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docx
《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概述】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俗称“感冒”,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
主要侵犯鼻、鼻咽部和咽部,以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者多见,约占原发感染的90%,细菌占10%左右,其中局部为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
肺炎支原体亦可引起感染。
上感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占儿科疾病的首位,占急性上呼吸道疾病的50%以上,幼儿每人每年可发病数次,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婴幼儿上感易向邻近组织扩散,在局部患儿可引起并发症而迁延不愈。
【诊断标准】
1、一般类型上感的诊断依据
⑴轻症上感有鼻塞、流涕、打喷嚏、干咳,可有发热,亦可有咽部不适或咽痛,咽充血,扁桃体肿大。
多见于年长儿。
⑵重症上感多见于婴幼儿。
多急骤起病,突然高热达39〜40C或更高,发冷、头痛、全身乏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睡眠不安、咳嗽频繁。
婴幼儿常伴呕吐、腹泻。
热重时,局部患儿可出现惊撅、腹痛等。
体检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颌下淋巴结肿大及触痛,肺部呼吸音正常。
系肠道病毒所致者,常伴不同形态的皮疹。
2、两种特殊类型上感的诊断依据
⑴疱疹性咽峡炎好发于夏秋季,急性起病,突起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
查体除咽部充血外,突出表现在咽腭弓、悬雍垂、软腭或扁桃体上可见2〜4mm大小的疱疹,周围有红晕,疱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
病程1周左右。
⑵咽结合膜热常发于春夏季节,突起高热、咽痛、眼部刺痛,一侧或两侧滤泡性眼结合膜炎。
颈部、耳后淋巴结肿大。
有时伴有胃肠道病症。
病程1〜2周。
凡具有上述表现之一者,排除急性传染病早期、流行性感冒、疱疹性口腔炎等,可诊断为相应类型上感。
3、区别病毒与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时,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正常或相对增加;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大多增高,并常有血C反响蛋白(CRP)升高。
三、鉴别诊断
⑴流行性感冒系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所致,有明显流行病史,全身病症重。
⑵急性传染病早期上感常为各种传染病的前驱病症,如麻疹、流行性腋脊髓膜炎、百日咳、猩红热、脊髓灰质炎等,应结合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等综合分析,并观察病情演变加以鉴别。
⑶急性阑尾炎上感伴腹痛者应与本病鉴别。
本病腹痛常先于发热,腹痛部位以右下腹为主,呈持续性,有腹肌紧张和固定压痛点,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治疗方案】
一、一般治疗:
①注意休息,多饮水,饮食宜清淡、有营养而易消化。
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和适当的温度与湿度。
③加强护理,注意呼吸道隔离,预防并发症。
2、基本药物治疗
⑴抗病毒药物治疗病毒感染时,不应滥用抗生素。
①双嗜达莫(潘生丁)有抑制RNA病毒及某些DNA病毒的作用。
剂量3〜5mg/(kg・d),3〜5d为一个疗程。
TB>12.9mg/dL,③新生儿溶血病黄疸出现。
副作用包括发热、腹泻、皮疹、核黄素缺乏和青铜症。
2.药物疗法:
(1)补液、纠酸。
(2)白蛋白或血浆:
白蛋白lg/kg.次或血浆25ml/次可增加与未结合胆红素的联结,减少核黄疸发生。
换血前2-4h使用可增加胆红素的换出。
(3)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
