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各省历史试题汇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04608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1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各省历史试题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各省历史试题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各省历史试题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各省历史试题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各省历史试题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各省历史试题汇编.docx

《高考各省历史试题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各省历史试题汇编.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各省历史试题汇编.docx

高考各省历史试题汇编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鸦片战争

1.(2011年福建文综,18)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

“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而益下;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

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

A.损害身体,削弱军人战斗力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

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

【考点】鸦片战争的背景——禁烟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史实鸦片流毒中国危害国民的身心,故C项错误;A项和B项是并列选项,指的是鸦片造成兵弱且损害身体;而更严重的是白银外流。

2.(2011年上海历史,37)—份护照

《天津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

通商口岸的外国人从领事馆取得护照,经当地海关道盖印,即可凭此护照进入内地游历。

以下是一份护照的主要内容:

本领事遵行两国议定和约章程第八款,内载:

准许法国人请照赴内地游历等因。

兹有本国人名□□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

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庶臻妥协,以示照给本咸遵约章毋违,永垂不朽也。

问题:

(12分)

(1)除法国外,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的还有哪些国家?

(3分)

(2)你认为当时外国人持这类护照游历有哪些弊端?

(9分)

【考点】近代列强的侵略——《天津条约》

【解析】本题通过对史学的认识来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1)问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容易得出英、美、俄这三个国家。

(2)问结合材料信息,如“十八省游历”、“宾礼相待”、“随时照料”等角度分析,如没有确定的有效期、“随时照料”的措辞含混、未提外国人进入内地应遵守的法律和义务,如果外图人寻衅滋葶,地方官难以裁办。

解答此问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信息的提取和最大程度的利用。

【答案】

(1)答案l:

填写了符合史实的3个国家:

英、美、俄。

(3分)

答案2:

填写了符合史实的2个国家。

(2分)

答案3:

填写了符合史实的1个国家。

(1分)

其他答案:

填写了3个以上的国家。

(0分)

(2)答案1:

能结合护照中的信息分析弊端。

(9分)

护照上所填游历地区很广,也没有确定的有效期,等于让外国人持此一照,周游全国,为其侵略活动提供方便;护照上要求地方官“随时照料”的措辞十分含混。

给外国人敲诈地方官吏提供了口实;护照上要求地方官对外国人“宾礼相待”,却只字未提外国人进入内地应遵守的法律和义务,如果外国人寻衅滋事,地方官难以裁办。

答案2:

未结合护照中的信息进行分析。

(1—3分)

有利于西方人自由传教,为其发动侵华战争作好准备,进一步加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其他答案:

(0分)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1.(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29)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

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

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材料充分说明了拜上帝教在运动初期起了动员组织作用,但随着起义规模的扩大,其难以适应建设农民政权的需要,而农民阶级深受孔孟传统思想影响,运动后期洪秀全不得不借助尊孔方式维持政权;B、C两项不是主要原因;D项不是原因。

【答案】A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2011年北京卷,17)图8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

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BARBARIE);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IVILISATION)。

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

 

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C.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D.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

【考点】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从题干材料可以得出作者抨击和讽刺西方侵略者屠杀义和团的“文明”行为,因此选B项。

【答案】B

2.(2011年重庆卷,17)重庆海关税务司报告中记载的大足县余栋臣起义布告称:

“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谁敢信奉夷狄之教。

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割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

”这次起义应该发生在()

A.1851年B.1895年C.1898年D.1906年

【考点】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斗争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和材料解读能力。

根据所学可知1898年德国强占胶州湾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在此背景下发生了义和团运动。

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C。

【答案】C

3.(2011年四川卷,16)1898年8月,清廷颁布上谕:

“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

”清廷的意图不包括()

A.收回通商口岸B.发展民族经济

C.维护国家主权D.挽救国家危亡

【考点】近代列强的侵略(瓜分中国狂潮)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的理解。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需要进行巨额赔款,故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商业、通商口岸的限制,故选A项。

【答案】A

4.(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31)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

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

这表明()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考点】八国联军侵华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知识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东南保护约款》强化而非遏制了列强在华势力,A项错误;中央政府宣战,而地方政府勾结列强充分表明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两项均不符合史实,也无法从材料中得以体现。

D地方势力没有发展到与朝廷分庭抗礼的程度。

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地方官员与列强签订条约中看出清政府中央集权遭到地方势力的冲击,即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故选B项。

