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13530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9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心理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环境心理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环境心理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环境心理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环境心理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心理学笔记.docx

《环境心理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心理学笔记.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心理学笔记.docx

环境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

1.环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

物理环境按人类干预的程度大小,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07年填空)

2.普罗夏斯基提出:

环境心理学是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02、05年名词解释,07年选择,04、09年填空)环境心理学更多强调物理环境,强调主体与环境作用的相互性。

(09年选择)一方面强调人们怎样受环境影响,另一方面也关注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反应。

3.环境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03年简答)

1)首先环境心理学将环境-行为及其关系作为一个单元整体来研究;

2)对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而言,则相对缺乏这种应用和基础理论的区分,它是问题指向的;

3)环境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4)环境心理学家采用综合的和折衷的方法;

5)环境心理学研究的自变量,往往是其他学科研究中需要控制和消除的环境。

4.布伦瑞克的透镜模型他认为架构环境知觉时,主体起着非常主动的作用。

尽管我们从世界上接受的原始信息常常有缺陷或被误导,但当我们把得到的感觉信息与过去的经验结合起来时,就会导致对环境真实状态的评估。

(08年名词解释)

 

5.生态心理学,它是环境心理学的前身之一。

强调物理情境在整合人类行为中的作用,兴趣集中在物理环境对生活在这一环境中的人的影响。

(名词解释)★

6.环境心理学这一名称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才出现,(03年填空,04、09年选择)1964年正式提出了环境心理学这一术语。

1970年,第一本环境心理学教材出版,1981年欧洲成立了“国际人类及其物理环境研究学会”,创办了环境心理学杂志,1978年正式成立了人口与环境心理学分会。

7.环境心理学的特点:

1)更多的研究是在现场而不是在实验室进行的;

2)注意研究工作的连续性;

3)不同文化背景的被试,跨文化的比较和整合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

4)多学科间的合作越来越多,属于心理学的研究成员大约只占一半左右。

8.将来的研究会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

1)全球环境变化;

2)群体间暴力和犯罪;

3)新的信息技术对工作和家庭的影响;

4)人们健康花费的提高,对促进健康的环境策略感兴趣,以及社会老化进程。

9.全球环境心理学(论述)★

1)不同国家的环境心理学家使用同样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但他们的兴趣和研究问题的特点是不同的。

例如日本对于自然灾害;人少、气候寒冷的瑞典更关心保护能源和风景的研究。

2)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往往面临共同的问题。

例如地球臭氧层的破坏、全球变暖、自然资源的减少等。

 

第二章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以物理环境作为关注的中心,这是其他学科研究中通常要消除和控制的因素。

(06年填空)

2.科学的目标是控制、预测和理解。

3.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

被试,就是被实验者,实验对象。

4.变量指的是可以在数量上或性质上改变的事物的属性。

5.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和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06年选择)

6.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式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7.因变量的可靠性(即信度),即一致性,同一个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得到相近的结果。

8.因变量的有效性(即效度)。

当因变量的变化确定是由自变量而不是其它因素造成的,这种因变量就是有效的。

9.因变量的敏感性即自变量的变化可以引起相应因变量的变化,这样因变量是敏感的,(07年填空)否则是不敏感的。

不敏感的因变量分为高限效应(天花板效应)和低限效应(地板效应)。

10.假装点击:

(02、06年填空,03年名词解释)环境心理学中研究攻击的实验范式叫“假装电击”,即让一个被试相信他可以控制给予另一个人的轻微电击(用为惩罚的刺激),以被试给出的刺激的强度和频率作为度量攻击性的指标。

(05年选择)

11.时间序列设计:

在一定时期内,对同一现象连续地进行一系列观测,由此所得到的随时间变化的序列性数据称为时间序列,也称为时间序列设计。

(07年名词解释)

12.收集数据的测量技术:

观察、自我报告、评定量表、档案检索(02年多选,04年填空)

13.观察中可以利用录象、照相、录音等作为辅助手段。

(05年填空)间接观察:

聚会观察痕迹。

(08年选择)

