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34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69719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4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34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三年级上册34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三年级上册34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三年级上册34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三年级上册34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册34单元教案.docx

《三年级上册34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册34单元教案.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上册34单元教案.docx

三年级上册34单元教案

课时教案A

第9课授课时间年月日

课题

古诗两首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3

情感

态度

美读诗句,体会作者流露的感情,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知识

技能

1、学会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过程

方法

讲授法朗读体会法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品重点字词,反复吟诵,体会诗歌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

设计

思路

1.老师带领学习第一首古诗。

2.自学第二首古诗。

3.学写生字,练写生字。

教学

准备

教师

布置预习

学生

初步预习课文。

课时教案A

课时板书(场地)设计第课

夜书所见

见:

梧叶  挑促织  一灯明

听:

寒声                      孤独  寂寞

感:

动客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每逢佳节倍思亲

(思念家乡、亲人)

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关于友情的诗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课时教案B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 学生交流已知的材料。

2. 教师引述:

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他写了什么吗?

3. 看图说话:

(出示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 自由朗读。

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正确。

2. 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 自学古诗。

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 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 课堂交流。

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  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

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  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  体会情感。

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

4.  感情朗读。

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古诗。

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五、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   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   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提问:

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课时教案B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1.  根据学习《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怎么学习这一首古诗。

自学基本步骤:

(1)自读:

读准字音,并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2)自思:

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渎中产生的疑惑。

(3)交流:

读读、说说、问问。

(4)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2.  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  每组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  指名朗读诗文。

提问:

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

2. 引导以情促读。

提问:

你能用读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吗?

3. 引导以读启发想象。

同学们在朗读时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能交流一下吗?

4. 学生交流想象的景象,并再次练习  有感情朗读。

5. 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五、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第三课时写字练习

练写生字,当堂展评

1. 出示生字:

促、忆、异、逢、佳、倍、遥、遍、插,读记、组词。

2. 说说要求会写的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   练写生字,同桌互相评点或当堂展评。

指导写字

1.   出示要写的字。

2.   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   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课时教案B

二次备课

 

课时教案B

二次备课

 

课时教案A

第10课授课时间年月日

课题

风筝

课型

讲授

课时安排

3

情感

态度

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知识

技能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

方法

讲授法动手实践法

教学

重点

难点

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教学

设计

思路

唤起情感,导入学习——细读深究,体悟情感——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教学

准备

教师

教师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图片和放风筝的情景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

学生准备制作风筝的材料。

课时教案A

课时板书(场地)设计第课

10.风筝

概括———————————最大的快乐

做风筝  充满憧憬  怀着希望  高兴

放风筝  自由自在  充满快乐  快活

线断了  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着急

找房子  没有踪影  垂头丧气  伤心

 

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风筝起源于战国时期。

公输般就是后人所说的七巧匠鲁班或“鲁班爷”。

他制作的“鹊”或“鸢”,其原材料是极薄的木片或竹片。

汉朝以后,由于纸的发明和应用,在制作风筝时,逐渐以纸代木。

称为“纸鸢”。

五代时,又在纸鸢上系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故以后称“风筝。

唐宋时期,现属潍坊各地扎放风筝已很普遍。

明清时期,潍坊的风筝达到极盛。

每年清明节前后,风和日丽,家家户户扶老携幼,踏青登场,竟相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送上蓝天。

清朝诗人郑板桥在<<怀潍县>>诗中说: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

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生动地描写了清明佳节潍坊风筝的情景。

这种春意盎然的民间活动,既是相互观摩、评比的机会,又是呼吸早春空气、享受大自然的恩赐、锻炼身体的好时光。

潍坊风筝扎工精美,画工别致,造型新颖,构图合理。

它还吸收了木版年画的某些特点,博采京津画技之长,线条优美,色彩鲜明,善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主题。

