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 名师精编单元测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94630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8.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 名师精编单元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 名师精编单元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 名师精编单元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 名师精编单元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 名师精编单元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 名师精编单元测试.docx

《高中生物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 名师精编单元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 名师精编单元测试.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 名师精编单元测试.docx

高中生物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名师精编单元测试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高中生物实验中,有关酒精的使用不正确的是()

A.花生子叶用苏丹Ⅲ染色后,需滴加1~2滴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

B.在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解离需用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

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

D.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实验中,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后,再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

【答案】B

【解析】脂肪需要使用苏丹Ⅲ(苏丹Ⅳ)染色,使用酒精洗去浮色以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橘黄色(红色)的脂肪颗粒,A正确;观察植物根尖分生区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液由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组成,B错误;由于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所以若采用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将其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C正确;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然后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冲洗两次,D正确。

【考点定位】生物学实验

【名师点睛】“酒精”在不同实验中的作用:

(1)体积分数95%的酒精:

与质量分数15%的HCl溶液按1:

1的体积比混合作解离液,用于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

(2)体积分数50%的酒精:

检测生物组织中(如花生子叶切片)脂肪实验中,用于洗去苏丹Ⅲ染色剂染色后切片上的浮色。

(3)无水乙醇:

叶绿体中色素提取与分离实验中用作色素提取剂。

(4)质量分数70%的酒精:

常用作实验材料或消毒剂。

(5)DNA的粗提取和鉴定中可以体积分数为95%的冷酒精进一步纯化DNA等。

2.下表是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1~7年的种群增长速率.据表分析该种群()

年份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第5年

第6年

第7年

增长速率

0.66

1.54

2.81

3.67

2.94

1.65

0.03

A.这7年中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

B.第5年时鸟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C.该种鸟在该地区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4年时鸟数量的两倍

D.表中的数据可以用样方法调查该鸟的种群数量并计算得出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分析表格:

表中是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1~7年的种群增长速率,由数据可知,该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下降,应是“S”型增长曲线,第4年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应是

.据此答题.

解:

A、由表格数据可知增长速率先增加后下降,应是“S”型增长,A错误;

B、第5年,增长速率虽然有所减少,但种群密度还在增加,因此仍为增长型,B错误;

C、由数据可知第4年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密度应是

,环境容纳量K值应是其两倍,C正确;

D、鸟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应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D错误.

故选:

C.

考点:

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3.下图曲线的意义,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此图像可表示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的增长速率,P点时间对应的种群数暈为K/2

B.此图像若表示生长素类似物的促进生长的作用,则PM段代表浓度较高时抑制生长

C.此图像若表示浓度对活性酶的影响,则曲线中O点不应与横轴相交

D.此图像若表示pH对酌活性的影晌。

则曲线中O、M两点分别表示过酸、过碱使酶失活

【答案】B

【解析】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A正确;PM长素类似物浓度也起到促进生长的作用,B错误;过酸、过碱会使得酶变性,空间结构破坏,永久失活,D正确。

【考点定位】酶的影响因素、生长素的作用、种群数量关系

【名师点睛】1、“J”型曲线:

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S”型曲线:

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3、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4.下列属于一个种群的是

A.一条池塘中的全部龟B.一片草地上的全部东亚飞蝗

C.一片森林中的全部植物D.一片草原上的全部幼年、成年野兔

【答案】B

【解析】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一条池塘中的全部龟不属于同一种生物,不属于种群,A错误;一片草地上的全部东亚飞蝗,属于种群,B正确;一片森林中的全部植物,包含了若干种生物,不属于种群,C错误;一片草原上的全部幼年、成年野兔,没有包含全部个体,所以不属于种群,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种群的概念,抓住关键词“同一种生物”、“全部个体”分析答题。

5.5.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可用一定的数学模型表示

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

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

D.研究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的增长速率可预测其K值

【答案】B

【解析】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表示为:

Nt=N0λt,呈现J型曲线,A正确;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如果不适应该环境将逐渐减少甚至灭亡,如果适应该环境,在开始一段时间内会呈“J”型增长,但是由于环境资源是有限的,最终会呈现“S”型曲线增长,B错误;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可以通过减少食物来源或减少生存空间等措施来尽量降低其K值,C正确;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的增长速度可预测其K值,D正确。

6.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年在增长率a=1.3且保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

A.1.3N0B.2.3N0C.4.69N0D.5.29N0

【答案】D

【解析】种群增长率是指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部分占初始种群数量的比例,据此可推知:

第二年该种群数量为N0(1+1.3)=2.3N0,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2.3N0(1+1.3)=5.29N0,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7.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A.对群落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自然因素

B.对群落的影响要往往是破坏性的

C.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D.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超过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A错误;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有很多是有益的,B错误;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C正确;人类活动可以对某些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加以控制,但不是任意,D错误。

考点:

群落的演替

8.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过特定的颜色反应可检测花生子叶中的脂肪

B.黑藻叶是观察线粒体的理想材料

C.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酵母菌计数时,要盖上盖玻片后再滴加培养液

D.在分离绿叶中色素的实验中,滤纸条上呈黄绿色的色素带最靠近滤液细线

【答案】B

【解析】花生子叶中的脂肪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可在显微镜下观察,故A正确。

黑藻叶中含有叶绿体,其颜色会影响线粒体的观察,故B错误。

在对酵母菌进行抽样检测时,先盖上盖玻片后滴加培养液,计数结果更准确,故C正确。

滤纸条上呈黄绿色的色素是叶绿素b,叶绿素b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低,扩散速度慢,所以最接近滤液细线,故D正确。

【考点定位】脂肪的鉴定、观察线粒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9.9.如图所示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图a、b、c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A.竞争、捕食、共生B.共生、捕食、竞争

C.捕食、共生、竞争D.捕食、竞争、共生

【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甲中两种群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互利共生关系;乙中两种群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丙中两种群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竞争关系,故选B。

10.根据甲、乙两个国家各年龄段的人口数量曲线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

B.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C.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

D.甲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由图可知:

甲国家中,幼年人口数量远多于老年人口,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因此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国家中,幼年人口、中年人口和老年人口数量的比例适中,因此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故选:

B。

考点: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的特性,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5个数量特征,掌握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图中信息准确判断甲、乙两国人口变化趋势,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11.11.如图表示用样方法进行相关调查,请判断相关叙述哪一项不正确

A.利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B.若图甲表示一个样方中植物分布状况,则计数值应为8

C.若图乙表示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则调查时设定样方面积最好为S2

D.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地植物的种群密度为(n1+n2+n3)/(3S0)种/m2

【答案】C

【解析】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并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A正确;若图甲表示一个样方中植物分布状况,根据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图中计数应该是5+1+2=8,B正确;乙图中S0点是获取物种数最多对应的最小的样方面积,C正确;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地植物的种群密度为(n1+n2+n3)/(3S0)种/m2,D错误。

12.某研究小组研究不同程度下放牧和割草两种利用方式的地上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之间关系,结果如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放牧草地有利于1、2年生植物的生长,在割草草地中,有利于豆科植物的生长

B.随着割草强度的增加,草地的地上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都呈下降趋势

C.放牧牲畜不会导致各种植物间的竞争关系发生改变

D.放牧和割草影响地上植物的生长情况,从而改变草原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D

【解析】据图甲与图乙可知,在放牧草地中,有利于1、2年生植物的生长;在割草草地中,有利于禾本科植物的生长,A错误;随着割草强度的增加,草地的地上生物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图中物种丰富度呈现增加趋势,B错误;低等、中等强度的放牧草地与割草草地比较发现,放牧草地中禾本科、和豆科植物明显减少,所以牲畜喜食禾本科和豆科植物。

