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事业管理期末重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72383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卫生事业管理期末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卫生事业管理期末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卫生事业管理期末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卫生事业管理期末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卫生事业管理期末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卫生事业管理期末重点.docx

《卫生事业管理期末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卫生事业管理期末重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卫生事业管理期末重点.docx

卫生事业管理期末重点

第一章绪论

1.卫生事业管理的概念p10:

卫生事业管理是以防治疾病,维护和促进人群健康为目的。

国家和社会采取的所有管理事务。

2.卫生事业管理的主体与客体p12:

管理主体主要包括以下两大类:

①政府、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及政府其他相关部门(如发展改革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监督部门等);社会其他管理者,如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团体等。

管理客体:

卫生事业管理的客体是主体为实现管理目标,采取的管理行为所作用的对象。

包括卫生组织及其构成要素和职能活动两类。

卫生组织及其构成要素。

主要包括:

①医疗服务提供机构。

如私人诊所等。

②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机构,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血站等。

③药品生产、流通、供应组织等。

组织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资金、物资设备、时间和信息。

2.组织为实现其职能而开展的各项活动,是卫生事业管理的常规对象。

管理主体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来发挥管理功能。

卫生事业管理的职能话动包括:

编制并实施卫生计划,进行卫生资源配置,明确卫生服务提供内容及方式,监管卫生组织及组织行为,对绩效进行评价,优化卫生政策等。

第二章

1.卫生工作四大方针的基本内容p20

a面向工农兵:

面向工农兵明确了卫生工作的方向和服务对象问题

B预防为主:

是卫生工作方针的核心。

它是最经济、最人道、最主动、最有效的防治疾病的方针,符合人民群众的最高利益。

C团结中西医:

是指把中西医药卫生人员团结起来,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D.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是指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自己行动起来向疾病作斗争。

2.卫生工作四大方针执行所取得的成就。

P21

(1)统一了认识,明确了方向。

(2)出现了中西医医药人员大团结的局面。

(3)迅速组建了防疫机构

(4)改造旧产婆,推广新法接生。

(5)加强了工矿企业的卫生建设

(6)加强了防治寄生病和地方病的领导和组织措施。

(7)推行了全国范围内的医疗保健制度。

(8)推动了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

3.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的基本内容p23

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的七句话,可以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是卫生工作的战略重点,包括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第二部分是卫生工作的基本策略,包括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第三部分是卫生工作的根本宗旨,包括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4.卫生发展战略的特征p26

1.全局性:

卫生发展战略是以卫生事业的整体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以指导卫生事业的总体发展为目的。

2.长远性:

它着眼于未来,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谋求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关注的主要是卫生事业的长远利益。

3.领导性:

卫生发展战略涉及卫生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它需要卫生事业相关组织上、下层管理者和全体人员的参与和支持,其中,组织的最高层管理人员介人战略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他们能够统揽组织全局,全面了解组织的情况。

4.纲领性:

它是卫生事业发展的纲领,对于卫生事业一切活动具有权威性的指导作用。

它必须通过分解落实等过程,才能变为具体的行动计划。

5.适应性:

卫生发展战略所制定的战略要与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相适应。

6.前瞻性:

卫牛发展战略是面向未来的,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管理卫生事业发展的不确定性来谋求的长期存续与发展。

卫生事业既要对其所处的现实环境进行正确的辨识,还要对环境的发展趋势进行有效的预测。

4.制定中国卫生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p30:

(1)以人为本,把“人人健康”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目标。

(2)公平优先,兼顾效率,注重政府责任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3)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增强卫生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4)预防为主,适应并推动医学模式转变

(5)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促进卫生事业科学发展

第三章

1.卫生法的研究对象p37

(1).卫生组织关系

(2)卫生管理关系(3)卫生服务关系(4)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管理关系

(5)生命健康权益保护关系(6)国际卫生关系

2.卫生政策在卫生管理中的作用p45

1.导向作用:

卫生政策能够为卫生事业发展指明方向,为卫生领域的活动提供指南,为各种卫生活动提供依据。

2.协调作用:

卫生政策为直接或间接利益相关群体的利益调节提供杠杆。

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通过卫生政策规定的方向进行协调,即大家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使自己不会偏离方向;另一方面通过卫生政策的约束作用或杠杆作用对各种事务或利益进行调节。

