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02部分 专题06 古代诗歌阅读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10675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9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02部分 专题06 古代诗歌阅读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02部分 专题06 古代诗歌阅读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02部分 专题06 古代诗歌阅读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02部分 专题06 古代诗歌阅读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02部分 专题06 古代诗歌阅读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02部分 专题06 古代诗歌阅读 含答案.docx

《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02部分 专题06 古代诗歌阅读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02部分 专题06 古代诗歌阅读 含答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02部分 专题06 古代诗歌阅读 含答案.docx

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02部分专题06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

提升1 “4看法”读懂诗歌

古代诗歌高度凝练,句式跌宕,意象错落,情感内敛——像茶叶一样,不泡开就品不出滋味。

要读懂诗歌有“4看”:

1.看题目——初判题材。

2.看作者、诗序、注释——了解背景,提取信息。

3.看正文——联想、调整语序后准确翻译。

4.看情感——抓住表情词语,晓明题旨。

下面我们就用“4看法”读懂诗歌,以明诗情。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

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

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

“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

”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

“彼李揆,安肯来邪?

[解题流程]

步骤

内容

1.看题目——初判题材。

子由是苏轼的弟弟,“契丹”是子由出使的地方,“送”,意为“送别”。

由此可见,这是一首送别诗。

2.看作者、诗序、注释——了解背景,提取信息。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在当时声名卓著;注释①暗示苏辙受皇帝信任,地位之高;注释②交代苏轼当时为杭州知州,为朝廷重臣。

注释③交代李揆在唐代声名卓著,苏轼引用此典故,想提醒苏辙,如果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3.看正文——联想、调整语序后准确翻译。

首联点题。

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颔联劝勉。

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下句鼓励兄弟不辱使命。

颈联嘱咐。

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

尾联望归。

这里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绝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

4.看情感——抓住表情词语,晓明题旨。

“那因”表明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表现出苏轼乐观旷达的襟怀;“莫道”一词告诫子由,出使北蕃,绝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表达对苏辙出使北蕃的担忧之情。

正文翻译成品

我们隔着云海遥遥相望,见不到面已经多年了,哪会因这次远行而添悲伤呢?

你应该不辞远道骑马的辛劳,冒着风雪到那里去,让骄傲的胡人见识见识不可多得的人才。

你置身沙漠要时常回头望望自己的国家,思恋湖山时做梦也要梦到杭州的湖光山色。

要是单于问起你的家世来,你可别把自己说成是中原的第一流人物呀!

1.阅读“典例剖析”,完成

(1)~

(2)题。

(11分)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送子由使契丹”和苏轼兄弟的生平可知,苏轼兄弟与李揆非常相似,声名卓著,举世皆知,苏氏一门,尤其是苏轼在契丹声名尤著,故化用典故。

故可推知,苏辙如果被单于知道自己家世第一,很可能被扣留。

所以苏轼用此典一是嘱咐苏辙切勿承认苏氏父子是最佳的人才,二是暗含对远行弟弟的担心,希望他能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可知A、C、E正确。

B项,“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与D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有误,这两个选项都忽视了子由出使契丹这一背景以及李揆典故的内容。

答案:

BD(答出一点2分,两点5分)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请加以分析。

(6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分析诗人的性格,除知人论世外,须从理解诗句传达的情感入手。

首联诗人明显是化用王勃的名句抒情,所以了解王勃的名句,理解其传达的情感是关键。

王勃原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襟,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

苏轼化用这两句,显然也有此意。

根据以上分析,概括诗人性格,并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

(2分)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2分)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2分)

2.(2017·郑州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11分)

行香子

赵 鼎

草色芊绵,雨点阑斑。

糁飞花、还是春残。

天涯万里,海上三年。

试倚危楼,将远恨,卷帘看。

举头见日,不见长安。

谩凝眸、老泪凄然。

山禽飞去,榕叶生寒。

到黄昏也,独自个,尚凭阑。

【注】 1138年,面对金国的进攻,南宋大臣多主张割地求和,赵鼎坚决反对,遭到秦桧忌恨。

秦桧做宰相后,将他一贬再贬,最后流放到吉阳军(今海南三亚)。

赵鼎最终绝食而死。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草色芊绵,雨点阑斑”描写了草木繁密茂盛、小雨淅沥的景色,作者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B.“天涯万里,海上三年”概括了作者被贬谪到海南的三年生活,万里之遥,三年之久,语甚沉痛。

C.“举头见日,不见长安”中的“长安”实际上是指南宋的都城临安,这是作者的一种委婉的说法。

D.“谩凝眸”是说枉自定睛远望,不能慰己老怀,所以紧跟着的就是“老泪凄然”,表现了被贬谪的愁绪。

E.“山禽飞去,榕叶生寒”描写了作者凭栏远眺所见的景色,山鸟飞去,榕叶生在寒冷的环境之中。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项,“以乐景衬哀情”错误,词中的“草色芊绵,雨点阑斑”不是乐景。

