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经典诵读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27998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四年级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四年级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四年级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四年级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经典诵读教案.docx

《四年级经典诵读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经典诵读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经典诵读教案.docx

四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2015至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

国学经典备课

 

年级四年级

学科校本

学校恩阳区花丛镇镇庙小学

教师柏述珍

教学内容

《梅花》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点

品读悟诗情。

教学难点

品读悟诗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程序

课前修改

一、谈话导入 :

1.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一说到冬天,你就会想到什么?

在这寒冷的季节里,许多树木落光了叶子,许多花儿不敢开放。

漫天雪花纷飞,大地、房屋、树木都盖上了一层厚厚的积雪,在这雪白的世界里,我忽然闻到一股淡淡的花香。

咦?

这么冷的天,哪种花还敢开放?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

2、师板书梅花(课件出示另外两张梅花图)你们看,梅花开得多旺盛啊!

冰雪把梅花盖住了,梅花害怕吗

3、宋朝诗人王安石也看到了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的情景,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梅花》。

今天我们就与诗人王安石一起走近梅花,领略梅花的风采。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学生自读古诗。

2、指生读诗,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价。

再指名一生读诗。

3、和同桌互读,读得好要表扬,不会读的要帮帮他。

4、齐读老师评价。

5、(课件出示四个生字:

梅墙独遥学生齐读)挑生当小老师领读。

6、再读古诗。

7、听你们读得这么有滋有味,老师也想来读读这首古诗,请你们认真听,看看哪位聪明的孩子能听出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一样。

三、细读古诗,进入诗境。

1、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古诗,你从古诗中看到了什么?

老师也从古诗中看到了这样的画面:

(课件出示)请大家仔细看图,图上画着什么?

(要随机进行评价)请同学们再仔细地看看这幅图,这时天气怎样?

你从哪看出来的?

除了梅花,其它的花还敢开放吗?

(不敢)所以诗人说梅花独自开。

冒着严寒独自开放的梅花有什么特点?

(不怕冷。

)师板书:

不怕冷

是啊,墙角里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

你能猜出老师是从哪两行诗句中看到这样的画面的吗?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诗,体会一下梅花不怕冷的品格。

2、假如你们就是冒着寒风独自开放的梅花,老师想问问你们:

北风呼呼地吼叫着吹,吹到身上像刀割一样。

小梅花,你们害怕吗?

多么勇敢啊!

请你读出梅花的勇敢。

指名读。

下雨了,雨点敲打在小梅花的身上。

小梅花,你害怕吗?

真了不起,任凭风吹雨打,你们还是在这里开放!

请这一组的同学夸夸梅花。

(一小组读)

3、那一朵朵梅花被雪压住了,王安石是怎样发现它们的?

请用诗中的句子回答。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想:

这两句诗要告诉我们什么?

4、(师配乐读)刚才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请用完整的话表述出来。

5、指两名学生读配乐读。

6、全班自由读古诗。

7.唱《梅花》

四、 总结:

1、师: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

回去后把这首诗背下来,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梅花,喜欢读诗的同学可以找一找有关《梅花》的古诗,看看他们又是怎样描绘梅花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能凭借课文读懂古诗,体会古诗蕴涵的思想感情,并以此促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更好地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中大诗人间的深厚情谊、离别情绪,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课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班级分成若干组。

教学过程:

一共背古诗,感受经典。

1.谈话。

同学们,最近你在我们学校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表现怎么样?

都背了哪些古诗文?

请你把最近背诵的内容背给同学们听一听。

2.学生背。

3.评点:

的确,一位好的诗人就像一位好朋友,他能告诉你什么是高山流水般的友谊,告诉你无欲则刚、见贤思齐的人生哲理。

古诗文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提供一个寄放自己心灵的空间。

下面老师提供给同学们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希望大家喜欢。

(从学生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入手,与学生前期的学习积累建立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正确、通顺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出示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试一试将古诗读正确、通顺。

谁已经将古诗读正确、通顺的站起来读一遍。

每一组抽一选手读,学生评点(首先学会赞美别人,然后将自己的建议得体地告诉别人)。

3.试一试将古诗背出来。

4.默读,想一想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然后小组交流一下,看一看大家有没有共同的问题。