导致各种植物间的竞争关系发生改变,C错误;放牧和割草不仅影响地上植物的生长情况,也会影响土壤小动物和微生物的数量分布,从而改变草原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

【点睛】主要考察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中各种群间的关系的相关知识。

要求从图表中提取信息、相关知识,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等能力。

13.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某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如果部分鲤鱼身上的标记物脱落,会使实验所得数比实际值偏小

B.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积累有机物的能量总和,即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植食性或肉食性的鸟类

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

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可知,若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A错误;输入森林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远远大于生产者积累有机物的能量总和,B错误;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食物来源较多,则数列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C正确;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保护自己免受天敌的捕食,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4.关于“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的研究”,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不同季节,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不同

B.不同地点,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不同

C.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

D.应设计表格,统计不同采集样点的土壤动物种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对于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的研究,不同季节、不同地点土壤中的动物丰富度不同,对调查的动物就设计表格,统计不同采集校点、不同时间的土壤动物种类和数目,通常采取诱虫器或吸虫器法。

不能用标志重捕法。

所以C选项错误。

考点:

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的研究相关知识。

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的能力。

15.图甲为某清洁水体在遭受一次性有机物轻度污染后,污染物量的变化。

则水体中好氧细菌数量、藻类生物数量变化的曲线分别最可能接近于图乙中的

A.③①B.②③C.④②D.③②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解答本题时要注意是“一次性有机物污染”,而不是连续污染。

有机物的分解主要靠好氧微生物,因为开始污染物含量较多,所以微生物的数量在一定时期内逐渐增加,但随着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污染物逐渐减少,导致微生物的斗争加剧,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增大,微生物数量减少。

考点:

种群数量变化。

点评:

本题是学生提升获取图示信息、审题、分析能力的较好选择。

16.下列对兰花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研究的正确顺序是()

A.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B.细胞→组织→系统→器官→种群→生物体→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C.细胞→组织→器官→生物体→种群→群落→生物圈→生态系统

D.细胞→组织→器官→生物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答案】C

【解析】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依次是: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由于兰花是植物,没有系统这一层次,所以选C。

【考点定位】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名师点睛】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注意:

(1)并非所有生物都具有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植物没有系统这一层次;单细胞生物没有组织、器官、系统这三个层次。

(2)生命系统的层次中可含“非生物成分”,如生态系统与生物圈两种结构层次中既包含生命成分(生物群落)又包含非生命成分(无机环境)。

17.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A.100只B.200只C.300只D.400只

【答案】D

【解析】第10年增长率最高,表示K/2处,数量为200只,则K值环境容纳量为400只.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18.欧洲种类的两栖动物赖以生存的食物:

A主要是动物B主要是植物C幼体吃植物,成体吃动物

D幼体是混合性的,成体吃动物

【答案】D

【解析】众所周知,成体娃是肉食性的,即以动物为食,而蛙的幼体,蝌蚪的食性则有不同,有的以浮游生物为食,有的是植食性的,有少数种类的蝌蚪以它们的大的嘴捕食动物,某些甚至吃比它们个体小的同类。

欧洲种类的成蛙与其他成娃一样是以动物为食,而其幼体则为混合性的食性。

19.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特点(  )

A.有规律B.可预测C.有一定方向D.永远进行,越来越复杂

【答案】D

【解析】群落演替的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侵入定居阶段、竞争平衡阶段、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竞争,平衡地进入协同进化阶段,资源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并不是永远进行,无终止,故D错误。

20.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叶绿体中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可利用纸层析法进行分离

B.采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可分别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和动物的丰富度

C.利用显微镜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及细胞有丝分裂,细胞需保持活体状态

D.蔗糖溶液浓度由0.3g/mL升到0.5g/mL时,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效果都会更加明显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叶绿体中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可利用纸层析法进行分离,故A正确;标志重捕法可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不能调查丰富度,故B错误;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及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细胞都是死细胞,故C错误;蔗糖溶液浓度过高,细胞会过度失水死亡,故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生物学实验原理与操作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21.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种群中的个体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