用于新生儿溶血症,0.6-1.0g/kgo
(4)减少肠肝循环:
肠道微生态制剂,思密达以及茵棚黄等中药。
3.换血疗法:
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抢救治疗措施(我院暂不能实施)。
换血指征:
产前已诊断溶血症,出生时已黄疸,Hb342umol/L(20mg/d1);已有核黄疸早期表现;早产儿放宽指征。
血源可用同型血、或。
型红细胞+AB型血浆,换血量为2倍血(2X85ml)可换出85%致敏红细胞,60%胆红素及抗体,采用经静脉、或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
4.纠正不利因素:
应早开奶;通便,尤其应促进胎便排出。
尽快纠正缺氧和脱水。
积极控制感染。
【病情观察及随访要点】
1、黄疸演变:
皮肤黄疸累及范围、深浅变化、对光疗者应观察眼眶罩和尿布遮盖处皮肤。
根据情况动态检测血清胆红素水平,如微量血胆红素。
2、警惕胆红素脑病。
对确诊或疑诊胆红素脑病患儿及严重黄疸之早产儿,出院后定期随访:
①1月内(早产儿以纠正日龄为准),建议上级医院随访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NBNA);日龄满50天后,建议上级医院随访发育商(DQ);②日龄42天后,复查听力筛查,未通过者,建议上级医院做BAEP检查;③1月龄,建议上级医院完善颅脑MRI检查,必要时,1-2月复查;④假设DQ或影像学提示脑损伤较重,尽早到康复中心开始康复训练。
3、如为感染性黄疸:
注意肝脾大小和肝功能等检查随访。
4、阻塞性黄疸:
大小便颜色、肝脾大小、DB/TB比值变化、有无眼结膜干燥斑及出血趋向等。
随访肝胆超声。
五、热性惊厥
【概述】
热性惊厥(FebrileSeizures,FS)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病因,儿童期患病率2旷5%,在小儿各类惊厥中占30%。
热性惊厥的发作与颅外发热性疾病中体温骤然升高有关,70%以上的热性惊厥发生于上呼吸道感染初期。
目前热性惊厥的定义尚未完全统一,一般认为3个月~5岁的婴幼儿(常见发病年龄为6个月〜3岁,高峰年龄为生后18个月),体温在38C以上时突然出现惊厥,并排除颅内感染和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和代谢性疾病,既往无热惊厥史者,可诊断为FS。
大多数FS的临床经过及预后良好,大约30%〜40%的患儿可出现FS复发,严重的FS(如热性惊厥持续状态)也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脑损伤,导致脑组织水肿、海马硬化萎缩及神经元变性坏死等,与日后情感行为异常、学习困难、智能发育落后及颗叶癫痫等存在一定的联系。
每例FS患儿复发情况变化很大,取决于遗传和环境因素(如反复感染高热)的相互作用。
大多研究认为FS复发的危险因素有:
①有FS或癫痫家族史;②首次FS的年龄〈18个月;③低热出现惊厥;④发热早期出现惊厥。
发生FS持续状态的危险因素包括:
①首次FS年龄小;②首次FS为局部性发作;③有癫痫家族史。
如果首次FS持续时间长,FS复发往往持续时问也长。
局部FS患儿可能继发癫痫,尤其是具有以下危险因素者:
①复杂性热性惊厥;②有癫痫家族史;③惊厥发作前已经有运动智能发育落后。
具有的危险因素越多,FS复发或继发癫痫的可能性越大。
【病史要点】
1、发热初期(常在发热24小时内)体温骤升时突然出现的急性惊厥发作。
2、初发年龄、惊厥前后体温、惊厥发作形式、持续时间、一次热程中的惊厥次数及惊厥发作后表现。
3、复发者应询问复发次数、每次复发时的惊厥类型及持续时间。
4、是否伴有头痛、呕吐、持续意识障碍、肢体活动障碍等脑病病症。
5、伴随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腹泻、出疹性疾病、中耳炎等)及全身情况。
6、有无围生期脑损伤、有无颅内感染及外伤史,有无智力、运动发育的障碍。
7、有无热性惊厥、癫痫、智力低下及其他遗传代谢病家族史。
【体检要点】
1、一般体检中注意体温、呼吸、心率、血压,注意有无循环衰竭。
2、全身体检:
注意原发病体征,有无皮疹、外耳流脓、咽峡炎,注意肺部体征,必要时直肠指检。
3、神经系统检查:
包括头围、有无异常皮肤损害(色素脱失、牛奶咖啡斑等),注意有无意识障碍、脑膜刺激症、病理反射及肌力、肌张力的改变。
【辅助检查】
1、血液生化检查:
假设疑为低血糖、低血钙、低血钠及酸中毒等代谢性病因时,应完善相关的生化学检查。
2、病原学检查:
血、尿、便常规等相关的检查有助于确定发热疾病的性质。
3、脑脊液:
临床上疑有颅内感染时,尤其是婴幼儿期首次热性惊厥,可行脑脊液检查与颅内感染鉴别。
按美国儿科学会推荐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常需要进行脑脊液检查(除外颅内感染)。
4、头颅CT检查:
有明显定位体征者,常需要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
假设需与先天性脑发育异常、脑出血、颅内感染、某些遗传性疾病如结节性硬化症、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等疾病鉴别时,行头颅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相关诊断。
【诊断要点或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年龄:
6个月到5岁;
(2)发热初期所致惊厥发作;
(3)需除外颅内感染和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异常。
2、分型标准:
临床上主要根据惊厥发作形式、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将热性惊厥分为单纯性热性惊厥和复杂性热性惊厥(见下表)。
热性惊厥的临床分类
单纯型
复杂型
惊厥发作类型
全身性发作
局灶性发作
惊厥持续时间
<15分钟
>15分钟
1次热程惊厥次数
<2次
22次
发作后有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无
可有
总发作次数
V5次
>5次
⑴单纯性热性惊厥:
全身性发作,持续时间V15分钟,24小时内无复发;不伴神经系统异常(如围产期脑损伤、神经运动发育异常、既往有无热惊厥史);
⑵复杂性热性惊厥:
局限性或不对称发作,持续时间>15分钟,24小时内发作》2次;(符合以上标准之一);和/或伴有发作后神经系统异常征象(如Todd's麻痹),或发作前有神经系统发育异常。
3、鉴别诊断:
(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婴幼儿多见,常有发热等感染中毒病症,有惊厥、意识障碍等急性脑功能障碍表现,伴前囱膨隆、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或病理征阳性,脑脊液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婴幼儿患脑膜炎时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易被误诊,故2岁以下首次热性惊厥发作患儿,尤其应注意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相鉴别。
⑵中毒性菌痢:
夏季为高峰季节,起病急骤、开展迅速、极为凶险,主要发生在2~7岁儿童,临床以严重毒血症为主要表现,病初肠道病症轻甚至缺乏。
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粪便检查或直肠指检有助于鉴别诊断。
⑶全身性代谢紊乱:
低血糖、低血钙、低血钠等常引起婴儿惊厥,诊断时应注意鉴别,相关血生化检查不难鉴别。
⑷癫痫:
癫痫是一组由于多种病因导致的神经元反复异常放电所致的慢性脑功能障碍,临床上出现反复两次或两次以上的痫性发作,具有慢性、反复发作性及刻板性特点,而不伴明显感染中毒病症。
目前已证实局部热敏感性癫痫综合征与热性惊厥存在某些遗传学联系,尤其是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婴儿严重肌阵挛癫痫。
【病情观察及随访要点】
1.急性期密切观察随访生命体征变化,警惕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引起窒息。
2.记录体温、意识和神经系统体征的变化。
大多数患儿惊厥持续时间短暂,很快
自行缓解,只要及时治疗原发病及注射或口服退热剂,多数惊厥不再复发。
3、上级医院随访脑电图改变,有无复发或转变为无热惊厥(癫痫)。
4、根据患儿的临床特征,评估是否具有FS复发或继发癫痫的危险性,并对患儿家长进行宣教;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药物预防。
【治疗】
1、针对引起发热的感染性疾病进行抗感染治疗(遵循儿科用药的方法);
2、惊厥发作时止惊治疗:
安定0.3~0.5mg/Kg/次(总量<10mg/次,推注速度<lmg/min),静脉缓推或直肠给药,必要时15〜20分钟后可重复用药;发作频繁者可合用鲁米那5〜8mg/Kg/次;