风格独特,栩栩如生。

最有代表性的大型龙头蜈蚣风筝,长达百余尺。

放飞时先将尾闻和身闻渐次放起,靠几十节“腰子”所产生的提升力将首部往高空。

腰子的连缀是按力学原理系结,系绳之间必须有严格的角度和距离。

“龙头蜈蚣”扶摇蓝天,气势千里,蔚为壮观。

嬴得国内外的普遍赞誉。

自1984年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以后。

每年的四月中旬都被要举办一年一届的国际风筝盛会,1988年,第五届国际风筝会将潍坊定为“世界风筝都。

现在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九届风筝会,每年都要吸引来自世界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也为潍坊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课时教案B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

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

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

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

出示课题。

带着感情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读,一人读一个自然段,注意正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的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结合语境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等词的意思。

4.交流找到的句子,反复朗读。

5.引导发现、生疑:

读后有什么发现,产生什么疑问,与大家交流交流。

(交流要点:

一是读中发现“我们”的心情在做风筝时是充满期待、向往的,放风筝时非常高兴,找风筝时很难受;二是读中产生的疑问,如:

我们的心情为什么回起这样大的变化?

三、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读一读:

激励学生主动起来读。

(2)说一说:

读了这一段,你知道写了些什么吗?

(3)想一想:

角色转换想象,如果是你在做风筝,你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4)找一找:

同学们所想象的可以用这段课文中的哪几个词语来表示?

(适时理解“憧憬”。

(5)赏一赏: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向往、渴望、喜悦),朗读这一段。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角色转换:

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2)创立情境:

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

播放多媒体可课件,展示放风筝画面。

(3)引导表达:

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

与大家交流交流。

(4)角色转换:

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5)品味课文:

用心朗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6)深入赏读: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反馈,复习巩固

1.出示生字新词卡片,抽读检查。

2.听写部分词语。

二、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课时教案B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选择第一自然段至第三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读给大家听,表达出感情。

三、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读一读:

用心读读第四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2)说一说:

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3)试一试:

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

(可采用多次读、比较读的方式进行)

(4)评一评:

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的怎么样?

从哪些词语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2.学习第五至八自然段。

(1)师问:

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飘走了,你会怎样呢?

(2)师引:

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第五至八自然段。

(3)生读:

让学生在读中逐渐表现出孩子们难过而不甘心的心情来。

(4)体验:

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们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的?

 

四、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风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

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学生交流。

五、实践活动,亲身体验

1.亲自动手做一做自己喜欢的风筝,到田野、到操场、到广场去放一放风筝,感受一下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第三课时

课堂练习

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1)出示生字,指名读字、组词。

(2)观察要求会写的字,交流写字经验。

(3)练习书写生字。

2.抄写词语表中本课的词语。

课外延伸

上网搜索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放到班级园地里展示。

课时教案B

二次备课

 

课时教案B

二次备课

 

课时教案A

第11课授课时间年月日

课题

秋天的雨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3

情感

态度

通过朗读,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知识

技能

1认识“钥、匙”等12个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会写“扇、枚”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

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激发学生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

设计

思路

 

一、复习、谈话——二、整体感知——三、重点感知——四、总结。

教学

准备

教师

1.生字卡片。

2.录音带。

学生

预习课文

课时教案A

课时板书(场地)设计第课

秋天的雨

颜色气味声音_

钥匙丰收欢乐

 

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雨静悄悄地下着,只有一点点淅沥沥的声音。

雨丝密密斜斜的飘在空中。

犹如笼罩了一层薄雾。

草黄了。

梧桐树的叶子纷纷飘落在大街上。

只有零零碎碎几片叶子依然还保持着往日的生机。

顷刻间。

使人感到几分凄凉。

心中不免产生遐想。

思忖;雁过秋空夜正央。

回塘风起是清狂。

岁华如箭几多事。

秋月秋宵秋日长。

每每读起这首诗,总是会被浓浓的悲秋情绪紧紧包裹,希望我能从悲宁的秋雨中解脱。

去感受那喧嚣夏日后的清新宁静。

多去体会“秋风秋雨之刚烈”的豪迈,少去喟叹“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无奈。

 

 

课时教案B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1.播放秋天下雨时的情景的课件。

2.激发情感,大家喜欢这秋天的雨吗?

