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复习概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44694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6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经济学复习概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产业经济学复习概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产业经济学复习概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产业经济学复习概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产业经济学复习概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产业经济学复习概要.docx

《产业经济学复习概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经济学复习概要.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产业经济学复习概要.docx

产业经济学复习概要

一、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第一章、第二节)P9

1、国内: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组织政策;

产业结构

政策。

2、理论:

产业融合理论;

产业关联理论;

产业链理论(全球生产网络);

产业竞争力研究(波特-钻石模型);

产业组织的微观基础-企业理论:

a、

企业的同质型假设;b、企业的异质性假设;c、企业的本质。

市场绩效理论:

a、产业结构;b、企业行为;c、市场绩效。

3、产业组织及公共政策:

定义:

产业组织主要研究市场运行。

是研究与市场联系着的不易以标准教科书上的竞争模型分析的经济学领域。

微观经济学中主要关注市场行为、期与市场结构和市场演进过程的密切联系

以及相关公共政策的广泛领域。

产业组织理论的定义可以较宽,包括企业理论、管制、反垄断政策、合同

理论以及组织理论的其他内容。

产业组织学和微观经济学:

产业组织学是微观经济学的纵深发展以帮助人

们分析现实中的市场。

产业组织研究是以“市场与企业”为研究对象,是从市场角度研究企业行为,

或者说从企业角度研究市场结构。

主线:

a、哈佛学派;b、芝加哥学派;c、新产业组织理论学派。

产业政策的贡献直接表现在各国反垄断法和竞争政策的不断发展之中,并为

政府与公众提供了甄别企业不当行为、鼓励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工

具。

哈佛学派:

在竞争政策领域,以结构-行为-绩效为主线,市场结构决定企业

的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又是既定市场结构下市场绩效的决定因素。

在哈佛学

派看来,垄断市场结构及其带来的垄断行为是许多市场中的持续性特征。

学派的观点使反垄断政策着重于对市场结构的高度重视,并将判断市场结构

是否垄断作为竞争政策的主要依据(对政府影响大)。

GH4≥70,垄断的趋势。

芝加哥学派:

秉承自由主义传统,强调价格体系对企业的作用。

企业自身的

效率才是决定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的基本因素。

在公共政策上,认为对市场

结构较为垄断和集中的反垄断政策和干预是对大企业的惩罚,其结果往往是

与效率原则相悖的。

二、产业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章、第三节)P13

1、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产业经济学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亚当.斯密和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在20世纪30年代,哈佛大学教授张伯伦和剑桥大学罗宾逊夫人开创了关于

不完全竞争的理论研究。

欧美的“产业经济学”即为“产业组织”,研究的是市场运行,主要关注企业

行为,以及其与市场结构和市场演变过程中的密切关系和相关公共政策等广

泛领域。

微观经济学是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产业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中分化发展

出来的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

亚当.斯密:

分工的思想

1879年,马歇尔夫妇写的《产业经济学》首次出版,用大量的篇幅讨论了产

业组织的问题,包括组织与分工,某地区特定产业的集中,大规模生产与企

业经营管理,企业形态以及规模经济等问题。

产业经济学产生的背景(环境)--哈佛学派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现代大型制造企业在美国的兴起,以及当时美国

发生的兼并风潮,很多产业再不是自由的竞争市场,呈现出近乎垄断的格局。

1933年,张伯伦,罗宾逊不完全竞争理论成为现代产业经济学产生的动力。

霍特林和兰凯斯特:

空间竞争理论

霍特林运用空间竞争理论将产品差异化分为线段上的不同点,从而使产品的

差异具有可检验的意义。

产业组织理论形成(哈佛主义学派),第一次研究高潮始于20世纪30年代。

贝恩提出了集中度(会带来垄断势力)、进入条件与利润率假说。

贝恩:

SCP分析范式,结构-行为-绩效。

a、使枯竭的地球持续增长;b、亚洲世纪中的美国,美国世纪中的亚洲;c、

全球经济展望;d、重新思考21世纪;e、未来的概念;f、如果美国复苏时

没有产生新的就业。

哈佛理论学派特点:

成功的开创了以跨部门研究为主的经验性的产业组织的分析时代,即通过跨

部门的产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解释各产业平均利润率的差别,以及不同

的市场结构状态对产业绩效的影响。

具有浓厚的经验主义性质。

贝恩:

集中度、进入条件、利润率假说。

芝加哥学派:

以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机制的作用,相信市场力量的自我调节能力,

认为市场竞争过程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即所谓的优胜劣汰过程;

强调新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在实际产业活动分析中的适用性,坚持认为产业

组织及公共政策仍然应该从价格理论的视角来展开研究。

斯蒂格勒,德姆塞茨

价格双轨制

1982年,鲍莫尔:

可竞争市场理论

三、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第二章)P27

1、关于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若干概念

规模经济是指生产或经销单一产品的单一经营单位因规模扩大而减少了

产或经销单位成本时导致的经济。

a、产品规模经济;b、企业规模经济;c、工厂规模经济。

马歇尔产业集群:

a、共享劳动资源;b、规模效益递增;c、共享知识(知识

溢出)。

产业规模经济是由于产业规模的扩大而引起产业内分工协作关系的加强和

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范围经济是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

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

不同:

a、规模经济是增加产量;b、范围经济是增加品种。

范围经济条件:

TC(Qx,Qy)

TC(Qx,Qy):

一个企业生产Qx单位的产品X和Qy单位的产品Y所发生的总成

本。

2、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成因:

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经济性(迂回生产-生产链条拉长);

采用大型高效和专用设备的经济性;

标准化和简单化的经济性;

大批量采购和销售的经济性;

大批量运输的经济性;

大规模管理经济性。

规模经济可以形成干中学和学习效应。

四、结构性进入壁垒(第四章、第二节)P67

1、规模经济壁垒

如果MES(最小经济规模-图中B)相对于市场容量M来说较大,而原有企业已经在MES

上进行生产,则新进入企业的成本必然高于原有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将

导致自身失败如果新企业以MES进入,那么新企业进入后市场的总产量可能

就会超过最大市场容量M,引起市场价格下降到平均成本以下,从而进入会导

致新企业亏损。

因此,在产业的市场需求有限,同时存在规模经济的前提下,一个或少数几

个企业在最小有效规模进行生产并获得经济利润,如果再有新企业以同样的

产量进入则所有企业可能都会亏损。

这是新企业无法通过进入这一产业获利,

规模经济成为进入壁垒。

规模经济壁垒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市场容量M的大小;

最小经济规模B

相对于M的大小;

产量小于B是平均成本曲线斜率的大小。

2、绝对成本优势壁垒:

是指原有企业在任一产量水平下的平均成本都低于潜

在进入者。

绝对成本优势来源:

原有企业通过专利或技术秘诀控制了最新的生产工艺;

原有企业可能控制了高质量或低成本投入物的供应渠道;

原有企业可能控制了产品的销售渠道;

原有企业拥有具有特殊经营能力和其他技术专长的人才;

进入企业在筹集进入资金时可能需要支付更高的资金成本。

3、必要资本量壁垒

必要资本量:

是指新企业进入市场必须投入的资本。

生产过程的资本密集程度越高,必要资本量越大,新企业筹措资金越困难,

其资本费用就比原有企业高,因此新企业进入市场的难度也就越大,这就是

必要资本量壁垒。

新企业融资成本比原有企业高的原因:

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信息不对称和

风险。

4、网络效应壁垒

网络效应或网络外部性是指消费的外部性,及购买某种商品的消费者数量的

增加将提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从而增加了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

5、产品差异化壁垒

产品差异是指同一产业不同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由于在质量、款式、性能、

售后服务、信息提供和消费者偏好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而导致产品间替代

的不完全性的状况。

产品差异化壁垒的核心是指原有企业在市场中拥有进入企业所没有的消费者

偏好优势。

6、政策法律制度壁垒

a、如果政府认为一个产业中只适合少数几个企业的生存为避免过多企业进入

引起的过度竞争,政府就会实行许可证制度来限制新企业的进入;

b、为保护发明者的利益,促进技术创新而实施的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

进入壁垒;

c、政府的差别性税收政策以及政府的其他管制性政策也会成为新企业的进入

壁垒。

五、掠夺性定价(第七章、第三节、二)P137

1、掠夺性定价:

是指原有企业将价格削减至对手平均成本之下,以便将对手

逐出市场或遏制其进入,即使遭受短期降价的损失,一旦对手离开市场,原

有企业就把价格提高,以补偿掠夺期的损失。

2、芝加哥学派—非理性的掠夺性定价,是不符合企业长期定价模型的(信息

完全,不存在);

