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姜堰溱潼中学届高三期初考试语文试题.docx
《江苏姜堰溱潼中学届高三期初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姜堰溱潼中学届高三期初考试语文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姜堰溱潼中学届高三期初考试语文试题
溱潼中学2013届高三期初考试语文试题
2012.8.30
一、语言文字运用(2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创伤/重创敌军连累/连篇累牍泄露/藏头露尾
B.粮囤/积草囤粮恫吓/杀鸡吓猴见教/图穷匕见
C.嫉妒/亟须纠正炽热/秩序井然拙劣/相形见绌
D.停滞/卷帙浩繁擢升/真知灼见讥诮/峭拔刚劲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横财/专横跋扈攒动/万箭攒心瘦削/削足适履
B.押解/浑身解数应届/应接不暇呼吁/长吁短叹
C.裨将/无裨于事刹车/古刹钟声提防/耳提面命
D.癖好/僻静地点监生/槛菊愁烟雨霁/身材颀长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家俱赌博人才辈出山清水秀
B.风采销毁陈词滥调哀声叹气
C.陨落蛰伏食不果腹惹事生非
D.毕竟脉搏优柔寡断要言不烦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在奥运赛场上,如果身无长物是很难与强大的对手竞争的,孙杨正是凭借实力才获得了两枚金牌,并且打破了世界记录。
B.14名香港保钓人士乘坐“启丰二号”披肝沥胆几万海里,冲破日方阻挠在钓鱼岛靠岸,其中7人成功登上钓鱼岛,并展开中国国旗宣示主权。
。
C.8月14号上午6时50分,逃亡8年的特大杀人犯周克华在重庆被击毙,他身负9条性命,犯下的罪行骇人听闻。
D.自从大学毕业后我们再也没有见过面,为了让老同学不期而遇,我们在溱湖精心组织了这次同学聚会。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这个地区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又有一个很好的领导班子,因此,这里人民能安之若素,到处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B.他是个玲珑剔透的人,知道该怎样让现场的气氛活跃起来,于是站起身做了个滑稽的动作,引得众人大笑。
C.站在山顶,放眼望去,满山的杜鹃花姹紫嫣红,真是美不胜收,他不禁由衷赞叹大自然的神奇。
D.现在想考师范的优秀高中生越来越少了,提高师资的质量,这是很值得重视的问题,因为这是和提高教学质量休戚相关的。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俄罗斯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如禁止官员使用进口汽车,推行住房商品化,以及精简包括电力公司、铁路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等。
B.如何才能富起来呢?
关键在于知识起决定性作用,知识的贫乏必然造成财富的贫乏,财富的充足是以知识的充足为前提的。
C.晚年的袁枚,仍然精力充沛,充满创作激情,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他为文自成一家,与纪晓岚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D.华航电子有限公司以人为本,利用各种渠道培养和提高在职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儒商,上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下启市场经济的伦理新风,已成为当今华人社会经济和文化领域中一种令人瞩目的现象。
B.大家对护林员揭发的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纷纷要求向上一级主管部门反映。
C.“新生代农民工”自从被列入重点关注的对象之后,各级政府将关心“新生代农民工”成长作为“十二五”的工作重点。
D.辛德勒作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决定把拯救犹太人的想法付诸于行动,他推开了将军办公室的门。
8.将下列句子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起来组成一段完整的话。
(4分)
①一方面,以娱乐为职能的大众文化得到蓬勃发展的机会。
②与此同时,文化领域却有全然不同的景观。
③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
④九十年代的中国,商品大潮汹涌而起,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无限生机。
⑤一方面,一部分“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则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⑥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文化的二重性。