3.约束作用:

卫生政策的制定往往是为了解决突出的卫生问题或预防某些卫生问题的发生,通过卫生政策对所希望发生的行为给予鼓励,对不希望发生的行为给予惩罚,以达到卫生政策所预期的目的。

4.提高资源利用率:

卫生政策为卫生资源配置提供指导,以达到现有的卫生资源、卫生状况、国民的健康水平下,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快速度地推动卫生事业发展,最大可能地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的目的。

总之,通过卫生政策,可实现执政者或权力中心开办卫生事业,提高国民健康水平,从而保护劳动力,保护社会再生产能力以及维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第四章

1.卫生管理体制构建的目标p54

卫生管理体制构建的目标是:

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卫生管理体制,合理配置并充分利用现有的卫生资源,提高卫生资源利用率,加强卫生行业的协调和监督管理,确保涉及卫生事业相关的医疗卫生服务、药品供应,医疗保障等体系有机联系、分工合理和统一协调运转,促进医药行业和卫生事业健康发展,让民众享受到价格合理、质量伏良的医疗卫生服务,以提高公众的健康水平。

概括起来,一是按照精简、统一、协调、高效的原则,以卫生行政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为要求,构建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卫生组织结构;二是建立符合社会经济规律和公众健康需求的卫生服务体系;三是建立权责明晰、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医疗机构管理体制,使医疗机构真正成为自主管理

、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四是完善卫生监督管理体制,明确卫生监督的主体、内容及方式,使卫生行政,管理、服务在阳光下运行。

2.卫生管理机制的内涵p59

卫生管理机制包含三层意思:

一是卫生管理机制是协调卫生事业管理运行及发展过程的机制的总称;二是卫生管理机制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其中构成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调节关系;三是整个卫生管理机制是有规律地按一定方式运行并发挥总体功效的。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卫生管理的任一管理机制理解为一孤立的要素,而应当将它们看做是卫生事业运行及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关联和互动。

第五章

1.卫生资源配置主要有3种方式:

计划配置方式,市场配置方式,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方式p69。

计划配置方式:

计划配置方式是以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为主的配置卫生资源的方式。

主要体现为统一分配卫生资源,统一安排卫生机构、发展速度和规模等。

计划配置方式主要通过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从全局和整体利益出发来规划卫生事业发展规模和配置卫生资源,能较好地体现卫生事业的整体性和公平性,避免地理、经济环境等差异造成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是卫生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又称宏观配置。

市场配置方式:

市场配置方式是通过竞争、价格、供求等市场机制来实现卫生资源在不同领域及层次的分配。

市场配置方式能够较好地体现效率原则,把有限的卫生资源配置到效率高的领域。

然而,卫生事业的性质、特点决定了市场机制不可能对卫生资源起基础性配置作用,体现在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问题。

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方式:

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方式是指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计划调节的主导作用,辅以市场调节的卫生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各有其优

点和缺点,国内外卫生事业发展及卫生资源配置实践表明,单一的计划调节或市场调节都不利于卫生资源的有效配置,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长处,才能实现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促进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

2.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意义p82

(1)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首先,区域卫生规划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卫生计划模式,更加有利于促使卫生事业从偏重数量,规模速度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转向以内涵为主、注重质量和效益的集约型增长模式;其次,卫生事业的性质及其特殊性决定它不能单纯依赖市场机制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调节供求关系。

(2)卫生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现行的卫生事业管理体制的制约和宏规管理不力,造成医疗卫生机构不是按区域、居民健康需求设置,医疗机构都在向“大而全、小而全”的目标发展,盲目地追求数量和规模的发展速度,导致卫生资源盲目、重复配置,卫生服务供给与需求失衡。

这些问题成了卫生事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实施区域卫生规划能较好地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

通过规划,对卫生资源进行结构调整,对现有医疗卫生机构的布局、分级分工、服务网络和服务方式等进行改革,改变现有卫生管理体制,促进卫生全行业管理。

(3)政府实现对卫生事业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政府在卫生事业发展中承担着重要责任。

区域卫生规划是政府对卫生事业发展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依据和重要手段。

通过法律、法规、经济的手段,逐步强化政府对卫生事业的宏观调控力度,实现领导职能由“办卫生”向“管卫生”、由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由经验管理向法制管理的过渡,实现政府的职能转变。

