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魔法阅读之翻译技巧以历年武汉中考为例谈课外文言文翻译技巧.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67891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9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文言文魔法阅读之翻译技巧以历年武汉中考为例谈课外文言文翻译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初中文言文魔法阅读之翻译技巧以历年武汉中考为例谈课外文言文翻译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初中文言文魔法阅读之翻译技巧以历年武汉中考为例谈课外文言文翻译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初中文言文魔法阅读之翻译技巧以历年武汉中考为例谈课外文言文翻译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初中文言文魔法阅读之翻译技巧以历年武汉中考为例谈课外文言文翻译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文言文魔法阅读之翻译技巧以历年武汉中考为例谈课外文言文翻译技巧.docx

《初中文言文魔法阅读之翻译技巧以历年武汉中考为例谈课外文言文翻译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文言文魔法阅读之翻译技巧以历年武汉中考为例谈课外文言文翻译技巧.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文言文魔法阅读之翻译技巧以历年武汉中考为例谈课外文言文翻译技巧.docx

初中文言文魔法阅读之翻译技巧以历年武汉中考为例谈课外文言文翻译技巧

以历年武汉中考为例谈课外文言文翻译技巧

(2010·武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1题。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

富人只一子,不肖,斥逐之。

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

孝基与治后事如礼。

久之,其子丐于途。

孝基见之,恻然谓曰:

“汝能灌园乎?

”答曰:

“如得灌园以就食,何幸!

”孝基使灌园。

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

复谓曰:

“汝能管库乎?

”答曰:

“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

”又何幸也。

”孝基使管库。

其子颇驯谨,无他过。

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选自《厚德录》)

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斥逐之 追赶

B.富人病且死将要

C.如得灌园以就食,何幸 多么

D.不复有故态 原来的

10.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A.何以战

B.不以物喜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D.以塞忠谏之路

11.下列对张孝基的评价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张孝基信守承诺,把岳父的丧礼操办得很风光。

B.张孝基心地善良,见妻弟乞讨,顿生怜悯并积极给予帮助。

C.张孝基助人有方,让妻弟灌园管库,在劳动中促其转化。

D.张孝基为人厚道,把全部财产归还给悔过自新的妻弟。

12.将上面文言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共6分。

每句3分。

(1)久之,其子丐于途。

(2)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

技巧1:

必须通过平时的学习积累常用文言词汇

积累常用文言词汇方法有很多,最主要的还是平时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课后复习,做到真正掌握常用文言词汇。

只有这样,到需要用到课外文言文时,方能随意调动大脑中所积累的知识。

本篇应该掌握字词——且:

将要。

记忆的时候可以联想课本所学相同词汇。

例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北山有个愚公,快九十岁了)

 

(2010·武汉)9A(赶走)10C11A

12、

(1)很久以

后,那富人的儿子在路上乞讨。

(2)富人的儿子渐渐能自食其力,孝基对他的变化感到奇怪。

参考译文:

许昌有个士人叫张孝基的,娶同乡某富人的女儿。

富人只有一个不孝的儿子,便骂着把他赶走了。

富人生病将要死了,把家产全部托付给孝基。

孝基按规定礼节为富人办了后事。

过了许久,富人的儿子在路上讨饭,孝基见了,同情地说道:

“你会灌园吗?

”富人的儿子答道:

“如果让我灌园而有饭吃,很高兴啊!

”孝基便叫他去灌园。

富人的儿子能自食其力了,孝基有点奇怪,又说道:

“你能管理仓库么?

”答道:

“让我灌园,已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何况管理仓库呢?