第三章环境心理学的理论

1.一般认为,唤醒是影响行为的中介变量和干预因素。

(02年填空)

2.叶克斯-多德逊定律:

操作的最佳状态是中等的唤醒水平,当唤醒高于或低于最佳水平时,操作行为都会越来越差。

此外,唤醒和操作任务复杂程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倒U形曲线来表示;对于复杂任务,偏低的唤醒水平是操作的最佳状态,简单任务则需要较高的唤醒水平才有利于任务的操作。

(名词解释)★

 

3.刺激负荷理论又称为环境负荷或刺激过载。

(02、06年名词解释)刺激负荷理论认为:

首先,个体对获得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其次,当环境提供的信息量超过个体的加工能力时,就出现超负荷现象。

第三,当环境刺激出现时,个体要进行判断,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最后,刺激负荷理论认为,人对某个刺激的注意力不能支持不变,一段时间后注意力会暂时减弱,在这一段时间,就会出现超负荷。

例定向注意疲劳。

(09年选择)

4.定向注意疲劳:

长时间高度注意某个目标,导致注意减弱。

(名词解释)

5.局限:

是指环境中的一些信息限制或者说干扰了我们希望去做的事。

6.心理阻抗:

当人们觉察到对环境的控制能力丢失,首先会引起负性情绪体验,这时,个体就希望通过获取对环境的控制力。

7.习得无助感:

行为局限理论认为当控制环境能力的恢复失败时,可能会导致习得无助感。

8.行为局限理论认为,环境对行为的限制包含三个基本的步骤:

觉察到对环境的控制丢失、阻抗,以及习得无助感。

(04、09年多选,05年填空)

9.三种刺激可在三个维度水平上发生变化:

强度、刺激的多样性、刺激的模式。

(07年多选)

10.适应水平理论认为,环境提供的刺激有一个最佳水平,然而由于每个人过去的经验不同,所以要求的最佳水平也不一样。

电子函件佳水平的改变称为适应,它指的是当环境改变时个体对环境反应的改变。

11.生理反应又称为生理应激,又把情绪和行为反应叫做心理应激,生理应激和心理应激合称为环境应激理论。

12.刺激过载可以看作是应激的结果,唤醒水平的提高是构成应激的一部分,最佳适应水平是应激反应的最终结果,行为局限是应激的标志。

应激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解释噪音、污染等环境刺激对人行为的影响。

13.在环境设计中生态理论是运用最多的。

(填空)

14.对于个人空间的需要作为例字来加以说明(07年论述)

1)唤醒理论认为,对个人空间的需要是由个体体验到的唤醒程度决定的;当个人空间的侵犯引起高唤醒水平时,个体就需要更大的个人空间。

2)刺激负荷理论则认为,对个人空间的需要,是因为环境提供过多的信息过载,此时,个体必须避免和忽略一些无关信息;因此个体往往采取退避的方式,这就需要有一定的个人空间,让退避成为可能。

3)行为局限理论认为,个人空间受侵犯,个体对环境的控制力减弱,行为自由受到限制,因此,需要重新恢复行为自由,这就必须有足够大的个人空间。

4)适应水平理论,由于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空间的需要是不同的。

5)环境应激理论则认为,当环境中的应激源过多时,为了避免各种应激源,个体就需要有足够的个人空间以回避这些应激物。

6)生态理论认为,对个人空间的需要是自然选择,以及具体环境决定的。

第四章环境知觉与环境认知

1.环境知觉包括认知的(思维的),情感的(情绪的),解释和评价的成分。

(04年填空)

2.格式塔理论认为,我们的脑以一种主动的方式对刺激进行建构,提出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原则。

3.功能主义理论强调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即生物个体要寻找能使它们有最大程度生存的机会。

这种理论也称为生态学观点,认为人类天生具有知觉环境中对他们有功能价值的方面。

4.学习理论认为,我们的知觉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必须学会知觉环境中的关键方面。

5.概率功能主义,即有布伦斯维克透镜模型,它是布伦斯维克用数学来描述个体知觉过程的一个模型,当对包含多维度刺激的大环境作判断时,我们会给不同的刺激线索赋予不同的概率值,并对一系列散在的环境信息过滤,重新结合成有序统一的知觉。