(1)交流。

(2)出示一些重要问题。

(初读古诗,质疑生难,勾起深入研读的兴趣和欲望。

二、初读课文。

1.读一读课文,看一看哪些问题能自行解决,还有哪些问题还有待大家一起继续讨论。

2.读课文,先自读一遍,然后小组合作通读一遍。

3.各小组组长先协商各组读一节,全班合作读好一篇课文。

(先练习,再配乐朗读)(读好课文,为读懂古诗奠定基础,同时也初步感受文章大意,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情景。

三、解读古诗。

1.各小组交流读后感受,看能否凭借课文内容自行解决刚才所提的问题。

2.集体交流问题的答案。

3.演示媒体:

从黄鹤楼至广陵(扬州)的长江行程,从而理解“西辞”、“下扬州”。

4.再读古诗,看是否比上一次读得更好。

(凭借课文自学古诗,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和相互合作的能力,初步读懂古诗,读好古诗。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要章节,体会诗人间的深情厚谊。

1.感情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A出示课文:

“岸边杨柳依依-------流向天际”。

B有感情地练读。

C出示图片,指名配乐感情诵读,想象当时情景。

D点击“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读后演示长江流水图。

E自由交流“由这一江春水你联想到什么?

2.感情诵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A出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诵读体会古诗人的浓情厚谊。

B是什么将两位诗人的心紧紧地联在一起?

分角色朗读诗人的对话。

C出示《赠孟浩然》,体会两位大诗人间的友谊。

(这是整个教学的关键所在,诗文相融,体情悟道,并插入相关古诗帮助理解,使教学的内涵得以深化开拓,教学的容量得以合理的扩充,尽展我国古诗文的神奇魅力。

六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想象诗人间分别时的情景。

2.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回归本体,落实目标。

七扩展阅读。

1.推荐出示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

2.学生自由诵读。

3.自由谈谈一般送别诗的特点。

4.鼓励学生课外开展诵读活动。

(拓展诵读,举一反三,促类旁通,由课堂有限的文本资源和时空开拓到课外的无限自由中去,任人翱翔,有效地推进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

).

《九寨沟》

教学目标:

1.诵读文章,抓住文眼“灵洁”,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体会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学习文章的铺排、渲染的写作手法。

3.诵读文章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之美,培养爱护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良好的品德。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唤醒学生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难点:

如何领悟散文优美的意境,品味散文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兴趣

二、介绍地理位置

提供九寨沟在中国的地理图,进一步让学生口述其地理位置。

三、图片欣赏

通过图文视音效果,将学生从视角饱览,情感的释放,带入到九寨沟优美的意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观教学效果。

四、朗读

1.师配乐诵读课文

2.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品味散文的语言。

3.全班朗读,总结朗读方法。

4.结合第二自然段说说世人为何称它为九寨沟?

5.请根据课文概括九寨沟水的特点。

五、归纳课文主旨

保护自然、敬畏自然

《凉州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

黄河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

从古到今,歌咏黄河的诗歌很多,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到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

(出示古诗《凉州词》,课件自主朗诵。

二、初读古诗。

师:

这首诗的作者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王之涣。

你还能背诵王之涣的哪些古诗?

师:

王之涣留下来的诗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一曲《登鹳雀楼》,一首《凉州词》,已足以使王之涣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

谁愿意为大家朗读这首千古绝唱?

三、感悟诗意

(一)整体感知。

师: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

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

请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1.播放黄河课件。

2.谁能读出黄河汹涌咆哮,奔腾万里的气势来?

(指多个学生读)

3.释“仞”:

仞是什么意思?

谁来念一下材料中的内容。

4.回读诗句:

那奔腾的河水似乎从天际云空直泻而下,气势雄伟,意境开阔。

在苍茫辽阔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岭之中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

请同学们再读诗句。

(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你较难理解?

2.怨杨柳,即埋怨。

埋怨杨柳什么?

(不发芽)

3.为什么没有必要埋怨杨柳不发芽呢?

(“春风不度玉门关”!

春风不到,这里就没有春天,杨柳自然不会发芽。

4.为什么战士们如此盼望杨柳发芽,春天的到来呢?

(是久处荒凉,盼望充满生机的春天;二是杨柳发芽了,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回家的希望又增加了。

5.过渡:

回家真的有希望吗?

出示征戍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师: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懂吗?

可见,战士们不仅仅只是埋怨杨柳不发芽,他们还埋怨什么呢?

①埋怨朝廷。

读出这种埋怨的情感来――

②谴责和憎恨。

③埋怨朝廷有用吗?

