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园地完整版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94607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9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园地完整版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园地完整版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园地完整版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园地完整版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园地完整版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园地完整版教案.docx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园地完整版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园地完整版教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园地完整版教案.docx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园地完整版教案

语文园地七

【教学目标】

1.能交流、总结对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表达效果的体会。

2.能仿照例句,选择一个情景写句子,表现出景物的动、静之美。

 

3.能说出两组句子描写的情景,体会集中强调一种颜色的表达方法。

4.朗读、背诵古诗《乡村四月》。

 

【教学重点】

1.能仿照例句,选择一个情景写句子,表现出景物的动、静之美

2.能说出两组句子描写的情景,体会集中强调一种颜色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交流、总结对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表达效果的体会。

2.能仿照例句,选择一个情景写句子,表现出景物的动、静之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语文要素。

1.教师导入: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完成了一次环球旅行。

我们乘坐威尼斯小艇穿梭于古老的小城;我们走进别具风情的荷兰感受了恬静的牧场生活;我们驻足于金字塔下感叹人类的古代文明。

而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出示课件1、2:

(设计意图:

从单元导读页回顾导入,回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为学习“交流平台”做铺垫。

二、学习“交流平台”。

1.交流总结。

师引导回顾交流:

请你读一读“交流平台”,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几篇课文,说一说:

哪一处静态描写或者动态描写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出示课件3、4:

预设1:

我喜欢《威尼斯小艇》第四自然段描写船夫驾驶技术那段动态描写,我来给大家读一读,我感觉仿佛看到了小艇在极窄的河道中飞快的穿行,特别灵活。

出示课件5:

预设2:

我喜欢《威尼斯小艇》最后一段的那处静态描写。

安静而美好,和白天热闹充满活力的威尼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艇停了,威尼斯就入睡了。

出示课件6:

预设3:

我喜欢《牧场之国》第五自然段中那段动态描写,运河中的船只,满载牛奶的汽车、火车来往于城市和牧场,让我刚感受到了静谧之中的活力,同时也感觉人的活动并没有破坏这田园牧歌的生活。

出示课件7:

预设4:

我喜欢《牧场之国》第五自然段对牧场夜晚的静态描写,让我感受到了荷兰牧场夜晚的静谧之美。

出示课件8:

教师总结过渡:

这一幅幅动态或静态的画面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不仅走入了那或静谧或灵动的美景之中,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对景物进行描写,同时融入人的活动,能赋予景物生命力和变化感,增强艺术感染力,更好地表现景物独特的魅力。

2.拓展积累

师引导点拨:

在平时的阅读中你还积累了哪些表现景物静态美或动态美的句子呢?

(1)小组分享。

(2)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

结合交流平台的内容,回顾本单元的重点语段,进一步感受语段中的“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

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交流感受动态和静态描写赋予景物的生命力和变化感。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第一部分

1.读一读,说一说。

师:

读一读下面的两个句子,说一说:

这两个句子分别是怎么表现出景物的动态或静态之美的?

出示课件9:

预设1:

第一个句子写出了动态之美,是通过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景物以及感受,侧面写出了小艇行驶的速度极快。

预设2:

第二个句子通过描写许多动物安静下来的样子,表现出夜晚荷兰牧场的静态美。

教师总结过渡:

两个句子从正面和侧面两个不角度写出了景物的静态之美,我们来看下面这三个情景,想一想你能通过哪些方面写出动静之美呢?

2.以“放学后的校园”为例交流指导。

出示课件10:

(1)交流点拨。

教师提问点拨:

我们以“放学后的校园”为例,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写出静态美呢?

预设1:

可以从听觉的角度写出放学后校园里各处的寂静无声。

预设2:

可以抓住教学楼、操场等环境描写,写出放学后校园的安静。

预设3:

可以通过放学前后的对比写出放学后校园的静谧。

(2)学生练笔。

师:

请从三个场景中任选一个来写。

(3)展示交流。

出示课件11:

(设计意图:

以问题入手,发现例句是怎么表现出景物的动静之美的,在总结方法的基础上,以其中一个场景为例进一步交流方法,再通过仿写练笔进一步巩固实践。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说出两组句子描写的情景,体会集中强调一种颜色的表达方法。

2.朗读、背诵古诗《乡村四月》。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词句段运用”第二部分。

1.读一读,说一说。

教师提问引导:

自己读一读下面的两段话,说一说它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物?

