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全国通用配套课件+配套练习专题二十一 中.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95288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9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全国通用配套课件+配套练习专题二十一 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全国通用配套课件+配套练习专题二十一 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全国通用配套课件+配套练习专题二十一 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全国通用配套课件+配套练习专题二十一 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全国通用配套课件+配套练习专题二十一 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全国通用配套课件+配套练习专题二十一 中.docx

《高考历史全国通用配套课件+配套练习专题二十一 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全国通用配套课件+配套练习专题二十一 中.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全国通用配套课件+配套练习专题二十一 中.docx

高考历史全国通用配套课件+配套练习专题二十一中

专题二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考点一 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2015·课标全国Ⅰ,31)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

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据此可以推知(  )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解析 图表反映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的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英美两国,实际反映了中国原有工业基础薄弱,急需改变落后工业面貌的愿望,也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特点的体现,故A项正确。

冷战格局下,为对抗苏联,美国大力发展工业,英国努力恢复发展工业,B项错误;当时中国工业基础薄弱,优先发展重工业,改变落后的工业面貌是正确的,故C项错误;美、英传统工业只是增速放缓,但规模仍然很大并没有衰落,D项错误。

答案 A

2.(2015·福建文综,18)下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

对此分

析符合史实是(  )

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

D.“在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解析 本题是数据图表题,解题时注意图中数据的变化,并结合变化的时间点分析问题。

“过渡时期”是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图中曲线显示:

在1956年初,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故A项错误;“三大改造”的时间是1953年到1956年底,前期农业总产值高,后期工业总产值高,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完成是在“1957年底”,农业总产值降低,工业总产值大幅提升,故C项错误。

1958年,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使工业总产值大幅提升,而农业发展受到严重破坏,出现背离状态,故D项正确。

答案 D

3.(2014·课标全国Ⅰ,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

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解析 “一五”计划是新中国初期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粮食计划供应制度”显然是服务于实现工业化的目标。

A项与题干信息无关;C项、D项不符合当时实际;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

4.(2014·课标全国Ⅱ,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

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粮食的统购统销(  )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解析 1953~1956年是我国计划经济逐渐确立的时期。

根据题干信息“在农村向全部农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可知粮食的统购统销实际上是把农民的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故C项正确;1949年至1952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A项排除;B、D两项说法错误。

答案 C

5.(2014·大纲全国,19)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

(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纪录。

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这(  )

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

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D.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解析 材料中惊人的亩产量是“大跃进”的结果,不是农业合作化运动或集体化的结果,A、B两项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科技,排除C项。

根据题干材料“惊人记录”和“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可以看出人们认为只要发挥人的智慧就可以创造奇迹,就能够迅速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

故答案为D项。

答案 D

6.(2014·山东文综,20)下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

中的一个词条。

它反映出当时(  )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析 从图片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当时对“大跃进”仍然持有高度肯定的评价,没有提及它所带来的危害,故C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

通过图片内容可知,评价不是很客观,A项错误;B、D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答案 C

7.(2014·安徽文综,17)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

“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

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

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

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

”其描述反映的是(  )

A.农业合作化      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人民公社化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等信息可知由于小农经济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故采取农业互助组的形式对农业进行改造,即农业合作化,故A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项。

答案 A

8.(2014·北京文综,18)“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

领导要靠党支部。

”这首歌谣反映了(  )

A.人民公社化运动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

解析 本题解题关键是抓住歌谣中的关键词“单干”“互助”“小组变大组”“合作社”来分析。

1953~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农民由原来的单干到成立初级农业互助组、高级农业互助组、农业合作社,逐渐走上农业集体化的道路,C项符合题意;人民公社化运动将若干农业合作社合并为人民公社,与“大组变做合作社”不符合,故A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也与“大组变做合作社”不符合,故B项错误;中共八大确立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方针,D项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C项。

答案 C

9.(2014·重庆文综,9)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

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

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  )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一五”计划时期