6.认知地图:

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某些类似于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

(03年名词解释)

7.认知地图是一种对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既包括事件的简单顺序,也包括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的信息。

例对人类认知地图的研究源于凯文林奇的“城市的表象”研究。

(07年填空)

8.研究认知地图的方法:

画草图、对某一环境进行图示反应、再认任务、距离估计并建造统计意义上的地图。

(05、09年多选)

9.认知地图的五种关键的维度:

路径、边界、区域、终点及标志。

(02年填空,07年名词解释,08年简答)

1)路径:

人们在环境中所使用的行进通道,如街道、河流、地铁线、步行街等。

2)边界:

不一定是线性成分,但倾向于是线性的,具有限定和封闭的特征,像墙、法定的边界,海岸线等。

3)区域:

一些共同的特征和特性。

4)终点:

行为较为集中的点,它连接着主要的路径,或者是几条路径的终点。

5)标志:

人们用作参照点的突出特征、具有明显的界标和标志,通常从较远处就可以看到。

10.认知地图中常见的三种错误:

(05、09年简答)

1)简单化;

2)失真:

即地理特征、方位以及距离上的不正确表征。

人们常把最熟悉的地方放大,并放在地图的中心;

3)添加的错误,即增加了环境中实际没有的成分。

11.影响认知地图的因素:

(03年多选,05年填空)

1)对环境的熟悉程度,对环境越熟悉,认知地图就越完善,越清晰,细节越多。

2)社会阶层对认知地图的影响,中产阶级或高阶层的个体对自己所处环境的认知地图较正确。

3)在个体差异的诸因素中,认知地图的性别差异较明显。

12.认知地图的获得与记忆:

一是随着个体的成长发展,个体认知地图的发生过程;另一是个体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如何获得其认知地图。

(06年论述)(简答)

1)个体认知地图的发生过程:

空间环境的表征需要4个连续发展的阶段:

即注意并记住路标;构建路标之间的路径;对一些路标和路径形成组块、群集;这些组块、群集再与其他特征一起整合进总体认知地图的框架中。

2)成年新的认知地图的获得

对于成年人体,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也会逐渐建立发展出认知地图。

这个过程与上述儿童对环境发展出认知地图的阶段基本一致。

不同之处在于成人到了一个新的环境,首先会利用出版的地图,帮助自己对环境的探索,从而有助于很快建立起这一环境的认知地图。

13.认知地图在脑中记忆的表征形式有两种,一是类似于外界环境的心理图像或意象;另一是命题式的,是基于数据意义基础上的储存,表征为几个概念的表述,其结构是层次记忆网络。

(09年填空)

14.寻路:

是非常复杂的活动,包括计划、决策、信息加工,所有的这些都依赖于理解空间和心理控制的能力,这种能力即为空间认知能力。

15.促进寻路的情境特征:

不同地点和位置的可区分性,视觉接近的程度以及空间规划的复杂性。

(04年多选)

16.指路地图的特点:

与周围环境具有结构匹配性;方位指向不一定是地理坐标系统,而常常是自我指向的参照系统等。

(06年多选,08年名词解释)

17.指路地图和认知地图的异同:

(02、04年简答)★

1)指路地图与标准地图的相同之处在于,各种特征与周围实际环境的相应和一致。

不同之处在于指路地图的方位不一定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只要是在自我指向时,图示位置与周围环境结构匹配就可以了。

2)指路地图也不同于认知地图:

标准指路地图的各方面还是客观的,不能任意添加、减少、歪曲。

而认知地图是主观的,很多主客观因素会影响它的准确性和对客观环境的吻合程度。

第五章气候与行为

1.周围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是通过情绪作为中介变量产生的。

(03、04年选择,09年填空)

2.莫若比安认为环境负荷(06年名词解释)指环境给个体传递的信息量,它有三个特性:

环境信息的强度、新奇性、复杂性。

(05年填空,07年多选)

3.对气候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不同观点:

环境心理学家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气候决定论、气候可能论和气候概率论。

(填空)