【答案】B

5.(2011年海南卷,27)(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900年10月16日英国和德国就中国问题签订《英德协定》,相约遵守下列原则:

“第一,将中国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国贸易及其他正当经济活动,自由开放,毫无差别。

此为列强之共同永久利益;两国政府相约凡其势力所能及,对于一切中国领土均应遵守此原则。

第二,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其政策应以维持中国领土不使变更为指归。

第三,若他国利用中国现时之纷扰,无论用何种方式,欲获得领土利益时,两缔约国关于为保护本国在华利益所采之步骤应保留初步之谅解。

第四,两国政府应将本协定通知其他关系列强,如奥、法、意、日、俄、美等国,并请其接受本协定所采之原则。

意大利和奥地利表示“深愿接受”此协定,“毫不踌躇而赞同之”。

日本此时正“不安达于极点”,不仅表示“赞同此协定”,而且还愿意“加入此协定”。

美国政府的答复则是,接受前两条,对第三条则无需表示任何意见,法国附和美国答复之内容。

俄国声称对第一条“表示欢迎”,第二条尤与俄国的意旨相符,因为俄国政府在此次纷扰之初,即曾首先倡导将保全中国的完整和“旧国家制度”,作为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

(1)说明1900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及其实质,并指出列强提出或接受《英德协定》的原因。

(7分)

(2)简要分析《英德协定》对中国局势的影响。

(5分)

【考点】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解析】本题以《英德协定》为切入点考查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帝国主义侵略,主要考查考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

(1)问根据时间提示“1900年”联系当时的国际背景和列强侵华的时代特征分析列强政策转变的大背景,另外注意“转变”一定要点出“由……到……”;实质从列强的侵略本质方面去思考。

原因则从当时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相互勾结、妥协、协调利益冲突的角度去分析。

(2)问对中国局势的影响应从利弊两个方面作答,注意强调总体弊大于利,有利的一面也是客观造成的。

再结合相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现实状况回答其影响分析。

【答案】

(1)转变:

由瓜分到“保全”。

(2分)

实质:

进一步侵略和共同控制中国。

(2分)

原因:

中国人民的反抗;列强在中国的争夺加剧,需要调整利益关系。

(3分)

(2)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在华矛盾暂时缓和;殖民地程度加深;进一步激发了反帝反封建斗争。

(5分)

第13课辛亥革命

1.(2011年海南卷,16)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

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

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B.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考点】辛亥革命(背景:

清末“预备立宪”)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时间信息“1905年前后”可以推断此时期清廷准备实行立宪,但“皇族内阁”的设立,被证明清廷的革新只是个骗局,使公派生对清廷失望,转向同情、支持革命。

故选B项。

【答案】B

2.(2011年上海文综,10)右图是中国近代史上某革命组织机关刊物的书影,该组织是()

A.兴中会

B.光复会

C.强学会

D.同盟会

【考点】辛亥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与记忆。

图片信息显示的《民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故选D项。

【答案】D

3.(2011年四川卷,17)图五是一幅驳斥清末“民智未开”观点的漫画。

它试图传达的观念是()

 

图5政府与百姓(约1911年)

A.反满兴汉B.官逼民反C.政治民主D.暴力革命

【考点】清末预备立宪(辛亥革命的背景)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迁移和漫画材料解读能力。

注意时间提示“1911年”和题干提示可知“民智未开”背景是清末预备立宪期间。

用时间限定词排除A,用材料中驳斥观点一说可排除B、D。

故选C项。

【答案】C

4.(2011年全国I卷,16)清初著名诗人陈元孝过崖山,于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处题诗一首,中有:

“山水潇潇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之句。

近人作陈元孝崖山题诗图,章太炎以该诗题画,1907年刊于《民报》,一时广为流传,章太炎此举意在()

A.提倡反清复明B.抵制保皇势力

C.宣扬传统文化D.激发民族主义

【考点】辛亥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明确“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事件反映了南宋爱国军民坚决抗击元军的民族主义精神。

近代陈元孝崖山题诗图,章太炎以该诗题画,都意在激发民族主义,号召人们反对满清政府的统治(“驱逐达虏,恢复中华”是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故选D项

【答案】D

5.(2011年江苏历史,6)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

“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

”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考点】辛亥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

