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名著导读.docx
《人教版名著导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名著导读.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名著导读
七年级:
(上学期)
一、《繁星》《春水》母爱•童真•自然
1、作者: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她出生于一个具有爱国、维新思想的海军家庭。
冰心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元老,新文学运动的先驱, “五四”时期第一个活跃于文坛的女作家。
她的一系列“问题小说”是《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庄鸿的姊姊》、《最后的安息》、《超人》、《往事》等。
冰心的小说清新、隽永,情节单纯,寓意深邃,富有生活的哲理和诗意。
20年代初,冰心在新思潮的影响下,思想活跃,同时她受到日本短歌和俳句,特别是泰戈尔的短诗《飞鸟集》的影响,创作了表现零碎思想的小诗。
为了收集零碎思想的火花,她随时随地将涌溢出来的思绪,用三言两语的形式写下来,创作了《繁星·春水》诗集。
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冰心最喜爱的文学形式是散文。
较早的一篇《笑》是新文学运动初期有名的用白话写成的散文。
后来的《梦》、《往事
(二)》、《寄小读者》、《山中杂记》等,都能给读者一种近似抒情诗和风景画的美感。
母爱和童贞之类的内容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
冰心散文文笔轻倩灵活,文字清新隽丽,感情细腻澄澈,充分发挥和吸收白话、文言的长处,显示了较高的文学修养。
冰心不仅是一位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的作家、诗人,而且还是一位优秀的翻译家,卓越的教育家。
2、体裁:
诗歌(“小诗”)
3、成因:
受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影响写成。
4、内容:
(1)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
(2)对大自然的崇拜与赞颂。
(3)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5、作品主题
《繁星·春水》共收录了小诗350余首,冰心称它是一些“零碎的思想”,但却有一条鲜明的线索加以贯穿,即对母爱、童真和自然的歌颂。
总的来说,它们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
冰心,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她一步入文坛,便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
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她认为,母爱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
在《繁星·春水》中她把母爱视为最崇高最美好的东西,反复加以歌颂。
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
在冰心看来,人类来自自然,归于自然,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一致的:
我们都是自然婴孩,/卧在宇宙的摇篮里。
冰心还将母爱、童真、自然融为一体。
冰心爱大海,由对大海的热爱,扩展到对大自然的爱。
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我们称这部分诗为“哲理诗”。
冰心满怀对新的精神生活的渴望,苦苦探寻着世界与生命之谜,在这种种探索中诗人不无对自己以“爱”来战胜“憎”的理想是否能实现产生的怀疑,这种思想上的矛盾也在诗集中表现出来。
6、艺术特色
《繁星·春水》在艺术表现上是“五四”时期白话诗歌创作的亮丽风景,其艺术特色是:
1.短小精悍,真实自然,在看似随意地挥写中蕴藏着人生的哲理,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2.富有诗情画意,格调自然柔和,是冰心小诗的又一特色。
冰心说她当初“写这些三言两语的时候,并不是有意识在写诗。
”但读过这两本诗集的人无不感到它饱含浓烈的诗情画意,有诗的语言,诗的意境,诗的情趣。
3.想像的丰富和联想的开阔,词句的清丽和笔力的准确,都是冰心诗歌鲜明的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
兼采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善于捕捉瞬间的灵感,以三言两语抒写内心的感受与思考,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
语言上,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而又情韵悠长。
)
7、相关练习:
①“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这一哲理性名句出自冰心的作品《繁星》。
冰心还“为诗人歌德九十年纪念”作了一首诗是《向往》
②总的说来,《繁星》、《春水》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
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③、《繁星》、《春水》诗集表现了:
母爱、童真、自然三大主题,这三大主题构筑了冰心思想内核“爱的哲学”。
④《成功的花》: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⑤冰心原名谢婉莹,诗集《繁星》、《春水》是人们公认的小诗最高成就,被茅盾称为“繁星格”、“春水体”。
⑥“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这诗句出自福建长乐(籍贯)的冰心(作家)写的《繁星》(篇名)
二、《伊索寓言》
1、作者:
伊索,相传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故事。
2、文学价值:
《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两千多年来以独特的人生智慧和艺术魅力受到各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
3、内容提要:
内容十分丰富,影射社会现实;批评为富不仁;表现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对恶人不能心慈手软;要尊重自然规律,讽刺好逸恶劳等。
4、艺术特色:
篇幅短小,寓意深刻;采用拟人化手法,形象鲜明。
5、精彩情节:
《龟兔赛跑》《狼来了》《农夫和蛇》《赫剌克勒斯和财神》《蚊子和狮子》《鼹鼠》等。
《农夫和蛇》的故事就告诫人们对恶人千万不能心慈手软。
《狼和小羊》、《猫和鸡》就以绝妙的讽刺笔法,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和蛮横。
6、流传谚语:
“狼来了”“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
(下学期)
三、《童年》在苦难中长大
1、作者:
高尔基(苏联),是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主要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过装卸工、面包房工人。
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
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
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高尔基刻苦自学文化知识,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探求改造现实的途径。
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登上文坛,1901年他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之歌》,受到列宁的热情称赞。
1906年高尔基写成长篇小说《母亲》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
稍后完成了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还完成了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列宁传》。
他从1925年起着手创作具有史诗气魄的长篇巨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这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
到1936年他去世前还写了许多作品以及大量的文艺理论和政论文章。
高尔基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也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
他组织成立了苏联作家协会,并主持召开了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培养文学新人,积极参加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
2、体裁:
长篇小说。
3、写作背景
十月革命爆发前夕,高尔基被迫流亡国外,寄居在意大利的卡普里岛。
一次,列宁到这里看望高尔基。
闲谈时高尔基对列宁讲起了自己的童年和流浪生活。
当时列宁非常用心地听着,并对高尔基说:
“您应该把这些全写下来,老朋友,应该写!