3、对症治疗,加强降温处理(物理或药物降温)。
【预防】
具有热性惊厥复发危险因素,尤其是对已经有复发者,临床上可采用间歇短程预防性治疗,或长期口服抗癫痫药物预防复发。
1、间歇短程预防性治疗:
适应证为:
首次FS后有FS复发危险因素者;②无复发危险因素,但已有FS复发者也可应用间歇短程预防性治疗。
具体方法为平时不用药,在患儿每次患发热性疾病时口服地西泮,或直肠注入地西泮(溶液或栓剂)。
假设8h后仍发热,可再次直肠注入或口服地西泮0.5~lmg/kg/天,每8h后重复给药,发热初期4矿72小时内给药。
间歇短程预防性治疗的疗程一般为2年,或用至患儿厂5岁。
2、长期口服抗癫痫药物:
FS患儿长期口服抗癫痫药物的指征尚存在争议。
Fukuyama等制定的FS处理指南中指出,对于既往热性惊厥持续时间>15min或已有2次以上体温〈381发作者,假设不能保证发热时及时使用间歇短程预防性治疗或间歇短程预防性治疗无效者,可建议长期口服抗癫痫药物预防发作。
选择苯巴比妥3〜5mg/(kg-d)或丙戊酸钠20〜30mg/(kg-d)D服,使稳态血药质量浓度维持在有效范围。
疗程一般2年,服药期间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响。
【医患沟通】
1.热性惊厥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病因,常有遗传背景,惊厥多发生于急性发热的24〜48小时内,临床经过大多良好,但亦可能在一次热程中出现丛集样发作,或惊厥持续状态。
2.急性惊厥发作时需控制惊厥和体温,同时治疗引起发热的原发病因。
3.大多数热性惊厥患儿预后良好,约30%~40%的患儿可出现热性惊厥复发,针对复发的情况制定间歇短程预防性治疗或长期口服抗癫痫药物预防的方案。
长期应用抗癫痫药物,应注意监测药物不良反响。
详见抗癫痫药物使用知情同意书。
4.约4%、8%热性惊厥患儿可转变成癫痫,与海马硬化、额叶癫痫、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FS)、热性惊厥附加症(FS+)等存在一定的联系。
婴儿期发作应随访鉴别Dravet综合征、Doose综合征等癫痫脑病。
2利巴韦林(病毒哇)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剂量10〜15mg/(kg・d),肌内注射或稀释后静脉滴注,5〜7天为1个疗程。
亦可采用利巴韦林含片含化及10%利巴韦林滴鼻。
3双黄连针剂剂量60mg/(kg・d),加入5%或10%的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采用其口服液治疗也可取得良好效果。
⑶抗生素类药物用于疑有细菌感染者或有并发症者,可选用敏感抗生素。
链球蔚所引起的咽炎或扁桃体炎首选青霉素,如用3天后无效,可改用其他抗生素类药物。
⑷对症治疗
1退热高热或有高热惊厥史者须积极采取降温措施,通常可用物理降温,如冰袋枕、冷生理盐水灌肠、35%〜50%酒精(乙醇)溶液擦浴等方法,或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小儿退热栓肛门塞入,均可取得较好的降温效果。
非超高热最好不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
2止咳化痰可用复方甘草合剂、急支糖浆、蛇胆川贝液、小儿伤风止咳糖浆、鲜竹沥、小儿消积止咳糖浆等止咳化痰合剂。
3减轻鼻塞轻者不必处理,假设影响呼吸或哺乳时,常于哺乳前用0.5%^麻液1〜2滴滴鼻,或滴鼻3〜4次/d。
4镇静止痉哭闹、烦躁时给苯巴比妥2〜3mg/(kg-次),口服;惊厥时首选地西泮(安定),0.1〜0.3mg/(kg•次),静脉注射;也可用苯巴比妥钠5〜8mg/(kg•次),肌内注射。
⑷其他:
①咽痛、疱疹性咽峡炎时,可用银黄含化片或其他含化片等。
②中耳炎时,可局部用3%过氧化堑水清洗,至脓液消失,滴入0.5%氧氟沙星滴耳液,3次/d,必要时做鼓膜切开术。
③咽后壁脓肿,可吸尽脓液后,再切开引流。
(5)中药治疗中成药,如银翘散、板兰根冲剂、感冒退热冲剂、蘑香正气散、小柴胡冲剂及中草药等,临床效果亦明显。
亦可辨证施治,选用辛温解表或辛凉解表方剂,疗效可靠。
【疗效评估】
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期病程约3〜5d,如体温持续不退或病情加奁,应考虑感染可能侵袭其他部位或在病毒基础上继发了细菌感染。
经治疗,病症、体征消失,无并发症为治愈。
六、预后评估
经解热、止咳化痰等对症治疗,多可治愈。
并发症在婴幼儿多见,上呼吸道感染涉及邻近器官,或向下蔓延;可引起中耳炎、鼻窦炎、颈淋巴结炎、咽后壁脓肿、喉炎、气管炎及支气管肺炎等。
