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识得张无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05901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何人识得张无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何人识得张无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何人识得张无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何人识得张无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何人识得张无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何人识得张无忌.docx

《何人识得张无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何人识得张无忌.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何人识得张无忌.docx

何人识得张无忌

一“中和”的痕迹

我曾经比较过郭靖、杨过、张无忌这三位主人公的人格模式,认为郭靖是儒家之侠的典范,理由是他奉行“为国为民,牺牲自我”的人生准则;杨过则是道家之侠的一种典型,理由是他奉行“至情至性,实现自我”的人生准则;而张无忌形象的价值则在道家和佛家之间——他有道家的“无为”,又有佛家的“慈悲”。

当然也可以说是在二者之外——张无忌是明教的教主,理应是“明教精神”的典范。

在哲学理念上,三者之间当然可以三足鼎立。

在创作思路:

,小说“射雕三部曲”的三位主人公形象,基本上是按照正、反、合的逻辑模式发展的。

《射雕英雄传》的大人公郊靖的形象当然是“正”,即正统的或正宗的主流意识形态及其文化价值的体现,所谓“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相比之下,《神雕侠侣》的主人公杨过形象则无疑是“反”,冲动偏激、反叛师门、挑战传统价值;而《倚天屠龙记》的主人公张无忌的形象则是“合”,合郭缩的单纯质朴与杨过的聪明伶俐,合郭靖的为国为民与杨过的至情至性。

作者是想“极高明而道中庸”,张无忌的形象,是对郭靖形象与杨过形象的一种艺术上的统合或中和。

在《倚天屠龙记》一书中,我们几严处处都能发现这种“中和”的痕迹。

张无忌出生之地名为冰火岛,这不仅是说这个岛屿是北极冰海中的一座火山岛,作为张无忌生命最初的生存之地,这—环境的命名,实际上也暗示了未来的主人公张无忌的性格:

冰与火的中和,当然就温暖宜人。

进而,张无忌作为武当名侠张翠山与天鹰教“妖女”殷素素的儿子,他身上流动着的血脉也是正、邪两派的中和。

进而,按照金庸小说的惯例,主人公最突出的武功技艺常常是他的性格与人生的最好的说明或补充。

郭靖的降龙十八掌、杨过的黯然销魂掌,无不如是。

那么,张无忌的乾坤人挪移和太极拳剑,当然也就应该是主人公性格最重要的提示。

而这两种神功的—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乾坤阴阳的中和与圆转。

最后,也是最明显而又最重要的,张无忌出道江湖之后最大的行为目标,就是要在以六大门派为代表的正派集团与以明教、天鹰教为代表的邪派之间充当和平的使者,谋求正、反之“和”或“合”。

问题的复杂性在于,用“性格”这个词来概括一个文学人物形象,进而又用某一个词语——如“优柔寡断”或“拖泥带水”等等——来概括一种性格,看起来是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实际上却是问题多多。

原因就在于“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对于一个活泼和充实的生命,岂能用一种性格概念来固定?

即使是对一个写得鲜活的文学形象,仅用一个概念来说明常常也是不够的。

只要文学创作不是某种简单的概念演绎,其中的人物形象多半就会“形象大于思想”,当然更大于概念。

对于一些古典小说,尤其是对那些以理性主义为思想基础的小说,用“性格”一词对其中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研究或许行得通,而对于另外一些小说,就未必行得通了。

二地地道道的另类人物

虽说张元忌的性格或许与普通人有其些类似之处,但对于《倚天屠龙记》一书的武林世界,他实际上是一个大大的异类。

张无忌生平的—大与众不问之处,是他出生与成长环境的独异。

除了上述冰海火山的象征意义之外,在这一环境中出生并成长起来的张无忌,在性格上当然会有明显的与众不同之处。

一是冰火岛孤悬海外,与世隔绝,年幼的张无忌虽非孤陋寡闻,但毕竟是耳听者多、眼见者少;二是在这个岛上,除了张无忌之外,就只有他的父亲、母亲和义父三人,从小独得三位长辈的厚爱,深受不含杂质的爱心润养,培育了他无比淳厚的天性。