这一切都是非常有益的,非常有益……”这样,高尔基才拿起了笔。
高尔基创作了三部自传体小说《童年》、《人间》(1914)和《我的大学》。
这三部小说均采用自传体,描写高尔基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
《童年》反映了高尔基在外祖父家的生活,《人间》描绘了作者少年时代来到人间后苦难的历程,《我的大学》记述了他在喀山时期的活动和成长。
这些真实、详尽的描述,生动地展示了十九世纪七十和八十年代(从1871到1888年)俄国社会生活的画面。
4、作品主题及简介
此书通过一个儿童无邪的眼光,向读者生动地展示了19世纪中叶俄罗斯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描绘了许许多多社会小市民丑陋和愚昧的生活风貌以及当时俄国的宗教、丧葬等民风民俗。
作品让读者了解了沙皇俄国那个时代的风貌,感受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那种腐败,当时人民生活的痛苦。
从广义上讲,也正是这种民不聊生的社会环境造成了阿廖沙的个人悲剧。
阿廖沙很小的时候,父亲得病死了,母亲带着他回到外公外婆家。
其母子的到来引起了两个舅舅的争斗,他们怕母亲来讨要嫁妆,闹着分家,一家人打成一团。
阿廖沙初步认识到外公家弥漫着的相互仇恨的气氛。
阿廖沙因为把桌布放到染桶里被外公狠狠打了一顿,只有外婆一人护着阿廖沙。
挨打之后,阿廖沙结识了小伙子茨冈,他成了阿廖沙最好的朋友,每次阿廖沙挨打时,他总把胳膊伸出去帮他挡着。
每逢礼拜六,他带着阿廖沙做各种各样的游戏。
阿廖沙非常爱他,但他却被两个舅舅强迫至死。
茨冈死后,阿廖沙更加依恋外婆。
睡觉前,给外婆开玩笑,外婆给他讲上帝与小鬼的故事。
外婆是阿廖沙最喜欢的人,终生的朋友,最贴心的人,她对世界充满了无私的爱。
使阿廖沙在艰难的岁月里充满了坚强的力量。
外婆知道的故事、诗歌、传说、童话多得不计其数,阿廖沙听的入了迷。
宁静的日子很快被打破,两个舅舅为了分外公家产,联合起来到外公外婆家闹事,尤其是大舅,阿廖沙无比仇恨舅舅。
接下来又是一段单调的日子,外婆每天祈祷,外公也每天祈祷。
外公突然卖掉原有房子在别处买了房子。
在这里阿廖沙结识了许多人。
阿廖沙与他们都建立了友谊,但“好事儿”终因不被周围人理解而被外公赶走,阿廖沙非常生气但毫无办法。
百无聊赖之中,母亲又回到外公家。
她开始教阿廖沙认字,让他背许许多多的诗。
外公强迫母亲改嫁,母亲拼命反抗,外公异常生气,将气愤转嫁到外婆身上,毒打外婆,阿廖沙为外婆报仇,将外公最喜欢的圣徒像剪碎。
阿廖沙被母亲送进了学校,但不久因出水痘被迫休学在家。
不久,母亲看上了一个学测量学的学生并坚持要嫁给他。
阿廖沙不喜欢继父与新的祖母,不想让母亲改嫁但毫无办法。
母亲改嫁后,阿廖沙继续与外公外婆住在一起,他开始长大,拥有了自己的自信。
阿廖沙又回到学校,但老师不喜欢他,只有主教赏识他。
他因拿了一卢布买童话书被母亲打了一顿。
继父对母亲很不好,用脚踢她,阿廖沙与继父拼命,又被送回外公家。
外公破产了,阿廖沙与外婆相依为命,通过三年级考试后他不再上学,开始自己养活自己。
他结识了许多伙伴,他们互相帮助,一起捡破烂,扯木材。
八月,母亲去世了,外公说阿廖沙不是奖章,不能老挂在他的脖子上。
于是,阿廖沙便走向人间,外出谋生去了。
5、内容:
小说讲述阿廖沙(作者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
小说从“我”随母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地表现了俄罗斯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6、人物形象:
作品主要塑造了两大类人物形象,一类以外公为代表的自私残暴的人,一类是以外婆为代表的正直、善良的人。
外公是阿廖沙十分讨厌的一个人,对他无论是外貌描写还是内心世界的刻化,总有作者辛辣的讽刺意味在里面。
他矮小、干瘦,只有外婆的肩膀高,走起路来步子快而细,自私残忍,野蛮粗暴,动辄就打人骂人,哪怕遇上一点不如意的事情也要歇斯底里的发作。
为了维护他那摇摇欲坠的小业主地位和分崩离析的家庭,他残酷的虐待工人伙计,甚至六亲不认,有钱时作威作福,独断专行。
破产后更加贪婪吝啬,品格底下。
尽管在这个市侩气十足的人身上还有一点人性的闪光,如他年轻时候在伏尔加河当纤夫,经历了贫困和沉重的生活,是一个生活的斗士与勇士。
再如他叫阿廖沙识字也体现对阿廖沙的疼爱。
但这一切并不能掩盖他整体人性上的残忍与自私。
对于外公的种种恶劣行为,阿廖沙是非常讨厌的,尤其是外公无故殴打善良的外婆时,他无比愤怒,报复外公。
这种厌恶、愤怒同样也存在于作者心中,通过对阿廖沙反抗外公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以外公为代表的那一类人的蔑视、厌恶、否定,也表达了作者对小市民阶层肮脏、龌龊不良品性的否定。
