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明宣宗朱瞻基孙贵妃是怎么当上皇后的.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0939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趣闻明宣宗朱瞻基孙贵妃是怎么当上皇后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历史趣闻明宣宗朱瞻基孙贵妃是怎么当上皇后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历史趣闻明宣宗朱瞻基孙贵妃是怎么当上皇后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历史趣闻明宣宗朱瞻基孙贵妃是怎么当上皇后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历史趣闻明宣宗朱瞻基孙贵妃是怎么当上皇后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趣闻明宣宗朱瞻基孙贵妃是怎么当上皇后的.docx

《历史趣闻明宣宗朱瞻基孙贵妃是怎么当上皇后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趣闻明宣宗朱瞻基孙贵妃是怎么当上皇后的.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趣闻明宣宗朱瞻基孙贵妃是怎么当上皇后的.docx

历史趣闻明宣宗朱瞻基孙贵妃是怎么当上皇后的

明宣宗朱瞻基孙贵妃是怎么当上皇后的?

导语:

明宣宗朱瞻基,仁宗嫡长子,生母张皇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二月生于北平燕王府。

其时,祖父成祖为燕王。

永乐九年(1411年)册为皇太孙。

明宣宗朱瞻基,仁宗嫡长子,生母张皇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二月生于北平燕王府。

其时,祖父成祖为燕王。

永乐九年(1411年)册为皇太孙。

仁宗即位后立为皇太子。

洪熙元年(1425)六日即位,宣德十年(1435)正月去世,终年38岁,在位十年。

谥号为:

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庙号宣宗,葬于景陵。

宣宗聪明、英武,深受祖父成祖的喜爱。

据说,他出生前夕,成祖梦见太祖授之以大圭,上镌“传之子孙,永世其昌”8字,宣宗满月时,成祖见到他,喜出望外,兴奋地说:

“儿英气溢面,符吾梦矣。

”因此宣宗一出生就被成祖视为能实行皇帝梦的祥兆,因而对他另眼相待。

成祖篡位后,因讨厌仁宗,不愿立他为太子,曾密问阁臣解缙,解缙先是回答说:

“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成祖不语;解缙又说:

“好圣孙”,意指宣宗,成祖颌首。

所以仁宗能在永乐二年(1404年)被立为太子,宣宗起了很大作用。

宣宗幼年时期便被视为皇位接班人,是明朝第一个接受嗣君系统训练的皇帝。

成祖在为他慎选经师授帝王之学的同时,还注意培养他处理政务的能力,凡是巡幸征讨都带他在身旁,让他增长见识,加深阅历,熟悉军国大事。

为宣宗后来成为合格的君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洪熙元年(1425年)六日,宣宗即位。

在母亲张太后和内阁大臣的辅佐下,在位期间文治武功颇有建树,吏治民生也很有起色。

先是在宣德元年(1426年)八日亲征,平定叔父朱高煦的叛乱,彻底制服这位猖狂一世、自不量力的亲王。

同年,他果断决定从交趾撤兵,放弃交扯,使国家摆脱与交作战而不能自拔的困境,南部边境局势因此稳定下来。

接着依靠内阁,开始整顿统治机构:

一是整肃问题严重的都察院,严惩贪污成性的官员;二是精简机构,裁减冗员;三是授权内阁,选拔人才;四是改革地方官制,在一些省份设置巡抚,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五是实行惠民之政,减轻民困,缓和社会矛盾。

因此,宣宗在位十年,国家政治清明,官吏守法,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府库充盈,呈现一派蒸蒸治平的景象。

