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统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优质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08883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1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统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优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部编版统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优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部编版统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优质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部编版统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优质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部编版统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优质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统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优质教案.docx

《部编版统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优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统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优质教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统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优质教案.docx

部编版统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优质教案

古诗词诵读

文本分析

《采薇》出自《诗经·小雅》,课本中选取的是第六章。

这是一首戍卒返乡诗,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是王维。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后两句用举杯劝酒来表达深沉的惜别之情。

《春夜喜雨》是一首五言律诗,是杜甫在成都所作的名篇之一。

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春夜的雨景,表达了对春雨来得及时的喜悦心情。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韩愈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

《江上渔者》是范仲淹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中饱含了诗人对渔民的关切与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对“但爱鲈鱼美”的江上人的规劝之意。

《泊船瓜洲》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是王安石。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

《游园不值》是叶绍翁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王观的一首送别词。

词中以活泼的笔调、巧妙的比喻、俏皮的语言,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

《浣溪沙》是一首触景生情,蕴含人生哲理的词,体现了苏轼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清平乐》这首词的作者是黄庭坚。

词中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他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

2.借助注释,展开想象,读懂诗词,体会诗词描绘的意境。

3.感知诗词的内容,体会诗词表达的感情。

4.赏析诗词的语言,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并学会运用。

5.学习古诗词,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读懂诗词,体会诗词描绘的意境。

教学难点

感知诗词的内容,体会诗词表达的感情;赏析诗词的语言,学习写法。

课时安排

机动

1采薇(节选)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把握诗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自古以来诗歌便是我国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我们常常说的“唐诗宋词元曲”,其实就是指诗词曲这三种文学形式的巅峰时期分别在唐朝、宋朝、元朝。

细心的同学可能会问,诗歌起源于哪个朝代?

最早的诗人是谁?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品味《采薇》中的一个经典片段,来感受我国最早的诗歌的魅力。

(教师板书诗题:

采薇。

1.引导学生了解《诗经》。

预设:

教师出示《诗经》简介,学生齐读,抓住重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其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160篇。

其中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词,内容多歌颂祖先功业。

2.释题。

了解“薇”:

薇菜,植物名,花紫红色,结长扁荚,其中有五六颗种子,可吃。

二、多样读诗,感悟诗韵

1.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

◆需要注意的字音:

雨(yù)(这里用作动词)霏(fēi)

◆读准多音字的音:

行(xínɡ)道迟迟载(zài)渴载(zài)饥

2.教师范读,学生把握节奏。

节奏示例: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指名读,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师生共同评价。

4.学生齐读,在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

三、研读诗句,精读感悟

过渡:

通过朗读,我们感受到了《诗经》这部最古老的诗歌总集的韵律美。

如果我们能读懂诗句内容,就能穿越时空,欣赏诗歌中的美景,感受诗歌中的人物的心情了。

1.学生自读自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结合注释,再读古诗。

把读懂的诗句讲给同桌听。

(2)分组讨论不理解的诗句,教师相机点拨。

译文示例: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没有人能够体会!

(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

预设: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提示学生在表述时可以使用这样的句式:

读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

2.师生合作品读诗句,体会情感。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1)这是什么季节?

(春天。

)从哪里看出来的?

(“杨柳依依。

”)“依依”写出了杨柳怎样的特点?

(写出了柳枝的婀娜姿态。

(2)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中,“我”去了哪里?

预设:

教师补充介绍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

《采薇》是一首戍卒返乡诗,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这八句诗抒写了征夫当年出征和此时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

明确:

“昔”字表明这是征夫回想当年出征的情景,所以“我”去了战场。

(3)此时,“我”的心情如何?

(依依不舍。

)从哪里体会到的?

(从“杨柳依依”中体会到的,在古代有离别之时折柳送别的做法。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这两句诗描绘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

(征夫归来时的景象。

)从哪里看出来的?

(“今”。

(2)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征夫归来的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3)“雨雪霏霏”是单纯写景吗?

(不是。

)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征夫在征程中经受了许多磨难,还感受到征夫在返家时满怀哀伤悲愤的心情。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1)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描绘的是征夫在漫漫的归途中遭遇险阻,行路艰难;再加上行囊匮乏,又渴又饥,更是雪上加霜。

(2)此时,“我”的心情如何?

(眼前的困境又加深了“我”的忧伤。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这两句诗中哪个词语点明了“我”的心情?

(“伤悲”。

(2)你怎样理解这种心情?

