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 7.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03130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塞腰鼓》 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安塞腰鼓》 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安塞腰鼓》 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安塞腰鼓》 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安塞腰鼓》 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塞腰鼓》 7.docx

《《安塞腰鼓》 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塞腰鼓》 7.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塞腰鼓》 7.docx

《安塞腰鼓》7

《安塞腰鼓》7

课题:

安塞腰鼓

执教:

樊友翠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理解排比句、感叹句对表达感情,增强语势的作用。

2、     感受本文所抒发的生命律动的激情。

3、     领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     训练朗读能力,体会文章的气势。

5、     培养捕捉关键语句的能力,锻炼理解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投影演示法、讨论法、审美欣赏法、多种形式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价值态度观:

1、     朗读品味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美。

2、     感悟用语言表现声音的艺术美,感受音乐壮美的一面,领悟生命力量的伟大。

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气势恢宏,语言简洁有力,铿锵激越,很适合朗读,在课堂教学中,贯穿朗读训练,并且以朗读带动理解,在朗读中体会和领悟。

三、教具准备:

腰鼓、相关.课件

四、师生互动设计:

1、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

2、     朗读表演,体会文章。

3、     讨论分析,把握文章。

五、教学过程:

(一)         音乐导入,提示课题。

1、     学生谈感受。

2、     师小结,.课件展示课题:

安塞腰鼓。

3、     欣赏安塞腰鼓,感受气氛,学生节奏练习。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课文。

2、     学生自由朗读。

3、     学生谈感受。

4、     个人朗读,其他学生评议。

(三)         多种形式朗读,体会文章气势,理解排比句。

1、     自由朗读——叠加读。

2、     击桌子、赞叹、交替朗读。

3、     学生比较前两种方法,带来的不同感受,引出排比句。

(四)         寻找美点,赏析课文。

(五)         《录音新闻》.教案

教学目标:

一、体会参试人员为祖国做贡献的战斗精神。

二、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理解本文口语和书面语相结合的特点及其效果。

三、学习本文安排顺序的合理性,锻炼提高学生研究分层次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表现、创造的意识和能力------模拟播音,体会播音时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教学重点:

一、体会参试人员为祖国做贡献的战斗精神。

二、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理解本文口语和书面语相结合的特点及其效果。

三、学习本文安排顺序的合理性。

教学难点:

一、培养学生表现、创造的意识和能力------模拟播音,体会播音时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二、锻炼提高学生研究分层次的能力。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研讨探究。

教学过程:

一.模拟播音,导入新课:

1、播放学生朗读课文的录音

(展示学生劳动的成果,激发学生兴趣,总体感知课文,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

2、“录音新闻”的特点:

文字报道和现场录音结合运用,更真实、更全面地报道事件。

二.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

2、学习本文安排顺序的合理性;

3、培养学生表现、创造的意识和能力------模拟播音;

4、体会参试人员为祖国做贡献的战斗精神。

三、速读课文,正音正字:

1、注音:

参()数经纬()停泊()运载()气氛()

2、填字:

Shùn间沉jì

3、改错别字:

重容不迫欢呼鹊跃自立更生

四、理清脉络(检查预习)

1、这则新闻报道了什么?

以什么为顺序报道的?

[提示:

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过程。

\时间为序。

]

2、找出文中表明时间的词语。

3、小组讨论、理清课文的总体结构,并概括大意。

归纳:

本文是一则事件通讯。

按内容、时间顺序,可分三个部分:

㈠1—7段,报道火箭发射的情况。

㈡8—15段,报道火箭落水的情况。

㈢16段,报道对发射海区指挥部负责人的采访。

五、赏析课文第一部:

㈠、选拔一小组,模拟播音第一部分。

大家赏评。

㈡、试给第一部分层次。

小组讨论,分出层次:

第一层(§1)总体介绍,吸引听众。

第二层(§2-4)写火箭发射的准备。

第三层(§5-7)写火箭的发射。

㈢、讨论探究题

1、第二段用12个字写发射区的景色有什么作用?

播音时应用怎样的情感、语调、语速?

2、第三段写“一小时准备”,用了哪些表时间先后的词语?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第三段中哪一句运用比喻手法?

有何作用?

4、第五、六段描写操作手沉着冷静、果断,表现出他什么样的气质?

