟了人类利用能源的新时代,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发明家,把功率的单位定为“瓦特”。

二、问题思考

1.机械功:

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