(征夫在经历九死一生之后在漫天飞雪中返回故乡,无尽的相思和沉重的焦虑萦绕在心头,归途中的饥渴让他倍感孤独和伤感。

四、总结全诗,背诵积累

1.教师总结。

小结: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名篇,表现了征夫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读罢诗句,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2.学生背诵古诗,激发学习《诗经》中经典篇目的兴趣。

 

2送元二使安西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进而把握古诗大意。

3.理解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送别》,激起学生学习送别诗的兴趣。

导语:

同学们,听完了《送别》这首歌,你们是否感受到友情的珍贵?

是否感受到与友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

(学生自由发言。

)其实,友情是每个人心中永远的歌。

在古人眼里,友情是江上一叶舟,友情是月夜独登楼,友情是庭深小径幽……那么,在诗人王维眼里,友情是什么?

与好友元二分别时他的感受如何呢?

2.导入新课,学生齐读诗题。

过渡: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随诗人王维一起去阳关送别友人。

(板书:

送元二使安西。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理解诗题,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1)理解诗题的含义。

明确:

送,送别。

元二,名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是王维的朋友。

使,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送元二使安西,即送别好朋友元二出使安西。

(2)指名说一说王维的相关知识。

(3)介绍背景知识。

明确:

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元二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

它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

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2.读准字音,理解重点字词。

(1)这首诗中有两个多音字,在朗读时要注意结合诗句读准字音。

[朝(zhāo)雨、更(ɡènɡ)]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

预设:

这首诗中的“浥”和“尽”较难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重点理解。

明确:

浥,湿润,沾湿。

尽,喝完,喝尽。

3.反复朗读,读出诗味。

(1)学生先自读古诗,再听音频,对照比较,师生共同评议。

(2)根据评议的结果划分节奏。

明确朗读节奏: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带着节奏朗读古诗,教师引导学生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4)学生分组朗读古诗,看谁读得又正确又有节奏、有韵味。

4.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明确:

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请你再喝完一杯酒,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三、品读赏析,感悟诗情

1.品析“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感受送别景。

(1)学生自读自悟,小组交流。

预设:

宋代大诗人苏轼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两句诗,说一说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2)学生思考后交流。

明确:

清晨一场小雨润湿尘土,尘土不再飞扬,到处是那么干净、清爽,空气是那么清新,天地是那么明朗。

客舍外的一棵棵青翠的柳树经过雨水的冲洗,绿得更加亮了,直晃人的眼。

过渡:

渭城的景色真美啊!

这样的良辰美景正适合王维和好友愉快地游玩,可他们却没有机会再赏美景,因为好友就要远去安西,王维的心中不免惆怅、难舍,景越优美,情越伤感。

渭城里的景物众多,王维在这里为什么偏偏选了“柳”这一景物呢?

(3)学生齐读这两句诗,体会写“柳”的作用。

(4)教师介绍古代折柳送行的习俗。

明确:

古代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来到送别的地方,折下柳枝送给行人,表示折柳赠别。

从汉魏到隋唐,这一习俗相沿下来。

所以,古人看到柳就会产生离别之意。

非常巧的是,柳树的“柳”跟“留下来”的“留”字音相近,表示停留的意思。

可见,诗人王维把柳写得如此美,透露了其对好友的留恋之情。

(5)教师小结前两句诗的作用。

小结: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暗中酝酿送别的气氛。

次句紧承首句,为送别布景设色。

这两句诗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2.品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体会送别情。

过渡:

在渭城早上的美景中,王维是怎样送别元二的?

(1)齐读这两句诗,想象画面。

①指名说说自己读诗句后想象到的画面。

②教师出示课本上的插图,引导学生思考:

你感受到什么?

从哪儿感受到的?

(2)引导学生了解路途遥远,体会诗人的担忧。

预设:

安西距渭城路途遥远,一路上交通不便,元二孤身前往安西,远离朋友,举目无亲,作为朋友,王维的心中一定充满牵挂和担忧。

(3)教师创设情景导读,引导学生体会依依不舍之情。

师:

朋友,还记得我们一起饮酒赋诗,纵马驰骋的快乐时光吗?

可现在,我们就要分别了,怎不让人伤感呢?

来,再饮一杯酒吧。

(生: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

朋友,你这一去,路途遥远,千山万水、千难万险都在等着你,你要保重啊。

来,再饮一杯酒吧。

(生: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

朋友,我真舍不得你啊,出了阳关,谁陪你喝酒?

谁陪你聊天?

来,再饮一杯酒吧。

(生: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

朋友,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我们就此分别吧。

祝你马到成功,早日凯旋。

来,再饮一杯酒吧!

(生: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

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