出示课件12:

预设1:

第一段话描写的是埃及金字塔。

预设2:

第二段话描写了是一个由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建筑物。

师总结过渡:

第一段话是我们课文中的一段话,描写的也是我们熟悉的金字塔。

那第二段话描写的这个白色的建筑物是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2.看图,补充资料。

出示课件13:

教师提问引导:

看了图片,你们知道这段话描写的是哪个建筑物了吗?

预设:

这个白色大理石建筑物是印度的泰姬陵。

教师补充介绍:

第二段话出自季羡林先生的《泰姬陵》一文,描写的是闻名遐迩的世界文化遗产“印度泰姬陵”

3.交流特点。

出示课件14:

教师提问引导:

这两段话都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预设:

都突出了景物的颜色特点。

教师追问:

在描写景物的颜色时,两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预设:

两段话都在突出表现一种颜色,都围绕一种颜色在描写。

第一段话突出金色,第二段话突出表现里景物白色的光辉。

教师总结过渡:

两个句子都集中强调了一种颜色。

像这样的句段还有很多,咱们一起再来看两段话。

4.拓展积累。

出示课件15、16:

(设计意图:

以问题入手,发现例句是景物的哪方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发现两个语段的共同点,并在交流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积累。

二、学习“日积月累”。

1.聚焦题目。

出示课件17:

教师提问导入:

读一读这首古诗的题目,你从中都知道了些什么?

预设1:

这是一首田园诗。

预设2:

从“四月”能判断描写的是初夏季节。

师总结过渡:

农历四月已经到了初夏时节,这个时节的田园风光什么样的呢?

自己读一读吧。

2.学生自主朗读古诗。

师点拨:

自己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好停顿,注意“了”的读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出示课件18:

师引导点拨:

请根据注释来说一说这首古诗的意思。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4.赏析。

教师提问引导:

带着你的理解再读一读这首诗,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预设1:

我看到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特有的美好景象,绿原、白川、子规、烟雨,真美,我感受到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

预设2:

我看到了乡村里一片繁忙的景象,人人都在忙着各种农事,我从中体会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5.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出示课件19:

教师小结过渡:

整首诗既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又突出了乡村四月的劳动繁忙。

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6.延伸阅读:

教师提问引导: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深入农家生活,以田园生活为题,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篇。

你还知道这样的诗句吗?

(1)全班交流。

(2)诵读积累。

出示课件20:

【课后反思】

本单元的语文园地安排了三个板块的内容。

在“交流平台”的学习中我结合单元语文要素“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对重点语段进行朗读和交流,在此基础上对语文要素进行总结,强调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是表现景物独特魅力的好方法。

“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部分内容。

在第一题的教学中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说一说两个句段分别是怎样表现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的,再以一个情境为例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可以从哪些方面表现静态美,最后让学生进行练笔实践,通过互评修改让学生进一步习得表达的方法。

在第二题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发现两个例句表达方式的共同之处:

突出描写一种颜色的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积累。

在教学“日积月累”时也以学生的自读感悟和积累为主,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画面,诵读感悟,并熟读成诵。

语文园地

本单元语文园地安排了四个板块。

“交流平台”结合本单元课文,引导学生梳理、总结抓住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内心的阅读方法。

教材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

一是从人物的语言中体会人物的精神;二是从人物神态的一系列变化中,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

“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项内容。

第一项给出了三句话,要求学生在体会人物的内心后,选择一种情景仿写,引导学生学习根据具体情境恰当地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内心。

第二项给出了两句话,要求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并仿说,意在让学生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描写人物的状态,增强表达效果。