没用。

所以战士们只能无可奈何地埋怨杨柳,读――

师:

所以战士们埋怨杨柳是怎样一种情感?

无可奈何!

因此,“春风”的另一种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心。

(四)整体读古诗。

师:

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无穷的痛苦。

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四、结课升华――拓展延伸。

1.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

战争带给人们多少苦难啊!

让我们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让天下所有的家庭拥有幸福的生活!

2.谈起黄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来为人们称颂和赞美。

古人描写黄河的诗词名句也有很多,请同学们搜集、整理、交流

《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目标:

1.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背诵古诗。

2.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定向导入。

1.(播放古筝曲)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曲子,想象你仿佛看到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学生交流)

2.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

这节课我们就一块来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小组练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正音。

(重点指导:

潋滟、空潆)

3.再读古诗,进一步读通顺。

指名交流,教师小结学习方法。

三、再读古诗,以读促思。

1.学生自学。

2.小组互学,说说自己从古诗中知道了什么?

(生交流,师小结)

四、品读古诗,以读悟情。

1.刚才我们了解了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指名学生说,教师小结。

3.四人小组中读古诗。

(1)(挂图出示“潋滟”“空潆”的景象),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在比较中读出“好”和“奇”来,感受不同景象的美。

(2)空濛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看到这样的美景,想说些什么?

(生交流并朗读诗句)

(3)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殊的爱恋之情。

配乐,多种形式吟诵诗句,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4)齐读全诗。

五、背诵古诗,升华情感。

1、学生自背。

2、全班交流,多种形式背诵。

《清平乐村居》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读懂课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祥和而宁静的意境,感受农家生活的快乐、惬意、悠闲、和谐。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词”。

1.背诵学生熟悉的古诗。

2.揭示板书课题。

(1)师:

诗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板书课题:

清平乐村居

(2)和刚才背诵的古诗相比较,你发现课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介绍词牌及题目)

二、初读课文,初步体会词的音韵。

1.看到“村居”这个题目,哪些农村的图景浮现在你的眼前?

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又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

让我们共同走近“村居”。

2.提出初读要求:

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尝试按照以往读诗的经验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指导学生初步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

三、二读课文,初步感知“村居”画面。

1.过渡、引导:

人们常说: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其实词也是一样,“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请同学们轻轻地反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透过这首词短短的46个字,你会读出一幅幅鲜活生动的图画。

咱们走进“村居”——

2.学生读课文,教师行间观察了解学生读书所得。

四、三读课文,体味“村居”意境,体会农家生活的美好。

1.师:

刚才我们是远远地看,看到了很朴素、很简单、很清新的农家生活画面,其实没幅画里面浓缩着更多丰富的内容,让我们再次走进“村居”画卷,细细地读,用心的品,你会体会到更多的情趣,获得更多的理解。

2.学生再次读课文,教师个别指导学生。

3.交流并指导朗读,读出词的韵味和情感。

总结:

是啊!

“沉醉不知归路”,看到眼前的一切,普通的村居生活,平凡的一户农家,辛弃疾却满腔感慨,挥笔写下这首词,传唱至今。

 

《赠刘景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结合注释及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托物言志,劝慰朋友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同样是人生大有作为的时候,当努力不懈的积极乐观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

课件、描写荷花和菊花的语言、古诗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古诗诵读:

赠刘景文(板书)

1解题:

“赠”是什么意思?

(赠送)一般大家在什么时候或什么情况下用这个字?

这里宋代著名诗人苏轼赠的——[一首诗]给谁呢?

——[朋友刘景文]。

2简介苏轼。

你们知道苏轼是什么人吗?

(出示课件: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在诗,词,散文和书法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

二、初读古诗

1.师:

带着这些问题读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请同学们先自己读这首古诗,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读通顺。

2.学生自读,指名读,齐读。

学生间随机正音、点评。

3.读了这首诗,你从诗句中看到了些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4.说到“荷花、菊花”同学们脑海中出现的是什么?

〈可以是画面、词句、诗文〉

三、感受诗意。

过渡:

在苏轼笔下、刘景文眼中的荷花和菊花又是怎样的呢?

1.学生读诗,回答。

抓住:

荷尽:

荷花枯萎。

菊残:

菊花凋谢。

(出示课件:

秋末冬初的荷菊画面)

过渡:

此时已是秋末初冬的时节,荷花已经不在有夏天那像雨伞般铺展开的荷叶,更没有婀娜多姿的花朵,菊花虽说是在秋季开放,而秋末初冬的时候也已凋零,只剩下枝条傲然挺立着了。

2.为什么苏轼要写这些给朋友呢?