C.“大跃进”时期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解析 建国初期,中苏友好,苏联援建中国156个工业项目,“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B项正确。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工业基础薄弱,A项错误;“大跃进”时期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中苏关系恶化,C、D两项错误。

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

10.(2013·山东文综,14)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

了不同看法。

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它”是指(  )

A.土地改革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D.人民公社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从材料中的“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及“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等信息可知答案为D项。

A、B、C三项在当时都是合理且必要的。

答案 D

11.(2013·重庆文综,9)下表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其

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

表 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

单位:

亿元

年份

工业总产值

重工业产值

轻工业产值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957

704

317

387

537

1958

1083

580

503

566

1959

1483

867

616

497

1960

1637

1090

547

457

A.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

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

D.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解析 此题为数据表格题。

此类试题的解题关键是阅读表格,获取表格信息。

从表格数据看出1957年~1960年我国工业产值,尤其重工业产值高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7年~1960年在“左”倾思想指导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国民经济建设,A项符合题意。

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于1953年,从1960年重工业产值与轻工业产值及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来看,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谈不上形势好转,因此B、C、D三项均与表格信息或史实不符。

故本题选A项。

答案 A

12.(2013·江苏单科,10)“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

有人以《人民

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

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  )

①“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 ②“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 ③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 ④1960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 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涉及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农业以粮为纲,工业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由此可知①错误,排除含①的选项即可。

其余三个选项均符合大跃进的实情,故正确答案选B。

答案 B

13.(2012·课标全国,3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

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

这一文件的判断(  )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解析 从时间信息入手,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20世纪50年代末,中美关系仍处于敌对状态,并没有发生“急剧变化”,排除A项。

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两国关系趋于恶化,材料信息高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故可排除B、C两项。

从材料信息看,该评估认为“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而实际上50年代末中国开展大跃进与人民公社运动,我国经济遭受了严重挫折,因此,D项正确;A、B、C都与史实不符。

答案 D

14.(2011·课标全国,33)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

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

这项政策在当时(  )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解析 据题干中“1962年”和“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信息,迁移20世纪60年代党中央纠正“左”的错误的历史事实,对比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特点,可以判断A项符合题意。

20世纪60年代的国民经济调整并未改变人民公社的性质,也并未消除“左”的错误的影响,故排除B、C两项;D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A

15.(2011·广东文综,18)右图是某杂志的封面。

从中可获取

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

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

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解析 该杂志发表于1958年11月,封面内容为水稻放卫星。

从中可得到的信息是“大跃进”运动中“浮夸风”盛行,故A正确。

杂交水稻培育成功、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升空,分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1973年和1970年,故B、C两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提出的,故D项错误。

答案 A

16.(2013·福建文综,38)(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四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

第(4)问,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与前苏联基本一致;与前苏联工业化道路的不同,也就是材料四当中提到的《论十大关系》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答案 (4)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但又不能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考点二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2015·江苏单科,13)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

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

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

A.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

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

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

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

解析 材料中“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的信息说明这一讲话发生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国人对引进外国资本主义东西的怀疑,故A项正确;“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与“南方谈话”均在20世纪90年代,与题干反映的时间点不符合,排除B、C项。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D项。

答案 A

2.(2015·重庆文综,8)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

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

下列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C.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

D.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村转向城市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故A项正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这与题干中“1982年”不符,B、C、D项排除。

答案 A

3.(2015·天津文综,8)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泰达)是20世纪80年代国务院批准

建立的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

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工业园区投资环境评价中,天津开发区已连续多年位居前列。

当初其设立的主要目的是(  )

A.服务于天津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B.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C.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出口产品

D.加强天津对内地的辐射作用

解析 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故选C。

2015年4月,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天津自贸区”)正式挂牌,从时间上排除A;经济技术开发区属于对外开放的步骤,与经济体制改革无关,排除B;D项材料未显示,排除。

答案 C

4.(2015·天津文综,10)对比下列两幅图片,可以看出近三十年来(  )