“书写提示”意在让学生学习规范书写整篇文章,这是全套教材第一次从篇的角度对书写提出要求,从标题和作者的书写位置要醒目、段落要分明两个方面提示了书写要点。

“日积月累”编排了两首诗。

第一首是王之涣的《凉州词》。

全诗先描绘了边塞景色,继而说《折杨柳》由羌笛吹出,蕴含无限乡思,最后写玉门关太遥远,连春风都吹不到,表达了戍边将士久久不得还乡的哀怨之情。

第二首是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这是一首送别诗,前两句既点明了送行之地和友人的目的地,又说明了季节特征,后两句则巧妙地把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融入景色描写之中,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既是朋友离开时所走的道路,也是诗人送别朋友时目光的追随之处,更暗指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心潮起伏。

教学目标

1.能交流、总结“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的阅读方法。

2.能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例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并能选择一种情景进行仿写。

3.能体会“描写人物与平时不同的表现”这一表达方式的效果,并能仿说句子。

4.了解篇章书写的格式要求,书写时能做到标题和作者位置醒目、段落分明。

5.朗读、背诵《凉州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的阅读方法。

2.了解篇章书写的格式要求,书写时能做到标题和作者位置醒目、段落分明。

教学难点

1.能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例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并能选择一种情景进行仿写。

2.能体会“描写人物与平时不同的表现”这一表达方式的效果,并能仿说句子。

教学策略

1.交流平台

引导学生自己读交流平台的内容,自己发现本单元课文的表达方法,自己感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的方法。

提示学生在日后的阅读中注意运用这样的方法。

2.词句段运用

引导学生读例句,感悟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选择一种情景进行仿写。

如果学生对教材提供的情景缺乏体验,可以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有亲身体验的其他情景来写。

完成仿写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

3.书写提示

引导学生观察硬笔书法作品《帆》,让学生自己发现写硬笔书法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指导学生写一幅硬笔书法作品,并展示作品成果。

学生写好后,可让学生先自评,再组织同桌或小组交流,推荐写得好的作品在全班展示。

对于学生书写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根据情况进行集中讲评或个别辅导。

4.日积月累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注意读准“万仞山”“羌笛”“广陵”等词语的读音,试着读出恰当的停顿和节奏。

如果学生有不懂的地方,教师可以相机进行指导。

在疏通大意后,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大致体会诗中的画面和蕴含的感情。

让学生熟读成诵,达到积累古诗的目的。

课前准备

1.学生提前阅读例句和古诗。

2.学生搜集古诗作者资料。

3.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抓住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阅读方法。

2.能选择一种情景对人物进行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

3.能说一说同一个人物前后不同的表现。

教学过程

板块一 交流平台

1.谈话导入: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的方法。

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这种方法。

2.课件出示教材“交流平台”的内容。

指名学生读,再全班齐读。

3.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本单元课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

教师巡视。

4.全班交流汇报。

教师相机指导。

5.回顾《军神》中的描写。

(课件出示句段)

句段:

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衷地说:

“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

病人脸色苍白。

他勉力一笑,说:

“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

“我割了多少刀?

“七十二刀。

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

“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你堪称军神!

“你过奖了。

(1)学生齐读。

(2)教师引导学生回顾:

这段话中不仅有语言描写,还有神态描写,如“脸色苍白、勉力一笑”。

“脸色苍白”说明刘伯承在手术中承受着剧烈疼痛,“勉力一笑”表现了刘伯承无所畏惧、坚强如钢的品质。

6.小结:

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

大家以后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去阅读其他文章。

板块二 词句段运用

1.教师指导句段1。

(课件出示句段1)

句段1: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黄继光愤怒地注视着敌人的火力点,他转过身来坚定地对营参谋长说:

“参谋长,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

将军看了看他们桌子上的罐头,喉咙哽了一下,说:

“同志们……”停了一下,又说:

“孩子们,我给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

(1)学生齐读,一边读一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指名学生谈读后的体会。

教师点拨。

第一句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毛泽东主席失去爱子后无比悲痛、沉重的心情。

第二句运用神态、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黄继光对敌人的仇恨和战胜敌人取得胜利的决心。

第三句通过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将军内心的感动和对战士们的爱护之情。

(3)学生选择一种情景,照样子写一写。

(课件出示情景)