4.气候决定论认为,气候决定了行为的范围。

例如高山总比平原的海拔高,因而温度要低。

(名词解释)

5.气候可能论认为,气候对行为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它限制了行为可能的变化范围。

(名词解释)

6.气候概率论则认为,气候不是导致某种行为产生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它决定了某些行为出现的概率比另一些大。

(名词解释)(07年简答举例说明气候决定论与气候概率论的差异)

7.温度可以分为周围温度和有效温度。

周围温度是指周围环境或大气的温度,是实际的客观温度;有效温度是指个体对周围温度的知觉,是个体的主观感觉。

(05年名词解释)

8.环境适应性指适应环境中的各种刺激;适应环境指适应环境中的某种特别刺激。

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湿度和风力。

(07年填空)

9.长时间在热环境中会妨碍智力型任务的操作:

在热环境中的时间稍微短一些,完成机械操作会受到干扰,但是对警觉性的任务则可能先产生干扰,随后得到促进。

10.热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论述)

1)

热与人际吸引:

高温减少人际吸引,特别是当热与拥挤相伴随时。

在某些情境中,热对人际吸引的影响具有“分享效应”,(06年选择,名词解释)就是说是否与他人在同样的温度条件下,是影响人际吸引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与他人分享同样的环境遭遇时,高温不会降低人际吸引;相反,高温会减少人际吸引。

(下图为09年多选)

 

2)热与攻击行为:

在某个区间内,温度的升高增加了攻击性;但是如果温度过高,超出了这个区间,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引起个体不舒适时,攻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3)热与利他行为:

热使利他行为减少。

11.消极情感逃离模型,消极情感可能是热和攻击性的一个中介变量,他们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倒U形曲线来表示。

在U形的某一段区间内,消极情感增加了攻击性行为,但是超过这一个区间,攻击性随消极情感的增加而下降,因为此时尽快消除不适感成为个体急需解决的首先问题。

 

12.严寒与操作:

严寒影响任务操作主要是因为信息过载或高度的唤醒。

当对低温的生理反应提高了唤醒水平,但不致于增加身体适应机能的负担时,寒冷可能会促进任务操作。

13.与热的影响相似,当负性情感为中等水平时,随温度的下降攻击性增加;但当负性情感很强时,随温度的下降攻击性减弱。

14.在寒冷的冬天,利他行为增多、犯罪率减少。

15.大气压不仅与海拔有关,还和天气有关。

大气压对人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三类:

增加了疾病的发生;季节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大气压带来的第三类影响是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学校中的分裂行为和治安混乱,随天气和大气压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16.对风的知觉是涉及多个感觉道。

肌肉对风的抵抗可以觉察到风力大小。

风声也是觉察风力大小的一个线索。

关于风力大小的鉴定,人们常用的指标是蒲福风力等级。

17.注意、唤醒水平和知觉控制的减弱是风对行为产生影响的一个中介变量,也就是说风不会直接影响行为。

(填空)

第六章光照、颜色、气味与行为

1.光照通常比暗使人愉快,从而使人更愿意作出利他行为。

比如在阳光明媚的条件下,向路人征集实验的志愿者,报名的人更多;而在同样的光照条件下,餐馆侍应生得到的小费比阴暗的光照条件要多。

2.季节性情感障碍:

(02年简答: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如何治疗季节性情感障碍)★

1)人类是昼行动物,光照增加唤醒水平。

阳光有助于减少瞌睡和抑郁感。

如秋冬日照时间缩短,一些人会抱怨、瞌睡、疲劳、嗜食碳水化合物,体重增加,情绪不高等,罗森塔尔称这种人为光饥饿者。

光饥饿的问题女性多于男性。

由于这些症状与季节有关,所以也称这种症状为季节性情感障碍。

(03、08年名词解释)

2)有些学者认为,季节性情感障碍是光照不足造成的,(09年选择)如果对人进行有效的光照补偿,应该能够减轻甚至消除上述症状。

有人发明了日光帽,可有效地缓解季节性情感障碍。

3)即清晨和傍晚给予光照。

3.对光环境的设计就不应只局限于满足照度标准这一个方面。

光环境设计应具有明亮、舒适和具有艺术感染力三个层次。

(02、09年填空,03、06年多选)

