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26983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神分裂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精神分裂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精神分裂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精神分裂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精神分裂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神分裂症.docx

《精神分裂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神分裂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神分裂症.docx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

 

 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病是复杂的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但主要与下列因素有较密切关系:

1.遗传因素:

家系研究表明,本病患者近亲中的患病率要比一般人群高数倍(上海调查为6.2倍),且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提示遗传因素在本病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有遗传倾向的人,易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发病。

2.环境因素:

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因素中,环境因素亦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文化背景、家庭环境及社会背景可能与发病有关联,国内外的研究资料显示,社会贫困阶层人群本病患病率较高,可能与这一人群易受到心理社会应激影响,精神压力较大有关,但贫困究竟是疾病的诱因还是后果尚有争议。

3.生物学因素 内外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如感染、中毒、脑部创伤、内分泌改变等,可能促使潜在的致病因素转变为显著的疾病症状,导致发病。

神经发育因素,如分娩时产伤、母孕期病毒感染、父母药物依赖,也可能与精神分裂症发病有关。

4.神经生化病理改变 中枢多巴胺(DA)活动过度假说,并受到酚噻嗪抗精神病药物(有阻断中枢DA受体的功能)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的支持。

其他还有自体中毒假说、脑神经递质紊乱假说等。

一般认为以慢性、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内DA功能减退较明显。

5.脑形态学改变 CT和MRI的应用及研究,发现许多病人有脑结构改变,主要表现为轻度的脑萎缩现象,脑室扩大等。

脑血流学研究亦提示不少患者额叶供血不足等,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二、临床表现

精神分裂症大多隐匿起病,症状表现复杂多样,病程逐渐进展,呈慢性化倾向。

其主要临床特点为“分裂现象”,即精神活动与周围环境不协调,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之间不协调。

其中最基本的症状是思维障碍。

早期通常表现为生活懒散、工作或学习的效率下降、敏感多疑、不愿接触别人、行为日益怪异等。

急性发病患者多表现为突然出现知、情、意紊乱,如兴奋伤人毁物或行为反常等。

女性病人常在月经来潮前后出现急性发作或病情加重。

(一)早期阶段 多见于病变初期,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尚未充分暴露,患者可有类似神经症的表现,如敏感多疑、睡眠障碍、焦虑紧张等,也可表现为性格改变,对工作、社交、个人卫生失去兴趣。

与亲人疏远,对人冷淡,生活懒散,行为怪异,窥镜自怜,模样奇特古怪,喜紧闭门窗,独自在房内喃喃自语或呆笑等,易被误认为是性格问题或思想问题而导致误诊,或由于家属担心病人确诊后带来的多方面严重影响(如可能终生受歧视、可能葬送学习及工作前程等),因而顾虑重重,未能及时就诊。

(二)充分发展阶段 随着病情进展,患者的精神症状充分显现,虽然精神分裂症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有很大差异。

但其主要特点是具有特征性的思维和知觉障碍、情感、行为不协调和脱离现实环境。

常见的症状主要有:

1、思维障碍

联想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是本病患者基本症状之一。

患者可表现为联想散漫,患者表现为思维破裂(言语支离破碎,语句之间缺乏内在意思上的联系),病理象征性思维等。

精神分裂病患者妄想多为原发性妄想(指突然发生的、完全不能用病人当时的处境和心里背景来解释),一旦出现患者深信不疑、妄想的内容十分荒谬、内容分散、对象太多不固定。

妄想中又以被害妄想、关系妄想为最常见。

2、情感障碍 主要表现为情感淡漠情感反应与环境不协调,同时也与思维活动不协调等,是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特征之一。