与此相反,作者通过对外婆等人的回忆,表达了对以外婆为代表的劳动人民的热爱、崇敬之情。
外婆善良慈祥,爱亲人,爱邻居,爱所有的人。
她心甘情愿把生活中的一切压力都承担下来而毫无怨言。
生活的困苦、丈夫的殴打、儿子的忤逆……都熄灭不了她内心深处的仁爱之光。
她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与诗意的劳动妇女,她能歌善舞,善于讲形形色色的传说、童话、民间故事。
她还是一个勇敢的人,作坊起火时,所有的人都惊慌失措,只有她冲进火海,抢出水桶大小的一桶硫酸盐。
因此,尽管她有对恶势力顺从忍耐,对上帝盲目信仰的缺点,这并不影响她整体人性上的光辉。
与外婆同类的人还有小伙子茨冈与房客“好事儿”。
,他们对阿廖沙人生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从正面唤起了阿廖沙对生活的热烈向往。
这些人都不同程度的向阿廖沙敞开自己的心灵,帮助他了解到在生活中除丑事之外,还存在着健康与富有创造性的东西。
主人公阿廖沙没有被艰辛、痛苦和屈辱的生活所压倒,他满怀信心,奋斗拼搏,冲破种种障碍与不幸,不断探索新生活,这种乐观主义精神使作品在思想内容上带上了积极的色彩。
(1)阿廖沙坚强、勇敢、正直、充满爱心
(2)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
(3)外祖父吝啬、贪婪、专横、残暴
7、文学价值:
小说的基调是严肃,低沉的。
读起来令人悲哀但又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
8、影响
作为苏联时代最负盛名的作家高尔基,他的一生正如他给自己取的名字代表着痛苦一样,从悲惨的痛苦开始,又在极度的痛苦中结束。
不同的是,少年时代的痛苦让他看透了沙俄统治的黑暗,促使他拿起笔开始了一个战士的历程。
而晚年的痛苦则不同,他处在苏联社会的最高层,亲眼看着自己讴歌的时代正在发生着饥饿和不公,作为一个自认为与普通民众息息相关的作家,心灵时刻经受着良知和正义的拷问。
高尔基是享有盛誉的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列宁语)。
他的创作开始了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他的名字“代表着世界文学史上的新时期”(鲁迅语)。
20世纪初,他的作品就开始介绍到我国,对我国的文学和我国革命产生了巨大影响。
9、经典名句:
①人生是艰苦的。
在不甘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个无日无止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寂静中展开的斗争。
②当全世界都在哭泣的时候是不应该嬉戏的,为了一个人的诞生而举行庆祝是缺乏知觉的人的行为。
应当保留你的欢乐,在一个充分生活了的人死去的时候发泄。
③生命还须前进。
动,便是生。
四、《昆虫记》
1、作者:
法布尔(法国)
2、异译名:
《昆虫物语》或《昆虫学札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3、卷数:
十卷
4、内容:
介绍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和习性,使人们了解昆虫的真实生活情景。
5、艺术价值:
《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
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昆虫在作者的笔下,都赋予了人的性格。
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作者对人类的思考。
八年级:
(上学期)
五、《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1、作者:
鲁迅,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笔名鲁迅。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鲁迅,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
初名周樟寿,字豫才。
后改名为周树人。
少年时期,家道中落,祖父被拘,父亲一病不起。
青年时期,为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辗转奔波。
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
后又弃医从文,意在以文艺改变国民的精神。