4.颜色有三个心理特性分别与光的物理特性相对应:

色调,与其物理刺激的光波波长相对应;饱和度与光纯度的物理特色相对应;明度与光的物理刺激强度相对应。

(02、08年多选,04年填空)

5.暖色:

红、橙、黄;冷色:

绿、蓝、紫。

(07年选择)

6.色彩与行为(论述举例说明颜色如何影响行为)

1)蓝色和绿色是大自然中最常见的颜色,也是自然赋予人类的最佳心理镇静剂。

此外还可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担。

如伦敦泰晤氏河上有一座桥最初漆成黑色,自杀人数高于其他桥,改成绿色后自杀人数下降。

2)粉红色给人温柔舒适的感觉。

具有息怒、放松及镇定的功效。

拘留所粉红色禁闭室,犯人10分钟后就打起瞌睡。

3)在墙或地毯色是亮米色的条件下,比起巧克力色来说,参观者的运动更多,停留的时间更短。

4)一般说浅蓝色、浅黄色、橙色宜于保持精神集中、情绪稳定;而白色、黑色、棕色对学习效率的提高不利。

7.红黄蓝三元色,它们是和谐稳定的。

8.六类基本气味,依次为花香、果香、香料香、松脂香、焦臭、恶臭。

(02、05、08年选择)

第七章噪音与行为

1.声波有频率(音高)、振幅(响度)和频谱(音色)三种物理属性。

2.(02年论述,04年简答:

什么是噪音?

哪些变量决定了噪音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就人对声音的感受效果而言,可以分为乐音和噪音。

一般比较和谐悦耳的声音称为乐音。

不同频率和不同强度的声音无规律的组合在一起就变成了噪音(物理学上定义)。

如果从心理学角度来定义就是人们评价为不想要听的声音都是噪音。

(07年填空,09年名词解释)噪音的一些重要变量主要有三个:

音量、可预测性、知觉的可控制性。

(09年选择)

1)噪音的音量越大,越有可能干扰人们的言语交流,并且会引起个体生理的唤醒和应激、注意力分散等。

2)不可预测、无规律的噪音比可预测的、持续的噪音更让人厌烦。

3)如果噪音超出了人们的控制能力,那么,它产生的干扰要强于能够控制的噪音。

3.当噪音的音量很大,不可预测又不可能控制时,它造成的干扰最大。

4.噪音的分类:

交通噪音、职业噪音。

交通噪音包括汽车噪音、机场附近的噪音。

火车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噪音也是交通噪音的一种。

5.职业噪音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它们都为宽带噪音。

白噪音可能会产生掩盖作用。

另一个特点是具有广泛性和音量都较大。

6.听力损伤可分为暂时阈限改变和永久性阈限改变。

(09年填空)听力损伤为暂时阈限改变的患者能够在噪音消除后的16小时内恢复到正常阈限(05年选择,06年名词解释);当听力损伤为永久性阈限改变时,则在噪音消除后的一个月或更长时间听力都还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7.美国职业安全和健康管理署颁布了一个规定:

噪音达到90dB、95dB、100dB和110dB的工作场所,工人每天的工作时间最长不能超过8小时、4小时、2小时和30分钟。

8.噪音对健康的影响:

(03年简答)

1)噪音对人的身体健康是有害的:

它使人的血压升高、影响神经系统和肠胃系统。

2)噪音对人类和动物的免疫系统都有影响;

3)噪音会损害肠组织,导致消化系统的紊乱。

4)经常处于有噪音的环境,会引起一些急性或慢性疾病。

以及导致失眠等症状。

5)噪音不仅能够直接影响个体的健康,而且还会通过改变某些行为,对健康产生间接的影响。

6)噪音不仅会影响人的生理机能,对人的心理健康也有不利影响,如会引起头痛、恶心、易怒、焦虑、阳萎和情绪变化无常等。

9.噪音是通过一些中介变量引发心理疾病的。

(填空)

