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古诗学习资料群文阅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24538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1.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怀古诗学习资料群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怀古诗学习资料群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怀古诗学习资料群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怀古诗学习资料群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怀古诗学习资料群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怀古诗学习资料群文阅读.docx

《怀古诗学习资料群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怀古诗学习资料群文阅读.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怀古诗学习资料群文阅读.docx

怀古诗学习资料群文阅读

怀古诗探究性学习拓展材料

怀古诗代表作品赏析

桂枝香

金陵怀古1

王安石

登临送目2,正故国晚秋3,天气初肃4。

千里澄江似练5,翠峰如簇6。

征帆去棹残阳里7,背西风、酒旗斜矗8。

彩舟云淡9,星河鹭起10,画图难足11。

念往昔、繁华竞逐12。

叹门外楼头13,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14,漫嗟荣辱15。

六朝旧事随流水16,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释

1.金陵:

地名,今江苏南京,是南朝六朝的都城。

2.登临:

登山临水,也指游览。

送目:

极目远望。

3.故国:

故都。

4.肃:

严肃,肃杀,这里指秋季天气清冷高爽。

5.“千里”句:

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澄江:

清澈的江水。

练:

白色的绸子。

6.簇:

同“镞”,箭头,形容山峰峭拔挺直。

7.征帆去棹:

往来的船只。

征:

远行。

棹:

船桨。

8.斜矗:

斜立着。

矗:

直立。

9.彩舟:

绘有彩饰的华美船只,多为游船。

10.星河:

天河,银河,这里借指秦淮河。

11.画图难足:

意即难以描画。

12.繁华竞逐:

即“竞逐繁华”,竞相追逐奢侈华靡的生活。

13.“叹门外”句:

感叹陈的灭亡。

化用杜牧《台城曲》:

“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意即韩擒虎已率领隋朝军队攻到金陵城外了,陈后主还和宠妃张丽华等在结绮阁上寻欢作乐。

门:

即朱雀门,金陵城正南门,隋军即从此攻入金陵。

楼:

即陈后主为张丽华建造的结绮阁。

14.悲恨相续:

指六朝各代延续着相继灭亡的悲剧。

15.凭高:

登高。

16.漫:

徒然。

嗟:

感慨,感叹。

荣辱:

这里指兴亡。

17.六朝:

指建都金陵的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

18.但:

只。

寒烟:

凄冷的烟云。

19.“至今”三句:

化用杜牧《夜泊秦淮》: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意。

商女:

歌女。

《后庭》遗曲:

即陈后主所作的歌曲《玉树后庭花》,其辞曰:

“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

”当时人以为是国运不久的征兆,后人也把它看作亡国之音。

评论

1.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

东坡见之,叹曰:

“此老乃野狐精也!

”(《历代诗余》卷一百十四引《古今词话》)

2.世谓少游诗似曲,子瞻曲似诗。

其然乎?

王荆公《桂枝香》词,子瞻称之“此老真野狐精也”。

诗词各一家,惟荆公备众。

作艳体虽乐府柔丽之语,亦必工致,真一代奇才。

(《<圣求词>序》)

3.词以意为主,不要蹈袭前人语意。

如东坡中秋《水调歌》、夏夜《洞仙歌》、王荆公金陵《桂枝香》、姜白石《暗香》赋梅,此数词,皆清空中有意趣,无笔力者未易到。

(陈廷焯《词源》卷下)

4.情韵有美成、耆卿所不能到。

(清张惠言《张惠言论词》)

5.梁启超云:

“李易安谓:

‘介甫文章似西汉,然以作歌词,则人必绝倒。

’但此作却颉颃清真、稼轩,未可谩诋也。

(《艺蘅馆词选》乙卷)

6.(彩舟云淡,星河鹭起)二句盖谓秦淮,承上“残阳”“酒旗”,接下“画图”“豪华”。

“彩舟”,河上之舟,与上文“征帆去棹”的江上之舟有别。

空水相辉,雪羽下上,灯火沿流,华星倒落,皆凭高眺望中秦淮河晚景,所谓“画图难足”,引起过片“念往昔豪华”。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

