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城乡师资不均衡问题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39429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城乡师资不均衡问题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城乡师资不均衡问题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城乡师资不均衡问题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城乡师资不均衡问题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城乡师资不均衡问题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城乡师资不均衡问题研究.docx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城乡师资不均衡问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城乡师资不均衡问题研究.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城乡师资不均衡问题研究.docx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城乡师资不均衡问题研究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城乡师资不均衡问题研究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城乡师资不均衡问题研究

段先梅刘亚敏王莹罗澜

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城乡师资不均衡现状

1.城乡师资数量的不均衡

从城乡失衡角度分析,义务教育师资配置不均衡主要表现为教师资源的聚集与短缺:

在一些大中城市中,小学教师超编现象普遍存在,很多教师课时不足,存在隐性下岗的现象;而在偏僻落后的农村地区,小学师资不足,仍然存在着大量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代课教师充斥于教师队伍之中。

通过调查发现,农村贫困地区师资相当缺乏,往往是一个教师上几门课程甚至包班教学,也有很多地区的教学点存在复式班,一个教师负责几个年级的教学。

压力之大、工作之繁重,使得众多教师想方设法的调离乡村。

较为年轻的农村小学教师,经过培养具有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便开始外流寻求更好的条件,大量的农村教师外流,这样的状况让基础教育更难以有突破。

城乡师资数量的不均衡还体现在如下方面:

在与城市师生比例对比基础之上,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显得非常紧缺。

如,2007年,城镇中小学师生比为1:

18,而农村中小学师生比为1:

27,如果按照国家规定的1:

23的比例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编配的话,有的中小学甚至一个班配不到一名老师。

2.城乡师资结构的不均衡

(1)职称结构不均衡。

就职称来说,在小学,城市中学高级和小学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分别为1.24%、53.45%,农村分别为0.38%、44.80%;在初中,城市中学高级职称和中学一级职称教师比例分别为18.55%、43.10%,农村分别为5.49%、36.99%。

由此可见,农村中小学教师职称构成重心明显低于城市水平,尤其是具备高级职称的农村中小学专任教师所占比例更低。

(2)学历结构不均衡。

就学历来说,在小学,城市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专任教师的比例为85.30%,农村为58.53%;在初中,城市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专任教师的比例为71.96%,农村为35.97%。

可见,城乡义务教育师资的学历结构存在巨大差距。

(3)年龄结构不均衡。

从年龄结构来看,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突出特点是较为年轻。

农村普通初中30岁及以下的青年专任教师所占比例均高于县镇和城市;而36岁至55岁之间各年龄段教师所占比例却是城市高于农村近十个百分点。

这反映出农村中小学教师缺少锻

炼导致教育教学经验不足。

此外,在农村中小学成长起来的青年教师极易转移到城市和县镇,严重影响了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

(4)学科结构不均衡。

从中小学教师学科分布看,农村中小学教师结构性缺编的整体情况比城市严重。

农村普通初中英语、信息技术教师,专职音体美教师等学科专任教师,普遍较为紧缺,这严重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

这主要是由于此类教师本身总量有限和

农村学校对音体美的长期不重视所导致的。

农村初中和小学教师所学专业与所教课程不对口的现象亦较为突出。

初始学历合格的初中语文、数学、外语、美术、音乐、艺术和体育教师,约有1/3是学非所教,其中城市约为20%,农村则超过40%;而初始学历不合格的教师,取得合格学历的专业与所教课程口率更低。

抽样调查表明,初始学历不合格的初中教师,取得合格学历的专业与所教课程对口率为58.2%,农村低于城市,语文为58%、外语为50.7%、数学为20.

2%、体育为8%、艺术类为5.6%。

这些都说明了农村初中、小学里,由于许多学科严重缺乏专业教师,只能由一些其他专业的

教师兼任,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的现象普遍存在。

在一些农村里,有的教师既教文科又教理科,有的教师要包班教所有学科,成为“全能教师”。

有的农村学校虽然课程是按上级规定开设课程,但由于师资不能保证,外语、体育、艺术、科学、信息技术等科目难以正常开设。

专业教师的缺乏则成为制约农村素质教育实施和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之一。

(5)性别结构不均衡。

城市和县镇普通中小学专任女教师的比例都超过了50%,但城市中小学女教师比例过大,导致农村女教师严重不足。

中小学男教师所占比例甚至还超过了女教师,这与教师行业的性别比例特点不符,至少可以反映出农村中小学优秀女教师的数量远

比城市和县镇少。

(6)非教师的教职工比例结构不均衡。

在普通小学除教师外的其它三类教职工与学生比例从城市到县镇再到农村呈现出依次递减的趋势,农村非教师的各类教职工与学生比例都远落后于城市和县镇,农村小学的非教师的教职工缺口最大。