因此,相对于世俗社会小人,他是天真的“自然人”;相对于江湖现实中人、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海中人”。

总之,对于《倚天屠龙记》的世界,张无忌具有彻头彻尾的赤子衷肠,实际上就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另类人物。

张无忌性格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他过分的诚实与单纯。

九岁以前的张无忌一直生活在一个单纯透明的环境之中,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谎言,根本不明白谎言也是生活的—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以,张无忌不会说谎,也缺乏辨别谎言与欺诈的能力,于是他的一生总是免不了不断地上当受骗。

张无忌一家回归大陆途中碰到第一批大陆江湖人时,他听到母亲说“那胡作妄为的谢逊死了”,而他的父亲居然也随口附和,便忍不住心中难过,大喊大叫:

“义父不是恶贼,义父没有死,他没有死。

”由此惹出大祸,不仅间接导致了他父母亲的惨死,更使他的生命处于极度危险之中,从此受尽磨难。

尽管他母亲临死之前谆谆告诫他“要提防女人骗你,越是好看的女人越会骗人”,但这一血的教训仍未能改变张无忌的诚实天性,并没有使他从此变得精明起来。

在他此后的人生中,这类的事情仍在不断发生。

虽然他早已打定主意死也不说义父谢逊的消息,但后来还是中了朱长龄的圈套,主动说出了谢逊在冰火岛的秘密。

进而,明明知道朱长龄是一个骗人的奸贼,而张无忌也学会了九阳真经,但还是被朱长龄骗得摔下了悬崖、跌断了腿骨。

再后来,在东海灵蛇岛上丐帮八袋长老陈友谅言行不一,没有骗过金花婆婆、赵敏,但却骗过了目盲的谢诅、没有目盲的张无忌。

所以,在小说的最后,老谋深算的朱元璋设下一箭双雕的巧计,使得张无忌心灰意懒,从此退出江湖,实在是“顺形成章”。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不妨说,张无忌的江湖人生,是从面对谎言开始,而以上当受骗告终。

他所进入的,是一个慌言世界;而他所经历的人生,也是一段不断被狡计与谎言所欺骗的人生。

张无忌的这种经历,让人想到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大师伏尔泰的小说名作《老实人》和《天真汉》中的主人公。

不断上当受骗的张无忌并非任何意义上的傻瓜,他聪明而不“精明”,所以在这个精明人的世界中,张无忌也就只能像老实人、天真汉那样,成为世俗社会欺骗的对象和笑料。

当然,从另一角度看,张无忌这样的老实人、天真汉,也同样成了我们认识和反思现实世俗社会的一面具有一定光洁度的“镜子”。

它照见了江湖,也照见了江山;照见了正派的不正,也照见了邪派的不邪;照见了统治者的残暴,也照见了反抗者的卑污。

虽然,在《倚天屠龙记》一书中,作者的镜子意识——对中国的传统文明、世俗社会以及欲望人生作出映照、反省、批判的创作意识——还不是非常自觉,但这部作品毫无疑问是

金庸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我这样说的证据是:

在这部小说之后,金庸写出了《连城诀》、《天龙八部》、《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记》。

其中《连城诀》的主人公狄云是更加地道的“老实人”,而《侠客行》一书的主人公石破天则是更加地道的“天真汉”,《天龙八部》中的段誉不仅仅是小说的主人公,同时还是那个欲望/非人世界的观察者和反省者;《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这个主人公最大的性格特征就是不能做政治上的入世或入时之人;与之相反,《鹿鼎记》的主人公韦小宝入世而又入时,只不过证明了“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所有这些角色,都不仅是一个传奇故事的主人公,同时也成了那个传奇背后真实的历史文化世界的观察者、反应者或透视镜。