3、意志行为障碍 意志行为障碍中最常见的是意志减退。

精神分裂症较为特殊的行为障碍是行为的“内向性”,表现为病人完全沉湎于自己的病态体验中,孤芳独赏,甚至废寝忘食,别人难以了解。

病人对社交、工作和学习毫无兴趣,主动性差、生活懒散、旷课旷工或行为怪异等,部分病人行为逐渐退缩。

有的病人可出现兴奋伤人毁物或刻板动作、木僵、蜡样屈曲、自伤自杀等。

行为障碍通常是妄想、幻觉、情感障碍等的后果。

4、感知障碍 精神分裂症常呈现幻觉,其中又以幻听最常见,主要为言语性幻听。

“声音”来源广泛,且常常是只言片句,但患者常无条件地受“声音”支配,出现行为障碍。

5、自知力障碍 自知力往往缺损。

患者不承认自己的疾病,不承认自己思维、情感、意志行为上的改变或异常,相反地归咎于他人。

拒绝就诊,拒绝接受治疗。

6、人格改变 部分病人有分裂样性格,表现为淡漠、孤僻、退缩、不愿与人交往或好幻想,易钻牛角尖等。

7、其他障碍 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无意识障碍、无智能障碍。

部分病人可有语言及记忆力障碍,随着病情发展,不少患者适应社会、学习、工作能力逐渐下降。

3、慢性衰退阶段

随着病程进展,部分患者逐渐表现为衰退状态。

此时阳性症状或阴症状同时存在。

一般而言,精神分裂症发作次数愈多,精神衰退状态就愈明显。

慢性衰退阶段病人常见的临床表现有:

①意志缺乏,丧失生活的动力,若不予督促鼓励,则终日无所事事、呆坐或闲逛;②思维迟钝、交往困难、言谈内容贫乏;③情感淡漠、终日表情呆板、语音单调、兴趣缺乏;④社交退缩、回避社交活动、闭门不出、独居斗室;⑤行为缓慢、丧失应有的礼仪、行为怪异、社交时使人难堪。

部分病人可有暴力冲动、伤人毁物表现。

三、临床类型

一般按临床症状群、起病、疗效及预后情况等分型:

(一)单纯型 多发生于青少年期,起病隐匿缓慢、持续进展,以阴性症状为主。

早期可出现类似神经衰弱症状,如失眠、工作及学习效率下降等。

临床症状主要是日益加重的孤僻、生活懒散、情感淡漠、精神活动日益贫乏和社会功能下降。

一般无明显幻觉、妄想。

本病患者早期易误诊,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往往经过数年病情日益明朗,加重时才被发现,治疗效果和预后差。

(二)青春型 多见于青春期,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主要表现为思维散漫、情感改变如喜怒无常,情感幼稚。

伴有片断妄想和幻觉,行为紊乱明显,兴奋冲动,症状常变化难测,不少病人行为紊乱带有明显的性色彩。

病变发展较快,预后一般不佳。

(三)紧张型 多在青壮年起病,常急性发病,病程多呈发作性。

主要症状为交替出现的紧张性抑制和紧张性兴奋。

紧张性抑制者出现行为缓慢,少语懒动,重者出现不食不眠、不动不语,对环境变化毫无反应,蜡样屈曲等“木僵状态”。

紧张性兴奋者常突然出现冲动行为、伤人毁物,历时较短暂。

一般近期疗效较好。

(四)偏执型(妄想型) 最常见。

发病年龄多在30岁前后,起病多缓慢、病程较长,主要表现为妄想、幻觉。

由于精神症状的隐秘性,早期患者不易被发现。

病初敏感多疑,逐渐发展为妄想、幻觉,有时可伴有人格解体等。

一般急性起病者预后较好。

(五)其它类型 除上述传统四个类型外,不能归入各型或难以分型者称未分型等。

在急性阶段,临床症状以幻觉、妄想等为主者,可称为“阳性症状”;而慢性阶段,临床主要症状是情感淡漠、思维贫乏、行为退缩、缺乏动力等等,称为“阴性症状”。

四、病程和预后

精神分裂症的预后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家族史阳性,病前有分裂样性格,缓慢起病者预后较差。

2、发病年龄越早,未及时得到合理治疗者预后较差。

3、得到社会及家庭支持、监护条件良好者预后较好,反之较差。

一般而言,经早期诊断,及时合理的治疗,多数患者的病情可获临床治愈或不同程度的缓解。

五、诊断要点:

省略

六、治疗要点

治疗原则:

1.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2. 急性阶段应及时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或其他治疗手段(如电休克)控制精神病症状。

3. 对慢性阶段或恢复期的病人,在药物巩固疗效的同时,辅以心理治疗、社会心理康复治疗。

4. 对具有妄想、幻觉或兴奋冲动、自杀自伤行为病人,应采用积极积极治疗措施,加强护理,做好安全防范,防止发生意外。

(一)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抗精神病药又称神经阻滞剂,可有效地控制精神分裂症急、慢性精神症状。

最常用的有以氯丙嗪(冬眠灵)为代表的酚噻嗪类药物,氯丙嗪有效剂量高,镇静作用强、有明显的抗兴奋、抗幻觉妄想的作用,锥外系副作用较轻。

1、急性期治疗 首次发病或复发的急性期患者的治疗,应力求系统和充分,以获得较完全的临床缓解(症状消失、自知力恢复),一般疗程为2~3个月。

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有:

(1)氯丙嗪:

有明显的镇静、控制兴奋及抗幻觉妄想作用,适用于有精神运动兴奋和幻觉妄想的急性期患者。

对住院治疗的患者,日剂量一般为300mg~400mg,分2~3次服用。

60岁以上的老人日剂量应酌减。

常见不良反应为锥体外系症状、体位性低血压、肝肾功能损害等。

严重心、肝疾病患者慎用,少数病人可出现变态反应、猝死、胃扩张、药源性抑郁等药物毒副作用。

?

 不良反应:

1、常见口干、上腹不适、食欲缺乏、乏力及嗜睡。

2、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心悸或心电图改变。

3、可出现锥体外系反应,如震颤、僵直、流涎、运动迟缓、静坐不能、急性肌张力障碍。

4、长期大量服药可引起迟发性运动障碍。

5、可引起血浆中泌乳素浓度增加,可能有关的症状为溢乳、男子女性化乳房、月经失调、闭经。

6、可引起中毒性肝损害或阻塞性黄疸。

7、少见骨髓抑制。

8、偶可引起癫痫、过敏性皮疹或剥脱性皮炎及恶性综合征。

注意事项:

1、患有心血管疾病(如心衰、心肌梗死、传导异常)慎用。

2、出现迟发性运动障碍,应停用所有的抗精神病药。

3、出现过敏性皮疹及恶性综合征应立即停药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4、用药后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应卧床,血压过低可静脉滴注去甲肾上腺素,禁用肾上腺素。

(2)奋乃静:

抗幻觉妄想作用同氯丙嗪,而镇静作用较氯丙嗪弱。

但引起锥体外系反应较氯丙嗪轻,适用于伴发躯体疾病及老年患者。

成人治疗量每日20mg~60mg。

?

 不良反应:

1主要有锥体外系反应,如:

震颤、僵直、流涎、运动迟缓、静坐不能、急性肌张力障碍等。

长期大量服药可引起迟发性运动障碍。

2可引起血浆中泌乳素浓度增加,可能有关的症状为:

溢乳、男子女性化乳房、月经失调、闭经。

可出现口干、视物模糊、乏力、...1主要有锥体外系反应,如:

震颤、僵直、流涎、运动迟缓、静坐不能、急性肌张力障碍等。

长期大量服药可引起迟发性运动障碍。

2可引起血浆中泌乳素浓度增加,可能有关的症状为:

溢乳、男子女性化乳房、月经失调、闭经。

可出现口干、视物模糊、乏力、头晕、心动过速、便秘、出汗等。

3少见的不良反应有体位性低血压,粒细胞减少症与中毒性肝损害。

偶见过敏性皮疹及恶性综合征。

注意事项:

1患有心血管疾病(如心衰、心肌梗死、传导异常)应慎用。

2出现迟发性运动障碍,应停用所有的抗精神病药。

3出现过敏性皮疹及恶性综合征应立即停药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4肝、肾功能不全者应减量。

5癫痫患者应慎用。

6应定期检查肝功能与白细胞计数...1患有心血管疾病(如心衰、心肌梗死、传导异常)应慎用。

2出现迟发性运动障碍,应停用所有的抗精神病药。

3出现过敏性皮疹及恶性综合征应立即停药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4肝、肾功能不全者应减量。

5癫痫患者应慎用。

6应定期检查肝功能与白细胞计数。

7用药期间不宜驾驶车辆、操作机械或高空作业。

(3)氟哌啶醇(氟哌丁苯):

有明显的抗幻觉妄想作用,能快速控制精神运动性兴奋。

可有效地控制患者的急性幻觉妄想和精神运动性兴奋。

口服日剂量为12mg~20mg。

本药有较明显的锥体外系副作用,长期大剂量使用可引起心律失常,一般禁用于心功能不全患者。

?