①市场经济体制影响加深 ②东西方文化融为一体

③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 ④国际性交流范围扩大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 1987年中国还未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①错误;中外贸易合作交流不断深入,但东西文化不可能融为一体,②错误;外国在中国投资,中国在国外进行产品宣传,说明中国国际影响力增强、国际间合作交流的范围不断扩大,③④正确。

故选D。

答案 D

5.(2015·广东文综,16)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

现在部

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

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解析 题干时间是“1961年”,当时正处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C项“成效显著”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土地所有制没有变化,A错误;农业合作化运动发生于1953~1956年,B项错误;由“有的地方出现家庭作业”可以分析出这种家庭式作业的生产方式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D项正确。

答案 D

6.(2014·江苏单科,10)有学者指出:

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

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

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

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

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D.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

解析 由题干关键信息“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反道而行”“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可知此时应是人民公社时期,农民反对国家现行的“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经济体制,农民消极怠工或做出“反道而行”的行为。

A、B、C均不符合题意,D项农村生产责任制萌发可以佐证材料观点。

故答案为D项。

答案 D

7.(2014·浙江文综,19)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

济体制改革。

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

这表明(  )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 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 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 结合题干关键时间信息“20世纪80年代”,据材料“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指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企业家感慨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指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所以答案应该是A。

故①②符合题意。

③发生在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之后,④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A项。

答案 A

8.(2014·四川文综,2)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

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

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  )

①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 ②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

③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 ④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 20世纪80年代,我国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这是对外开放的起步,处于探索时期,缺乏经验,思想不够开放,故①④正确;国内阻力大,②错误;改革开放前,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经济实力雄厚,③错误;故答案为D项。

答案 D

9.(2014·安徽文综,18)有学者认为,加入多边国际公约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国际

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指标。

下图中最高点(H)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注: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承认了国民党政府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所签署的所有国际劳工公约)

A.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

B.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C.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解析 题干中最高点(H)对应的时间是2001~2002年,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顺应了经济全球化,故C项正确。

A项是1971年,B项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是在2010年左右,故答案为C项。

答案 C

10.(2013·江苏单科,12)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甲线段”

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解析 “甲线段”是从1990~1995年。

这一时期,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两者都是经济手段。

这一论断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

受此理论的影响,我国经济出现了快速增长。

故选C项。

答案 C

11.(2012·课标全国,33)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

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

这反映了(  )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1992年,下海经商人员迅速增加,许多人员甚至辞去公职“下海”,这反映了商品经济大潮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冲击。

联系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知A项符合题意。

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在所有制结构上强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故排除B、C两项。

仅凭“下海潮”并不能说明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故排除D项。

答案 A

12.(2011·课标全国,34)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

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

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解析 题干材料中“1985年”的时间信息和关于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比率的规定,本质上反映了新时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生产效益。

将企业职工工资与企业效益挂钩,说明了经营方式与分配方式的改革,故主要目的是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正确答案为C。

A、B、D三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答案 C

13.(2015·山东文综,39)1980年6月18日,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做出了一个在

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举动(如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概括指出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

解析 第一小问,概括历史信息,从换牌概括出地方政治体制变化,从摘牌的顾虑概括思想观念方面“左”倾思想的束缚依然存在,人们对改革心存顾虑。

第二小问,要注意时间1980年,调动和整合以往所学相关的时代背景信息,如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与“左”的思想斗争等,在情境和史实之间建立起正确的逻辑关系,产生正确的历史认识,进行客观的历史评价。

答案 提取历史信息

层次一:

能结合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准确、全面地概括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

例:

人民公社体制开始被打破,政治体制改革已悄然进行;“左”倾思想的束缚依然存在,人们对改革心存顾虑。

层次二:

能依据材料,获取表层信息。

例:

向阳人悄悄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人们对摘牌行为感到忧虑。

层次三:

答案与材料没有联系。

进行历史解释

层次一:

能结合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