讨论探究题答案提示:

[“首先、接着、最后、不一会”等词语][使条理清楚。

][“像一条大鲸鱼”;具体、准确、形象。

][熟练而有信心。

]

㈣、重点分析第7段

小组阅读、讨论:

1、本段三句话是按什么顺序组织的?

2、本段中的比喻句分别写出了什么景象?

效果好不好?

为什么?

[提示:

1、时空顺序。

火箭刚出海面→升高了,腾空而去→越飞越高,直至消失。

2、前一句写出了火箭尾部火焰使海水翻腾的壮观景象。

后一句写火箭腾空直上的壮观景象。

比喻恰当、形象。

]

3、如果你是播音员,看到如此景象,会以怎样的感情、语速和语调来播音呢?

[提示:

充满激动之情,语速渐快,语调趋兴奋]

4、各自有感情地朗读,后全班齐读。

六、布置课外活动

1、今晚收看央视7:

35《焦点访谈》,注意揣摩主持人播音的情感、语速、语调。

2、各人把课文再模拟播给家长听,请家长评论。

第二课时

一、复习过渡:

理清脉络:

本文是一则事件通讯。

按内容、时间顺序,可分三个部分:

㈠1—7段,报道火箭发射的情况。

㈡8—15段,报道火箭落水的情况。

㈢16段,报道对发射海区指挥部负责人的采访。

二、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口语和书面语相结合的特点及其效果。

2、锻炼提高学生研究分层次的能力。

3、进一步体会播音时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三、分析课文第二部:

1、试给第二部分层次:

第一层(8、9)过渡段,总介下文。

第二

○教学目标

①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②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

③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像力。

④自我反思,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教学重点

①紫藤萝花的象征意义及其主旨的显现。

②生动而细致的景物描写。

○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字典、词典,扫除文字障碍,熟悉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朗读课文,获取足量信息。

②整体感知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

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导入

19世纪,有一位英国将军在战场上打了败仗,落荒而逃,躲进农舍的草堆里避风雨,又痛苦,又懊丧。

茫然中,他忽然发现墙角处有一只蜘蛛在风中拼力结网。

蛛丝一次一次被风吹断,蜘蛛一次一次地拉丝重结,毫不气馁,终于把网结成。

将军深受激励,后来重整旗鼓,终于在滑铁卢战役中打败了拿破仑。

这位将军就是赫赫有名的威灵顿。

威灵顿将军受到蜘蛛的启发,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女作家宗璞写的散文《紫藤萝瀑布》,看看作者曾有过怎样的际遇?

面对紫藤萝花,作者有些什么感悟?

而我们又会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

板书课题。

作者、作品背景简介

整体感知

①范读课文

最好由教师范读。

也可以放录音或请有一定朗读水平的同学朗读。

总之要起到示范的作用。

朗读之前,提出朗读标准,让同学们注意感悟。

②默读思考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思考,不理解的做好记录,倾听他人意见。

思考题:

a.试着给课文划分层次。

b.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c.这篇课文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意思?

试着找出最能表现课文中心的句子。

①课堂交流

提示学生注重分析理解过程,淡化结论(结论可以是多样的)。

a.文章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

由看花(1—6)、忆花(7一9)和思花(10、11)三部分组成。

b.因为家庭遭遇迫害、小弟身患绝症等原因,多年来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

面对生机勃勃的紫藤萝花,作者深受启发和鼓舞,产生了精神上宁静和生的喜悦,进而感悟出人生的哲理。

c.作者见到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

(大意正确即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研读与赏析(上)

①教师导学

本文以“紫藤萝瀑布”为题,但文章的主要内容显然不仅仅是描写紫藤萝。

作者面对盛开的紫藤萝花,深受启示,抚今追昔,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这种写法称之为“托物言志”或曰“借景抒情”。

下面我们深入细致地研讨一下课文,看看紫藤萝在哪些方面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影响?

为什么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会产生那样的变化,对生命有那样的感悟?

大家可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②自主探究

默读课文,调动语文学习的经验,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的感受,提出最有价值、最深刻、最喜欢的问题。

③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确定思考题

小组交流,对个人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整理。

教师引导学生课堂交流,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方面:

a.紫藤萝有过怎样的变迁?