那真是太好啦。

”孝基就叫他管理仓库。

富人的儿子很顺从、谨慎,没犯什么过错。

孝基慢慢观察他,知道他能改过自新,不会像以前那样,于是将他父亲所委托的财产还给他了。

(2011·武汉)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

孙权承摄①大业,优文②征仪。

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

从讨羽,拜忠义校尉。

既定荆州,都武昌,拜裨将军,后封都亭侯,守待中。

欲复授兵,仪自以非才,固辞不受。

黄武③中,遣仪之皖④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

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

    大驾东迁,使仪辅太子。

后从太子还建业。

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

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

于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

仪对曰:

“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

”据实答问。

权遂舍之,嘉亦得免。

    是仪不治产业,不受施惠,为屋舍财足自容。

邻家有起大宅者,权出望见,问起大室者谁,左右对曰:

“似是仪家也。

”权曰:

“仪俭,必非也。

”问果他家。

    是仪时时有所进达⑤,未尝言人之短。

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

    (选自《三国志·是仪胡综传第十七》,有删改。

   【注释】①承摄:

继承掌管。

②优文:

意思是专门下文,给是仪优厚的待遇。

③黄武:

年号。

④皖:

地名。

下文“建业”也是地名。

⑤进达:

举荐人才。

    8.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定荆州,都武昌 既:

既然

    B.后从太子还建业 从:

跟从,跟随

    C.权遂舍之 遂:

于是

    D.左右对曰:

“似是仪家也。

”左右:

身边的人,近臣

    9.下面语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休到,大破之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吾欲之南海

    D.彼竭我盈,故克之

    10.下面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仪被派遣到皖县见将军刘邵,准备引曹休出战。

    B.当众官因害怕吕壹而诬蔑刁嘉诽谤国政时,是仪不畏权势,坚守自己做人的原则。

    C.是仪置办家产私业,拥有一栋大宅,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惠赐。

    D.是仪经常举荐人才,勤政为国数十年,不曾有过失。

    11.请把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每小题3分)

(1)仪自以非才,固辞不受。

(2)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

(2011·武汉)8.A(既:

已经) 9.D 10.C      11.

(1)是仪自己认为没有才能,坚决推辞而没有接受。

(2)孙权把(吕蒙图袭关羽)这件事拿来问是仪,是仪认为这个计谋很好,就劝孙权听他的。

参考译文: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县人。

孙权主持东吴大政之后,优待文人,征召是仪。

吕蒙企图偷袭关羽,孙权向是仪咨询,是仪很赞同吕蒙的主张,劝孙权予以采纳。

随同大军征讨关羽,拜为忠义校尉。

平定荆州之后,东吴定都武昌,拜是仪为裨将军,后又封为都亭侯,任守侍中。

孙权欲授给他兵权,是仪认为自己不是带兵的人才,坚决推辞,拒不接受。

黄武年间,派是仪到皖城刘邵那里,设计引诱曹休前来。

曹休来到后,遭到惨败,是仪因功迁升为偏将军。

东吴向东迁都之后,是仪辅佐太子。

后来随从太子回到建业。

典校郎吕壹诬告前江夏太守刁嘉诽谤国家政策,孙权大怒,将刁嘉逮捕入狱,彻底追查审问。

当时与刁嘉一起在座的人都惧怕吕壹,同声说刁嘉曾有过此事,只有是仪说没听到过。

当时追究深查,诘问数日,诏令愈来愈严厉,群臣吓得连大气都不敢出。

是仪回答说:

“如今刀锯已压在臣的脖子上,,臣下怎敢为刁嘉隐瞒自取灭亡,成为对君王不忠之鬼!

”他据实回答,毫不改口。

孙权只好把他放了,刁嘉也因此而免遭处罚。

是仪不置自家产业,不受人恩惠,所居的房子刚够自家居住。

他有位邻居盖起大宅院,孙权外出时看见了,便问这所大宅院的主人是谁,左右随从回答说:

“大概是是仪的家。

”孙权说:

“是仪很俭朴,肯定不是。

”一询问,果然是别人的房子。

是仪经常向孙权提出建议,从不谈论他人的短处。

他为国家服务数十年,未曾有过过错。

技巧2:

不仅要通过平时的学习积累常用文言词汇,还要掌握特殊句式,还要会灵活运用组词法,归根溯源法理解字词句。

技巧3:

第一题考查字词的含义,见到那种表面一看就是标准的现代义的字词就要十分注意了,出题人往往就会这么考。

本篇第8题“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现代义“既然”,而古代“既”作“已经”讲的时候比较常见。

