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天心区新型工业化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41290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沙市天心区新型工业化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长沙市天心区新型工业化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长沙市天心区新型工业化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长沙市天心区新型工业化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长沙市天心区新型工业化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沙市天心区新型工业化规划.docx

《长沙市天心区新型工业化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沙市天心区新型工业化规划.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沙市天心区新型工业化规划.docx

长沙市天心区新型工业化规划

长沙市天心区新型工业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0年12月30日

 

“十一五”期间,天心区工业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成就。

要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必须谋划好“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思路。

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特制定天心区“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天心区工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是天心历史上经济和社会发展较好的时期,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断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按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培育优势产业群,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期间工业经济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工业经济的基本状况

天心区域内现有工业企业435户,其中规模以上62户,已基本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富有地方特色、门类相对齐全的四大主导产业:

水泵机械制造业(以湘电长沙水泵厂有限公司、长沙天鹅工业泵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主体),电器和电子加工行业(以湖南开关厂、长沙南方自动化电器设备厂、湖南省电力线路器材厂为龙头),电力业(以长沙市电力局、五凌电力等企业为主力),光伏产业(以湖南红太阳新能源有限公司等为代表),奠定了以机械、电子电器、电力和光伏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发展体系。

同时新能源和生物资源开发创新等产业企业在我区也实现了较快发展,目前已涌现出如湖南国浩工程设备、长沙南泥湾食品厂和湖南孚德食品有限公司等发展前景看好的优势企业。

(二)“十一五”期间工业经济取得的主要成就

——工业发展速度加快,主导作用显著增强。

200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29亿元,是“十五”末期55亿元的4.1倍,较上年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03亿元,是“十五”末期50亿元的4倍,较上年增长25%;规模工业实现利税32亿元,较“十五”末期增加26亿元,增加率达 328%,;利润总额30.9亿元,较“十五”末期增加25亿元,增加率达234%;推进新型工业化各项指标综合排名列全省第二,荣获2009年度省、市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红旗单位。

工业经济的支柱作用进一步显现,工业占全区GDP的比重从“十五”末期的17.7%提高到2009年的24.8%;上缴税金从“十五”末期的1.2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5.55亿元,工业经济对财政增收和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工业投入大幅增加。

“十五”末期全区工业投资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2009年工业投入53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2.8%,是“十五”末期的4倍。

“十一五”期间预计工业可累计完成投资170亿元,是“十五”期间9.5亿元的18倍,年均增长60%以上。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了新的提升。

“十一五”期间企业共开发应用新技术、新工艺72项,新产品、新规格、新包装117项,现有省级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2个、市级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26个。

企业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水平不断提高,天鹅工业泵取得发明专利7项,通过了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企业三标一体认证,与长沙水泵厂组建产业技术联盟,并承担了新型高效节能产品的技术研究,新建的机械流体产品质量监测站投入运行,该测试站采用优化的管造系统和创新的水工结构,解决了大型泵不能做真机汽蚀试验的难题,为国内首创,填补了国内泵行业的空白。

湖南红太阳光伏产业,授权3项发明专利,荣获省委、省政府颁发的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红旗企业、2009年长沙技术成果转化奖等12个奖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支柱产业群培育势头良好。

“十一五”期间机械、电器、电力和配套加工等四大支柱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2009年,机械产业产值12.3亿元、电子电器产业产值6.4亿元、电力产业产值100亿元、光伏产业实现产值21亿元、四大支柱产业的产值已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7%,支撑作用比较明显。

——区属企业改革成效显著,企业活力不断增强。

我区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体制和机制创新为目标的区属改革工作已基本结束,至2009年底,区直应改制工业企业12户已全面完成,区属企业在改制过程中采取的是人员安置和产权置换同步进行的办法,全部解决了养老保险问题,部分企业受资产限制,未能解决医保。

在整个改制过程中,严格按照市属企业改制程序进行,实现了四个方面的目标:

一是职工安置到位,基本按照市属企业改制政策执行;二是改制过程平稳,无越级上访现象、未出现重大问题;三是改制监管到位,未发现违规违纪违法现象;四是坚持市场定价,无国有和集体资产流失现象。