(4)实现卫生全行业管理的主要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速度很快。

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以致医疗价上机构、床位、人员膨胀过快,使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效率不高。

表现在:

资源的布局和结构不合理、行业管理无序、医疗技术配置不合理等。

必须加强卫生行业的宏观调控,否则上述卫生资源配置中出现的弊端将会越来越加剧。

通过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为卫生全行业管理提供了有效途径,为解决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矛盾提供了有效手段,从而促进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卫生事业的协调发展。

 

第六章

1.卫生组织体系的特点p92

(1)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卫生组织体系就是指以恢复和增进人群健康为目标的各种卫生组织构成的集合。

各个卫生组织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不是孤立的,各个具备不同功能的卫生组织构成卫生组织体系后形成合力,功能大干部分之和。

(2)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系统结构埋藏于内,功能表现于外,它们是系统的两种有区别的规定性,结构侧重于从系统实体、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看问题,功能着眼于从系统的特性、系统具有的能力看问题。

系统的结构制约着系统的功能,功能在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同时又反作用于系统的结构,促进系统结构的改变。

(3)具有开放性:

系统的开放性原理指的是,系统具有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性质和功能,系统向环境开放是系统得以向上发展的前提。

.也是系统得以稳定存在的条件。

卫生组织体系同样具备开放性特征,卫生组织体系需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革。

2.社会卫生组织的功能p101

(1.)沟通桥梁功能:

社会卫生组织作为一种自愿结合的组织性力量,在政府与社会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使信息传递更加快捷、畅通、准确。

(2)政府决策智囊功能:

社会卫生组织可以利用卫生专业人才集聚的优势,组织各类专业人才,协助政府开展调查研究、课题认证、战略规划.为政府制定卫生政策提供智力支持,提出各种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3)促进社会公益:

社会卫生组织的非营利性、公益性特点使其在服务社会困难群体、开展公益活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七章

1.卫生资金管理的目标p106:

卫生系统具有改善健康、提高卫生系统反应性和分担疾病经济风险三大目标。

2.卫生筹资方式p110:

卫生筹资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政府筹资、社会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自费支付和社区筹资。

3.预算管理方式p125:

卫生机构预算管理分为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自支预算管理三种类型。

A全额预算管理是指卫生机构的全部支出由政府预算拨款列支,其收人全部上缴政府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B差额预算管理:

差额预算管理的特点是卫生机构的收人抵补其全部支出后的差额部分由政府财政预算拨款解决,主要适用于虽有经常性业务收人来源,但其收人不足抵补其全部支出的医疗卫生机构。

差额预算管理办法又有以下不同的形式:

(l)全额管理,差额补助:

即财政机关或卫生行政机构对卫生机构的收支实行全额管理后,核定其收支差额,由预算拨款补助。

(2)全额管理,定额补助:

即财政机关或卫生行政机关对卫生机构的收支实行全额管理后,其收支之间的差额,按照确定的定额由预算拨款补助,在卫生事业计划不变的条件下,由单位自求平衡,年终结余归单位使用,年终超支也不予增补。

(3)全额管理,定项补助:

即财政机关或卫生行政机关对医疗机构的收支。

实行全额管理后,对某一个或几个项目的开支,由预算拨款补助,其余项目的开支由单位的收人解决。

C自收自支预算管理:

自收自支预算管理的特点是卫生机构能够以收抵支,实行经费自给,它一般适用于有稳定的经常性业务收人,可以解决本单位的经常性支出,但尚不具备企业管理条件的卫生机构。

4.预算编制方法p126

(1)增量预算:

增量预算也称为基数预算,是指财政支出计划是根据以前财政年度的支出计划,按照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调整之后确定的。

(2)零基预算:

零基预算是指财政支出计划的确定,只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为依据,不考虑以前的财政支出情况。

这种预算编制方法,在确定新的财政年度支出预算时,确定的依据“因事定支”,而不是沿袭历史传统。

有利于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是比较先进的预算编制方法。

5.转移支付的原则p134

(l)公平原则:

即转移支付制度应当能够促进各级政府间及同级政府间的公平。

所谓公平包括横向公平(地区之间的公平)和纵向公平(上下级政府之间的公平)。

主要是为了调节纵向与横向财力不平衡,通过转移支付,将富裕地区的财政收人转移一部分到贫困地区,将上级财政的资金转移一部分到下级政府(自上而下),或将下级财政的资金转移一部分到上级政府(自下而上),以便各级政府能够履行相应的政府支出责任。