 不良反应:

1、锥体外系反应较重且常见,急性肌张力障碍在儿童和青少年更易发生,出现明显的扭转痉挛,吞咽困难,静坐不能及类帕金森病。

2、长期大量使用可出现迟发性运动障碍。

3、可出现口干、视物模糊、乏力、便秘、出汗等。

4、可引起血浆中泌乳素浓度增加,可能有关的症状为:

溢乳、男子女性化乳房、月经失调、闭经。

5、少数病人可能引起抑郁反应。

6、偶见过敏性皮疹、粒细胞减少及恶性综合征。

注意事项:

下列情况时慎用:

心脏病尤其是心绞痛、药物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抑制、癫痫、肝功能损害、青光眼、甲亢或毒性甲状腺肿、肺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尿潴留。

应定期检查肝功能与白细胞计数。

用药期间不宜驾驶车辆、操作机械或高空作业。

(4)三氟拉嗪:

有明显的抗幻觉妄想作用,无镇静作用,而有一定的兴奋、激活作用,故对行为被动、退缩、情感淡漠等阴性症状有一定疗效。

适用于精神分裂症偏执型、单纯型和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

成人日剂量20mg~30mg,分2次口服。

?

 不良反应:

锥体外系反应较氯丙嗪明显,最常见为帕金森病,减少剂量或加服安坦或东莨菪碱后可使症状减轻或消失。

此外可出现心动过速、失眠、烦躁,服安眠剂后可改善。

偶可出现皮疹、肝功能损害、血象改变等,较氯丙嗪少见。

注意事项:

肝病患者、冠心病患者、有惊厥史者不宜使用,年老体弱者用量酌减。

(5)舒必利:

该药有兴奋、激活作用,对木僵、缄默等精神运动抑制症状有明显疗效。

适用于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每日治疗量600mg~1200mg,分2~3次服用。

?

 不良反应:

1、常见有失眠,早醒,头痛,烦躁,乏力,食欲不振等。

可出现口干,视物模糊,心动过速,排尿困难与便秘等抗胆碱能不良反应。

2、剂量大于一日600mg(6片)时可出现锥体外系反应,如震颤,僵直,流涎,运动迟缓,静坐不能,急性肌张力障碍。

3、较多引起血浆中泌乳素浓度增加,可能有关的症状为:

溢乳,男子女性化乳房,月经失调,闭经,体重增加。

4、可出现心电图异常和肝功能损害。

5、少数患者可发生兴奋,激动,睡眠障碍或血压升高。

6、长期大量服药可引起迟发性运动障碍。

注意事项:

1、患有心血管疾病(如:

心率失常、心肌梗死、传导异常)应慎用。

2、出现迟发性运动障碍,应停用所有的抗精神病药。

3、出现过敏性皮疹及恶性症状群应立即停药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6)氯氮平:

为新型抗精神病药。

其镇静作用强于氯丙嗪,能有效控制幻觉妄想和急性兴奋症状,对阴性症状也有一定疗效。

该药锥体外系副作用小,但可引起流涎、体位性低血压,心电图及脑电图改变等。

部分病人可出现白细胞减小或粒细胞缺乏,一般不宜作首选药。

有效日剂量200mg~600mg,应定期监测血常规,一旦发现粒细胞下降,需立即停药,并积极处理。

?

 不良反应:

1、镇静作用强和抗胆碱能不良反应较多,常见有头晕,无力,嗜睡,多汗,流涎,恶心,呕吐,口干,便秘,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速。

2、常见食欲增加和体重增加。

3、可引起心电图异常改变。

可引起脑电图改变或癫痫发作。

4、也可引起血糖增高。

5、严重不良反应为粒细胞缺乏症及继发性感染。

注意事项:

1、出现过敏性皮疹及恶性综合征应立即停药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2、中枢神经抑制状态者慎用。

尿潴留患者慎用。

3、治疗头3个月内应坚持每1~2周检查白细胞计数及分类,以后定期检查。

4、定期检查肝功能与心电图。

(7)利培酮(维思通):

是苯丙异恶唑的衍生物。

能改善本病患者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情绪障碍。

老人及心血管疾病、肝肾损伤的患者需谨慎使用。

日剂量口服4mg~6mg,分次服用。

?

 不良反应:

 .与服用利培酮片有关的常见不良反应是失眠焦虑激越头痛口干  .较少见的不良反应有 嗜睡疲劳注意力下降便秘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痛视物模糊阴茎异常勃起勃起困难射精无力性淡漠尿失禁鼻炎皮疹以及其他过敏反应  .可能引起锥体外系症状 如肌紧张震颤僵直流涎运动迟缓静坐不能和急性张力障碍通过降低剂量或给予抗帕金森氏综合征的药物可消除  .偶尔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反射性)心动过速或高血压的症状  .会出现体重增加水肿和肝酶水平升高的现象  .在国外临床研究中报道了利培酮片治疗具有痴呆相关精神症状的老年患者(平均年龄 岁)的脑血管不良事件如中风短暂性脑缺血的发作包括死亡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安慰剂  .具有痴呆相关精神症状的老年患者在使用利培酮片时可能出现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增大需注意  .偶尔会由于病人烦渴或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SIADH)引发水中毒  .会引起血浆中催乳素浓度的增加其相关症状为溢乳男子女性型乳房月经失调闭经   .偶见迟发性运动障碍恶性综合征体温失调以及癫痫发作   .有轻度中性粒细胞和/或血小板计数下降的个例报道 