后芝加哥学派—理性的掠夺性定价,符合企业长期定价模型(信息不完全,

会发生掠夺)。

关于信息的假定不一致导致了同一学派的不同看法:

a、芝加哥学派:

掠夺方在掠夺阶段所遭受的损失,在垄断阶段得到补偿,掠

夺是否合理要看二者之和是否>0,基于基本价格理论的芝加哥学派认为掠夺

性定价成立有两个条件:

信息获取成本非常低,接近于0;

进入企业可

以自由进入而没有成本,导致垄断利润无法取得。

b、后芝加哥学派相信理性的掠夺,在分析中隐含基本假定:

完全信息假定

错误;

短期内可以采取降价,目的是遏制对手的进入。

六、产业结构演进中的规律(第十章、第一节、二)P210

1、配第-克拉克定理:

工业的收益比农业多得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工业多

得多,不同产业间相对收入差异,会促使劳动力向高收入的产业转移,这种

转移对经济发展有利。

配第-克拉克定理的三个重要前提:

克拉克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探讨,是以若干国家在时间的推移中发生的

变化为依据的;

克拉克在分析产业结构演变时,首先使用了劳动力这一指标,考察了伴随

经济发展,劳动力在各产业中的分布状况所发生的变化;

克拉克对产业结构的研究是以三次产业分类法,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第一

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基本框架。

2、库兹涅斯法则

经济增长的数量特征是人口的高增长率和产量的高增长率,以及生产率的

高增长率;

经济增长的结构特征是经济结构的转变(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然后

又转向第三产业);

经济增长的国际特征是经济增长在各国迅速扩散,以及各国增长的不平稳

性,并把经济增长的原因归结为技术进步、制度变化和意识形态变化等。

库兹涅斯根据对各产业中相对国民收入变化趋势所做的分析,得出三个结论:

第一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在大多数国家都低于1,而第二和第三产业的相

对国民收入则大于1;

第二产业的情况是,国民收入相对比重的上升是普遍现象;

第三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从时间系列分析来看,一般表现为下降趋势,但

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是上升的。

3、霍夫曼定理:

工业化过程中,消费资料(消费品)工业的净产值和资本资

料(资本品)工业的净产值之比(后人称其为霍夫曼比例)是不断下降的。

工业化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种占有统治地位,资本资料工业

的生产是不发达的,霍夫曼比例为5(±1),为工业化起步阶段;

第二阶段,与消费资料工业相比,资本资料工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消

费资料工业规模仍然比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庞大,霍夫曼比例为2.5(±1),

工业化有相当发展的阶段;

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达到了大致相当的程度,

霍夫曼比例为1,表明资本资料工业开始处于主体地位,是实现重工业化的

重要指标;

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规模的大于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霍夫曼比例小

于1。

产业结构是一种动态过程

4、高加工度化过程:

在重工业化工业中,工业结构表现出由以原材料为主,

转向以加工、装配工业为主的发展方式。

表现:

工业的高加工度化过程对原材料的依赖呈现逐步下降,而对中间产品

的利用能力不断增长。

经济服务化趋势

七、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因或规律(参考第十章)

1、国际产业转移理论

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论(阿瑟.刘易斯):

发达国家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

下降所导致的非熟练劳动力的不足,引起劳动力成本上升,发达国家自上个

世纪50年代开始,逐步丧失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

雁形模式理论(赤松要):

描绘了日本和其他后起的工业化国家现代化成长

的路径,后起国家产业增长分三个阶段:

a、进口的工业消费品逐步打开国内

的消费市场(模仿阶段);b、国内生产(进口替代)--用国内产品进行替代;

c、出口替代,经济成熟,很有竞争力。

边际产业扩张论(小岛清):

投资国向海外转移的产业应该是从投资国国内

已经失去比较优势,边际生产率已经为0,。

而在东道国却具有潜在的比较优

势的产业。

产品周期理论(弗农)--从微观的层面对国际产业为什么转移作出解释:

三个阶段:

a、在产品创新阶段:

尚未成熟的创新技术是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因

素。

例如:

美国国内生产;

b、在产品成熟阶段:

产品基本定型,在那些比较发达的国家进行投资。

例如:

日本,德国等;

c、产品处于标准化阶段:

技术的重要性在下降,成本的重要性在提高。

例如:

中国,印度等。

2、国际产业转移的演生

1940年后(二战后),国际上国发生4次比较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可划分

为两个阶段,具有两个不同的特点:

第一阶段:

在1990年之前,国际产业转移基本表现出同类产业整体在不同发

展水平国家之间的依次梯度转移特征;

第二阶段:

在1990年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产业转移更多表现为在全

球化产业链上不同要素的密集程度(劳动、资本、知识密集型等)的经营链

条,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异的国家之间梯度的转移。

Ⅰ、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上世纪50年代

军用技术民用化,美国率先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美国在国内集中力量发

展汽车、化工等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产业,将纺织等传统产业通过FDI—直

接投资转移到日本,日本很快成为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出口国。

Ⅱ、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上世纪60年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出现,很多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美、德、日等

国集中力量发展钢铁、汽车、化工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以及电子航天的技术

密集型的产业,而把劳动密集型尤其轻纺工厂向外转移到新兴经济体(东亚-

四小龙)。

Ⅲ、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1970年代末

西方发达国家大力发展微电子、新能源、新材料等高附加值低能耗的产品,

把原重工业产业向外转移,转移到亚洲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Ⅳ、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1990年后(模块生产)

东亚国家的产业转移最为强劲,以美、日为首的发达国家将传统的劳动密集

型产业向中国、东盟进行转移。

八、科斯的企业理论(笔记)(第二章、第三节、二)P34注释

1、理论背景

自亚当.斯密后,无论是古典还是新古典对企业理论的忽视,都把企业看成

一个前提。

直到1937年,科斯(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芝加哥大学教授,企业公司

理论创始人)的《企业的性质》出版

企业的本质是一种契约关系的终结,从而标志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开始,《契约

经济学》。

企业的本质:

交易费用的出现导致了对新古典市场理论(认为交易是无摩擦、无成本的)及相应的企业理论的基本修正。

交易成本(费用):

新古典经济学假定无交易成本。

交易费用:

是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

a、发现价格的成本;b、谈判和签约的

成本;c、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

企业的存在为的是降低交易成本。

a、企业内部可降低交易费用原因在于:

I、企业存在时第一生产要素以及其

所有者可以充当中心的签约人,这样一个长期的契约就可以代替一系列短期

契约,从而可以节省一部分签约成本;II、企业家可以按低于被替代的市场

交易的价格得到生产要素;III、企业内部的契约特征是企业家可以通过垂直

一体化来降低成本。

b、结论:

企业的存在就是为了节省交易费用,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费用比

市场中组织交易的费用更低。

2、企业的规模

科斯给出了均衡企业规模的边际条件:

一个企业将扩大到企业内部组织一笔

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利用公开市场交换进行这笔交易的成本。

3、科斯的定理

目的:

产权的安排对于资源配置的影响

定理一:

指出在没有交易费用的情况下,可交易权利的初始配置不会影响它

的最终配置和社会福利。

定理二:

当存在交易费用时,可交易权利的初始配置将影响权利的最终配置,

也可影响社会的最终总体福利。

结论:

a、只要交易费用大于0,就可以通过法律权利的明确界定以及经济组

织形式的选择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b、一个有效的产权制度就是应该便于

产权关系明晰化。

4、科斯之后的企业理论

张五常,企业理论

威廉姆逊

阿尔钦,德姆塞茨

团队剩余存在,是企业产生的前提,而资产所有权的配置对企业最终产出至

关重要。

九、威廉姆逊交易费用经济学理论(§2)

1、理解交易费用经济学

基本概念:

交易费用经济学理论框架主要是由科斯、威廉姆逊、克莱因等

人的著作来构成,其中威廉姆逊是继科斯后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其代表著作

是1985年出版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被誉为是交易费用经济学的集大成

之作。

交易费用经济学—TEC从经济学科里吸取了关于a、不确定性交易;b、交

易费用;c、知识或信息等,从组织理论中吸取了a、有限理性;b、机会主

义;c、资产专用性。

介绍整个交易费用的三个概念:

Ⅰ、有限理性:

指人们意图理性的行事,但是只能在有限的程度上做到。

三类:

强理性(完全理性)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理性,当事人根据获得的

信息做出最精确的判断,达到最优(现实中不存在);弱理性(有限理性,发

自于演化经济学);介于二者之间的中等程度的理性。

Ⅱ、机会主义:

用欺诈的手段来算计的一种行为,即损人利己。

包括事前逆

向选择,事后道德风险,即代理人在签署契约前后通过隐藏真实的信息或真

实的行动,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Ⅲ、资产专用性:

一旦做出一种专用性投资,不能转为其他用途,除非付出

生产性价值的损失,包括地点的专用、物质的专用、人力的专用、品牌的专

用等。

三个概念缺一不可

2、交易费用经济学内容

在不完全契约框架下,交易费用经济学—TEC的基本逻辑包括以下几点:

以交易为基本分析单位,每次交易都是一种契约;

由于个人的有限理性,人们在交易是不可能预见到未来各种情况,因此这

种契约天然上是不完全的,以契约为视角,任何问题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看

待;

由于缔约各方都有机会主义的倾向,因此就需要一种私下的治理结构来控

制风险,注入秩序,转移冲突;

不同性质的交易、契约对应不同的治理结构,最优的治理结构能够最大限

度的节约交易费用,不同的治理结构有不同的属性;

在分析方法上,采用超边际分析方法;

广泛吸收组织行为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的思想。

十、市场力量(势力)的来源以及福利分析(画图、完全竞争市

场、完全垄断市场)

1、市场力量的测度P46

什么是市场力量:

指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或是企业将价格制定在竞争性水

平之上的能力。

测度

a、勒纳指数:

L=(P-MC)/P=-1/ξ

L:

勒纳指数P:

价格MC:

边际成本ξ:

需求的价格弹性

完全竞争市场:

L=0完全垄断市场:

L=1

b、市场集中度CRn

c、HHI指数

2、市场力量的来源:

对稀缺资源的控制;

寻求利益相关者的支持(政府);

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形成市场力量;

学习和创新也可带来市场力量。

3、市场力量的社会成本与规制

社会福利的度量

社会福利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消费者从消费中得到的福利,二是生产者从提

供产品中所得到的剩余。

SW(CP)=CS(P)+PS(P)

在完全竞争均衡条件下的社会福利:

是边际消费者剩余

是边际生产者剩余-边际毛利

市场力量的社会成本分析

Ⅰ、消费者利益的转移效应,即消费者剩余受损并被转移一部分作为生产者

的利润

a、AB由于价格提高,消费者剩余价值减小,AB之间的消费者被剥夺了消

费的权力;

b、生产低效率,由于垄断厂商控制产量,从B到C,由于产量的下降,一

部分生产成本较高的企业停产,导致生产者剩余的减少;

c、市场力量可由政府职能获得,游说政府获得S效应(腐败效应),可诱

诱发寻租的行为。

针对市场力量的公共政策:

a、规制;b、反托拉斯;c、产业政策。

十一、有效进入阻挠(条件、图形分析、结论、纳什均衡)(笔记)

1、假定条件:

假定在为企业预期到进入威胁时,可利用在位的先动优势决定是否通过策

略性投资来阻止进入;

两种选择:

在位企业可采取积极行动(包括在新企业进入之前进行一笔沉

淀成本为C的策略性投资)、消极行动(不进行任何策略性投资);

潜在进入企业在观察到在位企业行动后选择是否进入,在位企业对进入者

的进入是否采取斗争或默许。

2、支付向量-顺序:

在位者,进入者

博弈树:

有效阻扰、博弈扩展式

据下图分析:

Ⅰ、如果进入实际发生,而在位者选择的是斗争,则在位者进

行策略性的投资,不改变双方的利润;

Ⅱ、在其他情况下,策略性的投资使在位企业的利润减少;

Ⅲ、利用逆向归纳法,如果πd-c<πw,则进行投资的在位企业最优选择是斗

争,那么潜在进入者的选择是不进入;如果在为企业采取消极行动,则进入

者会选择进入,在位者选择默许,存在一个子博弈精炼的纳什均衡.

因此,只有在πm-c>πd且πd-c<πw(积极>消极且默许<斗争),→

πm-πd>c且πd-πwc>πd-πw

结论:

πm-πd>c>πd-πw

存在一个博弈进入链的纳什均衡

均衡策略:

在位企业采取积极策略,如果进入就斗争;潜在进入者的均衡策

略--不进入,是最好的选择。

这样在位者就可以采取积极的斗争来阻止进入

者的进入。

3、沉没成本和沉默行动:

在位企业的策略性投资必须是不可逆的(专用性资

产),进入者进入必须斗争。

4、进入阻扰的基本类型(手段):

影响未来成本结构的进入阻扰;

影响未来需求结构的进入阻扰;

影响进入者信念的进入阻扰。

(注:

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