作者为什么会对紫藤萝产生这样浓厚的感情?

b.联系背景材料,试说说紫藤萝的命运有什么象征意义。

c.作者是怎样由紫藤萝的形象感悟出人生的意义的?

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议一议。

d.怎样理解“花和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e.“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④全班讨论、明确: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明确:

a.“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株大紫藤萝,后来被拆掉毁坏了。

过了这么多年,紫藤萝花又盛开了

作者通过紫藤萝的变迁,联想到类似的家庭境状和人生际遇,触景生情,思想感情自然随之起伏涌动。

b.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毁掉,再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

c.引导学生品味第7段和第10段的内容,并理解:

面对眼前盛开的紫藤萝瀑布,作者触景生情:

尽管家庭、人生以至国家、民族等都像紫藤萝一样,有着不幸的过去,但毕竟事过境迁。

重要的是现在,一切都像紫藤萝一样,好起来了。

作者的思想感情因之得以升华,对人生的意义有了全新的深刻的理性认识。

d.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美好和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

厄运过后,要面对新的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e.积小流以成江河。

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分子,只有每个人都奋发有为,四化大业才能灿烂辉煌。

布置作业

①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②进一步阅读课文,谈谈本文在写景状物方面有什么特色。

③举例说明本文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④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了解本文写景状物的方法。

②领会修辞的作用。

③自我反思,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研读与赏析(下)

①教师导学

上节课,我们主要就课文思想内容方面进行了研讨。

这节课我们就.写作方面再进行分析。

本文在写法上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方法。

借景抒情大家是知道的。

所谓托物言志,就是假托一种事物,赋以某种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而写景状物是抒情言志的基础,首先要把景物写好,在写景状物中要饱含感情。

待水到渠成,再加以精要的抒情和议论。

情从景出,议从景来,才是好文章。

同学们可就下面的问题,展开讨论,看看本文在.写作方面会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②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

a.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进行描写的?

b.举例说明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

c.从哪些内容上,可以看出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含蓄而深沉的?

d.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景中有情?

请试作分析。

e.本文对景物的描写生动而细致,这源于作者的怎样的功力?

这对你有怎样的启示?

[课堂讨论]

对上述问题,采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互动的形式进行讨论,最终明确结论。

(有关提示)

a.先写花瀑,次写花穗,再写花朵。

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描写的。

c.作者的感情宣泄是很有分寸的,没有大悲大喜。

例如,即使对过去家庭所受的苦难,也只是以紫藤萝花朵的“稀落”和“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作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对“文革”期间思想的荒谬,也以“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讥讽一下,没有声色俱厉的批判。

对于小弟的病症,仅用“一直压在我心头上的焦虑和悲痛”带过而已……

正是这种感情的节制,冷静的思考,才使得作者能从个人情感的纠葛飞跃到对生命本质的理性认识。

这充分表现了作者思想的深刻性。

e.来源于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卓越的文字表现力和对生活的真实体验。

启发我们平时要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经常练笔,不断积累:

同时要大胆想象,探索创新。

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教师启发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归纳问题,讨论明确:

a.怎样理解“那时的说法,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

现在听起来的确不可思议,但是在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里。

事实就是这样。

人们狭隘地理解劳动人民的感情,认为赏花不应该是劳动者的本分,赏花是低级情调,甚至认为赏花就会腐化堕落。

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认识过去,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b.文章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各有什么含义?

其作用是什么?

“停住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繁茂旺盛所吸引。

”加快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生命活力所感染,所催促。

前者的作用是引起悬念,后者的作用是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并深化了主题。

②经验反馈

a.课文中哪些句子能引起你的共鸣?