(8)长效制剂:

用于进行维持治疗、预防病情复发。

五氟利多 治疗剂量每周20mg~80mg,每周一次或3天一次服用。

氟奋乃静癸酸酯(氟癸酯,FD),治疗剂量为25mg~50mg,每2~3周肌注一次;哌普嗪棕榈酸酯(安棕酯),每2~4周肌注50mg~100mg。

急性期治疗的有效剂量需因人而异,儿童及老年患者剂量宜偏小。

一般应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加量,由于个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及耐受性不同,一般于10天至2周内加至治疗剂量,急性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在疗程的4~6周内明显缓解,如精神症状改善不明显,则判定该药物无效而换用或联用其他药物治疗。

2、慢性期的维持治疗 急性期精神症状得到控制后,应继续使用治疗量至少连续4周以巩固疗效,促使病情进一步改善,此为继续治疗或巩固治疗。

维持治疗的时间,一般认为第一次发作(初发)后,用药物维持治疗2年。

如患者为第二次发病(即第一次复发),维持治疗的时间应不少于3年。

如患者为第二次复发,则不宜轻易停药。

维持治疗的药物剂量,应是最低的有效剂量。

一般经治疗3~6个月后,可逐渐减量,减药不宜过快以维持病情稳定。

通常为急性期治疗量的1/4或1/5。

3、合并治疗 为避免药物副作用的发生,应尽可能使用一种抗精神病药物。

有时为提高疗效而合并使用不同类别的药物,宜以一种为主。

如患者抑制症状明显时,应停用氯丙嗪,以免导致药源性抑郁。

(二)电休克治疗及其他治疗

精神分裂症青春型、紧张型或伴明显抑郁症状的患者,经多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宜选择电休克治疗,但需严格掌握禁忌症,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需要强调的是,禁止用电休克疗法作为威肋恐吓病人或打击报复患者的手段。

电休克治疗一般疗程为6~12次。

(详见第七章第二节)

(三)环境、心理治疗和社会心理康复

环境、心理治疗和社会心理康复对稳定病情、减少复发、促进患者回归社会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急性期患者经系统、充分的药物治疗、病情明显好转时,应及时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提高患者的自知力,解除其思想顾虑,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和正确认识和对待家庭及工作环境中各种心理应激,加强患者与医护人员、社会和家庭的联系。

开展社区康复治疗,在社区设立康复机构,如工疗站、工疗车间等,对慢性患者进行康复、日常生活能力、职业劳动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训练,以提高患者回归社会后的社会适应能力。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

护理评估的原则:

1、注意掌握好资料的来源,准确的评估来源于对症状学的熟练掌握。

对明显精神活动紊乱的病人不能配合时,宜采用其亲属、朋友等提供的资料,并在护理过程中予以证实。

2、客观资料内容主要为病人的精神活动。

3、护理评估的重点包括躯体功能(如生命体征、饮食、排泄等)、心理功能(精神症状)和社会功能(人际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现实检验能力等)的评估,必要时可借助评估量表来测定。

(一)护理评估的内容

1、病人的一般情况

①年龄,性别,住址,文化职业背景等一般情况;

②病人家庭情况;

③生活方式及受教育程度,个人爱好。

2、病人近期状况

①住院原因,最近有无经历创伤性事件或其他诱因,发病时间及病情特点,即往有无类似经历及就诊情况;

②人际关系变化,病人处理压力的方式;

③近期工作、生活、学习状况、病人的观念等;

④性格有无改变,是否有家族史等;

⑤其他,如对性的态度,是否滥用麻醉品等。

3、躯体状况评估

意识状态、外貌、自我照顾的情形、生命体征、全身营养情况、睡眠状况、饮食状况、排泄状况等,是否有躯体疾病,有无生活懒散、疲倦感等。

4、精神状况评估

①思维状态评估,有无思维障碍及类型、特点。

②情绪状态评估 有无抑郁、焦虑、兴奋、易激惹及程度;