(2)导向原则:

即转移支付制度应当与国家宏观的卫生政策、地区发展政策结合起来。

要通过转移支付将财政资金更多地集中到国家迫切需要发展的地区和领域,并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进人到这些地区和领域,以便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

(3)事权原则:

凡是地方事权范围的支出,原则上通过均衡性转移支付实施有效均衡,扩大地方政府统筹权限,增强地方政府支出责任;凡是中央委托的事务,由中央足额安排;凡是中央和地方共同的事务,明确中央和地方各所承担的支出比例;对于符合中央政策导向的地方事务,中央财政也可以通过转移支付加以引导。

第八章

1.卫生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p147:

它包括卫生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层次,分布和流动管理,也包括卫生人力资源的规划,准入,认证,使用和绩效评价管理。

2.卫生人力资源开发内容p147:

主要由以下三方面组成:

卫生人力资源教育;卫生人力资源培训;卫生人力资源激励。

(联系书p147~149)

 

第九章

1.专业公共卫生机构p168: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健康教育所、妇幼保健院(所、站)、急救中心(站)、采供血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

2.卫生设备管理的特点p172:

技术性,综合性,随机性,全员性。

第十章

1.卫生需要和卫生需求p188:

需求是指受到经济能力约束的群众购买意愿;需要是客观上的要求。

2.公共卫生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p193有以下六点:

一是可识别性。

(人们通过利用公共卫生管理信息系统收集、处理、存储和传递信息同时利用各种仪器和科学方法识别信息)

二是可传输性。

(在公共卫生管理信息系统中,信息具有通过各种途径和介质传输的特性;)三是可存储性(公共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可以采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存储信息)

四是可处理性和有效用性。

(可以采取各种方法处理不同的信息,通过信息的传递受体,将信息准确及时地传递到管理者或决策者的手中,以增加信息的效用性。

五是经济性。

(公共卫生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讲求实效和效益的信息系统,始终坚持效率和效益并重的观点。

六是信息的共享性(是指信息在输出的过程中,只能使输人一方的信息量增加不会使输出一方的信息减少,从而可以实现“信息共享”。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系统由监测预警子系统、应急处理子系统、人力资源子系统,物资储备子系统、信息子系统共五个子系统构成。

P194

第十一章

1.社会健康资源管理的特征p208:

(1)复杂性(社会健康资源管理是非常复杂的。

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资源的种类和形式多样。

二是由于社会健康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三是社会健康资源管理对象的多样性。

管理涉及各方面的利益,需要协调平衡各方面的利益。

四是针对不同的管理对象有不同的管理目的。

(2)灵活多样。

(由于健康资源管理对象的多样性,在管理过程中就必然要采用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3)政府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由于社会健康资源的特殊性,即存在大量私人卫生产品、营利性资源与非营利性资源同在,在政府伸出“看得见的手”的调节作用,应同时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以弥补“政府失灵”)

2.社会健康资源管理的原则p209:

分类与统一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协调性原则。

3.社会健康资源管理的行政手段p211:

(一)概念:

社会健康资源管理的行政手段,是指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管理社会健康资源的手段。

如政府的命令,工商局的检查,税务的查税等都属于行政手段。

(二)特性:

a强制性。

法律手段的强制性对任何人是一致的,而行政手段的强制性一般只对特定的对象有效。

B.时效性。

只对某一特定时间和对象有用,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C.具体性:

从行政命令发布的对象到命令的内容都是具体的。

(三)行政方法的优缺点

1.有效发挥管理职能。

行政手段可以发挥高层领导的决策、计划作用,充分依靠政权机关的权威进行组织、指挥,通过行政组织、行政层次、行政手段进行控制。

因此,正确地运用行政方法,有利于管理职能的发挥。

2.针对性。

强行政手段能较好地处理特殊问题和管理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能通过针对性地发出行政命令的办法,对特殊的个性问题,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予以处理。

3.弹性和灵活性。

行政手段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决定了它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

它可以在总的目标之下,因时、因地、因事、因人而采取比较灵活的手段。

行政手段具有的缺点:

由于行政方法是“人治”,因此行政命令的执行效果,管理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领导人的水平,即领导者的知识水平、领针艺术、道德修养等。