谈谈体会。

b.你认为哪些景物描写得最好,试着仿写几句。

c.读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应当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以上问题只要谈出意见,言之成理即可。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三。

②仿照本文的写法,完成300字的随笔。

内容、文体不限。

点评

本教学案学法指导鲜明而突出,十分注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鲜明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同时也十分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和引导作用。

本教学案教学目标设计准确,重点突出,表述严谨,可操作性强,便于学生把握,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教学内容的处理方面,兼顾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整合,体现

 教案示例之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的

一、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同时巧妙地运用对比突出主题。

二、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探求各种知识;也揭示了封建教育束缚了儿童身心健康。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教时。

二、课文第2自然段描写百草园的景物和童年的生活情趣,写得具体、生动,是教学重点,应当引导学生仔细体会,反复朗读成诵。

对非重点内容,例如“美女蛇”的故事,只需略讲,至于私塾先生所念的书的内容,艰深难懂,要求学生读时分清句逗就行,不必多作解释。

三、文章词汇丰富、篇幅较长,要布置课前预习。

词语教学可以分散在两教时内完成。

四、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一项体育活动,课后完成“思考和练习四”。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简介作者和《朝花夕拾》。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6小节)并掌握这部分课文中的词语。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作者简介和题解:

在纪念鲁迅先生(板书有着重号词语,下同,排列格式见板书设计总表)诞生一百周年的日子里,同学们都从报纸、电视、电影中看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形象。

请同学们参照课文注①,具体了解一下鲁迅的生平。

(学生读注①)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

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二、检查预习,给小黑板上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èn,

轻捷,油蛉líng,斑蝥máo,缠络chán,

攒cuán,珊瑚shānhú高枕而卧,

豁huō,敛liǎn,脑髓suǐ,陌生mò。

三、学习新课。

1.启发学生分段。

这篇文章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生活的两个片断,即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不同生活,文章可以自然地分成两部分,怎样分?

回答,归纳:

第一部分(第1—9节)写“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

第二部分(第10—24节)写“我”在三味书屋的枯燥的读书生活。

2.集体朗读课文第1节。

提问:

文章一开头介绍了什么情况?

回答,文章一开始就扣住题意,介绍了百草园的位置、来历以及现在的归属。

怎样理解“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一句。

“似乎”、“确凿”两个词用在一起,好像是矛盾的,实际上精确地表达了作者特殊的心情——对百草园怀恋的深情。

百草园确实只有一些野草,因此用“确凿”,但这个百草园只是童年留下的美好的印象,也许还不那么确实,因此,“确凿”前面又用了“似乎”。

“只有一些野草”尽管可能有不确凿的地方,那是“我的乐园”倒是确凿的,“但……却……”表示语气的急转。

第1节是课文第一部分的第一层,写百草园是“我”童年时代的乐园。

3.默读课文第2节(或听录音),思考:

(1)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

(2)作者是怎样写这些景物的?

(3)为什么作者能把这些景物写得具体、真切、生动?

(4)读了这段文章,你对百草园有怎样的印象?

(学生可在书上划线作记号,准备回答。

提问:

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

回答:

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提问:

作者用了哪些确切的词语来描写这些景物的?

(出示小黑板,指名学生上黑板在括号里填上确切的词语。

板书设计(写在小黑板上) 

百草园里有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春季(写在小黑板上)。

作者描写春季百花园景物的方位是由低处到高处,写的是静物。

在百草园里听到鸣蝉长吟声,这是什么季节?

夏季。

作者描写夏季百草园写的是动景,方位是由高处写到低处。

在百草园里能听到蟋蟀弹琴,该是什么季节了?

秋季。

记叙百草园春夏秋三季的景色,井井有条,但又错综交织,浑然一体。

作者是用什么句式把它们联系起来的?

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勾画园中景色。

用了两个“不必说”,这撇开的说法已经勾画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生趣盎然的百草园景物图。

紧接着用“单是”一词提起,强调了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

那儿还有惊险的蜈蚣,有趣的斑蝥,(动物)还有何首乌、木莲、色味比桑椹好,形如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的覆盆子(植物)。

提问:

在描写百草园景色时,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回答:

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齐读拟人句: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齐读比喻句:

“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提问:

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写得有声有色、亲切感人?

回答,小结:

这是作者对百草园景物作过细致的观察,熟悉并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在描写中又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童年乐园的热爱之情。

齐读课文第2节,读后说说你对百草园有怎样的印象?

回答:

百草园有美好的景色,无穷的乐趣。

教师小结:

第2节里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描写百草园景色(写在大黑板上)和童年生活的情趣。

这段文章处处表现出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指名学生朗读第2节。

(朗读时要注意语调,要能表现儿童的情趣。

学生轻声读课文第2节,加深印象,迅速记忆,争取背诵。

学生试背课文第3—6节并思考:

这儿写了什么事?

回答:

写了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

这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三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