就让我们来读一读这篇课文,一定会有全新的感受。

3.板书课题:

11.秋天的雨。

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听课文录音,初步感受优美的文字。

2.出示课文卡片,认读词语,纠正字音

(1)翘舌音:

扇(shàn)爽(shuǎng)柿(shì)

(2)后鼻韵母:

粮(liáng)杨(yáng)

3.让学生说说是如何记这些生字的?

4.把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同学听,互相正音。

三、质疑

1.提出不理解的词语互相补充说明。

2.读词。

四、练习写生字

1.学习写生字、交流写法。

2.练习写生字。

3.抄写词语表中的字。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复习、谈话

1、春天的雨润物无声,夏日的雨给人带来一阵清凉,而秋天的雨则像一把钥匙,悄悄地打开了秋天的门.。

2、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新朋友,还记得他们的名字吗?

一起来看:

(课件出示词语)

(1)指名读

(2)指导写“爽”字,读准多音字扇,和三个轻声。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是从哪四个方面来写秋天的雨的?

(指名说)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出示小诗))看!

这几句话连起来像一首美丽的小诗,谁来把这

课时教案B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首小诗读给大家听。

.指一生读&

这首诗就藏在我们的课文中,请同学打开书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

秋天的雨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二、整体感知-_

1、生读。

2、反馈秋天的雨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指名学生说。

在我们的课文中,小作者也写了自己对秋雨的印象,请同学自读全文,把印象最深的部分多读几遍。

4、指名读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并说说为什么?

第三课时

一、重点感知,学习第二自然段

1、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本段中描写颜色的词语,用横线画下来,

2、指名说。

3、第二节中这些漂亮的词语分别给了谁呢?

请同学们大声读读第二小节,注意要把什么颜色给了谁读清楚,遇到自己喜欢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二、学习三、四自然段

1、学生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学生思考:

这段是围绕那句话写的?

2、生回答。

.

师:

秋天的雨藏着哪些气味?

(生答)这么香甜的气味,难怪小朋友的脚会被勾住。

3、齐读。

4、学习第四自然段。

过渡:

除了好闻的气味,还有好听的声音呢!

它们好象在告诉人们——冬天来了(生答)

5、让我们把这丰收的喜悦,满天的欢乐用朗读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吧。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随着秋雨的脚步走进了美丽、神奇、又充满活力的秋天,秋天的雨——(课件出示每段开头一句组成的诗)同学们真会读书。

在阅读中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丽、快乐,体验到了秋天丰收的喜悦。

课时教案B

二次备课

 

课时教案B

二次备课

 

课时教案A

第12课授课时间年月日

课题

听听,秋的声音

课型

阅读

课时安排

2

情感

态度

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知识

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过程

方法

欣赏教学法自学法

教学

重点

难点

引导学生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用自己的语言表现美。

教学

设计

思路

游戏导入,展开想象——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品读想象,体会交流——仿写诗歌,积淀语言——自由诵读自己的作品,给学生配上音乐——品读体会,升华情感——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教学

准备

教师

1.各种音响(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叫声)的录音带。

2.配套的课文朗读磁带。

3.旋律优美的轻音乐磁带。

学生

预习课文,朗读课文

课时教案A

课时板书(场地)设计第课

 

大树

12听听,秋的声音蟋蟀

大雁

 

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秋季(autumn,fall)是一年四季之第三季,是由夏季到冬季的过渡季节,阴历为7月立秋到9月立冬,阳历为9至11月,天文为秋分到冬至这一段时间。

气象工作者研究的物候学标准是:

炎热过后,五天平均气温稳定在22度以下时就算进入了秋季,低于10度时秋季结束。

 

 

课时教案B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游戏导入,展开想象

1.游戏导入:

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同学们,你们想欣赏一下吗?

下面我们做一个听录音猜声音的游戏,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然后说一说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播放声响录音带)

2.展开想象:

听着这些美妙的声音,你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再次播放声响录音带,引导学生想象并交流。

3.有一位诗人在秋天里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你们想听听吗?