此文必须掌握如下字词句:

①仪善其计

当按照现有的语句顺序无法翻译时,就要考虑是否要调换语序。

仪善其计——正确语序为:

仪(以)其计善(译文:

是仪认为这个计谋好)

②从:

跟从,跟随。

(按照组词法可以翻译出来)

③既:

已经。

(同学们可以从字的溯源法,也就是这个字的发展历史来记忆这个字的古义)

既的造字历史如下:

甲金文「既」会人跪坐于食器前,吃饱饭,转过头来,本义是食毕,引申指完成、已经。

④固辞:

固,顽固,坚持;辞,推辞。

坚决推辞不接受。

⑤之:

到。

例如:

吾欲之南海,何如?

【译文:

我想要到南海去,(你觉得)怎么样?

】实在记不住的同学,可以把“之”想象成是“至”的通假字,吾欲之南海就变成了吾欲至南海,这样就能非常容易地记住“之”其中一个含义——到了。

⑥诬白:

(林老师歪法子巧记忆)白,代表纯洁,诬白,就是把白的弄脏,简单地说就是诬陷了。

官方正确解释——白表示说,诬白,就是诬说,没有污说这个词,但有一个意思一样的词非常贴切,就是“诬告”。

⑦于是:

(林老师辅导)于是于,是是是,于是非于是,“于”是“就”,“是”是“这样”(如比比皆是,到处都是这样),“于是”是“就这样”。

很绕口吧,懂了吗,同学们?

⑧诘:

诘问。

(组词法)

⑨尝:

曾经。

(初中必须掌握常见简单文言字词之一,死记即可)

(2012·武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元子①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以悦婴儿,婴儿喜之,母聚孩孺助婴儿之乐。

友人公植者,闻有戏儿之器,请见之。

及见之,趋焚之。

责元子曰:

“吾闻古之恶圆之士歌曰:

宁方为皂②,不圆③为卿④,宁方为污辱,不圆为显荣。

次山奈何任造圆转之器,恣令悦媚婴儿?

少喜之,长必好之。

教儿学圆且陷不义,躬自戏圆又失方正。

嗟!

嗟!

次山入门爱婴儿之乐圆,出门当爱小人之趋圆,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

行圆,以终身乎?

吾岂次山之友也!

元子召季川⑤谓曰:

“吾自婴儿戏圆,公植尚辱我,言绝忽乎。

吾与汝圆以应物,圆以趋时,非圆不预⑥,非圆不为,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

(作者:

元结选自《唐文粹》,有删改)

【注释】①元子:

元结,字次山,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

②皂:

皂隶,泛指从事低贱行业的人。

③圆:

圆滑。

④卿:

公卿,泛指高官。

⑤季川:

元结的堂弟。

⑥预:

参与。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有戏儿之器闻:

听说

B.及见之及:

等到

C.趋焚之趋:

追逐

D.长必好之好:

喜欢

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以悦婴儿

A.何以战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C.皆以美于徐公D.以光先帝遗德

10.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结家的乳母

做了一个能团团旋转的玩具,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个玩具。

B.“恶圆之士”认为,宁可行为方正地做个身份低贱的人,也不愿意圆滑地求

得富贵。

C.公植认为元结在家中教孩子学习图画,嬉戏玩耍,会让孩子玩物丧志。

D.元结因孩子“戏圆”之事受到公植的责骂,公植甚至表示要与他断交。

11.请把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每小题3分)

(1)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

(2)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

(2012·武汉)8.C(趋:

赶紧,立刻。

);9.D;10.C11.

(1)我怎么知道次山你将来不会说圆滑的话、做圆滑的事,一辈子都圆滑呢?

(2)公植大概会拿起矛戟杀我吧!