1918年5月第一次以笔名鲁迅发表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后结成小说集《呐喊》、《彷徨》。
鲁迅中后期的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杂文集《坟》、《热风》等,深入地剖析了各种社会问题,充满着韧性的战斗精神。
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
2、书名含义:
早上的花,晚上捡拾起来。
所收集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文章。
3、体裁:
散文
4、创作背景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共10篇。
前5篇写于北京,后5篇写于厦门大学。
这10篇散文,曾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在《莽原》杂志上。
1927年广州“七·一五”政变之后,鲁迅因营救被捕学生无效,愤而辞去中山大学教职,在白色恐怖中又将这10篇回忆散文汇拢,加写了《小引》和《后记》,编成一集,改了一个更好听的名称:
《朝花夕拾》。
5、思想内容
这十篇散文勾勒了从清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若干社会生活风貌,是一幅世态图和风俗画。
虽然是回忆性散文,但是有现实的战斗性和深邃的思想性,蕴含着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执着态度。
它的思想内容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朝花夕拾》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具有对封建教育、封建道德、封建顽固派的批判意识。
鲁迅以小时侯读过的《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丑恶和残忍。
作品着重分析了“哭竹生笋”、“卧冰求鲤”、“老菜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批判这本孝子教科书“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给予尖锐的抨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通过百草园的无限生机、雪地捕鸟的妙趣横生,写出了无限的童趣。
其目的是与枯燥乏味的读书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封建的教育扼杀了儿童的天性,陈腐的教育内容禁锢了儿童的思想,实际是鲁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和否定。
《五猖会》写“我”对五猖会的精彩内容心驰神往,而父亲却要“我”背出“一字也不懂的”《鉴略》的内容,“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表现了家长与儿童在心理上的隔膜,批判了强制性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摧残。
《无常》中,作者怀着强烈的兴趣对乡间迎神赛会的活无常的装束和神态作了传神的描写,表现了无常鬼对“下等人”、“乡巴佬”的同情,从而揭露了“鬼有情,而人无情”的社会现实,嘲讽了那些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
《狗·猫·鼠》借童年的对隐鼠的喜爱和对既有媚态而又暴虐的猫的憎恶,表现了对守旧势力的痛恨和对弱小者的同情,揭露“名人教授”们鼓吹的中庸之道,抨击那种对敌人宽容敷衍,姑息养奸的错误态度。
《父亲的病》通过具体形象记述了父亲的病为庸医所误而致死的过程,勾勒了清末绍兴的几位所谓“名医”的恶劣行经,揭露他们贪婪、昏庸、诈骗、奸滑的丑恶灵魂,隐含着作者运用现代科学救国的思想。
《琐记》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及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藤野先生》则入木三分地勾勒出昏庸无耻、不学无术的清国留学生的丑态,也隐含着作者对救国真理的探索和对当时现实社会中世风的憎恶和反感。
2.《朝花夕拾》中着力表现作者从儿时到青年时期所体会到的人间真情,表现了鲁迅在人格的铸造和思想形成过程中受到的主要影响。
《阿长与<山海经>》中着重描述了阿长的勤劳、质朴以及对鲁迅的关怀。
“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
‘哥儿,有画的‘三亨经’,我给你买来了!