金庸小说创作的这一转变,正是从《倚天屠龙记》及其主人公张无忌开始的。

三一个业余神医

在《倚天屠龙记》一书中,主人公张无忌还有一种非常容易被人忽视的身份,那就是他还是一个业余神医。

不但武功高强,而且医术通神。

有过一段学医的经历,并且有行医的本领和资格,这是张无忌形象的另一个与众不同之处。

在蝶谷医仙胡青牛逝世以后,张无忌堪称当世第一名医。

在医术上,张无忌比胡青牛或许仍然稍逊一筹,证据是他在光明顶上没有看破少林年圆真和尚装死的诡计,而在无名岛上又没有查出殷离假死的真相;但在医德方面,以“见死不救”而知名的胡青牛就设法与宅心仁厚的张无忌相提并论了。

当然张无忌在他的少年时期仅仅用两年多时间就达到神医水准。

未免会让今日苦读十年以上的医学博士、博士后们感到汗颜更感到疑惑。

在这部小说中,张无忌随时发挥自己高明的医术,常常成为小说叙事情节的—种重要的推动力。

在护送杨不悔西去昆仑的路上,若不是他治好了昆仑派弟子詹春的伤毒,以他小小的年纪,决难轻易完成让人望而生畏的万里之行;即使到达西域,也难以轻易找到昆仑山坐忘峰的具体途径。

正因为他深通医术,对猿猴也—样救死扶伤,才能在前来求医的那只老猿腹中发现那部藏了将近百年的武学宝典《九阳真经》,这才练就九阳神功,驱除了体内玄冥神掌的阴寒之毒,彻底摆脱了死亡的威胁。

至于张无忌利用自己的医术疗伤拔毒、治病救人,同时常常借此使自己化险为夷、转危为安,那就不必—一细说了。

我对张无忌学医救人的经历感兴趣,还不在于小说的作者如何利用这一点巧妙地处动情节发展,或者是借此创造出多少神医的传奇。

我所感兴趣的,是张无忌的性格或者说是天性,与他的学医经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在这部小说中,张无总并没有当真以行医为业,但学医的经历加上行医的经验,对这一人物的心理、性格及人生无疑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简单地说,就是对他的生命意识、人生观念、善恶价值和人文情怀的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张无忌的医术如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的医德和医道——即对生命的了解、重视、理解和悲悯。

实际上,张无忌的第—次“出道”,就是为了救人,是出于他的医者仁心的推动:

目睹蛾眉派对明教锐金旗壮士残忍凶狠的大屠杀,忍不住挺身而出,质问峨眉派帅徒:

“这般残忍凶狠,你不惭愧么?

”“这些人个个轻生重义,慷慨求死,实是铁铮铮的英雄好汉,怎么说是邪魔外道?

”“那青翼蝠王只杀二人,你们所杀之人已多了十倍。

他用牙齿杀人,尊师用倚天剑杀人,一般的杀,有何善恶之分?

”这“无忌三问”看起来仅仅是个不明真相的无知小子的天真发问,实际上正是一个大仁大智者对真正“不明真理”者的提示或警戒。

然后,张无忌就开始了杀人屠场上的救死扶伤,为锐金旗的壮士们止血包扎。

再后来,他又以身相代,宁愿让杀人不眨眼的灭绝师太对他连击三掌,也要阻止这场打着正义旗号的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在这样的场景中,与共说张无忌是一个英雄、一个侠士,更个如说他是一个医生,一个具有悲悯情怀的人道主义者。

实际上,在《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所有的行为,无不可以看成是救死扶伤。

直接用自己的医术为人疗伤拔毒固然是正宗的医生行为,而张无忌为锐金旗挺身而出,接着为明教和天鹰教“排难解纷当六强”,后来又为救六大门派的高于而奋不顾身,最后号召和领导天下英雄起而抗元,无不是对人间的“救死扶伤”。

