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归纳zongbiao.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73101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点归纳zongbiao.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知识点归纳zongbiao.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知识点归纳zongbiao.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知识点归纳zongbiao.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知识点归纳zongbiao.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知识点归纳zongbiao.docx

《知识点归纳zongbiao.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点归纳zongbiao.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知识点归纳zongbiao.docx

知识点归纳zongbiao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1、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

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思想氛围宽松。

③阶级关系——“士”阶层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

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2、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指思想流派之多,主要有儒家、道家(老子和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

兵家(孙子和孙膑)、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小说家等十家;

“争鸣”是指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不同见解。

3、意义:

①“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

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

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1)政治思想:

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

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

实现“礼”,就要“正名”,

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

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2)哲学思想:

“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3)教育思想:

办私学。

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

学习方法——“温故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4)文化典籍:

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5)评价:

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

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2.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主张:

①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伦理观——“人性本善”。

③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评价:

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②“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3.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主张:

①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的观点。

③“性恶论”,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④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思想特点:

杂取百家,但思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

影响:

①荀子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改造原来的儒家思想,

使儒家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但在很长的时期里,他的学说被视为儒家的异端。

②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背景:

①儒学在秦朝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复苏。

②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③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汉武帝“举贤良对策”。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来源:

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主张:

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②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宣扬“君权神授”,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影响:

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3.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起用文学儒者参政。

③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

①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

②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

④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⑤从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四.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

1.背景——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受到严峻挑战。

但儒学以它顽强的生命力,兼收并蓄,开创了新局面。

②隋唐时期,儒学发展更辉煌。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儒学在融会的趋势中向理学发展。

儒家经典的标准读本是《五经正义》。

③到宋代出现新儒学体系,即理学。

2.宋明理学的代表和思想主张

(1)理学概念:

理学是儒、道、佛三家学说思想融合的产物,

以“理”和“天理”为核心,更具理论化、思辨化。

(2)程朱理学

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著作《二程遗书》)

南宋的朱熹(著作《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二程的主张:

①“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世界的本源。

(理学的核心思想)

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③发挥孔子“仁”的学说,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朱熹的主张:

①“理气论”。

认为理和气是浑然一体、不可分离的,这是一种唯心的观点。

②“心性论”。

认为性无不善,情也应当从善,人们应克制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

③“格物致知”是求“理”的方法。

影响:

程朱理学,特别是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

还远及日本、朝鲜和欧洲,形成“朱子学”学派。

(3)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吸取佛教禅宗思想,把理学发展到新阶段

陆九渊——南宋理学家,认为“心即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提出“发明本心”(发:

产生于;明:

懂得;本心,自己的内心)是求理的方法,反对“格物致知”

王阳明(王守仁)——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把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

认为①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宣扬“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②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

“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的思想。

3.宋明理学的影响:

①对后世政治生活、文化教育、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③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五.明清之际儒学思想的发展(批判继承)

1.背景:

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

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

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

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

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

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

2.著名思想家

(1)李贽——明代后期人,具有“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著作有《焚书》《藏书》等。

进步主张:

①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程朱理学)的虚伪。

②提倡自然之性,“各从所好,各骋所长”,这是要求个性解放的表现。

③从哲学的高度出发,否定“天理”的存在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从而动摇“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评价:

他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是我国反封建专制思想的先驱。

(2)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王夫之(《读通鉴论》)

共同主张:

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黄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②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

(黄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

顾、王都主张“经世致用”。

③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黄批判“君为臣纲”,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顾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

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

3.意义: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①强烈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给后世民主思潮以深刻启迪,

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②经世致用思潮影响深刻,治学方法开启清代考证之风。

 

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四大发明及其传播和影响

1、造纸术:

①西汉时发明植物纤维纸;

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使造纸原料丰富、廉价,纸质好、实用,被称为“蔡侯纸”。

③造纸术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结束了羊皮纸和小牛皮纸的时代,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指南针:

①战国时期发明司南;②北宋时进而发明了指南针,并运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西欧,为西欧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

3、印刷术:

①雕版印刷术在中国历史悠久,现存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

868年(唐咸通九年)印制的《金刚经》。

②北宋时,毕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

13世纪出现金属活字。

③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传到朝鲜,以后又从西域传到欧洲。

④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活字印刷机,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

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4、火药:

①唐初,人们在炼丹时发明了火药。

②唐末,火药已用于战争。

③五代和宋朝时,火药广泛应用于多领域。

④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⑤火药经欧洲人改进,不仅使欧洲封建贵族走向衰落,

而且成了西欧资产阶级开拓殖民地的有力武器。

同时也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二.书画的起源和演变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历程:

①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可能是中国汉字的起源。

②商朝的甲骨文,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成熟汉字。

③商周时期,文字铸在青铜器上,被称为“金文”,西周晚期,通过整理金文,形成“籀文”。

④秦统一后,用小篆统一全国的文字。

⑤后来进一步简化和规范,出现隶书、楷书。

特点:

①汉字演变的基本脉络经历了由商周的甲骨文发展到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过程。

②汉字的演变总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③隶书盛行于汉代;魏晋时期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阶段;楷书盛行于隋唐。

2.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书法艺术形成原因:

①汉字本身就起源于刻画符号,便于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

②知识群体的形成,是书法艺术形成的动力。

历程:

①有文字,就有书法,秦小篆(秦《泰山刻石》)和汉隶已具有书法的美感,

但那时还是书法的自发阶段。

②魏晋时期,士人群体的形成,笔墨纸张的改进,

推动书法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东晋王羲之成为“书圣”,名作是《兰亭序》。

③隋唐一统,书法艺术达到新高峰,草书有“颠张(旭)狂(怀)素”,

楷书有欧阳询和“颜(真卿)筋柳(公权)骨”。

书法理论日趋成熟。

④宋代书法风气总体倾向是崇尚意趣、忽略法度,出现各具情态的“宋四家”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⑤明代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书法呈现出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的趋势。

3.中国画的起源、演变及特点

(1)起源:

新石器时代萌芽,有彩陶画、岩画、壁画、地画。

代表作是彩陶画《颧鱼石斧图》。

(2)演变

①夏商周绘画主要是以人物肖像为主的壁画和帛画,如战国的《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

②秦汉时期,绘画门类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等。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是代表。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士大夫画家活跃于画坛。

以顾恺之成就最高,

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传世,并开创我国古代的绘画理论,强调“以形写神”。

④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绘画的高峰。

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

初唐阎立本善作人物故事画,代表作《步辇图》。

盛唐吴道子有宗教人物画《送子天王图》,

后人称他为“画圣”。

⑤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转折点,崇尚写意的文人山水画形成潮流。

商品经济发展,

又使风俗画成为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⑥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高,特别是反映文人画风貌的写意画。

明清时期,绘画也逐渐平民化、世俗化、实用化,有故事插图、年画、壁画、剪纸画、布贴画等。

(3)特点:

①注重线条,讲究神似、意境和气韵。

②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情感的抒发,

内容上透射出中国传统的宇宙观、自然观、人生观。

③表现手法灵活、自由,融诗、书、画、印为一体。

④宫廷画和民间画注重写实,人文画主写意。

三.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

1.《诗经》

概况: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共305篇。

以四言为主,绝大部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内容: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其中精华的部分,因多是周代各诸侯国的民歌,

从而从各方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境况和思想感情。

雅是西周的宫廷乐曲歌词,

颂是宗庙祭祀时演唱的歌词。

地位:

《诗经》的创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奠定了基础,

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深刻影响,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2.屈原和《离骚》——①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②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利用民歌的形式,开创了诗歌新体裁──“楚辞”。

③《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诗人把深厚真挚的感情

和丰富的想象融于作品中,表达了对楚国和人民的热爱。

3.汉赋——①两汉时期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是在骚体诗的基础上,吸收散文成分形成的。

②特点是专事铺陈辞藻、文采华丽。

③代表作有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和东汉张衡的《二京赋》等。

4.唐诗——流传下来的有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

辉煌的原因:

①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②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③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

也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

唐诗的四阶段:

②初唐著名诗人有王勃、陈子昂。

③盛唐是唐诗繁荣的顶峰。

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山水诗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

成就最高的当属“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有《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④中唐白居易的创作成就最高,其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是广为流传的佳作。

⑤晚唐诗人杜牧和李商隐。

合称“小李杜”。

5.宋词——流传至今的宋词有两万首,词作家一千三百多人

繁荣的原因:

①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②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③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宋词两流派:

①婉约派词人代表是北宋的柳永和两宋之际的李清照,

其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

②豪放派词人以北宋的苏轼和南宋的辛弃疾为代表,风格豪放激愤,

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

6.元曲:

由散曲(元代出现的新体诗)和元杂剧合称而得名。

元曲中许多作品抒发了汉族文人愁闷的情怀,也表达了下层文人对当时社会黑暗的不满。

7.明清小说

小说的渊源:

①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②唐代出现适合市民欣赏、情节曲折的短篇小说,

称为传奇。

这标志着中国小说渐趋成熟。

③宋代出现话本小说,把中国小说推向新阶段。

④明清时期,小说空前繁荣,成为当时文学中最突出的成就。

繁盛的原因:

①大批工商业市镇兴起,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崛起。

②印刷业的发展;③明清时期社会识字率的普遍提高。

明清小说的特色:

①通俗文学蓬勃发展,出现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②浸染着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

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第一次把商人作为歌颂的对象加以描写。

③带有批判现实的色彩。

这类小说多采用影射、嘲讽与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

以曹雪芹的《红楼梦》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以及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四.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1.中国古代戏曲的历程:

原始歌舞(傩戏)→春秋战国的优怜→宋代南剧、金代诸宫调

→元代杂剧→明代昆曲→清代京剧

2.元代杂剧——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于一体,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

是中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标志

流行原因:

①元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

②元代多年不行科举,士子社会地位低下,没有其他出路;③元朝注意保护艺人。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是成就最高的戏剧家,代表作是《窦娥冤》。

还有王实甫(《西厢记》)、

马致远(《汉宫秋》)和白朴(《梧桐雨》)。

3.清代京剧的崛起

背景:

明清时期北京成为休闲文化的一大中心;北京戏曲舞台非常活跃,成为各种剧种竞争的场所。

形成:

①清乾隆年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

道光年间,湖北汉剧艺人进京,

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

②以后徽剧和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

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后来称为京剧。

发展: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迎来第一个繁盛期,涌

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清朝末年,京剧由北京走向全国各地,成为全国流行的最大剧种。

民国以来逐步走向世界。

艺术特征:

京剧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将唱、念、做、打结合起来,形成一套独特的艺术体系。

 

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开眼看世界”——林则徐、魏源

(1)背景:

①清王朝危机四伏;②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

③鸦片战争惊醒了有识之士的“天朝上国”梦,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2)林则徐、魏源的贡献

林则徐——①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近代向国内介绍西方情况的第一人。

②在广州主持禁烟期间,设译馆翻译外文资料,摘译了《各国律例》,

主持编译和审订了《四洲志》;

③以改革家的胆识,设法购买英制船炮,并加以仿制,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魏源——编成《海国图志》,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道的启蒙之作。

它它系统介绍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

介绍并传播西方先进技术。

在书中,他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

作用——启迪了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国社会思想主流。

二.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1)背景: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政局岌岌可危。

②以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③慈禧太后采取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2)内容:

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

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生产技术和军事技术。

“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

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3)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①论战的焦点是要不要向西方学习。

②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掀起“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③顽固派坚持祖宗之法,认为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是“以夷变夏”,

仇视一切外洋事物,仇视一切改革。

(4)实践及其破产:

①从19世纪60至9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旗号,

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

②除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外,还创办近代学堂,

有计划地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创办近代海军。

③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5)作用:

①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争,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

②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

③介绍西方社会科技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

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

产生时间和原因:

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是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阶级

的产生而产生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入,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来源。

早期维新思想的人物(王韬、郑观应、薛福成)代表着正在转化中的资产阶级的新型知识分子。

思想内容:

主张变革政治制度,建立议会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

经济上主张发展工商业,

与外国人进行商战。

但是早期维新派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行动。

(2)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背景:

①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②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③先进人士有关西学知识的增长。

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①康有为——在广州办万木草堂讲学,著有《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把西学中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结合起来,传播西学,宣传维新思想的必要性。

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②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宣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③谭嗣同——著《仁学》,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观念,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

以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

④严复——编译《天演论》,是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

他对君权论进行

严厉批判,用近代民主思想阐明主权在民的道理,用用民权否定君权,直接动摇了君权论的基础。

(3)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内容:

要不要变法维新,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性质:

资本主义维新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论战。

影响:

使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4)维新派的实践——戊戌变法

1898年1月,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系统阐述了变法的具体方案,

也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

当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戊戌变法的开始。

但变法触犯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变法运动遭到失败。

(5)维新变法思想及戊戌变法的影响:

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也是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还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

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