7.此首为金陵怀古之词,以笔力峭劲,为东坡所叹赏。

上片写金陵之景,下片抒怀古之情。

“登临送目”四字,笼照全篇。

“正故国”两句,言时令与天气。

“千里”两句,言山水之美。

“征帆”以下,皆为江天景色。

换头,历述古今盛衰之感,清空一气。

“门外楼头”句,用杜牧之“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诗意。

“六朝”句,用窦鞏诗意。

“商女”句,用杜牧之《泊秦淮》诗意。

(唐圭璋《唐宋词选释》)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仁宗庆历进士。

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

熙宁七年罢相,次年再相,九年再罢,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

卒谥文。

其散文文风峭刻,政治色彩浓厚。

诗歌瘦硬清峻,意新语奇,多有名章妙句传世,写景小诗尤为出色。

词作不多,而“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词风清新爽朗亦间有婉约之作。

有《临川先生文集》。

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王安石熙宁变法失败以后,被罢相做江宁知府时。

二十多年的仕宦生涯,使作者对宋朝君臣不思自强、上下偷安的政治局面和社会弊端有了深刻的了解,对国家的前途感到一种深深的忧虑。

因此,当他登上金陵高处,面对江山胜迹,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念奴娇

赤壁怀古1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评论

1.东坡大江东去词,其中云: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陈无己见之,言:

“不必道三国”。

东坡改云“当日”。

今印本两出,不知东坡已改矣。

(宋曾季貍《艇斋诗话》)

2.苕溪渔隐曰:

东坡“大江东去”赤壁词,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

(《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九)

3.苕溪渔隐曰:

《后山诗话》谓:

“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余谓后山之言过矣。

子瞻佳词最多,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赤壁词……皆绝去笔墨畦径间,直造古人不到处,真可使人一唱而三叹、若谓以诗为词,是大不然。

子瞻自言,平生不善唱曲,故间有不入腔处,非尽如此。

后山乃比之教坊司雷大使舞,是何每况愈下,盖其谬耳。

(《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六)

4.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

“我词何如柳七?

”对曰:

“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绝倒。

(宋俞文豹《吹剑续录》)

5.“大江东去”词,三“江”、三“人”、二“国”、二“生”、二“故”、二“如”、二“千”字,以东坡则可,他人固不可。

然语意到处,他字不可代,虽重无害也。

今人看人文字,未论其大体如何,先且指点重字。

(宋俞文豹《吹剑录》)

6.夏口之战,古今喜称道之。

东坡赤壁词,殆戏以周郎自况也。

词才百许字,而江山人物无复余蕴,宜其为乐府绝唱。

(金元好问《题闲闲书赤壁赋后》)

7.古今词多脂软纤媚取胜,独东坡此词,感慨悲壮,雄伟高卓,词中之史也。

铜将军、铁拍板唱公此词,虽优人謔语,亦是状其雄卓奇伟处。

(明杨慎《草堂诗余》)

8.语语高妙闲冷,初不以英气凌人。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卷四)

9.“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壮语也。

昔人谓铜将军、铁绰板,唱苏学士“大江东去”,十八九岁好女子唱柳屯田“杨柳外晓风残月”,为词家三昧。

然学士此词,亦自雄壮,感慨千古。

果令铜将军于大江奏之,必能使江波鼎沸。

至咏杨花《水龙吟》,又进柳妙处一尘矣。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10.此词结句: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其旷达之怀,直吞赤壁于胸中,不知区区周、曹为何物。

不如是,何以为雄视千古乎?

(明张綖《草堂诗余后集别录》)

11.滔滔莽莽,其来无端,千古而下,更有何人措手?

东坡词多不遵古法,不可为训,然正是此老神明变化处,后人不能学也。

(清陈世焜《云韶集》卷二)

12.苏东坡“大江东去”,有铜将军铁绰板至讥……此袁绹语也,后人遂奉为美谈。

然仆谓东坡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

(清彭孙遹《词藻》)

13.东坡以龙骥不羁之才,树松桧特立之操,故其词清刚隽上,囊括群英。

院吏所云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琶铁板,高唱“大江东去”。

语虽近謔,实为知音。

(清邓廷桢《双砚斋随笔》卷六)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评论

1.既而又作一《永遇乐》序北府事,……特置酒招数客,使妓按歌,自击节,遍问客,必使摘其疵,客循谢不可。

相台岳珂年最少,率然对曰:

“……新作微觉用事多耳。

”稼轩大喜,谓座客曰:

“夫君实中余痼。

”乃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未竟,其刻意如此。

(岳珂《桯史》卷三)

2.此词隽壮可喜。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3.典故一经其手,自不患多。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徐士俊评)

4.升庵曰:

“稼轩词中第一”。

发端便欲落涕,后段一气奔注,笔不得遏。

廉颇自拟,慷慨壮怀,如闻其声。

谓此词用人名多者,当是不解词味。

(清先著、程洪《词洁集评》卷一)

5.今人论词,动称辛柳,不知稼轩词以“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为最,过此则颓然放矣。