假设年长儿患链球菌性上感,可引起急性肾炎、风湿热等。
二、肺炎
【概述】
肺炎(pneumonia)是指不同的病原体或其它因素(如吸入羊水、动植物油和过敏反响等)所致的肺部炎症,是婴幼儿时期重要的常见病、多发病。
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冬春气温骤变季节多见。
根据病因分为细菌性、病毒性、支原体、真菌性、吸入性、过敏性肺炎;按病理特点分为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和间质性肺炎;按病程长短又可分为急性(病程VI月)、迁延性(广3月)、慢性(>3月)肺炎;按感染发生地点分为: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pneumonia,CAP)和院内获得性肺炎(hospitalacquiredpneumonia,HAP)o
支气管肺炎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肺炎,以婴幼儿多见,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寒冷季节多发。
病原以病毒和细菌为主,引起不同年龄肺炎的病原不同,肺炎链球菌是最常见的细菌病原,近年随着侵入性检查与操作的增加,广谱抗生素的大量使用,耐药细菌性肺炎有增加趋势,呼吸道合胞病毒是最常见的病毒病原体。
【病史要点】
1、询问发热、咳嗽、气急、青紫的发生,开展和加剧过程,了解发热程度、热型,咳嗽轻重,有无痰响和进食呛咳。
2、询问病后精神、食欲改变。
有无烦躁、呻吟、萎靡、嗜睡和惊厥。
进食减少程度,有无呕吐、腹泻。
3、院外诊断、重要检查和治疗情况,特别是所用抗生素种类及疗程。
4、病前有无上呼吸道感染和麻疹、百日咳、流感等传染病史。
有无呼吸道传染病接触史。
【体检要点】
1、测定体温、呼吸、脉搏。
注意营养发育状况,精神和神志状态。
2、呼吸困难情况,有无喘憋、呻吟、鼻扇,点头呼吸和吸气性“三凹征",有无口周、甲床青紫,面色青灰或苍白。
尚须注意有无呼吸节律异常,尤其是小婴儿。
3、肺部有无中细湿罗音、捻发音,分布和密集程度。
严重病例注意呼吸音降低,管状呼吸音,语音(哭声)震颤增强,叩诊发浊等融合实变体征。
4、注意心音强弱、心率和心律。
有无腹胀,肝脏大小(叩上、下界)、质地及压痛,脾脏大小。
5、注意有无皮肤化脓感染灶、脓胸及脓气胸并发症体征(提示金荀菌感染)。
【辅助检查】
1、外周血检查:
细菌性肺炎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以及C反响蛋白(CRP)显著增高,甚至可出现核左移,胞浆中见中毒颗粒;病毒性肺炎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正常或降低,CRP正常或轻度增加。
2、病原学检查:
肺炎四项等。
3、X检查:
早期肺纹理增粗,以后出现小斑片状阴影,以双肺下野、中内带及心膈角居多,并可伴肺气肿和/或肺不张。
亦可融合成大片,甚至涉及节段。
假设并发脓胸,早期示患侧肋膈角变钝,积液较多时,患侧呈一片致密阴影,纵隔、心脏向健侧移位。
并发脓气胸时,患侧胸膜可见液、气平面。
肺大疱时可见壁薄、多无液平的易变性空泡。
4、必要时测定二氧化碳结合力,血清钠、钾、氯化物及做血气分析。
I型呼吸衰竭海平面吸室内空气时Pa02W50亳米汞柱或6.67kPa;II型呼吸衰竭PM2W50亳米汞柱及PaC02N50毫米汞柱或6.67kPa。
【诊断要点】
1.临床特征热型不定,多为不规那么热,新生儿、重度营养不良可不发热或体温不升。
多伴有中毒病症,包括纳差、烦躁和嗜睡,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和惊厥,临床中以呼吸衰竭多见。
早期为干咳,以后有痰,可出现气促和紫缈。
新生儿那么表现为呛奶,口吐白沫。
可有呕吐、腹泻、少数可出现胃肠道出血,甚至发生中毒性肠麻痹。
极重型病例可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
2、几种不同病原体所致肺炎特点
1)毛细支气管炎本病主要因病毒感染引起,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毛细支气管炎最常见。
临床特点:
①多见于2岁以内,尤多见于6个月内婴儿,冬春季多发,有时可有流行。
②常见于上感后2~3天出现下呼吸道阻塞表现,阵发性干咳、发作性呼气性呼吸困难、喘憋可伴烦躁、鼻扇、三凹征等缺氧表现,重者可出现呼吸衰竭。
肺部听诊广泛哮鸣音,吸气末或喘憋缓解时可闻及细湿罗音。
③全身中毒病症轻,一般无发热或低至中度发热。