南京临时政府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是

美国政体的复制品。

南京临时政府没有实行联邦制、中国也没有超过日本、袁世凯专制独裁,说明B、C、

D表述错误。

【答案】A

6.(2011年海南卷,17)一般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

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B.是由革命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

C.主力军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D.实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

【考点】辛亥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概念的理解。

判断革命的性质主要看革命的任务,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侵略反封建。

A项体现了辛亥革命反封建任务的成果。

故选A项。

【答案】A

7.(2011年上海历史,38)辛亥革命

写历史小论文,列提纲是一项重要的技能。

某同学在阅读课文及相关史料后,拟了一份有关辛亥革命的小论文提纲,请你帮他完成空缺的部分。

(11分)

(标题)辛亥革命:

(一)

1.以近代西方的政体模式取代旧王朝

1)推翻清朝帝制

2)②

2.③

1)改称谓

2)废跪拜礼仪

(二)

1.新体制由旧政权中的当权人物所掌控

l)④

2)地方军队主要控制在晚清新军将领手中

2.⑤

1)南京临时政府没有废除不平等条约

2)南京临时政府没有解决土地问题

【考点】辛亥革命

【解析】本题通过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来考查学生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高考不回避热点。

①标题可从“

(一)”“

(二)”中明显可以看出激进与保守,故标题要点明革命的二重性;②可从革命的积极作用并且在政治的角度分析;③可从称谓、礼仪中概括,二者属于西方近代文明礼仪;④从当要的角度,可从中央或袁世凯角度分析;⑤从没有废除不平等条约、没有解决土地问题等综合概括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改变。

【答案】①答案1:

从材料中提取了两方面的信息,概括确切。

(3分)

·一次保守与激进的革命

·一场未完成的革命

答案2:

从材料中提取了单方面的信息或语意含糊。

(1分)

·一场伟大的革命

其他答案:

未结合材料概括主题(0分)

·辛亥革命百年祭

观点部分(4分)

③答案l:

提炼出与史实一致的观点。

(2分)

·以西方近代文明礼仪取代传统陋习

·提倡人人平等

其他答案。

(0分)

⑤答案l:

提炼出与史实一致的观点。

(2分)

·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新政权没有解决原有的社会问题

其他答案。

(0分)

史实部分(4分)

②答案l:

举出与观点一致的史实(2分)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创立民国

其他答案。

(0分)

④答案l:

举出与观点一致的史实。

(2分)

·袁世凯取代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

·北洋军阀掌控中央政权

其他答案。

(0分)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30)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序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考点】“公车上书”和五四运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比较分析能力。

解答时联系“公车上书”与五四运动分别发生的时代背景、领导力量以及斗争方式等。

B项是次要原因;C项不是原因;D项是外因不是主要原因。

公车上书时西方民主思想影响有限,而参与的也仅仅局限于上京应考的知识分子,而五四运动是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冲击之下各阶层广泛参与的爱国运动。

由此看出导致二者差别的主要因素是民族觉醒与群众基础的不同。

故选A项。

【答案】A

2.(2011年山东文综,12)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十月革命的影响B.民族主义的高涨

C.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国民大革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

关键要抓住时间信息“1924年”,1924年国民大革命开始,反帝爱国运动高涨,这与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的一面相吻合,所以陈独秀认同了义和团的作用和进步意义。

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

1911辛亥革命后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排除C。

当时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

故选B项。

【答案】B

3.(2011年上海历史,24)①90年前的7月23日,②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一天。

③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

④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考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和基本史学知识。

历史评价通常指人们对历史人物、事件等一切历史现象从价值角度所做的认识。

①③属于历史阐释,②④分别是对时间和会议作出的评价。

【答案】B

4.(2011年广东文综,17)20世纪20年代农会会员数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运动的状况。

导致表1所示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省份

农会会

员数

时间

广东

广西

湖南

湖北

江西

山东

直隶

河南

1926年6月

647,766

8144

38,150

4120

1153

284

1342

270,000

1927年6月

700,000

8144

4,517,140

2,502,600

382,617

284

360

245,500

A.南昌起义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C.北伐战争D.《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发表

【考点】国民革命运动——北伐战争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图表材料分析能力。

根据表格数据反映的时间“1926年6月”