E项,“榕叶生在寒冷的环境之中”错误,“生寒”的意思是绿色的榕叶让作者内心升起寒意,身感悲凉。

答案:

AE(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本题,联系注释及关键词分析作者思想感情。

注释交代了诗人一贬再贬,最后被流放到吉阳军的背景。

“天涯万里,海上三年”概括了被贬谪到海南的三年生活,万里之遥,三年之久,语甚沉痛。

“谩凝眸、老泪凄然”七个字直抒胸臆,将内心的孤独凄凉、落寞悲伤之情倾泻而出。

“试倚危楼,将远恨”两句写诗人倚着高楼,带着思远之恨,饱含了对权奸的愤怒之情。

“举头见日,不见长安”中“长安”是指南宋的首都临安,在此写出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贞。

答案:

作者以“天涯万里,海上三年”“谩凝眸、老泪凄然”等抒发被长期贬谪海上的孤独、落寞。

(2分)“试倚危楼,将远恨”饱含了对权奸的愤怒之情。

(2分)“举头见日,不见长安”和“尚凭阑”等写出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贞、怀才不遇。

(2分)

提升2 诗歌鉴赏选择题“4大设误角度”

古诗歌鉴赏选择题,其考查落脚点仍是考纲规定的4大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选择题不仅是降低了诗歌鉴赏题目的整体难度,而且间接降低了诗歌的阅读难度,解决了阅读理解上的部分障碍。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赴洛道中作

陆 机①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

振策陟崇丘,案辔②遵平莽。

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

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

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

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注】 ①陆机:

西晋文学家。

出身东吴名门,东吴灭亡后退居家乡,闭门勤学,后被迫离开家乡前往京城洛阳。

②案辔:

案,同“按”。

按辔,手抚驭马的缰绳,任马慢步行走。

下列有关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紧扣诗题,概括写自己“远游”中历经了艰辛的跋涉。

B.“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写诗人行程的风尘仆仆,流露出漫漫行程之后的释然。

C.“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采用互文手法,写出了朝夕均不能排遣的孤独和忧伤。

D.“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句用“悲”来修饰风,突出诗人情感中的孤寂和落寞。

E.全诗写赴洛途中所见,借嵩岩、悲风、清露、明月等来表达身在旅途的独特感受。

设误角度

情感分析不当,技巧确认不准

分析

B项,情感分析不当(无中生有)。

在风尘仆仆、高山莽原之中,并没有提到“释然”之情,只有孤独和忧愁。

C项,技巧确认不准。

“互文”错误,应是“朝”“夕”对比,两相呼应。

[答案] BC

(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 ①元九、李二十:

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

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

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

雅正的诗篇。

④伏:

服气。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设误角度

情感分析不当(曲解文意)

分析

C项,情感分析不当(曲解文意)。

“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曲解文意,称李绅为“短李”既是朋友之间的戏言,也表现了元、李、白三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

D项,情感分析不当(曲解文意)。

“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曲解文意。

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

[答案] CD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还山宅

杨师道

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

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

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注】。

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

依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

【注】 槎:

读chá,指小舟。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中“徙倚”意为徘徊流连,“玩年华”是指尽情享受美好春光。

B.第二联描写了暮春的衰败景象:

芳草弥漫,空山寂静,落花飘零。

C.第三联写轻风吹拂垂藤扫过幽石,横卧的柳枝挡住了前行的小舟。

D.本诗第二、三联对仗尤为巧妙,既有上下句对仗,又有句内对仗。

E.第五联诗人想象回到山宅之后,看到烟霞如昔,再次突出了“还”字。

设误角度

形象特点概括不当、表达技巧确认不准

分析

B项,形象特点概括不当,“衰败景象”与全诗意境不符;E项,表达技巧确认不准。

不是“想象”,是诗人回到山宅之后,所经泉路依旧,看到烟霞如昔,这些都是诗人熟悉的旧时风景,再次突出了“还”字。

[答案] BE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泊扬子津

祖咏

才入维扬郡,乡关此路遥。

林藏初过雨,风退欲归潮。

江火明沙岸,云帆碍浦桥。

客衣今日薄,寒气近来饶。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的“才”与“遥”呼应,才入扬州,就感到乡关已远;入题即抒发浓重的离情,简洁明快,调动了读者的情绪,起法高妙。

B.颔联抓住雨霁初晴的特征:

上句写雨后初晴,两岸的树木郁郁葱葱,一片苍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