二、文言文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亭林先生神道表
【清】全祖望
先生字曰宁人,改名炎武①,学者称为亭林先生。
少落落有大志,不与人苟同,耿介绝俗。
最与里中归庄相善,共游复社。
于书无所不窥,尤留心经世之学。
其时四国多虞,太息天下乏材以至败坏。
历览《二十一史》、《十三朝实录》、《天下图经》,有关于民生之利害者随录之,务质之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
晚益笃志《六经》,而《日知录》三十卷,尤为先生终身精诣之书,凡经史之粹言具在焉。
乙酉之夏,太安人②六十,避兵常熟之郊,谓先生曰:
“我虽妇人哉,然受国恩矣,果有大故,我则死之。
”遗言后人莫事二姓。
先生方应昆山令杨永言之辟,与嘉定诸生吴其沆及归庄共起兵,以从夏文忠公于吴。
次年,几豫吴胜兆之祸,更欲赴海上,道梗不前。
先生既抱故国之戚,焦原毒浪③,日无宁晷。
遍游沿江一带,以观旧都畿辅之胜。
戊戌,遍游北都诸畿甸,直抵山海关外,以观大东。
丁巳,六谒思陵,始卜居陕之华阴。
初先生遍观四方,其心耿耿未下。
先生置五十亩田于华阴供晨夕,而东西开垦所入,别贮之以备有事。
方大学士孝感以书招先生为助,答曰:
“愿以一死谢公,最下则逃之世外。
”孝感惧而止。
戊午大科,诏下,诸公争欲致之。
先生豫令诸门人之在京者辞曰:
“刀绳具在,无速我死!
”次年大修《明史》,诸公又欲特荐之。
贻书叶学士訒庵,请以身殉得免。
或曰:
“先生盍亦听人一荐,荐而不出,其名愈高矣。
”先生笑曰:
“此所谓钓名者也,其心岂欲见于人?
而力拒之以明节,则吾未之闻矣。
”华阴诸生请讲学,亦谢之。
先生既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
徐尚书乾兄弟,甥也,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
至是鼎贵,累书迎先生南归,愿以别业居之,且为买田以养,皆不至。
辛酉,卒于华阴,无子,年六十九。
高弟吴江潘耒收其遗书,序而行之,又别辑《亭林诗文集》十卷,而《日知录》最盛传。
徐尚书之冢孙涵持节粤中,数千里贻书,以表见属。
予沉吟久之,及读王不庵之言曰:
“宁人身负沉痛,思大揭其亲之志于天下。
奔走流离,老而无子,安得掉首故乡,甘于客死!
噫,可痛也!
”斯言也,其足以表先生之墓矣夫。
(节选自《琦亭集》,有删改)
【注】①顾炎武(1613一1682):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
②太安人:
是明清时代给朝廷命官之母或祖母的封号,此指顾炎武之母。
③焦原:
枯焦的大地。
毒浪:
比喻遭蹂躏。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时四国多虞虞:
忧患
B.几豫吴胜兆之祸豫:
参与
C.愿以一死谢公谢:
报答
D.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振:
救济
10.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顾炎武“落落有大志”的一组是(3分)
①最与里中归庄相善,共游复社②焦原毒浪,日无宁晷
③与嘉定诸生吴其沆及归庄共起兵④东西开垦所入,别贮之以备有事
⑤书无所不窥,尤留心经世之学⑥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顾炎武的一生是为实现他的报国之志而劳苦奔波的一生,也是壮志难酬、赍志以殁的悲剧的一生。
B.文章第二段从太安人着笔,通过对太安人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的记述,含蓄而有力地衬托了顾炎武的高尚气节与抗清意识。
C.明亡之后,顾炎武遍游大江南北、关河内外,六谒思陵,最后定居华阴,垦田经营,表明了他耿耿复明之志已渐渐消退。
D.顾炎武多次放弃被举荐为官的机会,他以死相拒的行为,表明了他心存明室、不事二姓的决心。
12.将下列课本中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6分)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师说》)(4分)
(2)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苏轼《赤壁赋》)(2分)
(3)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4分)
(4)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张溥《五人墓碑记》)(3分)
(5)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
(司马迁《报任安书》)(3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①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②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③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①洛中:
今洛阳。
②午桥:
在洛阳东南。
③长沟:
大河。
(1)这首词中,能体现空间变化的是哪两个句子?