这反映出农村中小学的学校管理、教学辅助资源、后勤服务等软件建设都严重落后于城市和县镇。

3.城乡师资质量的不均衡

在各地的教师资源配置过程中,那些经过正规培训、具有较高教学能力的教师被优先安排在城市、县镇,而农村地区尤其是落后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质量不高。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和学历水平的整体状况足以反映农村中小学教师质量不高的现状。

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农村师资队伍专业素质欠佳。

首先表现为农村教师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尤其是中老年教师难以形成适应新课程的教师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穿新鞋,走老路”现象普遍存在。

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及手段不能完全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再加上一些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的不足,课堂效率不高。

其次由于农村教师的低学历化,他们的专业素质不强,科研能力低下。

虽然教师的学历合格率逐年提高,但是教师教学的实践能力却未得到提高,具体表现在多数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不扎实和教学基本技能的不具备上。

此外,中小学教师没有自己进行科学研究的决心和能力,除了按照教材教学,无法给教育工作带来有效建议。

最后农村教师的职业道德有待提高。

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缺乏职业理想,主要表现在工作积极性不高,不能规范的进行教育教学常规工作,需要树立教育事业心和教育责任感。

(2)农村教师来源多元化,学历和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管理水平低下。

目前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来源广泛。

有在编教师,也有向社会招聘的临时代课老师。

目前在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教师不一定是来自师范学校,可以是来自非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只要符合有关条件和考试通过了就可以在农村中小学任教。

打破了过去的师范院校垄断教师来源的局面。

这本是好事,但在实际工作中,经过几年实践检验,发现问题很多,有的老师理论考试挺好,只会笔试,实际教学能力较差。

有的根本就没有学过教育学、心理学,不懂教育教学规律,有的根本不想当老师,迫于找不到更好的工作才做此选择。

二、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城乡师资不均衡现状成因分析

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非均衡的原因错综复杂,但大体上可以分为制度性因素和非制度性因素两类。

其中,制度性因素是根本的,起决定作用。

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非制度性因素的对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影响。

(一)制度性因素

1.不平衡的城乡二元分治制度。

长期以来由于实行“以农补工,以农村支持城市”的政策,各种资源向城市集中,客观上形成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造成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大的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政策与制度的设计也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价值取向。

政府的注意力集中在了效率高的城市,教育经费的投入和其它资源的配置向城市倾斜,对农村投入不足。

这势必导致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非均衡发展,导致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非均衡发展。

2.不公平的经济分级管理制度。

从“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到“在国务院领导下,实行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再到新的《义务教育法》第七条规定的“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然而,县政府财政总量不足,管理水平落后,缺少统筹规划等弱点导致其对农村偏远地区的学校和教学点的投入和管理严重不到位,造成部分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发展滞后,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配置水平落后。

显然,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中承担的责任不够,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未能对各级政府的责任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

(二)非制度性因素

1.城乡经济条件的差异。

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造成城乡经济差距较大且有加大之势。

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均走在农村的前面,吃穿住行都方便,生活舒适。

而在落后的农村,交通不便,通讯落后,食宿条件差,没有空调,冬冷夏热,生活条件较城市艰苦许多。

艰苦的生活条件严重地制约了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造成老教师留不住,新教师不愿意来的局面。

2.学校硬件配置的差异。

城乡学校在财力、物力等资源方面的非均衡配置对师资配置产生着重大影响。

城市中小学有自己的创收渠道,再加上国家的财政拨款,其财力远远强于农村学校。

城市学校资金雄厚,教师的奖金和其它待遇自然优于农村学校教师;同时,城市学校对教师的培训和给予教师的发展机会也比农村学校多得多。

另外,城市中小学教学设施先进,微机室、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远远优于农村学校。

城市教师较之农村教师展示和发展自己才华的舞台更大。

3.文化观念上的差异。

在城市,社会文明进步迅速,“知识决定命运”、“教育振兴中华”等先进观念深入人心,尊重知识、尊重教师的氛围浓厚,家长渴求优质教育而为孩子选择资源配置好的学校,政府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为提高办学效益,培养一流人才而千方百计引进优质师资。

相反,在较为落后的农村,社会文明进步较慢,群众思想封闭,观念落后,缺乏追求知识的愿望,教育公平意识淡薄,教师得不到尊重,社会地位不高。

长期以来,在不同文化和观念的影响下,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落后于城市,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不均衡发展。

