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缺失成因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17823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缺失成因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缺失成因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缺失成因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缺失成因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缺失成因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缺失成因分析.docx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缺失成因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缺失成因分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缺失成因分析.docx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缺失成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缺失成因分析

上传:

蒋鸣    更新时间:

2013-1-2911:

31:

48

江西省南康市第五中学  蒋 鸣

 

摘要:

留守儿童现象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呈扩大的趋势,它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

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导致很多留守儿童情感缺失、性格缺失、行为缺失和价值观缺失,严重地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是个巨大群体,他们能否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把它作为一种责任,一项义务担当起来。

关键词:

留守儿童;心理;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留守农村与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或单独生活的孩子。

留守儿童现象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呈扩大的趋势,它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

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加上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

一些留守儿童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造成其心理存在一定的缺失,这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发展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

因此,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把握其心理发展特点,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缺失现象分析

(一)情感缺失

留守儿童多数由祖父母或亲戚、朋友托管,祖辈们由于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与留守儿童存在巨大的心理代沟,根本无法进行心灵上的沟通。

亲戚、朋友大多也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需求,他们更多的是在尽看管的义务,而不是监护的责任。

他们一般只管其温饱,至于留守孩在想什么,心理上、感情上缺失什么,很少顾及。

有的溺爱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有的则连孩子的正常要求也不能满足。

留守儿童托管在家中,内心却对父母有强烈的思恋之情,他们极度渴望早日与父母相逢,向父母倾吐内心衷肠。

留守儿童正处在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他们更需要亲情的关心和呵护。

从现状来看,他们与父母大多数是通过电话来沟通,只有极少数家长还能给孩子写书信。

亲子交流减少,爱被剥夺,长期下去必然使孩子情感情结异常,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

他们多数脾气暴躁,情绪自控力差,好冲动,要么情感冷漠,畏惧、抑郁、自卑、优柔寡断、多愁善感。

(二)性格缺失

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家庭教育重于学校教育。

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下一代。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烦恼与冲突需要倾诉的对象,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正确对待这些问题。

而由于父母与孩子联系少,致使这些孩子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

而作为托管人的祖辈或亲戚又不敢管,不会管,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又助长其自私任性、横蛮霸道、心理逆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三)行为缺失

中小学生可塑性强。

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祖父母或亲戚朋友因受人之托,往往把留守孩的“平安”作为第一要务。

孩子一旦有了缺点,总认为孩子还小,听之任之、放任自流。

因无人教管或家庭教育不严,一些留守儿童无视学校规章制度,纪律松懈、行为散漫,经常说谎、旷课、逃学、迷恋网吧,游戏室、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形成行为偏差。

(四)价值观缺失

听着衣着鲜亮的大人们天南海北,夸大其辞地谈论外面的世界。

留守儿童很容易形成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打工挣钱是他们最现实的选择和梦想,都盼望外出打工。

父母为了补偿无法照顾孩子产生的负疚感,纷纷采取物质弥补的方法,使得留守孩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

使他们从此养成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

甚至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

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产生“读书无用功”、“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缺失原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的缺陷

家庭功能理论认为,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某种先入为主的作用。

家庭教育的实施者主要是父母,影响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是亲子关系状况。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儿童的顺利社会化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了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抚慰感,正向的亲子沟通使孩子易于接受父母的意见。

留守儿童的心理缺失问题,与其缺少来自父母的亲情有极大的关系。

作为农村的现状,一是在增加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取舍失衡。

为了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

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期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

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无奈地选择了前者。

二是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的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

外出务工的家长无力关注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监护人由于年龄、文化、身体和精力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生活上的保障,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但家庭不能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心理上的指导。

(二)学校教育管理的缺陷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

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老师和学校集体生活的温暖来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对其心理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

但由于种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导致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存在诸多的缺陷。

一是农村中小学、师资教学普遍不足,师资素质普遍不高。

他们无暇也无力顾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及成长问题。

二是农村大部分学校缺乏必要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和条件。

受师资编制限制,农村学校师资仍十分紧缺,无力配备心理辅导老师,而一些兼职的心理教师,专业素质严重不足,加上课务繁忙,多数流于形式。

三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升学率”、“优秀率”仍是考核学校和教师的主要标准,很多学习成绩差的留守儿童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三)社会环境的缺陷

校园周边文化市场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

由于农村孩子缺少公益活动的场所及设施,他们既没有少年宫、科技馆也没有儿童活动中心,只有网吧、电子游戏室是向他们开放的。

流连在网吧、游戏室就成了部分孩子课余的主要生活方式。

而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可以说无孔不入,以致少数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很容易影响到不设防的孩子们的心理。

