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4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34887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4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4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4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4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4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4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教案.docx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4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4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4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教案.docx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4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教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4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教案

【目标检测】

高考《考试说明》已连续多年对文言文句式的考查不要求单独设题,但这绝不意味着试题中不会渗透,尤其是文言的翻译有客观题变为主观题之后,没有文言句式的正确判断,就不可能将句子意思乃至语气翻译得十分贴切。

要得全分也就有难度的。

因此,“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这个考点的复习不但不能放松,某种意义上讲,还要有所强化。

这个考点中重要的是对于特殊句式与用法的界定,由于有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

这个限制条件,它的概念就自然显得明晰了。

而理解这些句式和用法也是指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理解与辨别的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去抽象记忆到底有哪些特殊句式和用法,以及它们的具体情况如何。

句式属于语法范畴,这里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专指词类活用。

同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的语法构造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

不过,它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语法规则,自然会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别。

所谓“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正是指这样一些差异的部分。

而根据“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这一总要求,我们又可以将这些“不同的句式和用法”限定在古今语法歧异的主要方面。

大致说来,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与词类活用等五个方面。

考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结合把握文意来进行。

【网络透视】

一、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的基本形式常见的有下列几种:

1.用“……者,……也”表示。

这是最典型的文言判断句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用“……,……也”表示。

如,“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

3.用“……者……”表示。

如,“博鸡者袁人,素无赖。

4.用“……,……者也”表示。

如: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5.用“……为……”表示。

如:

“厅旁一屋,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6.用在谓语前加“乃、则、即”等词来表示肯定判断。

例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此则寡人之罪”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7.用在谓语前加“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

“此非空言也”

文言文直接用“是”作判断的较为少见的,汉魏以后,用“是”作判断词的逐渐增多,如北朝乐府《木兰辞》有“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这里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是用了“者”“也”都表判断的。

不少时候这些词是表句中停顿,或舒缓句子语气等语法功能。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切不可将它视为判断句,这里的“也”只起句中舒缓语气作用,朗读时,要在“也”后作一个停顿,或更长。

二、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

文言被动句的常见形式有以下几种:

1.用“……于……”的形式表示。

如: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用“……见……”的形式表示。

如:

“秦城不可得,徒见欺”

3.用“见……于……”的形式表示。

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为”和“为……所”,例: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羸兵为人马所蹈

文章中直接用“被”也十分少,在《琵琶行》中有: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屈原列传》中有“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京口北固听怀古》》有“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三、宾语前置

在古汉语里,宾语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是都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宾语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在疑问句中,宾语是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一般提到动词(或介词)前。

如:

沛公安在?

子何恃而往?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何以效之?

2.在否定句里,代词作宾语,宾语也都要提到动词之前。

如:

彼不我恩也。

莫我肯顾。

未之有也。

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词帮助,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前面。

这时“之”、“是”便成为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其它意义。

如:

孔子云:

“何陋之有?

”(有何陋)唯弈秋之为听。

(唯听奕秋)

句读之不知(不知句读)唯命是从(从命)(欧阳修)唯读书是务(务读书)

4.介词宾语的前置。

如:

国胡以相恤?

(国以胡)一言以蔽之。

(以一言)

①用“是”表宾语前置:

唯读书是务,惟命是从

②否定句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时人莫之许

③疑问句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之二虫何知

④介词宾语前置:

微斯人,吾谁与归,何以知之

四、省略句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

这些不同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古汉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的古汉语也可以省。

1、主语和谓语的省略。

如①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②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2、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如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

3、宾语和兼语的省略。

如①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之)外将兵。

4、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如:

①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②拘(于)礼之人,不足以(之)言事;制(于)法之人,不足与(之)论变。

5、分句的省略,如:

①(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

五、使动句使动就是谓语动词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例如:

“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古汉语里,动词、形容词、名词都可能带宾语活用为使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例如: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今以钟磐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石钟山记》)有时候,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共同带一宾语。

这一宾语既是及物动词的受事者,又是主语使得它成为不及物动词的施事者。

例如:

“今夫水,博而跃之,可使在山。

”(《孟子·告子上》)“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及物动词活用为使动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例如:

“止于路宿,杀鸡为黍而食(sì)之,见(xiàn)其二子焉。

”(《论语·微子》)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

”(《促织》)“强本而节用,则天下不能贫。

……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

”(《荀子·天论》)

③名词使动用法

A。

普通名词活用为使动。

例如: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中山狼传》)舍相如广成传(zhuan)舍。

(《廉颇蔺相如列传》)

B方位名词活用为使动。

方位名词活用为使动,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

例如:

令尹南辕反旆(《左传·宣公十二年》)(旆,pèi)末端象燕尾的旗)

①名词转为动词后的使动。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舍相如广成传舍。

②动词的使动。

卒廷见相如,毕礼归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不能鸣也

③形容词的使动。

例: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六、意动句:

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和动词所带宾语是主观心理的一种感觉,也即有“认为”“觉得”“把……当作”的意思。

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动向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如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代词有时也活用为意动。

动词一般不用如意动。

用如意动的词可以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做……”。

①形容词意动。

例如:

成以其小,劣之。

(《促织》)

②名词意动。

例如: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七、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

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名词+宾语例如:

籍吏民兵,封府库(《鸿门宴》)

②副词作状语+名词,例如:

汉水又东(《水经注·江水》)

③能愿动词+名词例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

学》)

④名词+补语例如,今王鼓乐于此。

(《孟子,梁惠王下》)

⑤所+名词例如:

乃书帛曰:

“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及世家》)

⑥名词充当联合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例如: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

(《陈涉世家》)

⑦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赤壁之战》)

⑧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它词语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例如: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

⑨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

某之所敢知。

(《答司马谏议书》)

⑩在复句中充当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如:

权,然后知轻重。

(《孟子·梁惠王上》)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

例如: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屈原列传》)

有时,形容词后面不带宾语,也活用为一般性动词。

例如:

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促织》)

(三)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

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

例如: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游褒禅山记》)

(四)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例如:

将军身披坚执锐锐。

(《陈涉世家》)

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芙渠》》,

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赤壁之战》)

(五)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里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①表示比喻。

例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

狐鸣呼曰:

“大楚兴,陈胜王。

”(《陈涉世家》)

②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例如: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③表示处所。

例如:

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指南录后序》)

④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

例如: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⑤表示动作进行方式。

例如: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

(六)数词的活用

①数词活用作名词。

作主语,例如: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作宾语,例如:

“故知胜有五。

②数词活用作动词。

作谓语,例如:

“六王毕,四海一。

”(“一”是“统一”)

③数词活用作形容词。

作谓语,例如: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一”是“专一”)

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一”是“统一”)

④数词活用作副词。

作状语,例如: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岳阳楼记》)(“一”作“全都”讲)

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促织》)(“一”作“一旦”讲)

(七)①名词转动词后的意动,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②形容词的意动,成以其小,劣之。

八、固定用法

2002年的句子翻译就对固定句式“其……之谓也”作了考查,因此,在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时,应注意其中的固定用法,这些固定用法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五种。

(1)表示疑问

①何以……?

(根据什么……?

凭什么……?

如:

“王曰:

‘何以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何所……?

(所……的是什么?

如: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

③奈何……?

(……怎么办?

……为什么?

如:

“未辞也,为之奈何?

”(《鸿门宴》)“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阿房宫赋》)

④如……何?

奈……何?

(拿……怎么样呢?

如:

“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虞兮虞兮奈若何?

”(《垓下歌》)

⑤孰与……”?

(与……相比,哪个……?

如:

“吾孰与城比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安“……乎?

(怎么……呢?

如:

“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赤壁之战》)

⑦独……耶?

(难道……吗?

如:

“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耶?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⑧何为……?

(为什么……?

如:

“君何为生我家?

”(《原君》)

(2)表示反问

①何……哉,(也)?

(怎么能……呢?

如: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世家》)“何可胜道也哉?

”(《游褒禅山记》)

②何……为?

(……干什么呢?

如:

“何辞为?

”(《鸿门宴》)“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崤之战》)

③何……之有?

(有什么……呢?

如: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夫晋何厌之有?

”(《左传·僖公三年》)

④如之何……?

(怎么能……呢?