C.种群中显性基因的频率必将不断提高

D.种群通过地理隔离可能达到生殖隔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种群的有关内容。

种群中的个体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但种群中基因的频率的改变,受自然选择的影响,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但并不一定是显性基因频率提高,C错。

故本题选C。

22.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

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引起的

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J”型曲线

D.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S”型曲线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1、“J”型曲线:

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解:

A、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

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A正确;

B、种群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迁出、出生率、死亡率等,年龄组成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B正确;

CD、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种群的增长一般呈“S”型曲线,C错误,D正确.

故选:

C.

考点:

种群的数量变动;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23.如下图所示,A、B、C、D、E、F各代表一种生物种群,下列对该图分析不合理的是()

①该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

②图中C种群获得的能量占A种群能量的10%~20%

③E和F在该生态系统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④若D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E种群密度有可能逐渐增大

A.有一种说法错误B.有两种说法错误

C.有三种说法错误D.以上说法都错误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成为一个统一整体,为生态系统,①错。

A种群能量只有10%~20%流向下一个营养级分,包括BCF三个部分,故C种群获得的能量小于A种群能量的10%~20%,②错。

E为第三和第四营养级,F为第二营养级,③正确。

D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D种群将来数量上升,则E种群有较充分食物,E种群密度有可能逐渐增大,④正确。

综上所述,B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结构、能力流动和种群数量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24.酵母菌是探究种群数量变化的理想材料,血球计数板是酵母菌计数的常用工具。

下图表示一个计数室及显微镜下一个中方格菌体分布情况。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培养液中酵母菌主要进行有氧呼吸和出芽生殖

B.每天定时取样前要摇匀培养液

C.每次选取计数室四个角和中央的五个中格计数,目的是重复实验以减小误差

D.若五个中格酵母菌平均数为上右图所示,则估算酵母菌的总数为6×106个/mL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应提供氧气,保证酵母菌细胞呼吸和出芽生殖,A正确;定时取样前要摇匀培养液以减少误差,B正确;每次选取计数室四个角和中央的五个中格计数,目的是减小误差,不是重复实验,C错误;由右上图可以查出,五个中格酵母菌平均数为24个,则整个计数室共25x24=600个,整个计数室的体积是0.001mL,则估算酵母菌的总数为6×106个/mL,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熟练进行相关实验操作并通过计算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5.下列关于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出生率和死亡率是预测种群未来数量动态的因素

B.种群数量处于K值时,出生率和死亡率接近相等

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特有的特征,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性比率会直接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答案】B

【解析】预测种群未来数量动态的因素是年龄组成,A错误;种群数量处于K值时,出生率和死亡率接近相等,B正确;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因此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不一定大于死亡率,C错误;性比率会直接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D错误。

二、非选择题

26.某山区为了改变秃山荒岭、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实施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的政策,几年后该地植物种类和数量均增加,气候条件转好。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生物兴趣小组对该地某区域的杜鹃鸟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其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调查过程中,因标志物过于明显,会导致被标记的个体更容易被天敌发现和捕食,这会导致调查结果____(填“偏大”或“偏小”)。

(2)封山育林后遏制了水土流失的现象,体现生物多样性的_____价值。

几年后该地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均增加,提高了生态系统的______稳定性。

通过政策调整改变了该地区的生态面貌,说明人类活动能够改变群落演替的________。

(3)如图是该山区生态系统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能量示意图,其中a表示该营养级生物的摄入量,f表示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则图中b表示__________________;该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100%。

【答案】标志重捕法偏大间接抵抗力速度和方向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f/b

【解析】试题分析:

梳理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以确定图中各字母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据此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1)杜鹃鸟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调查其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其估算值=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与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之积/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

调查过程中,因标志物过于明显,会导致被标记的个体更容易被天敌发现和捕食,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