校外无业少年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社会因素。

刚刚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的少数品行不良的初中毕业生,没考上高中,打工种田年龄又小,他们无所事事,便三五成群地结集在一起,或小偷小摸、或寻衅滋事,大事不犯,小事不断,公安机关对他们也无可奈何。

这些已经成为“问题少年”的孩子们又反过来影响那些在校的同龄人。

而最易受到影响的便是缺失了亲情的留守孩,受到影响的留守儿童成绩和品行不可避免的下滑,在剧烈的中考竞争中被淘汰下来后,进而又影响下一梯级的在校学生。

如此往复,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进一步流动,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会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转型期农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留守儿童是个巨大群体,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发展成才,既涉及这些儿童的权益保护,更是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幸福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大事。

需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把它作为一种责任,一项义务担当起来。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长此以往,产生了性格柔弱、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为此,本文通过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讨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政策,以便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对策分析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农村也大力推行机械一体化。

于是,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的拥向城市,为国家的繁荣,城市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可是,在农民背井离乡,使自己生活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不断繁华的情况下,新的问题即“留守儿童”问题却日渐突出。

按照学界的一般定义,所谓的“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分离并“留守”在老家的少年儿童。

根据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表的抽样数据推算,我国2000年农村的“留守儿童”人数约是2000万人。

随着2005年来农村外出打工人员的流动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将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据前人的有关调查显示:

65.9%的老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在心理上存在较大的问题。

“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

在性格方面的研究,前人认为较为突出的是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孤僻。

在对“留守儿童”其他问题方面的研究,前人也做了进一步的探讨与分析。

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走上犯罪的道路,误入歧途。

综上所述表明:

“留守儿童”问题已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前人从众多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为我们今后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然而在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

对“留守儿童”激动、悲痛、情绪忧郁以及意志力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在解决对策过程中,关于同伴关系及“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产生的影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据此,笔者打算运用调查与访谈等多种方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对策,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改善他们存在的不良心理,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积极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笔者对“留守儿童”有了基本的认识。

在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义的前景下,我们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更加的担忧起来。

为了更深入的研究“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探讨产生问题的原因,笔者随机对山东省160名“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访问,根据数据显示“留守儿童”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敌对笔者对“留守儿童”与其他人发生矛盾时所采取的处理方式进行了调查统计,见表1表1:

“留守儿童”与别人发生矛盾的处理方式及所占比例处理矛盾方式所占比例吵架43.3%闷不吭声16.2%向父母诉苦18.9%采取其他行为发泄21.6%从表1中可以看出:

43.3%的“留守儿童”会采取吵架的行为,16.2%表示自己会闷不吭声,18.9%向父母诉苦,还有21.6%会采取其他发泄方式,寻找心理平衡。

可见,“留守儿童”采取打架或其他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还是占绝大部分,由此,可以推断,“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团结、搞破坏、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从而导致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严重者有的参与盗窃、抢劫,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2.人际关系敏感“留守儿童”在情绪、性格上存在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其人际关系的发展。

根据对“留守儿童”是否愿意和同学一起参加集体活动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统计显示:

16.7%的“留守儿童”认为对活动不感兴趣,不愿跟同学一起参加,显得不合群,人际关系十分敏感,不愿与人接触,喜欢独来独往,孤僻自闭;46.6%的表示别人叫我去才去,显得内向,不积极;也有36.7%的表示非常愿意参加。

3.悲痛、厌恶、焦虑、忧郁“留守儿童”年幼就离开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不开朗,较为突出的是情绪悲痛、焦虑、厌恶、怨恨、忧郁。

根据笔者的调查统计显示,81.1%的“留守儿童”非常的想念父母,一旦谈及其父母,表现的非常焦虑,悲痛不已,泣不成声。

而18.9%的表示不太思念,长期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对父母已经失去了以往的那种浓厚的亲切感,有的甚至讨厌父母、怨恨父母。

这些“留守儿童”当中,在提到父母的时候,大多表现得很默然,有的避而不答,有的则是闷不吭声。

再者,在调查中还发现,85%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其中16.2%的患有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具体表现在:

做事畏缩不前,胆小怕事,行为不积极,表情木然等不良心理状态。

可见,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在不同程度上都会产生一定的情绪问题。

4.学习心态根据调查统计,89.2%的“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护,5.4%由亲朋好友监护,还有5.4%由老师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

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64.9%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加之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性不高,成绩不理想,得不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因此,极易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劲头不足等不良心理。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1.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

”这是麦肯侬(Mack-innon,1950),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的一个总结。

笔者大多对中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进行的调查,年龄多处在7—14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的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依恋关系是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良好的依恋关系能够满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要,能够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然而,在笔者的调查结果中显示,16.2%的家长平均一周与孩子联系一次,10.8%平均每月联系一次,29.7%表示不定时的联系,43.3%的很少联系。