医生的职责和仁心不仅深入骨髓,进而泛化为张无忌一切行为的内在动力。

如果情况允许,让张无忌在明教教土和一个开业医生这两样职业中作出选择,我猜他一定会选择做开业医生。

当然,这需要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

能够那样,他所期望的人生价值才会充分实现,而他的人生也会因此而获得真正的平安喜乐。

可惜他的时代没有给他提供这样—种社会环境,而作者金庸也就没有作这方而的进一步设想。

四清醒的或积极性的悲观

武快小说的主人公出生入死几乎是家常便饭,正因为司空见惯,对于生死的考验常常就会不假思索,武侠小说主人公是这样,作者是这样,读者当然也是这样。

但张无忌的情形却又不相同:

在他回到大陆不久,就亲眼目睹了自己父母的死亡;他自己因为中了鹿杖客的玄冥神掌,连武功通神的祖师爷张三丰也束手无策,甚而连蝶谷医仙胡青牛也无法根治,从此,年幼的张无忌每天都在玄冥神掌的阴寒痛苦中煎熬,每天都受到死神的威胁,如此长达数年之久。

这种独特的经历,对张无忌的心理和性格不可能不产生巨大的影响。

所谓玄冥神掌,当然是纯属想象和虚构的一种神奇的武功,但在金庸的小说中,这种武功未尝不是一种深刻的象征。

玄冥神掌可以说是“不可知(玄)的死亡(冥)之掌”;而所谓玄冥神掌的阴寒之气,当然就是死亡的阴冷气息。

张无忌本不是一个哲人,但长期面对死之的威胁,长期面对“生或是死”的生命考题,使他不得不考虑生死的悬念、死亡的奥妙和生命的意义,从而慢慢地形成自己生命意识。

小小的张无忌其时当然还没有什么独立思考的能力,所谓生命意识,其实也不是张无忌苦思冥想的结论,而只是对前辈哲人有关生命思考和议论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生死修短,岂能强求?

予恶乎知悦生之非惑邪?

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

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新生乎?

或许当年的张无忌对《庄子》的道家生命哲学尚未有真正深刻的领悟,因而对生命如“做大梦”、死亡如“醒大觉“之说还只是下意识的心理共鸣。

但经历了一番孤独寂寞的出生入死之后。

再在光明顶地道中听到小昭所唱的小曲中的“展放愁眉,休争闲气。

今日容颜,老于昨日。

古往今来,尽须如此,管他贤的愚的,贫的和富的”;“到头这一身,难逃那一日。

受用了一朝,一朝便宜。

百岁光阴,七十者稀。

急急流年,滔滔逝水”,想到十余年艰苦备尝,今日又困处山腹,眼见已无生理,自会“不禁魂为之销”。

也就是说,此时的张无忌,已经从住日对死亡的安慰性的想象,上升为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

从盲目的或消极性的乐观,上升为清醒的或积极性的悲观。

张无忌再一次在精神脱胎换骨,一旦从山腹中走出,就会让自己的生命大放光芒。

有意思的是,当张无忌出了山腹,走上光明顶,看到的是在六大派围攻之下的明教、天鹰教一败涂地的场面,听到的却是明教、天鹰教教徒们神态庄严、将死亡置之度外的生命的歌唱:

“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为善除恶,惟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

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听到这样的歌唱,敌方的主脑、少林寺空智大师不禁合十赞叹:

“善哉!

善哉!

”武当派的俞莲舟也在心底敬佩:

“他们不念自己生死.却在怜悯众人多忧多患,那实在是大仁大勇的胸襟啊!

””张无忌更是不暇多想,挺身而出,想要“排难解纷当六强”。

此时,张无忌的生命意识,已经从本能的想象层次、知性的体验层次,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知的第三层次。

在《倚天屠龙记》一书中,还有第四种生命的歌唱,也不妨说,是第四种生命意识,那就是殷离在伤痛昏迷中所唱的波斯诗人峨默的不朽诗句:

“来如流水今逝如风,不知何处来兮何所终!

”使得在场各人全都心生感慨,看江河流水,想无影清风,品味诗歌中的人生哲理和各自生命的诗意。

就在这一回书中,美丽动人的小昭与张无忌生离,从此东西永隔如参南;不久,真情执着的殷离又与张无忌“死别”,张无忌四女同舟的美梦到此彻底破灭,能不使他的人生观念和生命意识再度变化?