4国家教育投入上的差异。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在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教育经费也在不断增长,截止2008年,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已达10449.63亿元,其中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达到了662.5亿元,同比增长了16.1%。

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这些努力还远远不够,我国城乡教育经费依然存在许多配置不合理的现象。

如城乡间,2008年,城镇小学生和初中生人均教育经费分别为1683.98元和2145.07元,而农村小学生和初中生人均教育经费分别为997.6元和1223.14元,差距分别为1.69倍和1.75倍。

5职业收入差异。

城乡教师在待遇的起点和获得上存在明显差异,这使得教师在职业选择上更加倾向于选择经济条件较好的城镇。

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近几年推行结构工资制,除了基础工资而外,由于学校发展状况不同,财务收支的校际差距不断拉大,体现在结构工资上的岗位津贴和课时费在学校间的差异很大。

结构工资的存在,拉开了不同学校教师的收入档次。

薄弱学校由于经费来源有限,除了保障基础工资的发放外,岗位津贴和课时费的发放标准很低。

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可以为教师提供丰厚的物质待遇,包括工资、奖金、福利等,这必然吸引优秀的教师去经济条件较好的城镇。

教师职业收入的城乡差异还体现在教师的隐性收入上,包括教师在课外时间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的收入、家长在节日期间一些礼貌性的馈赠等。

调查显示:

城市学校教师有隐性收入的比例为62%,而农村学校教师有隐性收入的仅为15%。

城乡教师职业收入差距无疑是造成薄弱学校教师农村教师心理的严重失衡一个重要因素,是薄弱学校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流失的重要原因。

三、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城乡师资不均衡现状解决措施

1.增加农村义务教育师资的引进。

从目前来说,必须解决新聘教师和代课教师的编制。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应合理确定农村教师的编制数量,核定教师编制时要向农村学校倾斜,新增教师要优先满足农村学校、城镇薄弱学校的需求。

其次,尽快进行全面评审和解决代课教师问题。

再次,省级政府建立动态管理、定期调整的中小学编制管理制度。

从长期来看,必须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培养充足合格的后备军。

通过倡导大学生到农村落后地区中小学进行实习或从事志愿者活动,积极鼓励和规划职业技术院校和有条件的高等师范院校大力培养专科师范学生,实行农村中小学教师定向培养制度等手段,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在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发展中的作用。

在农村义务教育师资引进过程中,在注重教师数量的同时必须调整学科结构,同时注意增加女教师所占的比例,还要注重优秀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工勤人员的引进。

2.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待遇。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长期落后于城市,而国家的财政投入又不足以平衡这一差距,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长期低于城市,导致农村中小学师资配置水平落后。

因此,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是解决城乡师资配置非均衡的根本途径。

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应纳入省级以上财政预算,并享受当地政府出台的教师岗位津贴、生活补贴政策,坚决杜绝拖欠、克扣工资现象。

要采取有力措施,在县级行政区域范围内实现同工同酬、同职称同待遇,逐步实现全省范围内的一致。

同时,还应建立农村落后地区中小学教师岗位津贴制度,鼓励教师到农村艰苦地区任教。

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社会保障制度,依法为教师办理医疗、养老等各种社会保险。

努力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以优厚的待遇引进、挽留优秀教师。

3.促进城乡义务教育教师的交流。

城乡中小学教师间的互动交流是指城市中小学学校与农村中小学学校合作,分别派教师到对方学校学习、任教。

对于农村学生来说,这种互动交流可以让他们直接享受城市教师的教学,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对于农村教师来说,到城市学校学习、任教是一种更大范围的交流切磋,可以拓宽教学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提升业务水平,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可以说,开展城乡教师互动交流能有效带动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均衡城乡义务教师师资配置有重要意义。

为保证交流工作的实效性,地方政府应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制定互动交流的实施细则:

如交流教师的资格、人事管理、待遇补贴,如流动的时间、考核评价等等。

4.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弥补农村师资不足。

发挥我国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的优势,采取多种措施弥补农村师资不足,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

第一,全面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减弱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存在差距带来的影响。

教育部提出:

“积极发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努力推进‘班班通、堂堂用’,让广大中小学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第二,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辅设施建设。

积极筹建图书馆,丰富藏书,制定合理制度提高图书使用率。

购置多媒体等电教设施,提高教学质量。

改善生活环境,一方面方便学生学习,另一方面能够吸引、稳定师资。

第三,改革农村中小学管理体制。

使现有教师资源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