由此可见,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年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不与人交往、怀有敌对、破坏等不良的人格特点。

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儿童”往往在情绪上变得焦虑、悲痛、厌恶、怨恨、忧郁;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调查结果表明,89.2%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

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现代的儿童是行不通的;而5.4%是由亲朋好友做监护,还有5.4%的是由老师看管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对于别人的孩子,通常是不敢管、管不了、也没法管,于是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

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问题。

3.学校教育因素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

其学校的教育也会影响到“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现在大多数的学校、老师十分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

“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明显的比其他同龄儿童差,学习方面显得困难重重,自然而然不引起学校、老师的注意,加之“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自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极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作为老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其心理问题更为严重。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4.社会因素首先,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工业发展快,而忽视了农业发展,致使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流,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置家中,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

其次,社会教育制度不够完善,使得社会上存在大量的性行不良少年,他们整天游手好闲,拉帮结派,偷摸拐骗,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缺乏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受不良分子的诱惑、拉拢,最终误入歧途。

再次,因有关部门缺乏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致使众多未成年“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干劲不足等不良的学习心态,整天沉迷于娱乐场所,不能自拔。

5.自我调控因素以上引起“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均属于外部因素,而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留守儿童”本身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其内部因素。

根据调查统计显示:

21.6%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自控能力较差,16.2%的表示自控能力很差,54.3%的认为自己的自控能力为一般,只有7.9%的认为自己自控能力很强。

自控能力差的“留守儿童”比自控能力强或者一般的“留守儿童”在情绪、情感、学习心态和行为方面更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四、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分析1.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留守儿童”比平常人缺少最多的是父母的关爱和呵护,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

“留守儿童”大多处在小学阶段,一般都是未满14岁的少年儿童。

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长任教师,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相反,则阻碍其发展。

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笔者认为,完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搭建他们能够见面的桥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良好的情感是重中之重。

2.寻找合适的监护人,并提高监护人的素质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

能够及时的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的教育与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对“留守儿童”进行细心的观察与沟通,打开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祖父辈的监护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其学习给予帮助,可以为孩子请家教,使其获得个别化的教育,提高学习成绩。

3.加强学校教育,提高教师素质首先,作为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做到公平、公证,使“留守儿童”拥有与其他儿童同等对待的教育。

教师本身应该注重身教而多于言教,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成为孩子心目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其次,学校应加强制度管理,避免社会上的不良分子进入学校,以免造成不良影响,遏止了校内的不良成员进行破坏,避免“留守儿童”结识不良分子,一旦发现,学校、老师应给予及时的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使其人格发展能够“弃恶扬善”。

4.鼓励加强农业生产“留守儿童”的数量之所以不断的增多,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父母外出打工,没有条件把孩子带在身边。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父母外出打工这一现实问题。

政府应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使农村的劳动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大力发展乡村企业,减少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现象。

5.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首先,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个体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因此,社会有必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有效的弥补家庭教育对其关怀的不足,多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其次,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政府应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维持社会秩序,严厉打击犯罪分子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加强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严厉打击传播不良音像制品的行为,维护社会安定,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多组织社会公益活动,抓住对社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利时机,呼吁社会成员多关注“留守儿童”及其他弱势群体,给予他们热心的关怀与帮助,让他们感觉到国家及政府的温暖。

6.提高“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

“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的程度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自我体验,不同的自我控制,都会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为了使他们能够与其他同学一样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必须培养“留守儿童”的个人素质。

首先,对“留守儿童”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

格罗斯的研究发现,情绪调节可以减少表情行为、降低情感体验、从而减轻焦虑等负性情绪对人们的影响,因而对身心健康有益。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留守儿童”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从不同的角度帮助“留守儿童”抑制或削弱其不良的情绪问题,维持和增加良好的情绪,使其正确面对现实,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以及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能够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心,克服自卑、疑虑等不良心理;培养良好的自尊心,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其次加强“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提高意志力。

鼓励“留守儿童”正确面对眼前的挫折,敢于面对,敢于挑战,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坚定性和自制力。

第三,培养“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及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也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来源之一,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五、结论总之,笔者通过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并搜集了大量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相关文章,进行了综合的整理分析,为了能够更深入的研究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积极探讨其产生问题的原因,寻求有效的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本文主要从对“留守儿童”激动、悲痛、情绪忧郁以及意志力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解决对策中关键抓住“留守儿童”同伴关系及自控能力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改善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其身心能够积极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

然而,由于个体心理存在内隐性,本文仅用调查、访谈、文献这单一的方法进行研究,很难全面的掌握“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这在我们今后的学习研究中,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全面地、深入地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其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策略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