但是,宣宗统治时期也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起点。

人口流亡现象虽有所遏制,但仍是影响社会安定的严重问题。

宦官权势开始膨胀。

明太祖末年已起用宦官,成祖时宦官大受重用,被成祖当作监视内廷和外朝,打击异已的工具,常令出使、监军,但控制较严。

宣宗时,宦官继续永乐时期的职责,而且宦官镇守十三布政司(这一行为明朝仅见仁、宣两朝),监视民事;宣宗设内书堂,对宦官正规教育,并授与宦官批答章奏之权。

宦官既有文化,又有批答章奏权,“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阁之批红。

”,为后来屡屡出现的宦官专权打开了大门。

宣宗有着十足的太平天子本色。

他既较好的履行皇帝职责,也充分享受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所带来的快乐。

他喜欢打猎,耽于逸乐,谁要是不识时务,就此上疏进谏,他绝不容忍,总是如以惩处。

他还常常玩出花样,拿朝臣作为玩耍的工具,将他们戏弄一番,从中取乐。

他尤其喜欢斗蟋蟀,屡屡下诏要各地进献上好的蟋蟀,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促织》中描写的,华阴县不少百姓因官府催征促织而家破人亡的惨状,罪魁祸首便是宣宗,因此人们又称他为“蟋蟀皇帝。

”宣宗对自己的才气颇为自负,常将自己的诗文赐予臣下,炫耀一番;并爱到仁智殿看画,然后评论一通。

在绘画方面,他倒是内行,有一副《戏猿图》,据说是他画的,画中将黑猿攀桂悬臂取果的憨态刻画得十分传神,另一副《花下狸奴图》笔墨工细,栩栩如生。

宣宗在私生活方面也玩出花样,即位不久,亲自编导演出了一幕更换皇后的闹剧,为他的子孙们更换皇后作出了“榜样”,因此,他有两个皇后,一个是胡皇后,另一个是孙皇后。

他还有一个吴贤妃,丹徒人,在他当太子时进宫,宣德三年(1428年)八月生下皇子朱祁钰,被封为贤妃。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明军在土木堡被蒙古瓦剌部落打败,随军亲征的英宗朱祁镇被俘。

九月朱祁钰被拥立当了皇帝,是为景帝,吴妃被儿子尊为皇太后。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英宗复辟,削去她的太后尊号,仍称为宣庙贤妃。

成化年间死去。

对待妃嫔,宣宗虽没有折磨的虐迹,但因为他的生育能力低,(他只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致使10个妃子因为无子女在他死后被迫殉葬。

有一个凤阳人郭嫔,进宫才20来天,就被迫殉葬,死前写下一首<楚声》以自哀,辞曰:

“修短有数兮,不足较也。

生而如梦兮,死则觉也。

先吾亲而归兮,惭予之失孝也。

心凄凄而不能已兮,是则可悼也。

”真是可怜。

抢占中宫的孙皇后

孝恭孙皇后,邹平人,永城县主簿孙忠女。

年幼时,因容貌俊美,被诚孝皇后张氏的母亲彭城伯夫人看中,常常入宫说孙忠有个好女儿,遂被选入宫内,当时年仅10余岁,成祖命养在张氏宫中。

与宣宗朝夕相处,感情很深。

后宣宗(当时为皇太孙)到了结婚年龄,济宁人胡氏,被选为皇太孙妃,孙氏被选为嫔。

宣宗即位,册封胡氏为皇后,孙氏为贵妃。

孙氏祖先均是农民,父亲孙忠花钱买了个鸿胪序班的小官,后出任永城县主薄。

据说孙氏的母亲去田里干活时,将她生在田埂上,当时有几万只乌鸦围住她,噪叫不停。

孙氏小时候便以貌美如花、聪明伶俐闻名县城内外。

宣宗的外婆彭城伯夫人正巧是永城县人,听说过孙氏的美色,时常进宫看望女儿张妃时,屡屡对女儿提起孙氏的貌美、聪明。

言者有意,听者有心,当时张妃正是为日渐成人的长子物色妃嫔,既然母亲十分中意孙氏,她又是家乡人,是个合适的人选,因此,张妃决定选孙氏入宫。

当时孙氏只有10来岁,还未成年,明成祖命张妃将她留在自己宫中抚养。

永乐十五年(1417年)太孙完婚,选济宁胡后为妃,孙氏为嫔。

孙嫔婚后,见到胡妃,心里非常不服气。

她不仅比胡妃长得漂亮,为人处事也比胡妃灵活,乖巧,又是太孙外婆和母亲亲自选中的,且已在宫中生活了多年,熟知宫中的情况和宫礼宫规,主客观条件都比胡妃优越,何况胡妃的出身也不比自己高多少,为什么当上皇太孙妃的是她,而不是自己。

