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初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98013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94.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题报告初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开题报告初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开题报告初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开题报告初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开题报告初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开题报告初稿.docx

《开题报告初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题报告初稿.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开题报告初稿.docx

开题报告初稿

湖北师范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系别历史系

专业社会工作

指导教师杨金平

课题名称成长小组在社会工作教育中的应用探索

——以湖北师范学院“蛹破蝶飞”专业成长小组为个案

学生姓名卢倩珩

班级0302

学号*********

 

二〇〇七年一月二十六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专业答辩小组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所在系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址上下载)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

如“2003年4月26日”或“2003-04-26”。

4.本表由各教学系部留存备查。

 

一、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社会工作专业重建至今28年,已有超过200余所院校开设招生,但其仍较少为社会大众所认知,认同更是成为问题。

目前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就读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多是从其他专业调剂过来而不是自愿填报的,他们事先缺乏有关社会工作的了解和认识,加上社会工作在国内仍处于萌芽发展,没有形成成熟的环境来明确诠释社会工作知识体系与现实生活的联结,使得社会工作徘徊在理论左右,大多数学生经过学习后仍无法澄清自己的认识,专业知识一片模糊空白,感觉一无所获,对未来就业充满不安,从而缺乏专业认同感,形成对专业学习冷漠厌恶心理。

这些情况交织蔓延形成了研究问题的背景。

2005年,在对个人发展的寻求和思考中,笔者认识到从专业认知到专业认同对于学习者个人专业成长的重要性,同时通过第一届湖北师范学院“蛹破蝶飞”专业成长小组的实务尝试,证实小组工作对于提升学习者的专业认知和学习具备一定的促进作用,并因实务评估总结发现,小组的设置和作用与社会工作教育目标存在诸多重合之处,而且没有任何冲突,这个发现激发了笔者关于小组工作在教学上的应用思考,我们是否可以建立这样的一个小组,既可以促进社会工作学习者在体验中打破专业学习的僵局,还可以通过小组动力实现学习者个人能力的成长和发展呢?

2006年底,凭借毕业论文研究设计的契机,经过多次查阅探讨请教,期间受上海一位师姐启发思考,展开第二届湖北师范学院“蛹破蝶飞”专业成长小组的实务检验,最终思维目标逐渐清晰完善,以实务为基础来探讨专业手法介入教育应用的课题中心得以确立起来。

至此,研究问题从最初的实践体验入手过渡完善到建立完整的框架体系应用于教学上来。

此外,通过查阅发现,目前在研究中关于社会工作专业学习者在专业学习中的困难问题的表现及分析没有明确的研究结论可采用,存在的少量关于社会工作学习者认知和认同现状方面的调查数据分析存在差距,对比社会工作教育的教学现状需求,显得空白而缺乏说服力,因此,笔者坚定了锁定这一课题,期望本次研究成果有效应用于湖北师范学院第三届“蛹破蝶飞”专业成长小组的实务实践中。

(二)文献综述

中国社会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隋玉杰在人大译丛版的《社会工作概论》序言中如是指出。

无疑,经历了二十八年的发展,社会工作体系所带来的成就和暴露出的缺陷成为诸多学者们争论不休的根源,也造就了为数众多、涉及广杂的研究。

早在2001年初,刘梦著《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教育述评》一文通过文献研究回顾国内2001年前十年的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教育状况,指出各项研究普遍存在重教育轻实务、重思考轻研究、重男轻女、缺乏对基本概念的讨论的一致认识的问题,提出中国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教育未来的发展应注重实务研究、本土化发展研究和关注女性群体的需要,真正将社会工作推向本土化和专业化。

自2001年后,研究开始向纵深推进,百家争鸣。

但这些争论和探索大部分停留在宏观层面,其中在社会工作教育方面,部分着重论述社会工作教育体系的现状、发展和不足,比如熊跃根《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理论解释与经验反思》联系社会国内转型期背景下社会工作的发展分析社会工作教育现状,指出在转型时期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导向和发展策略关键在于①以务实为导向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有效回应社会需求②建立教育机构间的合作机制③国家参与推动专业规范化④通过专业刊物增加知识积累提高专业水平;其次表现为从宏观上探讨社会工作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如刘丽华《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立足于社会工作教育涵义,分课程教育、价值教育、实习教育三个方面论述其中的可以改进的空间和关键,建议加强院系与机构间的合作共同推进社会工作发展;也有史铁尔,刘静林,朱浩《探索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培养中国本土社会工作人才》之类,经历了类如社会工作教育应如何设置、以什么为导向的争论之后转向以社会工作者的素质要求出发,推出他们通过实践检验教学设置改变所取得的成效。