①焦急地等人 ②期待落空 ③久别重逢

(4)指名学生分享。

教师指导并出示示例。

①焦急地等人:

他站在车站外的人群里,踮着脚朝里望,不时地瞄一眼手表,生怕错过什么。

②期待落空:

他兴致勃勃地在录取名单里寻找自己的名字,看着看着,嘴角的笑意渐渐消失。

最后,他不死心地又把名单看了好几遍,板着脸一言不发。

③久别重逢:

她上下打量着这位多年不见的好友,眼角眉梢尽是笑意,说道:

“你还是没变!

2.教师指导句段2。

(课件出示句段2)

句段2:

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

平时遇到不顺心的事我都能一笑而过,可是这件事让我实在无法释怀,胸口总像是被什么堵住了似的,白天心神不宁,晚上也无法入睡。

(1)教师引导:

句段2写出了同一个人物前后不同的表现,请同学们齐读并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指名学生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第一句的“颤抖”“一次又一次”体现了沃克医生现在紧张的心态,“却”体现了沃克医生表现的变化,由“一向从容镇定”到现在的紧张,从侧面体现了刘伯承不用麻醉剂手术的困难与不同寻常。

第二句从之前的“一笑而过”到现在的“无法释然”,体现了“这件事”对我的影响很大。

(2)指名学生照样子说一说。

教师指导并出示示例。

高考考场上,和以往一次次考试的从容不迫不同,他的手心全是汗,呼吸也有些急促。

3.小结:

我们可以运用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还可以运用同一个人物前后不同的表现对比来表达人物的内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书写指导,规范写字格式。

2.积累唐诗《凉州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感受诗歌的意境及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板块一 书写提示

1.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欣赏一篇硬笔书法作品《帆》,请大家先欣赏教材上的作品。

2.教师引导:

我们对作品有了初步的认识,大家一起读一读作品旁的小贴士。

3.学生齐读小贴士。

(1)标题和作者要写在醒目的位置。

(2)段落要分明。

4.教师指导书写姿势。

(出示课件)

(1)根据课件内容讲解和示范。

①头正:

头要端正,微微向前倾,可以俯视桌上的硬笔书法作品,静心宁神。

②身直:

身体要坐直,双肩齐平,腰部挺起,胸部不要靠着桌子。

③臂开:

两臂展开,平放在桌面,右手执笔,左手按纸。

④足安:

双脚放稳,平行向前,脚可略分开,使力量集中在腰部。

(2)学生根据示范,练习摆正坐姿。

教师纠正不正确的坐姿。

(3)学生根据示范,练习执笔。

教师纠正不正确的执笔姿势。

5.教师介绍汉字书写的“小窍门”。

横平竖直写出的汉字虽然非常工整,但是缺少变化、灵动的韵味,所以,我们在书写时可以运用书写的“小窍门”。

如,以“横”为起笔的笔画,像“横钩、横折、横折钩、横折弯钩”等,其中的横部分要写得向上斜一些,再如,有“折”的笔画,像“横折、横折钩、竖折折钩”等,在折的部分要写得向左倾斜一些。

6.学生练习书写书法作品《帆》。

教师巡视指导。

7.投影展示学生写得好的书法作品。

8.小结:

书写中有很多具体的操作细节,这些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在长期的练习中始终贯穿、不断感悟。

汉字不仅仅是一个符号,它是由不同的笔画,不同的间架结构组合成的,在相互的穿插挪让中蕴含着一种和谐、有生命力的美。

规范书写,规范书写的格式,更能展现汉字之美。

板块二 日积月累

1.过渡:

同学们,在本单元第一课我们学习了一首边塞诗《从军行》,大家一起来背背吧。

2.学生背诵《从军行》。

教师引导:

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一首诗也是边塞诗。

(板书:

凉州词)

3.学生齐读诗题。

教师明确:

《凉州词》又名《出塞》,是盛唐时流行的凉州歌的唱词。

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4.过渡:

这首诗的作者是王之涣,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王之涣呢?