——循环经济和节能降耗工作初见成效。

2009年我区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5%,处于全省一流水平。

“十一五”期间,我区坚持主动对接驻区高校和科研院所,重点围绕铸造、冶炼、表面处理等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充分利用光伏产业、国浩工程和远能评估等龙头企业优势带动,努力提高科技含量、强化成果运用,大力推行节水改造、节能变频、废旧原料回收、余热利用等先进技术,加强了对传统产业的提质改造、优化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环境。

同时,加大了引进和扶持清洁生产、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等三大类工程项目建设的力度,努力把科研技术运用到清洁生产改造、废旧物资利用、资源配置整体优化的过程中,培植了一批节能降耗典型示范企业。

其中长沙电机厂通过对生产车间电路进行整体改造,实现节电年支出近200万元;德泽实业有限公司通过自行设计开发构建循环水和再生原料综合利用工程,每年可减少原料使用量1200吨。

同时,注重以节能降耗社会意识的整体增强带动工作的全盘提升,采取创建示范典型、开展节能宣传、推广节能灯具、组织“能源紧缺体验月”活动等形式,浓厚了工作氛围、强化了民众支持。

通过努力,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集约利用之间的矛盾得到有效化解,经济、生态、社会等多方效益同步提升,为“两型社会”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园区建设步伐加快。

“十一五”期间,我区举全区之力加快园区建设。

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多次就光伏产业项目、中信新城项目到园区召开现场办公会,解决有关问题并进行工作调度,园区的发展步伐加快。

2009年新引进普瑞康医药、昱程信息系统、华洁环保科技、新华联资源开发等14家企业,新增产值4.5亿元;注入资金1.3亿元,先后启动建设新谷路、 托子冲路、环保路东延长线和次干道十四等4条道路,建设长度3.8公里。

目前,实现了新谷路、环保路、次干道十四三条道路竣工通车,托子冲路毛路通车,为园区建设的快速推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困难

在总结“十一五”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目前工业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业发展面临国际化的挑战

我国进入WTO已多年,越来越多的政策、法律、制度已逐步与国际接轨,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和外国企业大多数都获得世贸规则所赋予的“国民待遇”,大量国外跨国公司进入中国。

与此同时,各个地区都在全力抢时间、抓发展,以扩大内需和增加出口为特征、提升地区经济实力和地位为目标的区域间竞争已经在全国展开。

国外跨国公司的直接威胁,全国各省市、长沙各区县之间激烈的地区发展竞争态势,使得天心区工业的发展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二)土地要素制约仍然突出

我区的区域面积在内五区中本已偏小,这当中还有大部分区域属市区中心地带,而向南拓展区域则为省府核心区,整体规划偏向于发展第三产业,环保工业园存量土地也已不多,工业用地紧缺,发展空间受限,严重影响了招商引资,抑制了工业投入。

土地制约成了我区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企业产品整体竞争力不强

天心区工业在总体上处于初级产品加工阶段,目前传统产业占的比重较大,而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发展势头好的新兴产业尚未形成产业链条和产业规模。

工业产品多属原料型、资源型和初级产品加工型,显示出市场占有率低、竞争力弱和抗风险能力低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工业经济应有的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

(四)中小企业融资依旧十分困难

尽管“十一五”期间工业投入逐年增加,但资金紧缺,仍是我区工业经济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

在建设项目中,工程进度慢,效益不高,成效不显著等,大多数因素是由于资金不到位造成的。

不同程度存在融资困难,企业受经营规模、风险承受能力、信贷抵押能力和信用等级的影响,在获取资金渠道上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符合企业特点的投资机制尚不完善,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与企业资金需求不相适应,直接影响项目的建设进度和成效。

三、工业发展的机遇和优势

(一)天心区工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由于劳动力资源的丰富和市场潜力的巨大,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具有吸引力的投资东道国。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产业转移,不仅使中国对外出口保持着较好增长,也会促进中国产业整合和升级,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成为推动中国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推动东中西地区协调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决策,对长株潭城市群改革发展将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全球产业分工带来的机遇、“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所带来的诸多政策优势,带动了长沙市整体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也给天心区工业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

   

