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73172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docx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docx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

 

地点:

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

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

本册教学目标(与教参同)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第一单元  图形的变换

单元教学目标(与教参同)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教学的价值。

课时教学目标【共4课时】

第1课时  轴对称(新授课)

教学内容:

学习轴对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从历史的角度观察,感受教学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2.知识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能力目标:

通过轴对称图形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轴对称图形、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轴对称图形、特征。

教学过程:

略。

第2课时  画轴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例2,课本第8页练习一的1、2题。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美学价值。

2.知识目标:

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找出其对称轴。

3.能力目标:

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重点:

会应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会应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

略。

第3课时  旋转

教学内容:

学习旋转的特征。

课本第5、6页的例题3和例题4,课本第8页练习一的第3题和第4题。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感受图案带来的美感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2.知识目标: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轴旋转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轴旋转的特征。

教学过程:

略。

第4课时  欣赏设计

教学内容:

欣赏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感受图案带来的美感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2.知识目标:

使学生会利用图形的变换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

3.能力目标:

通过手机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案的美,并为自己以后创作图案提供借鉴。

教学重点:

利用平移、旋转、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

教学难点:

利用平移、旋转、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

教学过程:

略。

第二单元  因数与倍数

单元教学目标(与教参同)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课时教学目标【共6课时】

第1课时  因数和倍数

教学内容:

因数和倍数。

课本第12、13页的例题1和课本第15页练习二的第1题和第2题。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2.知识目标:

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略。

第2课时  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

教学内容:

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

课本第13页的例题1,“做一做”及课本第15页练习二的第2题。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用不同的方法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通过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使学生掌握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3.能力目标:

使学生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体现从具体到一般的解题思路。

教学重点:

找因数。

教学难点:

找因数。

教学过程:

略。

第3课时  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教学内容:

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课本第14页的例题2和课本第15页练习二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使学生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培养学生抽象的概括能力。

2.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3.能力目标:

使学生掌握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略。

第4课时  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

2、5的倍数的特征。

课本第17、18页及课本第20页练习三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能力,提高思维的水平。

2.知识目标:

让学生通过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过程,掌握2、5倍数的特征,并会正确的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

3.能力目标:

理解奇数、偶数的意义,为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教学重点:

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

略。

第5课时  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

3的倍数的特征。

课本第19页的内容和练习三的第4、5题。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探索发现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信心。

2.知识目标:

使学生通过操作自己发现3的倍数规律,并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

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

略。

第6课时  质数和合数

教学内容:

质数和合数。

课本第23、24页例题1及课本第25页练习四。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2.知识目标:

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组是质数还是合数。

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质数、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质数、合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略。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单元教学目标(与教参同)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³、1dm³、1cm³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课时教学目标【共12课时】

第1课时长方体的认识(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材p27-—29页中的例1、例2,完成练习五中的部分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想像、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

继续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的特征,会制作长方体框架。

教学难点:

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略。

第2课时正方体的认识(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材p30页中的内容,完成练习五中的部分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比较,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

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过程:

略。

第3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材p33—34页中的例1,完成练习六中的部分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

用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表面积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略。

第4课时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材p35页中的例2,完成练习六中的部分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掌握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

能应用所学的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

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正方体表面积的求法。

教学难点:

正方体表面积的求法。

教学过程:

略。

第5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材p38—39页中的内容,完成练习七中的部分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建立体积的概念。

2.能力目标:

初步认识体积单位,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和常用体积单位的量的特征,能正确选择和使用体积单位。

3.情感目标:

加强学生空间概念的发展。

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

教学重点:

体积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体积概念的建立,体积单位的建立。

教学过程:

略。

第6课时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材p40—42页中的例1,完成练习七中的部分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并掌握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3.情感目标:

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培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倒和应用。

教学难点:

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略。

第7课时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材p42页中的例2,完成练习七中的部分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并掌握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3.情感目标:

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培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正方体体积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

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略。

第8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统一(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材p43页中的例2,完成练习七中的部分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并会灵活地应用公式进行体积计算。