简介刘景文生平:

3.此时,五十八岁的刘景文看到这残荷、败菊回想到什么?

会对自己的朋友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4.苏轼对他说了些什么呢?

读后两排诗句,说说诗句的意思。

5.苏轼为什么要对刘景文说这样的一段话?

四、诵读古诗

1.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

2.指名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总结。

《三字经》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读出节奏感。

2.了解孟母三迁、五子登科两个故事。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你们的爸爸妈妈疼爱你吗?

他们希望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2)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所以我们要听父母的话。

古代的家长是怎样教育孩子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字经》第1课《人之初》。

二、初步诵读和感知

1.要求学生翻开课本,自己试读课文,要求把复杂的拼音、不懂的字词标识出来。

到学生中间检查学生标记生字的情况。

2.教师范读,或利用音频示范正确的读音,让学生跟读。

学生跟读至少2遍。

要求学生特别注意自己不同的字词。

三、诵读感悟

1.点名一两个孩子试读一下课文。

让其他孩子注意他读得对不对,指出读错的音。

提醒孩子要注意自己读不好的音。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要求他们校正自己读音。

3.布置学生自由读,要大声阅读课文,把文句读通顺。

4.分组分角色朗读,一半读上句,一半读下句。

读2遍之后,交替读。

要求达到读得快、读得准。

5.教师再一次范读,读出感情色彩。

《子不学》

一、教材解读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1.经典研读

(1)整体把握

(2)字句梳理

①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子”,指小孩子。

“不学”,即不肯读书。

“非所宜”,不应如此。

“幼”,年少之时。

“老”,年老之时。

“何为”,是反问句,可以解释为“有什么作为呢?

”或“有什么用处呢?

②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琢”,雕刻玉石。

“器”,指器物。

“义”,做人的道理。

“玉不琢不成器”,出于《礼记·学记》。

“君子比德于玉”,美玉比喻君子所应该拥有的品德。

制玉必须经过切、磋、琢、磨的过程。

学习像制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的过程。

③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方”,表示时间,相当于“在”、“当”。

“少时”,小时候。

“亲”,亲近。

“师友”,良师益友。

“礼仪”,礼节、仪式。

孩子小的时候,应该特别注重学习礼貌,懂规矩。

如果懂得礼节,一言一行合乎节度,就是一个彬彬君子的样子。

④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香”,黄香,东汉湖北安陆人。

“九”,九岁。

“执”,坚持始终,身体力行。

这是一个讲孝顺的故事。

黄香是一个确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曾经担任过尚书令。

皇帝赞叹:

“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⑤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融”,指孔融,东汉鲁国人。

“弟”,即悌,在这里当动词解,意思是弟弟敬爱哥哥,名词当动词用。

“长”,兄长。

“知”,明白。

“宜先知”,应该早早就知道。

孔融让梨的故事能够传诵千百年,关键就在于“谦让”二字。

兄弟之间,要“兄友弟恭”,而孔融表现的就是弟恭。

(3)全文翻译

小孩子不努力学习,是不应该的。

如果小时候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哪能有所作为。

玉石不经过打磨雕琢,就不会成为精美的玉器。

人不努力学习,就不会懂得做人的道理。

为人子弟,正当年少的时候,应该亲近良师益友,学习为人处世的礼仪。

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在冬天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

尊敬兄长,是从小就应该明白的道理。

二、诵读感悟

1.点名一两个孩子试读一下课文。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布置学生自由读,要大声阅读课文,把文句读通顺。

4.分组分角色朗读,一半读上句,一半读下句。

读2遍之后,交替读。

要求达到读得快、读得准。

5.教师再一次范读,读出感情色彩。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

谁来背一背?

(生背诵《赠汪伦》)

  2.师:

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

   3.师:

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

(20送元二使安西)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1)师:

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

送别元二:

王维的好朋友使:

出使安西:

安西都护府

 

(2)齐读课题。

 (3)师:

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

(孟浩然)

 (4)师:

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

 (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通音乐,工书画。

唐代著名诗人。

 (5)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2.多诵读,悟诗情

   

(1)复习诵读方法。

   师:

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

   师:

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

(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

(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

  (3)汇报:

哪个小组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

三、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