④外周血象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正常或降低。
⑤X线表现为不同程度肺气肿及支气管周围炎,有时可伴点片状阴影。
病程一般一周左右,局部病人以后可出现反复喘息,开展为哮喘的患病率增高。
2)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多见于新生儿及婴幼儿,临床特点:
①发病前局部病人有肺外感染病灶,如:
皮肤感染,疳肿等。
②起病急骤,中毒病症重,可出现猩红热样或麻疹样皮疹;病情进展迅速,易并发脓胸、脓气胸。
③咳嗽频繁,呼吸困难,青紫,肺部体征出现较早。
4周围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并有核左移,胞浆内可见中毒颗粒,少数病例白细胞不增高,甚至降低。
⑤胸部X线改变,早期呈一般支气管肺炎改变,以后有大小不等的斑点状结节影,短期内出现肺脓肿、肺大疱、脓胸、脓气胸等改变。
3)腺病毒肺炎多见于6月-2岁婴幼儿。
临床特点:
①潜伏期厂8天。
一般急骤发热,往往自第广2日起即发生39。
(2以上的高热,至第3〜4日多呈稽留或不规那么的高热;3/5以上的病例最高体温超过40笆。
②呼吸系统病症:
大多数病儿自起病时即有咳嗽,往往表现为频咳或轻度阵咳。
呼吸困难及发封多数开始于第3〜6日,逐渐加重;重症病例出现鼻翼扇动、三凹征、喘憋(具有喘息和憋气的梗阻性呼吸困难)及口唇指甲青紫。
初期听诊大都先有呼吸音粗或干罗音,湿罗音于发病第广4日后出现。
重症病儿可有胸膜反响或胸腔积液(多见于第2周)。
③神经系统病症:
一般于发病3~4天以后出现嗜睡、萎靡等,有时烦躁与萎靡相交替。
在严重病例中晚期出现半昏迷及惊厥。
局部病儿头向后仰,颈部强直。
④循环系统症状:
面色苍白较为常见,重者面色发灰。
心律增快。
重症病例的35.8%于发病第6~14日出现心力衰竭。
肝脏逐渐肿大,可达肋下3~6cm,质较硬,少数也有脾肿大。
⑤消化系统病症:
半数以上有轻度腹泻、呕吐,严重者常有腹胀。
⑥其他病症:
可有卡他性结膜炎、红色丘疹、斑丘疹、猩红热样皮疹,扁桃体上石灰样小白点的出现率虽不高,也是本病早期比拟特殊的体征。
4)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特点:
①亚急性起病,多见学龄期儿童,婴幼儿也不少见。
②多有发热,热型不定,热程广3周。
③咳嗽为突出表现,呈阵发性干咳,有时甚至呈百日咳样痉挛性咳嗽,咳出粘稠痰,甚至带血丝,但呼吸困难不明显。
④肺部体征不明显是本病特点之一。
⑤易出现肺外表现,如:
皮疹、溶血性贫血、心肌炎、心包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⑥X线改变显著而肺部体征轻微亦是本病特点之一。
可呈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炎改变或均一实变影,多为单侧病变。
婴幼儿患本病那么起病急,病程长,仅临床表现与其他病原所致间质性肺炎不易区别。
5)衣原体肺炎由沙眼衣原体或肺炎衣原体所致。
沙眼衣原体肺炎临床特点:
①多见于3个月以内的小婴儿或新生儿。
②起病缓慢,先有鼻塞、流涕等,而后出现气促、频繁咳嗽、半数病人可伴结膜炎。
③一般无发热,少数仅低热,有人认为小婴儿无热性肺炎应考虑本病。
④肺部可闻及湿罗音。
⑤X线呈肺气肿、弥漫性间质性改变或间杂有片状影,肺部体征及X线改变可持续一个月以上才消失。
2.体征呼吸40〜8()次/分,可伴鼻扇、点头呼吸、三凹征、唇周发纠。
肺部体征早期可不明显,以后可闻及固定的中、细湿罗音,当病灶融合扩大时,可有语颤增强、叩浊、并可听到管状呼吸音。
发生并发症脓胸、脓气胸、肺大疱、肺脓肿、败血症、化脓性心包炎等,那么有相应的体征。
【病情观察及随访要点】
1、逐日记录体温、呼吸(次数和节律),脉搏和心率,恢复正常为止。
2、观察体温、精神、食欲、咳嗽、气急、青紫、肺部体征及肝脏大小的改变。
一般病例经恰当治疗,首先精神好转,体温逐日下降,气急青紫在厂3日内消失。
肺部罗音由细变粗而消失,咳嗽常于最后好转,总共需7〜10天。
典型腺病毒肺炎须2〜3周,金葡菌肺炎可更长。
3、经一般抗生素治疗,假设病症反而日益加剧,应注意肺部罗音是否更细更密。
甚至代之以管状呼吸音和叩诊变浊,提示感染未控制,病灶融合,多见于金葡菌和腺病毒肺炎。
4、肺炎治疗过程中突然出现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和青紫加重时应检查有无痰液粘制、不易咳出或吸氧管阻塞。
并警惕:
1胸腔内并发症有无脓气胸体征、颈部皮下气肿(纵隔气肿);有无心音遥远、心包摩擦音和肝肿大(心包炎)。
2呼吸衰竭检查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