第十二章

1.医疗服务的特征p229:

无形性,不可分离性,不可储存性,公益性和伦理性,差异性,高风险性,随机性和连续性,不易监督与评价,专业性,医患关系的特殊性。

2.医政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定标准、定职能、定责任。

P231

3.医患关系的定义、模式与特征p254

医患关系是指医务人员和医疗组织与患者及有关人群为维护和促进健康,在医疗活动中结成的一种人际关系。

医患关系的三种基本模式,即主动一被动型、指导一合作型、共同参与型。

良好的医患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l)医患关系的双向性。

医患关系的建立是基于医患双方一致的目的。

(2)医患关系的平等性。

所有的患者都应该是平等的,医学活动要体现出对人的尊重,对人格的尊重

(3)医患关系的直接性。

长期以来医患关系都是医生面对患者,诊查疾病,询问病情,体现出医生与患者的直接、双向的人际交往关系。

(4)医患关系的主动性。

患者主动求医,医生有为患者进行诊治的义务和权利,必须主动积极地救治患者。

(5)医患关系的稳定性。

稳定的医患关系有利于患者,也有利于医生。

医疗机构应加强医患关系管理,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P255

1.成立医患关系管理相关组织机构。

(充分认识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对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意义,组建医患关系管理相关组织机构并在其领导下开展工作。

2.传播医患关系的相关知识医疗机构。

(定期举行有关医患关系,的专题讲座,帮助医生掌握医患关系的特点、模式等,有利于医疗质量的提高和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

3.明确医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医患双方都能明确并理解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也就能够做到尊重对方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并能实事求是地对待医疗结果,从而缓解医患关系)

4.传播改善医患关系的方法和技巧。

(医护人员要掌握与病人交流沟通的艺术和技巧。

沟通主要有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前者包括要善于使用礼貌性语言、保护性语言、解释性语言等。

后者句括医生的体态、声调、表情、目光、躯体姿势和动作等)

5.提高医德修养,改善服务态度。

(提供优质的服务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要求医务人员要具有精湛的医疗技术水平,能为病人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二是在服务过程中要求医务人员具有良好医德,对病人具有爱心、耐心、细心、热心和责任心等。

第十三章

1.法定管理的传染病病种p268:

(l)甲类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有鼠疫、霍乱。

对甲类传染病.实行强制管理。

(2)乙类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有26种,主要包括传染性非典塑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INI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等。

对乙类传染病,实行严格管理。

(3)丙类传染病:

丙类传染病有11种,主要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手足口病等、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对丙类传染病实行监测管理。

对乙类传染病中甲型HINI流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炭疽中的肺炭疽,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2.常见的慢性病有p270:

恶心肿瘤,如肺癌、肝癌。

脑血管疾病,如心脏病,脑卒中;③营养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如漫性支气管炎;⑤漫性肝、肾疾病,如肝硬化;⑥心理异常和精神病,如过劳症、抑郁症⑦慢性职业病,如矽肺;⑧遗传性疾病,

如高血压、肥胖;⑨其他各种器官的慢性、不可逆性损害。

第十四章

1.社区健康服务管理的基本原则p289

1.凸显公益性,注重健康服务的公平、效率和可及性。

2.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发展社区健康服务。

3.实行区域卫生规划,立足于调整现有卫生资源、辅以改扩建和新建,健全社区健康服务网络。

4.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并重,中西医并重,防治结合。

5.以地方为主,因地制宜,探索创新,积极推进。

2、社区健康服务质量管理的特点p294

(1)全面性。

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的质量管理以及多种方法的质量管理。

(2)服务性。

要把社区居民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要把一切为居民健康服务作为社区健康质量管理的最高标准。

(3)预防性。

要求把管理工作的重点,由“事后检查”转移到“事先控制”上来,把预防工作放在首位。

(4)科学性。

要运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实行循证质量管理,用事实和数据反映质量问题。

3.完善社区健康服务与医保的关系管理应从医保和社区健康服务两个层面人手,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P301

1.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应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满足医保定点服务的要求。

对社区健康服务机构来说,应按照医保定点服务的要求,落实规章制度,加强人力队伍建设,并对服务行为进行规范,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有关部门应充分考虑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实际的基础上,多方筹资,为社区健康服务机构配备开展医保服务所需的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