(2分)
(2)词的上阕中的“长沟流月去无声”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包含了词人昔日的什么感情?
(4分)
(3)请简要分析“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在全词结构上的作用。
(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10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2),来吾道夫先路。
(屈原《离骚》)
(3)间关莺语花底滑,。
(白居易《琵琶行》)
(4),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5)庄生晓梦迷蝴蝶,。
(李商隐《锦瑟》)
(6)哀吾生之须臾,。
(苏轼《赤壁赋》)
(7)今宵酒醒何处?
。
(柳永《雨霖铃》)
(8)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9)暮春三月,江南草长,,。
(丘迟《与陈伯之书》)
五、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看麦熟
刘成章
肥沃的关中平原,从头年冬到次年春,田野上十有八九都铺着日渐加厚的小麦的绿毡。
而到了清明节呢,农谚说:
“清明麦子埋老鸹。
”于是,田野处处,是厚可盈尺的绿绒被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块又一块的绿绒被儿,绿光闪烁,好不喜人。
从此小麦就可着劲儿长了,那绿绒被便膨起来,膨起来,一天一个样子,直至像隆起的海浪碧波,涛声震响。
忽然有那么一天,麦梢儿迎风摇摆,一浪推着一浪,有了金子一样的颜色。
麦梢儿的变化是一种信号,它触动了每一个庄稼人的心,而跳得最快最欢最美的,却是婆娘们的心。
婆娘,关中农村特有的称谓,把自己的一颗心分成了两半——一半在婆家,一半在娘家。
婆娘负重最多、爱最多,最具人性美,最有人情味。
这不,看见麦梢儿黄了,她们立即想到了娘,想到了娘家的麦田,都准备着看望辛苦了大半年的爹娘和兄嫂弟妹,同时分享娘家麦子即将成熟的欢乐。
于是,她们都忙碌起来了:
蒸馍馍,烙锅盔,采拔菜蔬……。
丈夫、公婆都理解她们,由着她们的心性。
咱关中俗话说:
“麦梢黄,女看娘”呀!
辈辈沿袭。
她们小曲悄唱,加紧了手中的活儿。
手疾脚快地找篮篮,装礼物,梳洗打扮——家家屋中都是这样。
她们恨不得转眼间就能扑到亲娘的怀里。
于是,麦黄天,人们都惊叹关中路,广漠的田野上,到处闪耀着看麦熟的婆娘的身影。
她们的肌肤有的粉红,有的微黑,有的如春萝卜般的细嫩,有的如秋白菜般的健康,真是摇曳多姿,风情万种。
于是,这麦黄天,田野是大片大片的黄的色块,她们是红的绿的花的荡漾的曲线。
色块有了曲线喜悦的旋律,曲线有了色块成熟的神韵,而这一切被馨香浸透。
天那么蓝,那么纯,布满麦田的大地显得更黄了。
大地焕发出我们民族的原色,它那么丰盈,那么辉煌。
婆娘们就走在那原色之中。
丰收在望,庄稼人被它所燃烧,田野上便此起彼伏地飘荡着吼唱的秦腔。
在那原色中,婆娘们踏着秦腔的节拍: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这是来自《诗经》的声音。
婆娘们虽然不懂得《诗经》,但这声音,早就存于她们的心坎了。
奔着爹,她们在走。
奔着娘,她们在走。
她们粘着轻尘的布鞋、皮鞋、胶鞋,踩下急切的脚印,千姿百态,南来北往地撒布在旷野,一如总也开不败的夏的花朵。
一片胜似一片的麦子,常常逗引得她们停下脚来。
她们被关中大丰收的景象撩拨得晕晕乎乎,竟至忘了此刻身在何处,以为自己嗅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