这些研究,总体上都是为了建设现有的社会工作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体系的构建。

随着社会工作实务与应用的需求,微观方面的研究涌现于最近几年,重点在于研究个案、小组,社区三大社会工作实务手法的应用和提升,其中,以小组方面的应用研究最多,范围最广。

如赵德雷《试论贫困大学生的他助与资助——团体社会工作介入平困大学生援助体系的必要性》,探讨小组工作应用于贫困大学生增强自身应对生活困难的能力方面和实现社会工作助人自助方面的优越性;黄耀明《小组工作方法在大学生成长中的实践分析----以漳州师范学院人际交往训练小组为个案》以实务为基础上证实了小组工作对人际交往存在困难个人的帮助。

在各种各样小组工作的开展中,学者们注意到了小组工作与个人成长存在着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小组工作的可行性和操作上的简便表现出其应用于个人发展的优势,把成长与小组结合起来形成的成长小组模式随之成了大家的最爱,研究纷至沓来,在这个方面有刘丽华《浅议成长小组的社工模式》详细探讨了成长小组的形成、设置和实施细节,探索其在青少年社会化方面的潜能;并有魏爽《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自我成长小组”模式初探》开始引入“自助”价值观,尝试成长小组模式在社会工作学习者自身成长上的应用等等。

此外,围绕着社会工作教育和小组工作,还存在相关零星的调查与研究,2003年浙江青年专修学院社工系课题组《杭州市社会工作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显示他们通过对杭州市8所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得出当时社会工作专业学习者在专业熟悉程度、专业价值观、专业认知和专业认同方面均高于80%的情况,但是这个结果与2005年陈清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专业认同的调查----对北京地区三所高校的调查研究》中对北京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华女子学院三所高校大三大四的在校社会工作学习者在专业认同方方面的细化调查结果存在较大差距。

同时一些新鲜富有创意的观点进入研究视野,和秀涓《在参与中成长----参与式方法在团体社会工作教学中的运用与反思》提出参与式教学法,并在实务支持的前提上分析其在社会工作教育应用中大大提高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田玉荣《从社会工作的专业特质看”专业导入教育”的课程设置》开始真正的把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同社会工作教育灵活结合应用,认为专业价值理念是核心,注重围绕此核心而展开的教学更能够实现社会工作教育中关于专业成长的目标。

综述之,以上的研究推动了社会工作体系在二十八年内的飞速发展和一系列成就,但仍然存在三个方面的缺陷:

1、研究偏重于宏观而忽视中微观,使得实际操作费时费力,应用性差。

查阅现存的文字资料和记录不难发现,学者们的研究大多处于宏观层面,在类如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以何为导向的问题上反复纠缠却至今尚无定论。

2、微观研究或是停留在理论探讨上,处于争论或探索阶段,没有明确定论;或是关注片面、浅尝辄止,不管是对通用小组模式框架的探索还是对实务技巧的应用检验,都是整体的部分,缺乏可应用的整体架构。

3、部分调查研究存在冲突差距,却因数量较少而无法分辨可信度高低,难于作为依据开展下一步的研究,应用性不强。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及创新性

根据之前的理论研究,联系现实需要,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整合现有资源,创建完善的小组实务框架,帮助有积极意愿的社会工作学习者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实现个人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并将该新框架应用于湖北师范学院第三届“蛹破蝶飞”专业成长小组。

该研究的意义和独特性在于:

首先,从社会工作专业视角出发研究社会工作教育,提出以社会工作专业手法服务于社会工作教育。

本研究立足于社会工作专业知识,通过专业工作方法之一小组社会工作的方式,首先应用于专业自身,对比田玉荣所提的“专业导入教育”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范围却更全面一些。

其次,立足于社会工作基本价值观,强调双重诠释与双重目标,建立一个学习与成长兼容并包的小组模式。

社会工作学习者作为小组成员,明确具有双重身份,一是作为参与者通过小组促进个人自身发展和成长,一是作为学习者通过体验在小组中增加个人专业认知,提高专业认同感,最终实现个人专业成长。