史书上没记载诏选胡氏为妃的原因,也许是因为孙嫔太过乖巧,心计太多,不够厚道,不够安分守己的缘故吧。

孙嫔岂甘心居于胡妃之下。

聪明的她深知,一切关键在于得到太孙的宠爱,一旦太孙当上皇帝,自己只要没什么差错,就有代替胡妃的可能。

于是,孙嫔一方面对胡妃恭恭敬敬,殷勤侍候,以免引起她的警觉;另一方面充分施展自己的魅力,百般讨太孙的欢心。

婚后初期,太孙对胡妃和孙嫔一样喜爱,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孙对孙嫔宠爱远远超过了胡妃。

太孙是个喜欢享乐、玩耍的人,他才华横溢,精力旺盛,胡妃的端庄、淳厚、稳重,在他看来,不免有些呆板、拘谨,她常常生病,又总爱和自己讲些大道理,规劝这个规劝那个,和她在一起;时间一长便觉得沉闷、乏味,产生不了任何激情;孙嫔却是魅力无穷,她漂亮、灵活、能说会道,总说些令自己十分入耳的话,她又会玩,也爱玩,身体还好,和她在一起,妙趣横生,轻松快活,令自己充满活力。

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宣宗即位。

他想册孙嫔为皇后,但胡妃是成祖所立,又为母亲喜欢,出于理智,他还是册胡妃为皇后,孙嫔为贵妃。

孙贵妃这时已为宣宗生下一个女儿,她很清楚自己在宣宗心中的份量,现在成祖、仁宗都去世了,虽然军国大政仍要禀报张太后,但宣宗是大权在握的皇帝,自己不用再把心思深藏,该是采取切实措施的时候了。

在一个花好月圆的夜晚,孙贵妃撒娇地对宣宗提出一个要求,即要宣宗赐她一枚金宝,改封号为“皇贵妃”。

孙贵妃的这个要求违背了礼制,宣宗不免为难,但一看到孙贵妃那千娇百媚的姿容,宣宗决定为她破例一次。

于是,宣宗到清宁宫中去请示母亲,张太后起先不肯,但架不住儿子的多番请求,只好答应。

宣德元年(1426年)五月,宣宗下诏封孙贵妃为皇贵妃,赐她金宝。

这样孙贵妃和胡后一样,拥有金宝金册,称呼都有一个“皇”,与胡后的距离大大缩短了,孙贵妃的第一步成功了。

宣宗接受过嗣君的系统训练,即位以后,在母亲张太后和几位重要大臣的辅佐下,将朝政治理得有声有色,对此,宣宗颇为自得,自我感觉良好,但美中不足的是,他年过三十,尚未生子,作为皇后的胡氏还“不识时务”屡屡在宣宗面前说些“不要安于享乐”“要把精力多放在朝政上”之类令他十分反感的话,因此他下决心废掉胡后。

孙贵妃摸清了宣宗的心思,不失时机地向宣宗挑明自己想当皇后的愿望,两人一拍即合,开始共同谋划废掉胡后。

宣德二年(1427年)十一月,宫中传出“孙贵妃生皇长子”的特大喜事,对此,史书上明确指出:

这个皇长子决非孙贵妃所生,而是“阴取宫人子为己子”。

没有宣宗的支持,孙贵妃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这样做,因此,“孙贵妃生皇长子”是宣宗和孙贵妃合谋的第一个结果,皇后胡氏蒙在鼓里,而生下皇长子的宫女从此下落不明。

皇长子出生第八天,一些朝臣即揣宣宗之意,纷纷上表请立为皇太子,胡皇后为大势所迫,也只好数次上表请早定国本,早已成竹在胸的孙贵妃却惺惺作态,虚伪地表示:

“皇后病好了,自然会有子,我的儿子怎么敢在皇后儿子之前立为太子呢?