参考译文:

元子家里有位乳母,制作了一个圆转玩具来引逗婴儿高兴,婴儿很喜欢。

母亲就让乳母召集一些幼童陪伴婴儿一同玩乐。

  朋友公植,听说有取乐婴儿的玩具,便请求看看;等看到圆转玩具,就急忙把它烧了,并责怪元子说:

“我听说古代有个憎恶圆的读书人唱道:

‘宁可正直沦为奴隶,不能圆滑谋求显荣。

’更严重的,有人终生不仰望天空,说:

‘我厌恶天是圆的。

’有人告诉他天是空阔无边的,人不能看到尽头,远远望去天幕四面垂落,因此说天是圆的,其实天并不圆啊。

他回答说:

‘天即使不圆,但被人称作圆的,我也讨厌。

’次山你怎么能随意制作圆转玩具,听任用它取乐婴儿,使婴儿从小就喜欢圆,长达必定爱好圆。

教婴儿学圆,已陷入不义;亲自玩圆,又丧失了正直的品德。

唉、唉,次山啊!

回家喜欢婴儿玩圆,出外一定喜欢小人趋奉圆滑。

我怎能知道次山你以后不是说话圆滑、行事圆滑、动也圆滑、静也圆滑地度过一生呢?

我哪能做次山的朋友啊!

   元子召唤季川对他说:

“由于我让婴儿耍戏圆转玩具,公植尚且这样骂我和我绝交;唉!

我与你如果圆滑应付事物,圆滑迎合时俗,不圆滑的事不参与,不圆滑的事不去做,公植大概会拿着矛或戟来刺杀我们的。

(2013·武汉)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曹玮久在秦中,累章求代。

真宗问王旦:

“谁可代玮者?

”旦荐李及,上从之。

众疑及虽谨厚有行检,非守边才。

韩亿以告旦,旦不答。

及至秦州,将吏亦心轻之。

会有屯戍禁军白昼掣妇人银钗于市,吏执以闻。

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

及不复下吏,亟命斩之,复观书如故,将吏皆惊服。

不日声誉达于京师。

亿闻之,复见旦,具道其事,且称旦知人之明,旦笑曰:

“戍卒为盗,主将斩之,此常事,何足为异!

旦之用及,非为此也。

夫以曹玮知秦州七年,羌人慑服。

玮处边事已尽宜矣。

使他人往,必矜其聪明,多所变置,败玮之成绩。

所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谨守玮之规模而已。

”亿益叹服公之识度。

【注释】累章求代:

(曹玮)屡次上表章请求朝廷派人来接替他的职务。

詟(zhé):

恐惧。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从之从:

听从

B.将吏亦心轻之轻:

轻松

C.何足为异足:

值得

D.亿益叹服公之识度益:

更加

9.下列语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旦之用及,非为此也

A.吾欲之南海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公与之乘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及谨慎忠厚,行为正直,但众人仍对他守边的才能持怀疑态度。

B.李及在略加审问了解清楚案情后,就马上下令斩杀了犯事的戍卒。

C.李及的声誉传到京师后,王旦却认为李及的做法只是在履行主将的职责。

D.李及之所以被王旦推荐,是因为王旦认为李及很聪明,会不断开创新的政绩。

11.请把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会有屯戍禁军白昼掣妇人银钗于市,吏执以闻。

(2013·武汉)

8.B(轻:

轻视。

)9.C10.D11.适逢一位驻边的士兵白天在市场上抢夺妇人的银钗,官吏捉住他,把这件事报告给李及。

参考译文:

宋朝人曹玮(字宝臣)在关中已经很久,屡次上表章请求朝廷派人来接替他的职位。

真宗问王旦,有谁可以代替曹玮的。

王旦推荐李及(字幼几),获得批准。

众臣中有人认为李及谨慎忠厚,行为正直,不是防守边塞的人才。

韩亿(雍丘人,字宗魏)将这些疑虑告诉王旦,王旦也不说话。

李及到秦州后,边将、官吏都轻视他。

正好有士兵于白昼在市场抢夺妇人的银钗,有关官吏将他捉捕,押来报告李及,李及正坐着看书,命人将士兵带上前来审问,士卒服罪,李及不再将他交给官吏,立即下令处死,然后继续看书。

从此之后,边将,官吏都对李及非常畏服。

不久,这件事传到京师,韩亿听到了,又来见王旦,详细地说明这件事,并称赞王旦有知人之明。

王旦笑着说:

“士卒做强盗,主将予以处死,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哪里值得赞扬?