(二)天心区工业发展具有的优势

   1、交通体系日渐完善

   天心区位于长株潭城市群的中心地区,北起五一路、西临湘江、东接芙蓉路、韶山路、南与暮云镇相连。

区域内航空、铁路、港口、公路、市内交通构成了日渐完善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

长沙大道气势如虹,架起长、株、潭三市通衢大道,京广铁路和157国道穿城而过,湘江倚区北上汇入洞庭,一、二、三环线环环相绕,距黄花国际机场仅20公里,同时拥有火车南站、宝庆码头等大型车站码头。

形成了南北东西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2、部分产业优势明显

  天心区工业经济主要以机械、电子电器、电力和配套加工等为支柱行业,其2009年实现总产值139.7亿元,占全区的67%,地区支柱行业作用明显,且发展潜力巨大。

高新技术产业也已有一定基础,2009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和新产品产值占全区总产值的比重已分别达到10.4%和12.6%。

同时,天心区拥有较为深厚的品牌资源积累。

区内长沙电机厂“长利电机”、长沙水泵厂系列水泵和长庆机电系列教学仪器等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享有名气,长沙防火装备厂生产的防火防盗门、长沙南泥湾食品厂的生鲜湿面、“采鲜园”蔬菜在全市都有较高的知名度。

湖南红太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将带动天心乃至全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3、区位优势日趋凸显

   天心区是湖南省政府明确的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

长株潭城市群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获批、省市加快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为天心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特别是随着省府机关新院南迁,一大批厅局级机关纷纷入驻,天心区的行政辐射功能大为增强,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区位优势。

行政机关和服务机构的聚集,不但创造了有利于引进发展总部经济的软硬件环境,还构建了工业园区和工业楼宇必须考虑的一些社会服务功能,能够吸引更多的工业企业将发展眼光投向天心,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在横向和纵向上对天心工业都有极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4、商贸流通势头良好

   天心区北部是传统的老商业区,火宫殿、杨裕兴、中华国药局等20多家百年老字号云集于此,五一路、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解放西路酒吧街、坡子街民俗名食街等特色街市和平和堂、王府井、沃尔玛、万达广场、苏宁电器、国美电器等一批商业航母尽展现代商业之繁华,特别是随着新时空康年、五一新干线等楼宇经济的蓬勃兴起,以及中信新城、一力物流等大型综合项目的入驻,呈现出传统商业和现代商贸交相辉映、竞相发展的繁荣态势。

5、文化资源极为丰富。

天心区是楚汉名城长沙及湖湘文化的主要发源地,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气势雄伟的天心古阁,源远流长的白沙古井,古朴雅致的贾谊故居,享誉中外的三国吴简,滨江耸立的杜甫江阁,以及一代伟人毛泽东求学的湖南第一师范等,无不彰显出浓郁的历史积淀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辖区内有13家科研院所、23所大专院校,有新世纪体育文化中心、田汉大剧院、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湘江风光带,以及正在建设的省科技馆、省群众艺术馆、省地质博物馆、省青少年活动中心、省府文化广场等一大批新型文体设施,为天心区增添了独特的现代文化魅力。

日益完善的交通网络、良好的产业基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发达的商贸流通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天心区工业发展的宝贵财富。

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有效整合,将形成强大的综合优势和独特的比较优势,为天心区的工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四、“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发展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区工业经济发展全局,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循环生产为模式,打造发展平台、壮大产业集群、培育新兴产业,突出产业特色和多样化组合,全面优化工业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形成整体优势明显、区域特色鲜明、骨干地位突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工业化布局,推动天心工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二)主要目标

    1、工业经济实力显著提升

   到2015年,全区全部工业完成总产值850亿元,年均增长2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00亿元,年均增长25%;实现工业增加值220亿元,年均增长2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0亿元,年均增长23.5%;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150亿元,年均增长30%;实现利润120亿元,年均增长25%;工业占全区GDP比重达30%以上;工业投资总额300亿元,工业技改投资达150亿元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比2010年降低4%以上;规模企业户数达到100家。

2、科技创新能力继续发展

   到2015年,我区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要上一个新台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大大增强。

以全市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通过“校企联合”和“院企联合”的方式,争取1-2家企业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增加4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增加6家。

企业自建的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增加到20家以上。

研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项目30个,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例提高到25%左右。

