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69463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森林生态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森林生态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森林生态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森林生态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森林生态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森林生态复习资料.docx

《森林生态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森林生态复习资料.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森林生态复习资料.docx

森林生态复习资料

1、名词解释(6个)

生态系统:

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该整体具有一定的大小和结构,各成员借助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并形成具有自组织和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次生演替:

又称为异发演替,开始于次生裸地上的植物群落演替。

生态因子:

是指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

森林生态学:

具体指研究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

趋同适应:

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相似的适应特征的现象。

次生林:

经次生演替重新恢复的森林群落。

次生裸地:

是植物已被消灭,土壤中仍保留原来群落中的植物繁殖体。

林德曼定律(十分之一定律):

能量沿营养级的移动时,逐级变小,后一营养级只能是前一营养级能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2、填空(20空)

1.生态金字塔有:

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三种。

2.我国高等植物有32800余种,木本植物8000余种,乔木2000余种。

3.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3)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4.森林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Fieldapproach(野外生态方法)、Experimentalapproach(人工控制实验方法)、

Theoreticalapproach(理论研究方法)

5.森林生态的概念由ArthurTransley提出的。

6.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类群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7.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减少和单方向性。

8.森林植物种群的年龄结构有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等三种类型。

9.森林土壤具有其他土壤不具备的三种成土因素:

森林死地被物、林木根系和依靠森林生存的特有生物。

10.种间关系基本类型共生:

偏利共生,互利共生中性作用:

附生对抗:

竞争,寄生,捕食,草食,抗生。

11.死地被物的分层:

凋落物层(L层)、半腐层(F层)、腐殖层(H层)。

12.森林中下木和草本植物多采用多度和盖度反映种群的密度,通常采用目测法。

13.林火发生的三要素:

林火的发生需要可燃物、助燃物和火源。

14.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

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阴植物。

15.温度的空间变化:

纬度、海陆位置、海拔高度、地形、坡向、谷地和盆地。

16.集群分布分布是最常见的种群空间分布结构。

17.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一般分为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集群分布3种类型。

三、判断(10个)

1、在生态演替中,早期演替阶段的先锋种属于K对策种,而演替后期阶段则是r对策种。

2、群落结构越复杂,组成群落的植物种类就越多,群落的最小面积也越小。

(×)

3、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的凋落量一般随纬度增加而逐渐增加。

(×)

4、生物量金字塔和能量金字塔有可能呈现倒锥形。

(×)

5、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类型是以腐生食物链为主。

(√)

6、一般高位芽植物占优势的群落反映了其所在地植物生长季节中温热多湿的气候(√)

7、对于森林群落而言,光照强度自上而下逐渐减弱。

(√)

8、南方丘陵山地土层瘠薄的山坡、山脊、山顶一般分布杉木与毛竹分布;土层深厚的坡麓、山窝一般有马尾松。

(×)

9、南种(短日照植物)北移易受早霜(秋霜)的危害。

(√)

四、单选(10个)

1.演替开始阶段和终阶段为同一群落的演替称(3)。

 ①进展演替②逆行演替③循环演替④次生演替

2.次生演替有不同的途径,植物种类成分替代的演替途径为

(1)。

 ①促进途径②抑制途径③忍耐途径④顺行途径

3、植物群落演替由高级阶段退向低级阶段的演替称

(2)

①进展演替、②逆行演替、③循环演替、④原生演替

4、通过小气候而起作用的局部地形产生一种具有特色的植被,这些地方的顶极群落称

(2)。

①土壤顶极群落、②地形顶极群落、③气候顶极群落、④偏途演替顶极群落

五、简答(5个)

1.简述种群生态对策理论在森林经营中的指导作用?

生态对策是指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在物种进化策略上产生的不同选择,它是物种对生态环境的总的适应策略。

对不同森林植物及动物种群的生态对策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在森林生产中采取合理及有效的经营措施。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数量在短期内急剧增加的害虫往往是r对策种,它们的扩散能力强,容易造成极大的危害,控制该类害虫的有效手段是喷洒农药,或选择更为极端的r对策种实行生物防治;而K对策种增长率低,个体大,数量增加缓慢,造成损失一般较小,对于此类害虫可使用改变害虫稳定环境的方法。

对于林木来说,r对策种生长迅速,但生长速度下降快,宜用来培育短轮伐期的小径材,同时宜实行皆伐和全光更新;K对策种幼年阶段生长缓慢,但生长期长,个体大,适于相对稳定的条件,因此应采用长轮伐期,培育大径材,同时宜采用择伐和林下更新。

2.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1 微生物残体增加有机质;

2 参与土壤有机体的腐殖化和矿化过程;

3 固氮和共生作用;

4 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构成腐生食物链的营养级。

5 某些细菌和真菌是森林病害的病源。

3.林木根系的作用。

1)、增加下层土壤的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并促进土壤结构的形成。

细根的周转量非常高。

2)、根系腐烂后留下许多孔道,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并有利于重力水下排。

3)、根系分泌物以及根系周围的微生物能促进矿物和岩石的风化。

4.森林群落的基本特征。

1)森林群落具有一定的外貌(外部形态)

2)森林群落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3)森林群落具有一定的结构

4)森林群落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时间)

5)森林植物群落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空间)

6)与环境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5.光照强度不仅对植物外形有影响,对森林植物的垂直结构也有很大影响。

(1)树冠狭小,集中于顶部;茎干通直、细长。

(2)树冠庞大、茎干粗壮、分支多、木质化程度强。

6.光因子在林业中的重要性。

林木抚育:

如果森林内光照强度突然增加,会引起林下幼苗的伤害,以及使树干长出徒长枝,降低木材质量。

林业上,提高森林光能利用率或生产力的主要途径:

保持、调整森林结构和提高光合强度。

具体做法:

在森林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保证森林的适宜密度和叶面积指数,营造混交林,以充分利用光能。

7.温度变化规律

1)植物体温度

植物体温度低于气温时,吸收太阳辐射能提升温度,高于气温时,通过蒸腾和对光的反射来降低温度。

植物体内温度变化,落后于气温变化。

树皮是影响树干内部温度高低的重要原因。

叶片是对温度反应最敏感、受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影响最大的。

2)群落温度

在森林群落中,白天和夏季的温度比空旷地面低,但昼夜温度及全年的温度变幅要小,温度变化缓和。

裸地直接作用在地面,而群落是作用在树冠层。

群落结构愈复杂,林内外温度差异就愈显著。

群落中的植物是群落温度差异的制造者,同时也是按照各自对温度的不同需要和适应特点,生长在群落的不同层次和部位。

8.森林对降水的调节

1)森林对径流的调节:

森林存在可明显降低地表径流。

2)森林消减和延缓洪峰的作用.

3)森林的补枯作用:

森林地被物和土壤中含有大量水分,经过地下缓慢渗流进入溪流,汇入江河湖泊,在降雨减少季节作用明显。

4)森林对水质的影响:

森林地被物和土壤是一个“过滤器”,可使水质清澈。

5)森林增加空气湿度:

森林植被的蒸腾作用可增加空气中的水气,改善空气质量。

6)森林改善小气候.

9.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与分支学科

1)按生物组织层次划分:

分子、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到全球。

(传统上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只从个体水平开始)

2)生物类群划分:

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昆虫生态学、鱼类生态学、鸟类生态学。

3)生物栖息环境划分:

水生生态学、淡水生态学、河口生态学、海洋生态学、陆地生态学、湿地生态学等等。

4)应用领域划分:

农业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环境生态学、保护生态学、恢复生态学、旅游生态学、污染生态学。

10、种群的基本特征。

(1)空间特征:

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2)数量特征:

密度变化;

(3)遗传特征:

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

11、简述K对策种和r对策种的特点以及对环境的不同要求。

k对策种的特征是个体大,寿命长,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高的竞争能力,对每个后代的巨大投资,在稳定的环境下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容易成为濒危种,因此要求有较大面积的稳定的环境,以保证其物种的数量。

r对策种个体小,寿命短,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对后代不注意其质量,更多的是考虑其数量,适应性强,不易灭绝。

又称为机会主义者,因此可以在较小斑块环境下存在。

六、论述(2个)

1.在1998年长江、嫩江及松花江等水系发生水灾之后,我国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用你所学的生态学知识论述其意义?

答:

1998年的长江、嫩江及松花江等水系相继发生严重的水灾,这次水灾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当年的特殊的气候造成,另一方面与各水系上游及沿岸的森林植被严重破坏有关。

森林植被的破坏一方面导致森林植被的水源涵养功能被破坏,森林的削洪补枯作用受到了削弱;另一方面,森林植被的水土保持作用也受到了破坏,使地表径流的泥沙含量增加,导致河床不断提高,蓄洪能力不断降低。

因此森林植被破坏是导致这次洪水发生的重要原因。

森林植被之所以具有水源涵养及保持水土的作用,原因如下:

(1)林冠截留使林内的降雨强度减小;

(2)死地被物吸收大量的降水;(3)林冠层和死地被物对地表土壤及土壤孔隙结构有保护作用;(4)森林土壤腐殖质多,土壤疏松,大孔隙多,有利于降水的入渗;(5)树干、枯落物、下木及活地被物的阻挡作用使地表径流减弱;(6)在冬季有积雪地区,春季林内融化速度缓慢,融化的雪水易被土壤吸收,使地表径流减弱。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可以使各江河上游的森林植被得到很好的保护,同时使森林植被的水源涵养、削洪补枯及保持水土的作用得到恢复,防止水灾的发生。

同时,天然林除了具有上述的作用之外,它还有维持物种多样性,调节气候、提供木材及其他野生产品等多方面的作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可以使天然林的各种作用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发挥。

纵上所述,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地球正在变暖”已经成为一个为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的共识,论述其产生的原因及森林生态系统在抑制地球变暖方面的作用?

答:

“地球正在变暖”的原因在于地球大气中CO2、CH4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而其中又以CO2浓度的增加最为明显。

地球表面温度之所以能够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之内是由于“温室效应”的存在,由于CO2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使得“温室效应”得到加强,导致地球温度逐渐增加。

大气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碳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发生了改变。

地球表面存在三个碳库,即陆地、海洋和大气,而陆地碳库又由两部分组成,即陆地表层的陆生生态系统及地下埋藏的矿质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等)。

碳在地球各个碳库之间的交换和流动则构成了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温室效应的形成主要是大气碳库中碳(主要以的形式存在)的数量异常增加造成的。

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主要来源于两个途径,化石燃料的燃烧和陆地生态系统,主要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最大的碳库。

它对大气CO2的调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吸收和贮存。

森林的破坏一方面使其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的功能收到破坏,另一方面,贮存在森林植物生物体、枯落物及土壤中的碳也被迅速释放出来,进入大气碳库。

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碳贮量,抑制温室效应的发生。

首先,通过人工造林或恢复被破坏的森林生态系统,来增加森林的覆被率;其次,通过各种方法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最后,保护现有的各种森林生态系统,以延缓已固定碳的释放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