在前两次生命意义的陈述中,小说的作者曾对主人公张无忌的心理稍加注意,虽寥寥几笔,颇能动人心弦。

遗憾的是,在后两次生命的歌唱中,作者却莫名其妙地忽略张无忌的主观心理反应。

虽然张大忌每一次都在歌唱的现场,甚至作者每一次都是从张无忌的视角写出现场的歌唱,但却没有一笔写到张无忌在明教教徒“生亦何欢,死亦何苦”和“怜我世人,忧患诗多”的歌唱中所受到的心理震动。

这位未来的明教教主居然没有与明教的“教歌”产生任何共鸣!

进而,在殷离的“来如流水分逝如风”的歌唱中,作者写到了“各人想到”,甚至写到了“张无忌只觉得掌里赵敏的纤指寒冷如冰,微微颤动”,但却居然省略了张大忌心理的感受!

更遗憾的是,作者既然没有注意到主人公张无忌生命意识的产生和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张无忌的人生观念会有怎样深刻的影响,没有深入到主人公张无忌的心理和精神世界中去,当然也就不会将上述四种生命观念或生命意识的四种境界作为张无忌心理、性格发展的依据、转折点和推动力。

从而,张大忌在自己不同的人生际遇中,在他生命的不同阶段,没有应有的意识深化、心形变化和性格发展。

而《倚天屠龙记》一书也没有以张无忌的性格变化作为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原动力,从而,使得这部小说的人物形象的审美意义、小说的文学艺术价值都受到了明显的影响。

最遗憾的是,由于作者没有坚持张无忌的生命观点,也就没有把生命意识都人文关怀提升为《倚天屠龙记》一书的叙事主题。

反过来,这又使得主人公张无忌的形象及其意义受到了极大的局限和严重的影响。

作者大约没有想到,对个体生命的珍惜和尊重,其意义实际上超过了虚构或真实的帮派矛盾、正邪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

五英雄气概、个性与主见

人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张无忌没有个性、没有主见、缺乏英雄气概,有时候,这只不过是对这一人物形象的一种典型的误读。

张无忌并非没有主见或个件,只不过,他的个性与主见确实有些与众不同。

早在幼年时期,张无忌尚未登上武当山,就被别有用心的玄冥二老抓去,且让他身中玄冥神掌,当然这是为了逼他说出义父谢逊的消息。

那求生不得的痛苦煎熬可想而加,但当殷素素问他是否说出了义父的下落时,张无忌昂然回答:

“他便打死我,我也不说。

”此一言,足见少年张无忌坚强的意志和他的英雄气概。

进而,在蝴蝶谷中,受到武功高强的金花婆婆和少女阿离的胁迫,张无忌武功不济,便以牙还手,使得少女殷离对张无忌的个性留下了终生难忘的深刻印象,更好的例子,也许还是当他受到纪晓芙的临终嘱托之后,十四五岁的张无忌便历尽艰辛,将更加幼小的杨不悔万里迢迢地送到她的父亲杨逍的手中。

杨逍问他要什么样的报答,张无忌问答道:

“纪姑姑没将我瞧低,才托我送她女儿来给你。

若是我有所求而来,我这人还值得托付么?

”对此,我们还能说张无忌没有性格、没打主见、没有英雄气概么?

成年之后的张无忌当然没有幼年时那样简单,但却决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年纪越大就越没有丰意。

不想加入明教,但却当了明教教主,看起来是他没有主见、没有性格的表现,但当时的情况是:

“张无忌耳听得杀声渐近,心中惶急加甚,一时没了主意,寻思:

“此刻救人至于一切,其余尽可缓商。

”可见,张无忌并非当真没有主见,而是始终以救人为重。

后来,张无忌在推辞不得之后,对明教约法三章,要求明教上下人人严守教则,为善去恶,行侠仗义;本教兄弟之间务须亲爱互助,有如手足,切戒自相争斗;要求明教对中原各大门派既往不咎,不再去和各大派寻仇。

如此立场清醒、旗帜鲜明、思路清晰、言简意赅,又怎么能说他没有主意、没有性格、没有英雄气概?