我用李及,不是基于这个考虑。

曹玮治理秦州已经七年,连羌人都畏惧心服,他治理边塞的措施非常合宜。

如果派别人去接替,一定会自恃聪明,改变作风,败坏曹玮已经取得的政绩;任用李及的原因,只是因为他为人敦厚,必能谨守曹玮的规模而已。

韩亿听了,更加叹服王旦的见识。

 

巧1+技巧2。

(组词+归根溯源法+结合上下文法)本篇应该掌握的字词句如下:

①累:

多次。

②从:

依从。

③韩亿以告旦——省略句,全句为“韩亿以之告旦”,意思是“韩亿”将这个告诉王旦。

④轻——运用组词法,再结合上下文。

“轻”可组词为“轻重”“轻视”“轻快”“轻蔑”“轻而易举”等,结合上文“众疑及虽谨厚有行检,非守边才”,从“疑”和“非”可知,李及是不被人看好的,所以将士也轻之,解释为“轻视”符合上下文。

方法掌握了吗,同学们?

⑤会:

恰巧,恰逢。

例如:

会天大雨。

(《陈涉世家》)(会,恰逢。

正好遇到下大雨。

大雨,名词活用为动词,作“下雨”讲。

⑥吏执以闻——古代文言文都是非常简洁的,往往省略了很多成分,所以一个句子常常不能简单地按照原来的顺序直接翻译,还要添加一些成分。

吏执以闻其实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吏执”,一是“以闻”。

吏执的主语是吏,谓语是“屯戍禁军”,即“吏执白昼掣妇人银钗于市屯戍禁军”(抓了白昼在市场抢夺妇人银钗的士兵),以闻,省略了“李及”,即“以闻李及”,意思是“以使李及闻”。

⑦亟:

立即。

⑧具:

详细。

例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

(《桃花源记》)(译文:

看到渔人,于是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

渔人详细地回答了。

⑨宜:

合宜。

(组词法)尽宜:

非常合宜。

⑩矜:

自持。

⑪识度:

见识和气度。

(组词法)

技巧3:

第一题考查字词的含义,见到那种表面一看就是标准的现代义的字词就要十分注意了,出题人往往就会这么考。

本篇第8题“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现代义“轻松”,而古代“轻”一般不做轻松讲。

(2014·武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高帝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

大臣谏,不从。

吕后使吕泽劫留侯画计。

留侯曰:

“此难以口舌争也。

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

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

然上高此四人。

诚能不爱金帛,令辩士持太子书,卑辞固请,宜来。

来以为客,时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一助也。

”吕后如其计。

汉十二年,上疾甚,愈欲易太子。

叔孙太傅称说引古今,以死争,上详许之。

及宴,置酒,太子侍,四人者从,年皆八十余,须眉皓然,衣冠甚伟。

上怪而问之,四人前对,各言姓名,曰:

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

上乃大惊曰:

“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

”四人皆曰:

“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

窍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

”上曰:

“烦公幸卒调护太子。

”四人为寿已毕,趋去。

上目送之,曰:

“羽翼已成,难摇动矣。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上慢侮人故慢:

轻慢

B.然上高此四人高:

重视

C.吕后如其计如:

依照

D.愈欲易太子易:

轻视

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以”与“此难以口舌争也”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塞忠谏之路也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皆以美于徐公

D.醒能述以文者

10.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留侯认为请出四位老者为太子效力,就有助于阻止高帝废黜太子。

B.叔孙太傅引用古今事例,甚至以死相争来阻止高帝废黜太子,但未能成功。

C.因太子不爱钱财,仁厚孝顺,礼贤下士,四位老者才答应出山为其效力。

D.高帝认为太子“羽翼已成”,是因为他已感觉到天下人都愿意为太子效命。

11.请把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令辩士持太子书,卑辞固请,宜来。

(2014·武汉)