(清田同之《西圃词说》)

6.辛稼轩《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意在恢复,故追数孙刘,皆南朝之英主。

屡言佛狸,以拓跋比金人也。

《古今词话》载岳倦翁议之云:

“此词微觉用事多。

”稼轩闻岳语大喜,谓坐客曰:

“夫君也,实中余痼。

”乃抹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未竟。

按此,则今传辛词,已是改本。

(宋翔凤《乐府余论》)

7.有英主则可以隆中性,此是正说。

英主必起于草泽,此是反说。

济世图功,前车如此。

(周济《宋四家词选》)

8.起句嫌有犷气。

使事太多,宜为岳氏所讥。

非稼轩之盛气,勿轻染指也。

(清谭献《谭评词辨》)

9.稼轩词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浪淘沙·山寺夜作》、《瑞鹤轩·南涧双溪楼》等类,才气虽雄,不免粗鲁。

世人多好读之,无怪稼轩为后世叫嚣者作俑矣。

读稼轩词者,去取严加别白,乃所以爱稼轩也。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

10.此却悲壮苍凉,极咏古之能事。

(清李佳《左庵词话》卷上)

陈亦峰曰:

“此词拉杂使事,而以浩气行之,如猊之怒,如龙之飞,不嫌其堆垛。

岳倦翁谓此作微觉用事多,非也。

句句有金石声,吾怖其神力。

”(吴则虞《辛弃疾词选集》)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1。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2。

乐游原上清秋节3,咸阳古道音尘绝4。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5。

注释

1.“箫声咽”二句:

用箫史、弄玉故事。

《列仙传》载:

箫史是秦穆公时人,善吹箫。

穆公女弄玉好之,穆公遂将其嫁与箫史。

箫史每日教弄玉吹箫,数年后,箫声似凤鸣,有凤凰止于其屋。

穆公为之筑凤台。

箫史、弄玉居其上数年后,随凤凰飞去。

咽:

呜咽,形容箫声凄切。

娥:

秦晋之间,称美貌为娥,借用为美人代称。

秦娥即秦女。

梦断:

指被箫声从梦中惊醒。

2.灞陵:

汉文帝陵墓,在长安东。

附近有灞桥,是汉唐人折柳送别的地方。

3.乐游原:

汉长安东南有乐游苑,唐代改称乐游原,是游览胜地,在都城最高处,登之可以眺望全城以及周围汉代帝王的陵墓。

清秋节:

即重阳节。

4.咸阳:

秦朝的都城,是汉唐时从长安去往西北的必经之地。

音尘:

本义为声音与尘埃,借指消息,音信。

5.陵:

帝王坟墓。

阙:

陵墓前的牌楼。

评论

1.《菩萨蛮》、《忆秦娥》二词,为百代词曲之祖。

(宋黄昇《唐宋诸贤绝妙好词选》卷一)

2.太白《菩萨蛮》、《忆秦娥》两阕,神在个中,音流弦外,可以是为词中鼻祖。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五)

3.唐词《菩萨蛮》、《忆秦娥》二阕,花庵以后,咸以为出自太白。

然太白本集不载。

至杨齐贤、萧士赟注,始附益之。

胡应麟笔丛疑为委托,未为无见。

谓详其意调,绝类温方城,殊不然。

如“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西阳残照,汉家陵阙”等语,神理高绝,却非金荃手笔所能。

(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一)

4.梁武帝《江南弄》、陶弘景《寒夜怨》、陆琼《饮酒乐》、徐孝穆《长相思》,皆具词体,而堂庑未大。

至太白《菩萨蛮》之繁情促节,《忆秦娥》之长吟远慕,遂使前此诸家悉归环内。

太白《菩萨蛮》、《忆秦娥》两阕,足抵少陵《秋兴》八首。

(清刘熙载《艺概》卷四)

5.太白纯以气象胜。

“西方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

(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1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2?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3,不尽长江滚滚流4。

年少万兜鍪5,坐断东南战未休6。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7。

生子当如孙仲谋7。

注释

1.这首词作于辛弃疾任镇江知府,镇守京口时。

京口:

即今江苏镇江。

三国孙吴曾在此建都,后迁都建业,在此设京口镇。

北固亭:

又名北固楼,在镇江城北的北固山上,下临长江,地势险要。

晋蔡谟所筑,梁武帝时改称北顾亭。

2.神州:

这里指沦陷的北方中原地区。

3.悠悠:

漫长久远。

4.不尽长江滚滚流:

杜甫《登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年少”句:

赞美孙权小小年纪便统帅千军万马。

年少:

孙权继承父兄事业时年仅十九岁,故曰“年少”。

万兜鍪(móu):

千军万马。

兜鍪:

头盔,代指士兵。

6.坐断:

占据。

休:

停止。

7.“天下”二句:

能与孙权匹敌的英雄,只曹操、刘备而已。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载,曹操与刘备论天下英雄,说:

“今天下英雄惟使君(指刘备)与操耳。

”后来《三国演义》里“青梅煮酒论英雄”即是由此而来的。

8.仲谋:

孙权的字。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注引《吴历》载,曹操曾经与孙权对垒,见其舟船、器杖、军伍整齐严肃,喟然叹曰:

“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评论

1.此有慨于南渡之不振也。

(杨希闵《词轨》)

2.陈亦峰曰:

“魄力雄大,虎视千古。

东坡词,极名士之雅,稼轩词,极英雄之气。

千古并称,而稼轩更胜。

”(吴则虞《辛弃疾词选集》)

3.此时稼轩已六十五岁高龄,出镇京口,而登临远眺,借古喻今,以抒写其愤懑气概之词也。

“何处望神州”,五字点出江北一片沦陷山河。

“望”字尤沉痛。

“何处”一问,更逼进一层。

此写远眺。

“满眼风光北固楼”点题,此写近景。

“风光”二字,极概括。

两句语气,自为问答。

“千古兴亡多少事”三句,想起千古兴亡。

英雄安在,正如东坡《念奴娇》词所云: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耳。

……全篇借古喻今,缘景即情,屡为问答,而局势开闢。

(吴则虞《辛弃疾词选集》)

4.词上下两结,一借杜诗以眼前景结,一用操语以议论作收,俱水到渠成,浑然天成,直如己出。

尤其下片结拍三句化用袭用曹操语意,一气而下,对答如流,倍见功力。

(朱德才《辛弃疾词选》)

 

蜀相⑴

丞相祠堂何处寻⑵?

锦官城外柏森森⑶。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⑷。

三顾频烦天下计⑸,两朝开济老臣心⑹。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⑺。

 [2]

注释

⑴蜀相:

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诗题下有注:

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⑵丞相祠堂:

即诸葛武侯祠,在今成都市武侯区,晋李雄初建。

⑶锦官城:

成都的别名。

柏(bǎi)森森:

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⑷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

这两句写祠内景物。

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

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

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

空:

白白的。

⑸三顾频烦天下计:

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

频烦,犹“频繁”,多次。

⑹两朝开济:

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两朝:

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

开创。

济:

扶助。

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

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

出师:

出师:

出兵。

此二句《新编大学语文》(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为“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  [4-5] 

乌衣巷⑴

朱雀桥边野草花⑵,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⑶,飞入寻常百姓家⑷。

 [1]

注释

⑴乌衣巷:

金陵城内街名,位于秦淮河之南,与朱雀桥相近。

三国时期吴国曾设军营于此,为禁军驻地。

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

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

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⑵朱雀桥:

六朝时金陵正南朱雀门外横跨秦淮河的大桥,在今南京市秦淮区。

⑶王谢:

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巨室。

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

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⑷寻常:

平常。

 [2]  [3] 

越中览古⑴

越王勾践破吴归⑵,义士还家尽锦衣⑶。

宫女如花满春殿⑷,只今惟有鹧鸪飞⑸。

 [1]

注释

⑴越中:

指会稽,春秋时代越国曾建都于此。

故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

⑵勾践破吴: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⑶还家:

一作“还乡”。

锦衣:

华丽的衣服。

《史记·项羽本纪》: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

⑷春殿:

宫殿。

⑸鹧鸪:

鸟名。

形似母鸡,头如鹑,胸有白圆点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纹。

叫声凄厉,音如“行不得也哥哥”。

 [2]  [3] 

历史评价

《优古堂诗话》:

唐窦巩有《南游感兴》诗:

“伤心欲问当时事,惟见江流去不回。

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

”盖用李太白《览古》诗意也。

《唐诗绝句类选》:

吊古诸作,大得风人之体。

……《越中览古》诗,前三句赋昔日之豪华,末一句咏今之凄凉。

大抵唐人吊古之作,多以今昔盛衰构意,而纵横变化,存乎体裁。

《唐诗广选》:

今世反成怀古等题一套子矣(末句下)。

《唐诗训解》:

敖子发曰:

此与韩退之《游曲江寄白舍人》、元微之《刘阮天台》三诗,皆以落句转合,有抑扬,有开合。

此格,唐诗中亦不多得。

《唐音审体》:

三句直下,句转出,此格奇甚。

《古唐诗合解》:

此“只今惟有”四字用在合句,各尽其妙。

题乌江亭⑴

胜败兵家事不期⑵,

包羞忍耻是男儿⑶。

江东子弟多才俊⑷,

卷土重来未可知⑸。

注释

⑴乌江亭:

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史记·项羽本纪》: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乃自刎而死。

⑵兵家:

一作“由来”。

事不期:

一作“不可期”。

不期,难以预料。

⑶包羞忍耻:

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⑷江东:

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才俊:

才能出众的人。

才,一作“豪”。

⑸卷土重来:

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1] 

评价

《苕溪渔隐丛话》:

苕溪渔隐曰:

牧之于题咏好异于人,如《赤壁》云: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题商山四皓》云:

“南军不袒左边袒,四皓安刘是灭刘。

”皆反说其事。

至《题乌江亭》则好异而叛于理。

诗云:

“胜负兵家不可期······”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

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

《围炉诗话》:

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着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上,义山“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是也。

······露圭角者,杜牧之《题乌江亭》诗之“胜负兵家未可期……”是也。

然已开宋人门径矣。

《历代诗话》:

牧之数诗(按指本诗及《赤壁》、《四皓庙》),俱用翻案法,跌入一层,正意益醒,谢叠山所谓“死中求活”也。

 [4] 

 

拓展阅读

《苏东坡突围》

余秋雨

住在这远离闹市的半山居所里,安静是有了,但寂寞也来了,有时还来得很凶猛,特别在深更半夜。

只得独个儿在屋子里转着圈,拉下窗帘,隔开窗外壁立的悬崖和翻卷的海潮,眼睛时不时地瞟着床边那乳白色的电话。

它竟响了,急忙冲过去,是台北《中国时报》社打来的,一位不相识的女记者,说我的《文化苦旅》一书在台湾销售情况很好,因此要作越洋电话采访。

问了我许多问题,出身、经历、爱好,无一遗漏。

最后一个问题是:

“在中国文化史上,您最喜欢哪一位文学家?

”我回答:

苏东坡。

她又问:

“他的作品中,您最喜欢哪几篇?

”我回答:

在黄州写赤壁的那几篇。

记者小姐几乎没有停顿就接口道:

“您是说《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

”我说对,心里立即为苏东坡高兴,他的作品是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一点就着,哪怕是半山深夜、海峡阻隔、素昧平生。

放下电话,我脑子中立即出现了黄州赤壁。

去年夏天刚去过,印象还很深刻。

记得去那儿之前,武汉的一些朋友纷纷来劝阻,理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并不是在那里打的,苏东坡怀古怀错了地方,现在我们再跑去认真凭吊,说得好听一点是将错就错,说得难听一点是错上加错,天那么热,路那么远,何苦呢?

我知道多数历史学家不相信那里是真的打赤壁之战的地方,他们大多说是在嘉鱼县打的。

但最近几年,湖北省的几位中青年历史学家持相反意见,认为苏东坡怀古没怀错地方,黄州赤壁正是当时大战的主战场。

对于这个争论我一直兴致勃勃地关心着,不管争论前景如何,黄州我还是想去看看的,不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古战场的遗址,而是从艺术的角度看苏东坡的情怀。

大艺术家即便错,也会错出魅力来。

好像王尔德说过,在艺术中只有美丑而无所谓对错。

于是我还是去了。

这便是黄州赤壁。

赭红色的陡峭石坡直逼着浩荡东去的大江,坡上有险道可以攀登俯瞰,江面有小船可供荡桨仰望,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间就有了气势,有了伟大与渺小的比照,有了视觉空间的变异和倒错,因此也就有了游观和冥思的价值。

客观景物只提供一种审美可能,而不同的游人才使这种可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

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

因此不妨说,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和构建者。

但是,事情的复杂性在于,自然美也可倒过来对人进行确定和构建。

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

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

苏东坡走过的地方很多,其中不少地方远比黄州美丽,为什么一个僻远的黄州还能给他如此巨大的惊喜和震动呢?

他为什么能把如此深厚的历史意味和人生意味投注给黄州呢?

黄州为什么能够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驿站呢?

这一切,决定于他来黄州的原因和心态。

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

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

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

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

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

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

人们有时也许会傻想,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他所处的时代的无上骄傲,他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地珍惜他,虔诚地仰望他,总不愿意去找他的麻烦吧?

事实恰恰相反,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

中国世俗社会的机制非常奇特,它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