张无忌当然也确实有“糊涂”、“没主意”的时候,例如赵敏问他,如果她将周芷若杀了,他会不会杀了她替周姑娘报仇,张无忌的回答是“我不知道”,进而说:

“我爹爹妈妈是给人逼死的。

逼死我父母的,是少林派、华山派、昆仑派那些人。

我后来年纪大了,事理明白得多了,却越来越不懂,到底是谁害死了我的爹爹妈妈?

不该说是空智大帅、铁琴先生这些人,也不该说是我的外公、舅父,甚至于,也不该是你手下的那阿二、阿三、玄冥二老之类的人物。

这中间阴错阳差,有许许多多我想不明白的道理。

就算那些人真是凶手,我将他们一一杀了,又有什么用?

我爹爹妈妈总是活不转来了。

赵姑娘,我这几天心里只是想,倘若大家不杀人,和和气气、亲亲爱爱的都做朋友,岂不是好?

我不想报仇杀人,也盼别人也不要杀人害人。

”这些话听起来实在有些孩子气、实在太“糊涂”,但其中却有清醒又清新的思路,并且为江湖人生,实际上也为江山历史提供了另一种价值选择的可能。

张无忌确实十分随和,许多事似乎都是无可无不可,但若以为这就是无主见、无原则,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最突出的例子是,我们看到,张无忌可以暂时接任明教教主,但当明教势力不但震动江湖而且震动“江山”之际,张无忌却发誓“我若有非分之想,教我天诛地灭,不得好死”,,搞得权欲方张的周正若很是失望。

张无忌对“将来的王位”的拒绝和恐惧,赌咒发誓,决不妄想,这就是他的原则。

他实在对王位、对政治不感兴趣,当然也知道自己没有那份才能,或者说没那种从事传统政治斗争的天性。

张无忌有的,只是对中国这样一个数千年的“文明古国”做“人道启蒙”的天赋与条件,那就是他的赤诚、天真、善良、仁爱和悲悯,和他的生命意识、做人良知、人道观念与人文情怀。

在读过杨逍所著的《明教流传中土记》之后,张无忌感慨万千,顿悟“只有朝廷官府不去欺压良民,土豪恶霸不敢横行不法,到那时候,本教才能真正的兴旺”。

遗憾的是,张无忌只是一个合格的医生,一个没有被作者最终确认的知识分子,或许还能做一个合格的明教教主;但肯定不是—个合格的政治家,他自己也坚决不想之当一个政客。

而在—个政治家/政客们利用医生、强奸知识分子、改写宗教性质的奇特历史文化圈中,张无忌这样的人即使有再多的悲天悯人之心,也注定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作为。

他注定不是朱元障这样的政治流氓的对手,所以,及早退出,与其说是一种轻信或软弱,不如说是一种无奈和悲哀。

问题其实还不在于当时的张无忌有何作为、如何行为,而在于今天的作者和读者怎样去认识张无忌的这些行动与作为。

我们看到,还是有那么多的人将悲天悯人当成胸无大志,而将野心私欲当成伟业雄图:

将赤诚真挚当成傻瓜笨蛋,而将撒谎骗人当成智慧精明;将救死扶伤当成软弱无用,而将杀人如麻、流血漂杵当成英雄气概;将人道的启蒙当成无知的呓语,而将霸道的逻辑当成天下惟一的人生至理箴言和历史的规范法则,岂不悲哉?

六爱情故事

张无忌最“没性格”的地方,大约是他对身边的四个姑娘小昭、殷离、周芷若、赵敏,始终缺少明朗的态度或主动的表白。

为此,他不但成了—些读者取笑的对象,甚至受到了作者的调侃:

“似乎他对赵敏爱得最深,最后对周茬若也这般说了,但在他内心深处,到底爱哪一个姑娘更加多些?