如: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荷蓧丈人》)

⑤岂(其)……哉(乎,耶)?

(哪里……呢?

……哪里呢?

如: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捕蛇者说》)

“岂可—切拘以定月哉?

”(《采草药》)“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岂为死君乎?

(《崤之战》)

⑥安……哉(乎)?

(哪里……呢?

如: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将军迎操将安所归乎?

”(《赤壁之战》)

⑦不亦……乎?

(不是……吗?

如: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察今》)

⑧……非……欤?

(……不是……吗?

如:

“子非三闾大夫欤?

”(《屈原列传》)

⑨宁……耶?

(哪里……呢?

如:

“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祭妹文》)

 ⑩顾……哉?

(难道……妈?

如: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劝学》)

⑥独……哉?

(难道……吗?

如: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感叹

①何其……也!

(怎么那么……啊!

如:

“虽有君命,何其遵也!

”(《左传》)

②直(特)……耳!

,(只……罢了!

如:

“王曰:

‘不可,直过百步耳!

”(《孟子·梁惠王上))

③惟……耳!

(只是……罢了!

如:

“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

”(《谭嗣同》)

④一何……(多么……!

如: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石壕吏》)

⑤亦……哉!

 (真是……!

如“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呜呼,亦盛矣哉!

”(《五人墓碑记》)

 ⑥……何如哉?

(……该是怎样的呢?

如: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指南录>后序》)

(4)表揣度

①无乃……”乎(欤)?

(恐怕……吧?

)(兼表反问)

如:

“求,无乃尔是过欤?

”(《季氏将伐般颛臾》)“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是乃不可乎?

”(《殽之战》)

②得无(微)……乎?

(该不是……”吗?

)(兼表反问)

如:

“若辈得无苦贫乎?

”(《王忠肃公翱事》)

③其……欤?

(不是……吗?

)(兼表反问)

如:

“其可怪也欤?

”’(《师说》)

④……庶几……欤?

(……或许……吧?

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欤?

”(《孟子二章》)

(5)表示选择

①与其……孰若……?

(与其……;哪如……?

如: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冯婉贞》)

②……欤(耶),抑……欤(耶)?

(是……,还是……?

如:

“先生在民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

”(《梅花岭记》)

③其……”,其……,也?

(是……呢,还是……呢?

)如:

“其真无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1.全面复习,重点突破。

文言句式除《考试说明》规定的以外,还有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疑问句和文言固定格式等。

这些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对提高我们的文言阅读能力大有裨益。

但要坚持“重点论”,在全面复习文言句式的基础上要重点“突破”《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四种句式。

2.掌握标志,抓住实质。

如前所述,文言句式常有标志词,这些标志词无疑应切实掌握,但不要死记硬背,而要抓住各种句式的实质,掌握规律,学得扎实、灵活。

比如判断句,其实质是谓语对主语有所判断;被动句的实质是主语不是施动者,而是受动者;宾语前置句的实质是谓语和宾语位置颠倒;成分省略的实质是句子成分的不全。

如果掌握了实质,那么碰到了文言句式不管其有无标志词,都能敏锐地发现、准确地理解,也才能真正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3.结合语法分析。

句式属语法范畴,因此,准确地理解句式,离不开对该句的语法分析(主要是主谓宾的分析)。

而句子成分的分析,古今大致相同,所以可直接运用所学的现代汉语有关知识来分析。

【活题精析】

(例1)1999年高考全国卷试题

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

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

芝戏问曰:

“卿欲官不?

”对曰:

“设官求人,非人求官。

”芝异其对,署为府长流参军。

除南清河太守。

零县民魏双成失牛,疑其村人魏子宾,送至郡,一经穷问,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

密走私访,别获盗者。

从此畜牧不收,多放散,云:

“但付府君。

”有邻郡富豪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为贼攻急,告曰:

“我物已寄苏公矣。

”贼遂去。

琼性清慎,不发私书。

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县为征。

及欲求谒,度知其意,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研虽为债数来,无由启口。

其弟子问其故,研曰:

“每见府君,径将我入青云间,何由得论地上事?