10.噪音对操作的影响(05年简答,07年多选)

1)噪音呈现期的影响:

个体的操作行为是否受噪音影响,影响程度如何,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例如噪音的变量(强度、可预测性、可控制性),任务的类型,个体的忍受性(敏感程度)和人格特点等。

实验研究发现,噪音为09dB-100dB,并且是有规律的发出时,对简单的运动任务和心理任务不会有干扰。

但是,当噪音是不可预测的(无规律发出的),会对需要高警觉性的任务、记忆任务和复杂任务产生干扰。

个体的敏感程度不同、性格不同,受噪音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某些外向的个体更喜欢在有适当噪音的环境下工作。

年龄、性别和个体的其他特征都可能会影响对噪音的不同感受。

2)噪音过后的影响:

噪音过后产生的影响要大于噪音呈现时的影响。

噪音过后的影响如何,主要取决于对噪音的知觉控制。

当个体有控制能力时,噪音对操作行为的影响就会比较小。

3)对儿童操作的影响:

噪音可能对儿童的认知有损伤。

对于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中的儿童会引发其长时间的应激,也会损伤其认知操作能力。

11.噪音对社会行为的影响(02年论述):

1)噪音与人际吸引:

噪音使人们要求有更大的个人空间,降低了人际吸引。

在其他研究中也发现,居住区周围的交通噪音使邻里间的交往减少;噪音使人的注意范围缩小了,因此人们只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的很小一部分。

所以,在对其他人的知觉便受到了影响,导致极端或不全面的负性判断。

2)噪音与攻击性:

(08年论述)噪音增加了唤醒水平,也应该会增强攻击性,特别是对于具有攻击性倾向的人;不可预测的噪音带来的有害影响更多。

噪音并不会直接增强攻击性,只有当个体被激怒或情绪不佳时噪音才对攻击性产生影响。

3)噪音与利他行为:

个体的助人行为在积极情绪状态下比在消极情绪状态下要多。

因为噪音会导致消极情绪,所以噪音会影响到助人行为。

另外一些心理学家则利用环境负载说来解释。

他们认为,噪音分散了个体的部分注意力。

12.交谈声带来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噪音的振幅和频率,而且也取决于交谈者和听者的距离。

用交谈干扰水平(SIL)作为评定可接受的交谈声的指标,噪音强度在55—70db之间是工作中可以接受的噪音范围。

13.噪音的控制:

(05年多选)(论述)

1)首先是对噪音源要严加控制,不要让其超过影响的标准;

2)其次可以从环境设计和建筑设计上采用隔离、屏障等保护措施;

3)在居民区,邻里之间则主要应该是主动降低声响设备的音量,尽可能减少对他人的干扰;

4)通过变化家具摆设也可以削弱噪音;

5)以“噪音消除噪音”的新技术,他们利用计算机和传感器将模仿声转化成数字信号加以分析,产生一个“镜像声”,也可以用来消除噪音。

 

第八章灾害、污染与行为

1.自然灾害定义为由自然力引起的,对地区造成的混乱。

包括极端的天气,即冷、热、龙卷风,暴风雪,冰暴,暴风,季风等等。

地震和火山喷发,泥石流以及雪崩也都是自然灾害。

2.一次灾难事件持续时间越长,受害者受到的威胁越大,事件的影响也就越大。

影响灾难严重程度的主要特征是人们是否获得了足够的预警。

3.自然灾害有许多重要的特征,他们突然、有力、无法控制,引起破坏和混乱,通常很短暂,有最低点,优势可以预报。

(填空)

4.影响对灾难知觉的重要因素,包括危机效应、堤岸效应以及适应。

(03、06年填空,09年选择)

5.危机效应指的是在事件刚刚发生时,人们对它的意识和注意最为深刻,但是,很快在下次灾难到来之前就消失了。

(02、04年名词解释)

6.堤岸效应是指一旦采取某种措施来避免灾害,人们总是倾向于采用以前的方案。

(05年名词解释)

7.第三个因素是适应。

就像我们适应噪音和气味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