2.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

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体积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

底面积的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略。

第9课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材p46—47页中的例3、例4,完成练习八中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会进行名数的改写。

2.能力目标:

用名数的改写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体积单位之间进率的推导。

教学过程:

略。

第10课时容积和容积单位(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材p50—51的例5,完成练习九中的部分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容积意义,掌握常用的容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2.能力目标:

掌握容积和体积的联系与区别,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3.情感目标:

感受1毫升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常用的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和换算。

教学难点:

容积概念的理解,理解感受和1毫升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略。

第11课时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材p51—52的例6,完成练习九中的部分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熟练掌握求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方法。

2.能力目标:

能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情感目标:

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排水发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排水发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过程:

略。

第12课时整理和复习(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p56页中的内容,完成练习十中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习,加深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主要概念,计算方法、计量单位和单位间的进率的理解;进一步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容积的概念,熟练地掌握计算的方法,提高解题的能力。

2.能力目标:

通过系统整理,沟通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3.情感目标:

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的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

本单元所学知识系统的整理和运用。

教学过程:

略。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单元教学目标(与教参同)

1.知识目标:

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能力目标:

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情感目标: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约分和通分。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课时教学目标【共21课时】

第1课时分数的产生和分数的意义(新授课)

教学内容:

分数的产生和分数的意义,教材第60、6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操作使学生知道分数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产生的。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在正确认识单位“1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并能应用分数解决有关的问题。

(2)通过操作、分析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分析、类比、迁移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3.情感目标:

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对把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的理解。

教学过程:

略。

第2课时分数单位(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62页的内容及64页的7—9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及分数单位,并正确应用。

2.能力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正确表术一个具体分数的具体含义。

3.情感目标:

体验数学的抽象美。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单位1。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单位1。

教学过程:

略。

第3课时分数与除法(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65、66页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

2.能力目标:

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情感目标: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用分数可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教学过程:

略。

第4课时真分数和假分数(新授课)

教学内容:

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材第69页的例1、例2.及第70页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并能辨别真分数和假分数。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能将分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

教学难点:

对假分数实际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略。

第5课时带分数(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70页的例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带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带分数。

2.能力目标:

使学生掌握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带分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第6课时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练习课(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一74页练习十三的第1一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认识,并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复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运用性质转化分数。

教学过程:

略。

第7课时分数的基本性质(新授课)

教学内容:

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材第75页的例1,第76页“做一做”的第1题及第77页练习十四的第1一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归纳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理解分数基本性质,运用分数基本性质解题。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目标: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运用性质转化分数。

教学过程:

略。

第8课时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运用(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76页的例2和“做一做”的第2题以及第78页练习十四的第6一10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掌握,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题。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略。

 

第9课时最大公因数

(一)(新授课)

教学内容:

最大公因数。

教材第79页的例1、第81页的例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能力目标:

能了解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3.情感目标:

经历数学活动过程,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教学重点:

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略。

 

第10课时最大公因数(练习课)

教学内容:

最大公因数。

教材第81页的做一做,课文第83页的第6—9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加深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理解,能正确、熟练地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能力目标:

能利用两个数所具有的倍数关系或互质关系,迅速确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3.情感目标: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

掌握找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找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略。

 

第11课时约分(新授课)

教学内容:

约分

(一)教材第8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

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略。

 

第12课时约分

(二)(练习课)

教学内容:

约分

(二)教材第86页的5—9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能力目标:

使学生熟练地进行约分,培养自觉约分的习惯。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思维的简洁性。

教学重点:

进一步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进一步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略。

 

第13课时最小公倍数

(一)(新授课)

教学内容:

最小公倍数

(一)。

教材第88、89页的内容及第91页练习十七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并会运用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并会运用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略。

第14课时最小公倍数

(二)(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页的内容及第91、92页练习十七的第3一9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巩固对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的理解,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能力目标:

掌握求具有特殊关系的两个数(倍数关系、互质关系)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