   3、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突出

   到2015年,在装备机械制造业、电子电器制造业和光伏产业三大现有支柱产业中,各扶持1-2家骨干龙头企业,使之成为集群的核心,发挥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

到2015年,培育工业产值新上20亿元的企业10家。

同时,要重点强化和新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到2015年,区内工业要拥有全国名牌产品5个,全国驰名商标10个,省、市名牌产品20个,使骨干企业及其产品的知名度得到较大提高。

   (三)产业发展布局和重点

1、产业结构布局原则

借鉴全球产业发展变化和国内产业升级调整的规律,依据区内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天心区“十二五”期间的产业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原则。

天心区的产业选择需要顺应全市、全国乃至全球产业发展的趋势,依靠技术进步、信息化改造升级传统产业。

   ——追求产业结构合理化原则。

选择主导产业,应根据产业间的关联程度、比较成本优势、依照自身产业基础和特点,注意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关键技术配套完善,构建合理的工业产业结构,突出产业和产业组合的特色和差异化。

   ——整合、互动与协同发展原则。

充分考虑区内商贸、城建等产业与工业之间,区内工业发展与全市工业整体发展之间的互动与协同,整合可用资源,实现整体协同发展。

   ——确保工业经济持续发展原则。

巩固和提高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积极开拓和培育有潜力的新兴产业,形成合理的产业梯度组合,确保工业持续发展和稳步增长。

2、产业发展重点

——以长沙电力局、五菱电力、电力线路器材、南方自动化、新兴电器为依托的电力装备产业;

——以红太阳新能源、国浩工程设备、华波节能为龙头的环保科技节能产业;

——以天鹅工业泵、长沙电机厂为牵引的新型制造产业;

——以一力物流钢铁加工中心、三远钢结构、钢龙钢结构为依托的钢铁加工产业;

——以中信数码港、龙盛高科技电子产业孵化基地为基础的电子信息产业;

同时借助解放垸调规的大好良机,积极引进企业,争取以解放垸为载体,打造信息产业集群,重点发展信息产业中如下领域:

——汽车电子产业。

争取为比亚迪公司配套,注重汽车产业和电子产业发展的升级与融合,顺应汽车朝安全、便利、娱乐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短期内以车载智能娱乐系统、车身电子控制系统主要发展方向,长期规划发展高性能电子控制系统ECU,灵巧型传感器、执行器、总线系统、雷达技术、汽车移动通讯技术、新型供电电源、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以及汽车半导体器件等,实现产业的集聚与技术升级。

——数码电子及配套产业。

致力于各类数码电子及零组件的生产与配套,包括电脑、信息家电及其它数码产品的组装,符合环保要求的PCB及SMT等,以及零组件生产(如电脑的主板、显示器、电源、机箱;信息家电的控制器、变频器等)。

——医疗电子产业。

医疗电子产业发展迅猛,市场潜力巨大,产品附加价值很高。

大力引进国内外大型医疗设备企业,鼓励本地企业创新发展,发展大型医疗设备生产。

这些设备包括X光机、超声诊断仪、CT、MRI等,由于此类设备的进入门槛较高,在发展初期,应以外部企业引进为主,本地企业创新突破为辅进行发展,同时积极发展大型医疗设备的配套企业,如磁电部件生产等方面的企业。

——面向生产制造的现代信息服务业。

引入龙头型软件与服务企业,以传统制造业信息化改造项目为抓手,积极推动传统行业的升级改造;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集成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信息系统集成、网络技术服务、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等生产型服务、以及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市场。

 (四)发展举措

1、集中领导力量,强化工业督导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项战略性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进行统筹规划,实施宏观调控。

一是要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制。

深刻领会、准确把握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精神,自觉地把工业发展摆在经济工作优先考虑的位置。

二是坚持一把手抓工业,进一步配强抓工业的工作班子,切实把主要领导抓工业、集中主要力量抓工业这一措施落到实处。

三是继续实施领导联系企业制度,落实责任,包括招商引资、规模工业企业发展等等继续明确到单位、到个人,增强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力度和氛围。

2、优化工业园区建设与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鼓励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是中央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政策措施之一。