③对疾病认识的评估 有无自知力;

④妄想内容是否离奇、抽象、脱离现实。

5、社会家庭资料评估 家庭成员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家庭环境气氛、患者在家中的地位、经济状况。

工作环境、社会支持系统对病人恢复的影响,患者能否坚持正常工作,与同事能否正常相处。

是否有条件让病人治疗、休养。

二、主要护理诊断

1、有暴力行为的危险 自伤或伤人、毁物。

与幻觉、妄想精神运动性兴奋、自知力缺乏等有关。

2、思维感知改变 幻觉、妄想,与感知障碍、思维障碍有关。

3、躯体移动障碍 木僵,与意志行为障碍有关。

4、不合作 有逃跑行为的危险,与自知力丧失,不安心住院等有关。

5、社交孤立 不能与人正常交往,与精神状态异常有关。

6、自我形象紊乱,与感知综合障碍、幻觉妄想、抑郁有关。

7、个人应对无效,与应对能力、应对动力下降或缺乏,社会歧视等而感到难以应对。

三、护理措施

精神分裂症患者占精神科住院患者的半数以上,且常常由于精神症状影响或严重精神刺激而出现危机状态,如伤人毁物、自杀自伤、出走、藏药、噎食、木僵等,对患者自身及他人和环境具有威胁性和不可预测性,这就要求精神科护士充分掌握患者的病情特点,针对各种危机状态制订出危机干预预案。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以爱心、细心、耐心对待病人,减少患者的不良刺激,随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采用针对症状的护理。

在做好一般性护理的基础上,需重视护理工作中的“五防”,即防伤人毁物、防自伤自杀、防藏药、防出走、防退缩(精神衰退)。

由于版面限制,同时考虑到便于学习和讲解,就主要的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简述如下:

(一)有暴力行为的危险 自杀、伤人,与幻觉妄想有关。

1、护理目标

①对周围反感、敌意减轻或消失,无自杀及伤人毁物事件发生;

②能进行正常的语言沟通。

2、护理措施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围绕“四防”即防伤人毁物、防自杀、防藏药、防外走开展工作,必须加强监护,以防意外。

(1)护理人员应高度重视安全护理,对重症患者应心中有数,重点防范。

护理人员对病人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掌握病情动态变化,尤以夜间、凌晨等时间以及医护人员交接班时段等较容易发生意外,护士应提高警惕,密切观察。

(2)严格执行工作常规,做好安全检查工作,防止留存或获得用于自杀、伤人的物品。

(3)要特别注意对病人的态度。

护理过程中,护士要细心、耐心、和蔼、同情、尊重病人、不使用刺激性语言,避免激惹病人。

(4)重视病房设施安全工作,勤查勤修,各门户随时上锁。

(5)重症病人(兴奋躁动、伤人毁物、自杀自伤、木僵、拒食、出走以及伴有严重躯体疾患者)应安置在重症监护室内、实行24小时专人护理,密切注视。

(6)对有冲动行为者、自杀自伤者予以相应紧急处理,必要时予以约束,谨防意外。

有自杀危险的病人禁止住单间,应安置在重病室、专人护理。

(7)对持续躁动的病人,要注意保证病人的营养及摄入液体量,摄入液体不应少于2500ml/日,并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8)密切配合治疗,观察病人的病情动态变化和用药后的反应,检查和治疗时应防止损坏器械和用品,如防止病人咬碎体温表等。

3、评价 通过护理,病人对周围人员及环境的反感或敌意减轻、能进行正常的语言沟通,伤人动机消失,生活逐渐有规律。

(二)思维、感知改变 幻觉、妄想,与思维障碍、感知觉障碍有关。

1、护理目标

(1)通过护理,取得病人信任,病人能接受治疗、配合护理。

(2)最大限度减轻幻觉、妄想症状。

2、护理措施 幻觉和妄想可同时出现,也可单独出现,常可支配病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护理时要根据妄想、幻觉的内容特点和疾病的不同阶段进行护理。

(1)对有妄想病人,应仔细观察了解病人妄想的内容、特点。

护理人员应关心病人的生活,取得病人的信任。

在症状活跃期,不可贸然触及病人的妄想内容,若病人叙述妄想内容时,要耐心倾听,接纳患者,掌握患者妄想的内容,在病情好转时及时进行治疗性沟通,帮助病人逐渐恢复自知力。

(2)对有幻觉的病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