”郡民赵颍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事归。

五月初,得新瓜一双自来送。

颍恃年老,苦请,遂便为留,仍致于听事梁上,竟不剖。

人遂竞贡新果,至门间,知颍瓜犹在,相顾而去。

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琼普集部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

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贷粟。

纲纪谓琼曰:

“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

”琼曰:

“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

”遂上表陈状,使检皆免,人户保安。

迁左丞,行徐州事。

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废。

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

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估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在郡多有出息,(研)常得郡县为征

B及(琼)欲求谒,度知其意

C苦请,(颖)遂便为留

D自从(琼)贷粟以给付饥者

[解析]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这道题给出了四个例句,在例句中补足了原文省略的成分,要求考生分辨出所补词语正确的一项。

为了便于考生理解,除在例句中用括号标出所补词语之外,还在题干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B项“及欲求谒,度知其意”,从上下文看是道研求谒苏琼,希望苏琼帮助自己征收在南清河郡中的租息。

题面中在“欲求谒”前补出的主语是苏琼,变成了苏琼求谒道研,这显然是错误的。

C项“苦请,遂便为留”中的“遂便为留”,是指苏琼由于找赵颍年老,又苦苦请求,于是看在他的面子上,留下了赵颍赠送的一双新瓜。

题面中在遂便为留,之前补上主语“颍”,认为是赵颍于是就收留下了新瓜,与前面的“苦请”从语意上看是互相矛盾的,因而C项也是错误的。

D项“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从上下文看,贷粟的人当然是苏琼,但“从”谁“贷粟”呢?

显然是指前文的“有粟家”。

题面上补出的苏琼成了拿出粮食来的有粟人家,这显然也是错误的。

只有A项中的“常得郡县为征”,是指道研在南清河郡中置有产业,需要请求太守苏琼代为征收,这里的主语应当是道研。

题面上补出了道研,从上下文文意来看,是正确的。

(例2)1998年高考全国卷试题

李若水宇清卿①。

沼州曲周人。

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

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予当挂服举哀。

若水言:

“俅以幸臣躐跻显位②,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

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

”章再上,乃止。

……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有难色,若水以为无他虑,扈从以行③。

金人计中变,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

金人曳出,击之败面,气结仆地,众皆散,留铁骑数十守视。

粘罕令曰④:

“必使李侍郎无恙。

”若水绝不食,或勉之曰:

“事无可为者,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

”若水叹曰:

“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

其仆亦采慰解,曰:

“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若水叱之曰:

“吾不复顾家矣!

忠臣事君,有死无。

然吾亲老,,汝归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

……粘罕令拥之去,反顾骂益甚。

至郊坛下,谓其仆谢宁曰:

“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

”又骂不绝口,监军者挝破其唇,噀血骂愈切⑤,至以刃袭颈断舌而死,年三十五。

(《宁史·忠义一·李若水》)

注:

①李若水:

北宋末年人,官至吏部侍郎。

靖康二年随钦宗至金营,不屈而被害。

②躐脐:

越级升官。

③扈从:

随从护驾。

④粘罕:

金国贵族,官至都无帅,

执掌国政。

多次率军攻打北宋。

⑤噀血:

含血喷出。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

②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

③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

④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①④/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的正确答案D。

本题着重考查学生对于复句中各分句间语意关系的理解,当然这是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之上进行的。

解答这道题的思路是,先根据上下文认清各个复句分句间的语意关系,如①句为顺承关系,②句为转折关系,③句为条件关系,④句为推论因果关系。

于是正确答案D就不难选出了。

其实学生对于②句的判断还有一个比较可靠的方法,即从关联词语“虽”字来认定该句为转折关系。

【过关检测】

1判断下列各句为何种句式,并填写在句后的括号里。

(1).夫晋,何厌之有()

(2).此则寡人之罪也()

(3).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4).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5).饥死道路,为群兽所食()

(6).微斯人,吾谁与归()

(7).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8).居则曰:

“不吾知也”()

(9).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10).将军之仇报,而见陵之耻除矣()

(11).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

(12).刘备,天下枭雄()

(13).石之铿然有声者()

(14).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阅读下文,完成15—19题。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呤》。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谓先主曰: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先主曰:

“君与()俱来。

”庶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

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

“汉宣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

2.在()处填上被省略的成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