”。

宣宗则迫不及待了,于宣德三年(1428年)二月册封仅仅四个月大的皇长子朱祁镇为皇太子。

母以子贵,孙贵妃夺取后位指日可待了。

尽管孙贵妇已“具备”了做皇后的必要条件,但更换皇后是件复杂的大事,明朝自成立以来还未有过先例,况且“宠艳妃废元后”一向为道德舆论所抨击。

不过,宣宗是个做事很周密的人,想做的事一定要做到。

他一边在宫中大肆制造胡皇后失职、孙贵妃有德的舆论,一边频繁到母亲宫中争取支持。

张太后并不喜欢孙贵妃,她曾抚养孙贵妃多年,对孙贵妃的本性十分清楚,但孙贵妃倒没犯过什么大错误,对胡后也是恭恭敬敬,胡后生病她总是殷勤照顾,而胡后虽然不错,毕竟未生出一男半女,确实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皇帝坚决要废她,硬要阻拦不是个办法,于是张太后建议宣宗倾听几位重要辅臣的意见后再作决断。

一天,宣宗召见张辅、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对他们说:

“朕年过三十还没有一个儿子,现在幸亏孙贵妃生了儿子,自古以来都是母以子贵,只是中宫不知该怎么处置?

”说完,举出胡后的几件过失。

杨荣早已知道宣宗的心思,于是带头表态:

“凭这几件过失就可以废胡后了。

”宣宗又问:

“废后有先例吗?

”蹇义回答说:

“宋仁宗曾降郭后为仙妃。

”其实宣宗是明知故问,旨在提醒这几位大臣,废后古来有之。

夏原吉和杨士奇始终没有说话,宣宗不满,就问他们为什么不说话,杨士奇才开口说:

“臣对于皇后,就象儿子事奉父母一样,胡后就是我们的母亲,我们是她的儿子,哪有儿子议论废母的道理。

”委婉地表示对废后的反对。

张辅、夏原吉也不同意废后,一直默不作声,在宣宗的再次询问下,才表态说:

“这是件大事,容臣等详细议论后再答复皇上。

”宣宗有些不高兴,就说:

“这种事需要提交给外廷议论吗?

”一向顺从皇帝意旨的蹇义连忙表态说:

“此事古来就有,无需外廷言论。

”杨士奇反问说:

“宋仁宗废郭后时,孔道辅、范仲俺率十几位大臣进谏,被贬职,史书上至今还在称赞孔、范等大臣的义举,怎么能说外廷无需议论废后之事呢?

”宣宗见大多数人都不同意废后,只好暂停这个话题。

从宣宗那一退出来,杨荣就对夏原吉和杨士奇说:

“皇上早就想废后了,不是我们臣子所能阻止的。

”言外之意是说,夏、杨他们不识时务。

杨士奇反驳他说:

“皇上今天列举的胡后过失,根本不能成为废她的理由。

”这句话提醒了杨荣,回到家中,他绞尽脑汁,想了一夜,才列举出胡后的一大堆所谓过失。

第二天早上,宣宗又在西角门召见这几位大臣,问他们议论得怎么样了?

杨荣连忙把他列举出的二十几条胡后的过失奉上,哪知宣宗才看了一两条,便勃然大怒:

“胡后何曾做过这些事?

宫中难道没有神灵监视吗?

”杨荣拍马屁过了头,懊恼不己,他不知宣宗尽管想换皇后,但对胡后并不是没有一点感情,再说要是胡后真的做了那么多坏事,岂不是皇上和皇太后的失职?

宣宗狠狠地盯了杨荣一眼,便回过头来问杨士奇有何话说,杨士奇回答说:

“汉光武帝废后以后,曾在以后的诏书上说:

废后只是异常之事,并不一定给国家带来好运,颇有悔意;宋仁宗后来也很后悔废后之举,希望陛下慎重考虑。

”宣宗又没能得到大多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