“1927年6月”可以排除A、B、项(均为1927年),D项是毛泽东考察别北伐战争期间农民运

动后发表的,因此也可以排除。

1926年~1927年,随着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在中共领导下的农民

运动在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省迅速发展,故选择C项。

【答案】C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1.(2011年上海文综,29)如图为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发展折线图。

图中显示1928年至1934年党员人数大幅度上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A.五四运动的发生

B.红色政权的建立

C.抗日战争的爆发

D.解放战争的胜利

【考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图表材料解读能力。

首先从时间信息“1928~1934年”就可以排除A(1919年)、C(1937年)、D(1949年)。

1928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相继建立、扩大使得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加,直到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长征途中损失惨重,党员数量才出现了严重下降。

所以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2.(2011年重庆卷,19)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某校拟组织学生到徐向前等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旧址寻访革命足迹,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他们前往的地区位于图4中的()

 

1929—1933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

【考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和识图能力。

A是贺龙等建立的洪湖和湘鄂边根据地;B是毛泽东、朱德建立的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后发展为中央革命根据地;C是方志敏等建立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D是徐向前等建立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D。

【答案】D

3.(2011年浙江文综,19)在西北小山村的土坯墙上,写着醒目的黑字标语:

“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

”“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

”“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

”“中国红军万岁!

”这一历史场景最早出现在()

A.九一八事变前后B.一•二八事变以前C.西安事变前后D.八一三事变以后

【考点】抗日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

从“中国红军万岁”“西北”可以推断出现

于1927-1937年间,从“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

”可以推断是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之后(因

为瓦窑堡会议在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因此C项当为最佳答案。

【答案】C

第16课抗日战争

1.(2011年江苏历史,8)1938年4月,中国飞行员陈怀民在武汉空战中与日军飞行员高桥宪一同归于尽。

随后,陈怀民的妹妹致信高桥的妻子美惠子:

陈怀民猛撞高桥的飞机,不是发泄对高桥的私仇,而是代表着两种不同力量之间的较量。

同时表示,她们一家对美惠子没有怨恨,希望有一天能够友爱地握手。

此事()

①发生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②反映了正面战场的英勇抗战

③说明两国人民深受战争之害④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

A.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考点】抗日战争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从材料信息“1938年4月”“武汉空战”可以推断材

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武汉会战,因此①表述错误,②表述正确,故选C项。

【答案】C

2.(2011年安徽文综,16)图五是抗日战争某一战场的局部示意图,与其相关的正确表述是()

A.致力于扭转太平洋战局

B.有利于国际战略物资供应

C.切断了日军的大陆交通线

D.导致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

【考点】抗日战争(国民党远征缅甸)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记忆与迁移运用以及识图能力。

形势图反映的滇缅公路,滇缅公路致力于打通中国西南与外界运输大通道,支撑着中国抗日战场全部战备物资以及大后方的经济供应。

本题故选B项。

【答案】B

3.(2011年上海历史,26)“岛寇荼毒,痛及滇西。

谁无血气,忍弃边陲。

桓桓将士,不顾艰危。

十荡十决,甘死如饴。

瘗忠有圹,名勒丰碑。

懔懔大义,昭示来兹。

”这段碑文纪念的是()

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B.中国远征军第八军

C.中国人民解放军D.中国人民志愿军

【考点】抗日战争——远征缅甸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

扣住关键词“滇西”主要在中缅交界,另从“岛寇”、“十荡十决”等角度综合分析概括可知是中国远征军第八军的抗日活动。

第八路军主要在黄河流域作战;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在抗美援朝时期。

故选B项。

【答案】B

第17课解放战争

1.(2011年天津卷,31)在毛泽东回到延安的欢迎晚会上,张治中发表感想说:

“毛先生此次去重庆,造成了普遍的最良好的印象,同时,也获得了很大成就。

”这里“很大的成就”主要指()

A.解决了人民军队的合法性问题B.决定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C.达成了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D.国民党承认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

【考点】解放战争(重庆谈判)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知识迁移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

从材料信息中“毛先生此次去重庆”,可以看出张治中指的是重庆谈判,这次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决定召开政协会议,保障人民权利。

【答案】B

2.(2011年重庆卷,20)1946年7月,毛泽东在《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指示中说:

“暂时放弃若干地方若干城市,是为了取得最后胜利……此点,应使全党和全解放区人民都能明白,都有精神准备。

”据此,这一时期人民军队采取的主要作战方法是()

A.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