’”从而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
文章最后,“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深切地表现了鲁迅对她的悼念之情。
同样令作者没齿难忘的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
而《藤野先生》则深深表达了作者对那个治学严谨、毫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表达了浓浓的师生之情。
《范爱农》以情致意切的笔调,记叙了他与范爱农的认识、交往以及成为挚友的经过,使作品染上了无比真诚的感情色彩。
6、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中有些人物形象,虽着墨不多,但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
如:
长妈妈、寿镜吾、陈莲河、衍太太、范爱农、藤野先生。
这里略作陈释。
《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虽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但她善良、朴实,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
《父亲的病》中写了绍兴城的 “名医”陈莲河,他道貌岸然,拿药引作为诈骗手段,贪婪而又谨小慎微,时时变化花样,置医德、医风而不顾,肆意敲诈,出乖露丑,骗术败露,溜之大吉。
正如鲁迅所说:
“S城的人的脸早经看熟,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
”
《父亲的病》与《琐记》中的衍太太是一个令人讨厌的人,父亲临终前需要平静,而精通礼节的衍太太却要叫“我”大声唤叫父亲,弄得父亲“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些苦痛”。
她怂恿别人家的孩子在冬天比赛吃冰,或者比赛打旋,而且教唆“我”去偷母亲的首饰变卖,“我”没有偷,她却放出流言来了。
几件极平常的事情,就显示出了衍太太灵魂深处的自私、奸猾。
范爱农有着倔强耿介的性格,他愤世嫉俗,比如,得知恩师徐锡麟被杀后,违逆众人意见,反对发抗议电报到北京的细节,表现了他极度愤慨的心情;范爱农也是一个负责任的人,“爱农做监学,他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功夫谈闲天。
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
可惜环境对他不利,辛亥革命后备受打击迫害,不为社会所容,社会环境逼得他走投无路。
7、艺术特色
1.作为叙事性散文的《朝花夕拾》,十分注意人物的刻画和描写,运用白描的手法,传神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寿镜吾先生大声朗诵古诗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
寥寥几笔,一个旧学老先生读书痴迷入神的形象跃然纸上。
2.在《朝花夕拾》里,没有单纯的写景,没有大段的抒情,写景、抒情往往与叙事结合在一起,且以平实的文字表现,却显得非常深刻。
比如,《范爱农》一文的末尾:
“现在不知他唯一的女儿景况如何?
倘在上学,中学已该毕业了罢。
”淡淡的一句话,就表现出对亡友的深切的感情。
3.鲁迅是一位社会性很强的作家,所以他文章中的幽默感不是轻松的说笑话,而是深刻的社会讽刺。
如:
《藤野先生》一文开头两段平淡的叙述,就把当时一些留学生的心态、作为和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之情,都表达出来了,入木三分,惟妙惟肖,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内容简介:
这本回忆性的散文集收集十篇文章,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
都是回忆作者童年、少年、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文字中透视出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
9、精彩:
《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五猖会》《二十四孝图》
10、练习: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请简介一下其中的一篇(课内学过的除外)的主要内容:
示例:
《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
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
我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图》。
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
六、《骆驼祥子》旧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
1、作者:
老舍,原名舒庆春,现代小说家、戏剧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等。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北京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
早期在英国创作的长篇小说有:
《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1929年于新加坡创作了童话《小坡的生日》,1932年写了长篇讽喻小说《猫城记》;1933年写了长篇小说《离婚》,1935年完成《骆驼祥子》,1937年又写成了《我这一辈子》,是〈骆驼祥子〉的姐妹篇。
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城市贫民生活,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苦难,提出了城市贫民摆脱悲惨命运的问题。
抗战爆发后的代表作主要是《四世同堂》。
建国后,老舍主要致力于话剧创作,有《方珍珠》、《龙须沟》、《茶馆》等,其中《茶馆》具有世界性的影响。
由于创作勤奋,他被誉为文艺界的“劳动模范”。
老舍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大师,《骆驼祥子》的问世,使他登上了创作途程的第一个高峰。
1951年12月,老舍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2、体裁:
长篇小说
3、故事梗概:
祥子来自农村,如同骆驼一样健壮,坚忍。
来到北京后,他选择了拉洋车,原本想凭借自己的力气挣饭吃,但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最终以惨败告终。
祥子的最大愿望是有一辆自己的人力车,但第一次被大兵抢走,第二次被孙侦探骗走,第三次因虎妞难产而死,卖车葬虎妞。
二、作品简介及主题
《骆驼祥子》开篇首先为书名作了清楚的交代,说明这里所要介绍的不是骆驼,而是人力车夫祥子,因为祥子曾经用三匹骆驼换了几十块钱,因而落下了“骆驼”这样一个外号。
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