恐怕他自己也不知道。

”,作者以此来证明张无忌性格上的“拖泥带水”。

实际上,张无忌的爱情故事,应该有多种阅读角度成阅读方式。

如果不从概念出发,我们就会看到,其中具有颇为丰富的人文内涵。

张无忌爱情故事的第一个值得注意之处,是他曾经作过一场典型的春梦:

梦见赵敏、周正若、殷离、小昭四个姑娘一起嫁给了他,“在白天从来不敢转的念头,在睡梦中忽然都成为事实,只觉得四个姑娘人人都好,自己都舍不得和她们分离”。

这个梦境写得非常直白,算不什么妙文,真正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开始注重主人公的心理/梦境/潜意识。

这意味着,在爱情或欲望的描写方面,作者开始了人类心理的写真。

没有因为英雄的模式受限制,也没有因为道德的常规而缩手,张无忌成了金庸笔下第一个公然“梦娶四美”的正派男主人公。

在今天的某些读者看来,张无忌梦娶四美或许成了他没性格、没主见的证明,因为这种心理实在违背了今天的“一对一”的社会习俗、婚姻制度、道德规范以及心理定势。

但正如小说中所言,在张无忌的时代,三妻四妄实是寻常之极,单只—妻的反倒罕有。

这就是说,张无忌梦娶四美具有足够的现实生活的依据。

继而,直到20世纪,还有怪物大老爷辜鸿铭这样的妙人提出“—个茶壶、四只茶杯”的妙论,并将此视为——当然是男性立场的——“自然天理”。

此“一壶四杯理论”是否“天理”,当然缺乏证据,但男性成长、成熟期间有一段泛爱的过程,这种自然的天性,应该不会被生理、心理学家所怀疑。

也就是说,张无忌的这个典型的白日梦,其实只是一种常见的、普遍性的心理状态的展示,不能作为一种性格的证明。

另一个值得汗意之处,是张大忌的这些爱情故事,有历时性的发展积累,四女同舟,恰恰只是一种巧合,是非常短暂的人生际遇。

在张无忌短短的人生故事中,经历了非常复杂的人生境遇。

而在不同境遇中,对不同的对象产牛不同的情感,实属情理之常。

在断腿之际,与殷离同病相怜:

在光明顶山腹中,与小昭相依为命;在东海的荒岛上,与周芷若事急从权;在拯救谢逊的途中,与赵敏心心相印。

主观的情感态度、心理选择,当然有一定的作用,但这些人生情境的时间或短或长、情分或深线浅、结局或离或合,毕竟还有“宿命”的摆布。

我们当然不能否认,在四女同舟之际,张无忌对她们确实是难以取含。

原因之一是如上所述的社会习俗和同娶四美——这样就不必选择——的潜在欲望。

原因之二则是张无忌性格的随和或随缘。

所渭随缘,除了指情境的遇合,更重要的还是张无忌非常在乎对方的态度。

周芷若对他有汉江船中喂饭之恩、光明顶上指点之惠;殷离对他有断腿处赠饼送饭之情,更兼舅表兄妹血缘之亲;小昭—见公子,便自命丫鬟、殷勤服侍;赵敏得遇郎君,就一见钟情、神魂额倒。

最难消受美人恩,张无忌无从选择,不愿得罪其个的任何一位。

此外,还有原因之三,那就是他所面对的这四个姑娘性格各异,殷离泼辣如火,小昭温柔似水.周芷若端庄含蓄,赵敏爽朗活泼。

这不仅是张无忌所面临的一道难题,实际上也是世间男女在情感选择中所共同面临的难题。

在这—意义上.张无忌难作抉择、不知道最爱哪一个,就一点也不奇怪。

最后,张无忌实际上还是很有分别,或者说很有分寸。

他对周芷若如是说:

“小昭离我而去,我自是十分伤心。

我表妹逝世,我更是难过。

你……你后来这样,我既痛心,又深感惋惜。

然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