一是进一步完善园区配套。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项目推进速度,不断优化园区工业发展环境,争取工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与项目建设等实现良性互动、互相促进,促使入园项目早竣工、早投产、早见效。

二是突出环保工业特色。

明确园区主导产业,走专业化园区路子,将目标瞄准国际和国内500强企业,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工业项目,努力在做大规模、增强实力、突出特色上下功夫,塑造园区独具特色的产业经济区和产业经济带。

三是实施产业链整合战略。

将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向园区聚集,形成产业配套,优势互补的积聚发展;促进企业间横向联系,协调龙头企业产业链向周围企业的协作延伸,逐步整合几类大产品,形成专业分工明确、链接网络化运转明晰的产业群;注重从产业链的角度招商,推动主导产业企业及其配套企业入园,努力引进一批与现有企业能形成产业关联的有实力的企业入园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产业集群。

3、充分发挥信息化对工业化带动作用

一是加快信息技术及信息产业的发展。

加速实施电子政务工程,实现政府机关办公自动化、服务窗口电子化和行政审批网络化。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完善现代物流、安全认证、在线支付、标准规范与信用等电子商务环境建设,大力推行网上采购、网上招标、网上招聘等电子商务活动。

 

二是通过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升产业水平。

引导企业适应多层次、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在企业的设计、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等各个环节,推动企业管理信息化,运用信息和网络技术提高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促进企业整合各种资源,再造业务流程,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4、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新兴产业 

一是积极推动产业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优势产业的重要手段,是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我区目前大部分企业技术设备相对落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必须加大技改投入,改进设备、工艺技术和生产流程,提高竞争能力。

对技改项目进行分类调查,重点扶持,突出搞好服务与协调,鼓励企业科技攻关和产品创新,积极支持天鹅工泵、长电、长沙水泵厂等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建立和完善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把每年的技改专项资金用实用足以引导企业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提升产品层次;进一步做好区内企业技改项目协调服务工作,实施重点项目区级领导联系制度;继续组织“产、学、研”对接会,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技术创新。

鼓励企业在高起点、高水平、高层次上引进新技术,推出新产品,为科研机构的成果转化成产品搭建桥梁。

二是着力引进、培育“一总部四中心”。

即力争在建立“区域性总部、配送中心、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和结算中心”五个方面寻求突破。

利用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契机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吸引国内外大型工业企业在我区设置区域性总部,做大做强总部工业;以一力物流园为核心,加快建立区域性物流中心;以省府周边为核心,积极发展以信息、中介、营销培训、律师、会计咨询等为主的工业企业营销中心;利用中南大学铁道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高校优势人才资源和科研机构,建立一个工业企业研发中心;以芙蓉南路为主轴,吸引大型商业银行、跨国金融机构、证券保险公司等区域性总部进驻,发展成为企业结算中心。

三是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步伐。

传统产业在我区所占比重大,如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我区工业强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用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用消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

充分利用省、市属大中型企业在我区的产业延伸,引导中小企业顺应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的发展趋势,组织中小企业主动为之配套服务,在抢占本地配套市场的同时抢占国内配套市场,实现传统产业的提升和转型,促进中小企业的优胜劣汰,适应市场竞争,进入良性循环。

四是着力发展电力装备产业。

能源紧缺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障碍,大力发展水电、火电、核电和太阳能发电是国家始终支持的重点之一。

我市电力行业的龙头长沙市电力局和五凌电力都在我区,以此为依托,发展电站装备产业,市场广阔,前景光明。

区内原有的相关制造企业如电力线路器材、南方自动化、新兴电器等在注意产品全面发展的同时,把电站装备产品作为主攻方向,集中技术力量攻关,集中营销力量突破,在电站装备市场中抢占地位。

同时,积极组织其他有关企业研究市场,抓紧加入到这一产业链条中来,在产业集群中细分市场定位,立足于做小做精做专,与大企业一道共享电站装备“大餐”。

5、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工业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发展新型工业要高度重视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宣传力度,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搞好环境保护和建设,推动企业加大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力度,减少能源及其他资源消耗,加大对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工艺及设备的淘汰力度。

要进一步完善节能监督管理体系,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指导方针,加快形成从政府到企业的两级节能监督管理网络,强化节能意识,挖掘企业内部潜力,调整产品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