(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遍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3.指名学生读,喜欢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

营造乐读氛围,激励学生多人次朗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三、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1.品读第1—3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边读边展开想象:

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可以让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这些方面来想象)。

2.指名学生进行描述,把自己想象的画面描述得美一点。

3.学生评议并补充画面,把画面说生动、说形象。

4.带着这种美好的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一节。

 

课时教案B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第二课时

一、仿写诗歌,积淀语言

1.教师有感情地配乐诵读第4—5节。

2.读后引述:

听听,秋的声音还有许多许多,让我们一起走近每一片叶,每一朵花……去听听他们的声音,并仿照课文第1、2节或第3节的样子,也来作一段诗,好吗?

3.播放声响录音带,说一说你听到哪种声音最美。

4.学生自由作诗,在小组交流,几个小伙伴可以合作一首诗。

二、自由诵读自己的作品,给学生配上音乐。

三、品读体会,升华情感

1.指名诵读最后一节

2.交流:

从这一节感受到了什么?

3.带着这种情感齐读最后一节。

四、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可以一个人诵读,也可以和其他同伴一起合作诵读。

可以边诵读边加上动作。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合作修改自己写的诗,然后再朗诵。

 

课时教案B

二次备课

 

课时教案B

二次备课

 

课时教案A

第语文园地课授课时间年月日

课题

语文园地三

课型

练习

课时安排

5

情感

态度

能把自己的快乐心情表达清楚,最好能使听的人受到感染。

知识

技能

1、能有条理地说说自己在金秋时节做的觉得最快乐、印象最深的、最感兴趣的事。

2、能按一定的顺序,把画面的内容写清楚。

3、灵活运用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

过程

方法

引导、合作交流

引导发现、竞赛

教学

重点

难点

抓住秋天的特点,把画面描述完整、清楚。

教学

设计

思路

1、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

2、全员参与,逐步提高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3、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评价。

教学

准备

教师

ppt

学生

观察秋天

课时教案A

课时板书(场地)设计第课

 

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范文:

我不喜欢韩风刺骨的冬天,我不喜欢烈日当空的夏天,我也不喜欢鸟语花香。

百花齐放的春天,我只喜欢秋高气爽。

果实累累的秋天。

  我在秋姑娘的拥护下捡那金黄的树叶做标签。

我在那金黄的田野里。

草地上开心地捉蝴蝶。

做游戏。

我上学的时候看见了许许多多金黄的树叶像蝴蝶一样随风飘动。

有许多黄色的树叶落到地上,像铺了一层层金黄的地毯。

人们用脚踩上去还发出‘‘沙沙沙’’的声音呢!

到了秋天,菊花仙子就穿上了五颜六色的衣裳,有紫红的。

淡黄的。

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十分美丽!

  秋天是美丽的,秋天是快乐的,我爱秋天!

但是,勤劳的农民伯伯更爱果实累累的秋天。

课时教案B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欣赏了五彩缤纷的秋色,聆听了美妙的秋天的声音,还体验到了秋阳中放飞风筝的乐趣。

2、秋天里,你们快乐吗?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述说一番秋天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好吗?

二、拓展思路,展开话题。

1、秋天里,除了在学校,你在其他地方还做过哪些快乐的事?

2、教师示范说。

要求学生认真倾听,然后评价老师说的怎么样,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或有哪些需要补充提问等。

三、合作交流,生生互动

1、老师说完了,现在轮到你们了,按老师刚才提出的“说、听”的要求,也来说说在秋天里感到最快乐的事。

2、分组交流。

(播放《摘果子》的旋律)

3、全班交流,讲评结合。

现在,将你的快乐与全班同学分享一下吧!

4、师生评选“最佳口才奖”和“最佳倾听奖”。

小结:

学生交际的情况(以肯定为主),同时也指出一些可能存在的不足,以指导学生生活实践。

第二、三课时习作教学

一、画秋天

1、小朋友,秋天里不仅有美丽的风景,还有可爱的小动物,这么美好的秋天,想不想将她留住?

快快拿起你手中的画笔,留住你心中美好的秋天吧!

2、播放课件,让学生边听边画。

二、说秋天

1、小朋友们画得真美,你能把你心中的秋天说给大家听听吗?

小组交流,怎么想的就怎么说。

2、集体交流。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