再次,因应用而研究,其结果可直接应用于实践并反复检验完善,应用性强。

研究首先针对作为小组对像“具有积极改变意愿却又处于专业停止无法突破状态个人”展开结构式访谈,力求贴近其需求,接着针对问题导入此前我们所实施的两届实务实践成效对比分析,整合构建一套新的操作框架继续应用于实践中,形成理论——实践的循环整体。

(四)研究内容及思路(附框架图)

本研究围绕构建学习与发展兼容的有效小组框架为中心内容展开,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1、小组对像的存在问题、问题表现、问题原因、影响因素及其可采用的对策。

2、根据已经实施应用的小组工作,评估小组工作已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可能作用范围,分析差距所在和整合关键。

3、如何整合建构的新小组框架。

实务评估成效

问题表现、原因存在的原因

各种

影响因素组员问题调查分析小组工作实务

 

提出新的小组应用框架

二、研究方案

(一)基本概念

1、社会工作教育:

国内社会工作界将社会工作教育界定为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和专业价值观通过学生成长进行整合的过程;是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活动将不可直接操作的理论转化为能够作用于实践过程的专业方法和专业技能的过程,并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和训练,使之得以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中应用;是训练学生接受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将专业价值内化为其个人的价值观的过程;是通过教育学生去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进而获得个人成长的过程。

2、小组工作:

小组工作是一种社会工作方法,是一种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小组为工作对象的社会工作方法。

通过小组动力过程以小组工作者的协助,使参与小组的个人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与发展,并达成小组目标与社区发展,进而促进整个社会民主的发展。

3、成长小组:

成长小组通过组员间的互动,促使他们从思想、感情和行为等多方面觉醒并深刻反思,从而不断成长的过程。

小组的最终目的是帮助组员发挥自己的潜能,在情绪、态度和行为方面获得改变和成长。

4、小组动力:

小组动力是描述小组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参与小组生命发展的各种复杂力量及其交互作用和交互方式,这个过程包括小组的形成、启动、发展、成熟、落幕、结束、跟进等所有过程。

5、专业认知:

社会工作专业认知指的是专业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社会工作专业基础知识、专业价值观和专业实务技巧的熟悉理解程度。

6、专业认同:

通常所说的社会工作专业认同可以概括为学习者在专业认知的基础上对所学专业知识的认可和喜爱。

表现为学习者主动掌握专业知识而不是被动学习。

7、专业成长:

专业成长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积累上质的飞跃。

社会工作学习者的专业成长主要指学习者通过学习后所产生的知识运用、价值观及专业认同感的变化。

(二)理论依据

在社会学方面,小组社会工作存在两个基本假定:

一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如身体的、心理的、情感的都是一个整体而不能分开。

个人是以完整的个人而不是分立的个人,与他人密切联系。

人的需要是相互关联的,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另一个是人类在其行为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有健全而适当的团体生活,而且这种团体生活一直存在直至生命的终止。

个人在他的生命中必须通过一个健全合适的团体生活才能得到健全的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小组对于个人的社会化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健全的小组生活必须包括以下要素:

①可以向成员提供平等认同的机会②提供归属于多数人的温暖感觉③有表现自我,维持自己在团体中的独特性的自由④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朋友的自由。

但当不能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而又必须接纳对方时,应能负起接纳的责任⑤提供表现个性和独立学习的机会。

另外,预期社会化指的是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

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它是社会学中社会化类型之一。

预期社会化一般发生在青年早期,帮助个人适应将来的环境和生活。

同辈群体是个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在同辈群体中,最容易发生人际吸引和人际影响,满足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由于家庭和学校无法满足的需要。

(三)研究假设

假设一:

成长小组能够促进个人发展

基本依据:

小组工作的基本假定一认为个人与他人密切联系。

同辈群体做为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化主体之一,能够对个人社会化过程产生巨大作用。

成长小组本身就是同辈群体的集合,我们设计这样一个模式:

将成员需要社会化的价值规范通过小组的导入个人,可以借助同辈群体潜在的影响和作用引导其内化。

因此,提出成长小组能过促进个人发展。

假设二:

小组工作有利于社会工作教育

基本依据:

小组工作的基本假定二认为个人在他的生命中必须通过一个健全合适的团体生活才能得到健全的发展。

学校作为个人社会化专职的社会机构以教育的方式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

那么,小组工作可以看成是立足于团体协助个人顺利实现社会化的模式之一,与社会工作教育目标一致。

因此,我们认为,小组工作有利于社会工作教育。

三、研究设计

(一)资料收集方法

共有两个方面的资料:

1、组员问题调查。

包括组员存在问题的表现、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为了有效的收集资料,在访谈者选择方面,我们准备了两套方案:

首先,围绕组员特征,面向湖北师范学院05、06级招募志愿接受访谈者进行个案访谈;其次,在人员未满的情况下以雪球抽样的方法请熟悉情况的同学介绍访谈者。

然后以结构式访谈方式针对所要了解的问题进行详细访谈并记录。

根据小组组成的需要,预计访谈人数至少为6个,不设上限。

2、小组成效。

有两个方式:

①对已参与成长小组的两届组员按照30%进行简单随机抽样,对抽样出来的组员个人进行访谈,评估小组成效并记录。

②文献回顾。

收集整理以往两届小组全部文字记录和评估资料。

(二)资料分析方法

1、定量分析:

对各种量化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定性分析:

首先,关于访谈记录,整理个案访谈资料,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其次,关于文献记录,根据再调查结果,采用流程图方法整合研究。

最后,依之前的调查分析和实务评估资料,进行比较分析。

四、论文写作提纲

(一)宏观背景:

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教育

本节重点在于描述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背景,从而分析小组工作的应用背景,宏观上展示小组工作的作用和目前的应用发展情况。

(二)调查分析:

他们为什么冷落了社会工作?

1、问题原因与表现

通过调查分析归纳出射线组员的问题所在和集中表现。

2、各种影响因素

进一步关注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影响,通过专业认知与认同、个人兴趣爱好、教学设置、

同辈群体、家庭和亲友、其他方面的因素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三)追溯:

专业成长小组实务效果

以实务为依据通过对比评估以往成长小组的成效和不足所在。

(四)应用整合:

新的小组模式框架构建

描绘一个全新的有着双重目标的小组框架,筹备应用。

五、研究进程安排

1、研究筹备阶段(2007年1月底-3月初)

整理已有文字资料记录,制定研究具体实施计划,抽样、撰写招募通知,进行研究人员分工安排

2、研究实施阶段(2007年3月中旬-4月初)

进行个案访谈,整理分析记录资料,设计论文初稿

3、论文撰写阶段((007年4月初-5月中)

2007年4月15日交论文初稿

2007年5月8日交论文定稿

4、论文完成阶段(2007年5月25日)

完成所有毕业论文工作,进行毕业答辩

六、主要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2]林孟平.小组辅导与心理治疗.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3]朱眉华,文军.社会工作实务手册.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2月

[4]史柏年,侯欣.社会工作实习.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

[5]刘梦,张和清.小组工作.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6]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

[7]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二版).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

[8]周湘斌.关于英国社会工作资格教育的考察与思考.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9]文国锋.瑞典社会工作的管理与教育印象.COMMUNITY.2002,9-17

[10]库少雄.美国的社会工作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6期

[11]袁继红.香港的社会工作教育对内地的启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12]和秀涓.在参与中成长----参与式方法在团体社会工作教学中的运用与反思.甘肃农业.2006年第5期

[13]刘梦.中国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教育述评.中华女子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14]熊跃根.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理论解释与经验反思.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5]张敏杰.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工作的学科发展进程.浙江学刊.2001年第2期

[16]田玉荣.从社会工作的专业特质看”专业导入教育”的课程设置.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17]刘丽华.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8]史铁尔,刘静林,朱浩.探索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培养中国本土社会工作人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9]浙江青年专修学院社工系课题组.杭州市社会工作教育现状调查报告.2003年第1期

[20]陈清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专业认同的调查----对北京地区三所高校的调查研究.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年12月

[21]时勘,胡志强,张宏云.小组工作GW)及其应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4-2006

[22]黄耀明.小组工作方法在大学生成长中的实践分析----以漳州师范学院人际交往训练小组为个案.漳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23]徐丙奎,何雪松.互动式体验学习与”社区工作”课程的重构.2005年第2期

[24]刘丽华.浅议成长小组的社工模式.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25]魏爽.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自我成长小组”模式初探.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2月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

200年月日

教研室意见:

 

教研室主任:

200年月日

系主管教学领导意见:

 

主管教学系主任:

200年月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