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计算说课稿.docx
《小学数学计算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计算说课稿.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计算说课稿
小学数学计算说课稿
篇一:
小学数学三年级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1]
小学数学三年级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教师:
虎利江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的面积》一课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77、78页的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是根据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的有关知识,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量一量,摆一摆,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与长和宽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进一步推广到任意长方形的面积都可用长×宽=面积的方法计算。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编排特点充分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心智水平,并在教学效果进行全面预测的基础上我拟定了如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会运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归纳、推理、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充分感受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自行探索,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理解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方形所含的厘米数与宽所含的厘米数的乘积。
本节课教学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后面正方形面积的教学,以至关系到整个小学阶段平面图形面积的教学。
如: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面积等。
这些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都是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推导的。
所以,这节课又是小学阶段平面图形知识的重点。
四、教法与学法: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和操作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手、眼、脑)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法的选择以发现法为主、操作法和演示法为辅。
其学法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
2、创设操作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会学。
3、运用电脑辅助教学和直观教学等多种手段,以便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五、教具和学具:
多媒体课件、边长1厘米的方格纸每人6个。
六、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通过复习面积和面积单位,用面积单位铺满的方法可以知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面积的谈话来导入课题。
使学生明白要学什么,知道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为了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学习新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特点,让学生在回忆常用面积单位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得出时,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以下的方式进行:
1、让学生动手操作,先让学生利用学具测量出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引出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再通过课件直观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并完成表格。
并将长方形的长,宽,以及面积的数据统计出来。
2、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交流发现计算长方形面积与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初步发现了长方形的长所含厘米数×宽所含厘米数=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
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抽象归纳。
问:
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用它的长乘宽来计算呢?
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好不好?
以此提问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要求学生通过现有的材料,小组操作、探讨、验证。
这一部分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独立去探索、去发现,验证、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进一步的验证,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一结论。
(三)巩固应用。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让学生完成如下练习:
1、运用公式求长方形的面积。
2、口答解决图形的面积。
(四)拓展练习
(1)、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它的长、宽分别可以是多少厘米?
(2)、一个长方形的花坛中间有一块长方形的空地,你能算出绿化带的面积吗?
(如下图)
(3)一个长方形玻璃,长20分米,周长是60分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提示:
先求出宽)
七、说板书
板书尽量做到精练而工整,本节课主要板书:
长方形长所含厘米数×宽所含厘米数=长方形所含平方厘米数
↓↓↓
长×宽=长方形的面积
总之,为了让学生学好《长方形的面积》这课知识,我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这样,学生才真正学到了知识。
篇二:
最完整的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说课稿
小数乘小数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小数乘小数》。
它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教学小数的计算,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一个练习。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小数乘以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及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要求:
1、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和教师引导,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进行估算、口算、笔算。
2、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交流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不断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学生自己探索获得?
小数乘以小数?
的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即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转化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因数中小数位数与积中小数位数的对应关系,悟出?
两个因数中的小数位数就是积中的小数的位数?
。
二、说教法、学法
紧紧依托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顺应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取向,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在不断地?
产生疑问、进行探索、释疑、运用?
这一循环过程中,自然地发现?
积中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
的关系。
1、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条件,积极营造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转载于:
小龙文档网:
小学数学计算说课稿)、自主探索、交流学习中来感悟、探究、发现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让学生经历对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
如课堂中首先呈现房间平面图,启发学生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列出算式说明及依据。
教学计算要善于捕捉差距,关注生成。
如:
通过以上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与经验,紧接着出示阳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自主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两位小数与两位小数相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并在小组里讨论过程中学生自主生成,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从而真正体现是学生迈过学习,自主获得知识的生成过程和计算方法。
2、正确把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本课力求在每一个环节的推进过程中都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再让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与信任,提供其广阔的思考空间与交流机会,使其通过个体思考,小组或组际交流逐步得出自身认可的计算法则或规律,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比如:
教材重点组织学生探索笔算的方法,先告诉学生可以把竖式中的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来计
算,再结合直观图示讨论,按整数相乘后怎样才能得到原有的数?
启发学生理解,把两个因数看成整数,等于把原来两个因数分别乘以10得到整数,因数扩大100倍,积也就相应扩大100倍。
因此要得到原来算式的积,应用整数相乘的积反过来除以100。
除此以外,学生可以通过单位换算把米化成分米得到的积后再换算成平方米。
学生可以通过对笔算结果与估计结果的比较,判断笔算结果是否合理,从而确认相应计算方法的正确性。
在引入?
?
时要求学生先用两种方法估算,并说明正确答案的范围,根据以上推断,让学生独立计算,为接下来笔算方法提供一种支持。
三、说教学程序
为充分体现以上的一些设想,本课的具体过程如下:
1、创设情境,引出可探索的?
数学问题?
。
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对学生熟悉的住房面积计算,既复习了旧知,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要探索的新知,同时,赋予了计算一定的生活意义与实际意义,使学生感悟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计算确实是一种需要,产生急于要弄明白的求知心理,激起了探索的欲望与兴趣,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
如在创设情景引入的过程中,教师问:
?
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
可以体现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列式,自己解答,使枯燥知识变成善于学习的知识。
2、对算理和算法的自主探索。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知识自己去探索,凭学生自己的理解来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
再通过相互的交流,不断产生认知冲突,思维产生碰撞的火花,营造出继续探索规律,解释新问题的氛围。
(1)独立尝试。
学生在独立计算〓时,势必会根据对前面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的算法和算理的理解来进行计算,这一尝试可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计算小数乘以小数时在认知上的难点,为教师接下来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教学找准了最佳的切入口。
(2)交流各自的算法与想法。
在交流中,教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别。
比如在计算小数乘小数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估算的结果最大是多少,然后让学生再进行计算。
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对学生算法、算理和结果上的对与错不作判断,而是把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其产生思维的碰撞与冲突,为其留下思维的空间。
3、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算理,获得方法。
运用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来指导计算,一方面可加深对算理的理解,提高对算法的感性认识,为归纳出小数乘以小数的法则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
如在课堂练习环节中,设计了练一练的习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再指名在全体学生面前谈自己的想法与算法,通过计算与交流,学生对小数乘以小数的算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中就有几位小数这一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
4、运用法则,进行专项训练与开放训练,以拓宽思维,促进发展。
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是对小数乘法算理在操作层面上最简单的概括,对学生在计算时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是思维的简约化,是解题策略的优化。
为此,设计了一些专项性习题,根据算式特点在积或因数中点上小数
点的正确位臵,以更一步强化积中的小数位数由因数中小数的位数来决定这一规律。
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安排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