5.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教师明确。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盛唐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擅长五言诗,名动一时,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等。

6.教师指导朗读。

(1)学生在小组内读。

根据自己划的节奏读,你读我听,我读你听,互相评价。

(2)指名学生读。

教师相机指导。

(3)教师范读。

(4)全班齐读。

7.教师讲解诗歌。

(1)明确重点词语的意思。

羌笛:

是边塞流行的一种乐器。

杨柳:

指的是《折杨柳》曲,寓意别情。

(2)讲解诗歌内容和感情。

这首边塞诗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

虽极力渲染戍卒的思乡情,却没有颓丧消沉的情调。

首句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

次句写塞上的孤城,在万仞高山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写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突出了边关的荒凉环境。

三、四句写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折杨柳》曲调,不禁勾起戍边士兵们的思乡之愁。

诗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意的表现更有张力。

用语委婉精确,表达思想感情恰到好处。

8.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背诵《凉州词》。

9.过渡:

刚刚的边塞诗让我们感受到了苍凉慷慨,现在让我们从遥远的边塞来到春天的江南。

这是一首送别诗,是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友人时所作。

教师板书诗题,学生齐读。

(板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0.教师提问:

同学们,通过题目的字面意思,你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11.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

送别的地点是黄鹤楼,孟浩然要去广陵,李白送孟浩然。

12.过渡: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李白呢?

13.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教师明确。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

14.教师指导朗读。

(1)学生在小组内读。

根据自己划的节奏读,你读我听,我读你听,互相评价。

(2)指名学生读。

教师相机指导。

(3)教师范读。

(4)全班齐读。

15.教师讲解诗歌。

(1)明确重点词语的意思。

烟花三月:

指暮春时节。

(2)讲解诗歌内容和感情。

这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

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友人的去向,第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

诗人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对李白来说,这是一场依依不舍的离别,又是带着一片对三月扬州春色的向往之情的离别。

本诗虽为惜别之作,却显得异常飘逸灵动。

16.小结:

从这首千古流传的送别诗中,我们感受着古人那浓浓的情意,让我们试着背诵这首诗。

1.学会运用。

本单元语文园地的教学主要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展开教学。

根据语文园地的内容,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巩固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方法,并通过“词句段运用”将学到的方法转化为语言能力,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2.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观察硬笔书法作品《帆》,让学生自己发现写硬笔书法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指导学生写一幅硬笔书法作品,并展示作品成果,激发学生练习硬笔书法的兴趣。

3.注重积累。

指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学古诗,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朗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把教师从单纯的知识点讲解中解放出来。

熟读成诵,达到积累古诗的目的。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正确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阅读对时间的不同体验的句子,进一步体会表示时间的词语在句中的不同作用,进行仿写。

4.思考作文修改的原因。

5.正确朗读并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

1.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通过阅读对时间的不同体验的句子,进一步体会表示时间的词语在句中的不同作用,并进行仿写。

教学难点

思考作文修改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园地内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

一、交流平台

1.复习引入。

阅读本单元的课文,我们会感受到课文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怎样才能更好

地体会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呢?

2.推测人物的思维过程。

(1)孙膑

①自读课文《田忌赛马》,边读边想:

孙膑制订赛马计策的思维过程是怎样的?

②全班交流。

③从孙膑制订计策的思维过程,我们可以理解课文内容,进而可以体会到孙膑的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2)船长

①默读课文《跳水》,边读边想:

船长是怎样想出逼孩子跳入海中这个方法的?

②全班交流。

③船长能够在如此紧急的情况下想到这些,可见船长遇事镇定、冷静,机智、果断。

3.教师小结。

二、词句段运用

(一)体会文言文中词语的意思

1.课件出示教材中的词语。

2.引导学生自读,边读边想:

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3.小组讨论后选派代表发言。

4.全班交流。

5.教师小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

我们发现有些字的意思在古文和现代文中的意思是相同的。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可以用联系上下文或组词的方法对一些词语的意思进行猜测,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二)体会表示时间的词语

1.课件出示课本中的例句。

2.引导学生自读,边读边注意加点的部分,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