8.D(易:

更换。

9.D

10.C

11.派能言善辩的人拿着太子的书信,用谦恭的言辞坚决地邀请他们,他们应该会来。

参考译文:

 汉高祖准备废黜太子,另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群臣纷纷劝阻,高祖都不予理会。

吕后焦急万分,派哥哥建成侯吕泽一再要求留侯张良想个对策。

张良说:

“这事很难通过说话来争辩。

如今皇上不能招抚的只有四个人,这四个人的年事已高,他们认为陛下为人傲慢,所以隐居山中、发誓不作汉臣。

但高祖十分看重这四人。

假使阁下能不惜金钱宝玉,请太子写一封亲笔信,派一位能言善道的使者去邀请他们,我想他们会答应来的。

来了之后,太子要非常礼貌地对待他们,向他们请教学习,再让他们不时陪同太子入朝,故意让皇上看到,对打消废黜太子或许有所帮助。

”吕后依张良所言,卑词厚礼迎来商山四皓。

        汉高祖十二年,高祖身体状况日益恶化,因此也就愈发急着废黜太子。

太傅(官名,三公之一,太师、太傅、太保称三公)叔孙通(初仕秦,后降汉,汉初典章交由叔孙通订定)引用古今事例为废黜太子事力争,高祖表面上答应,内心却不以为然,废黜太子的准备仍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一天酒宴开始,高祖发现太子身边随侍着四个老人,年纪都已超过八十岁,须发尽白,器宇不凡。

高祖有些奇怪,问:

“他们是什么人?

”四皓各自报出姓名,分别是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

高祖不由大惊说:

“朕邀请诸公有几年了,诸公却为躲避朕而隐居深山。

现在为什么诸公却愿意服侍我的儿子?

”四皓异口同声说:

“因为陛下一向轻视读书人,经常任意漫骂,臣等不愿无故受辱,所以才隐居深山,现在听说太子为人仁孝,恭谨有礼,尊重士人,天下人莫不希望为太子效死命,所以臣等愿意出山侍奉太子。

”高祖说:

“那就烦劳诸公辅佐太子。

”四皓一同举杯为高祖敬酒,向高祖告辞。

高祖望着他们的背影说:

“有他们四人辅佐太子,太子羽翼已成,很难再改变了。

技巧1+技巧2。

(组词+归根溯源法+结合上下文法)本篇应该掌握的字词如下:

①慢:

轻慢。

(文言文常会用明显的现代义来出题,像“慢”字,出题者很可能会出“慢:

慢慢”,那些很明显的用最简单的表面词义来解释的,同学们一定要注意了,很可能这就是一个错误项。

②然上高此四人——高此四人,无法解释,这时就要考虑通假字或词类活用了。

高,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看、看高,高看,看重。

③诚: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如”。

例如: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④易:

更换。

例如:

易容。

(更换面容)

⑤详:

假装。

⑥及:

等到。

⑦怪:

奇怪。

⑧延颈:

延,伸长。

伸长脖子。

意思是为……而死。

(2015·武汉市)三、(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梁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

梁王曰:

“陶之朱公①以布衣富侔②国,是必有奇智。

”乃召朱公而问曰:

“梁有疑狱,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罪,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

”朱公曰:

“臣,鄙民也,不知当狱。

虽然,臣之家有二白璧,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其泽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

”王曰:

“径与色泽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

”朱公曰:

“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

”梁王曰:

“善,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

”梁国大悦。

由此观之,墙薄则亟坏,缯③薄则亟裂,器薄则亟毁,酒薄则亟酸。

夫薄而可以旷日持久者,殆未有也。

故有国富民施政教者,宜厚之而可耳。

(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①陶之朱公:

即范蠡(lí),他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之后,隐居陶山,改名朱公。

②侔(móu):

等同。

③缯(zēng):

丝织品的总称。

8.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尝有疑狱狱:

案件B.臣,鄙民也鄙:

浅陋

C.不知当狱当:

应当D.殆未有也殆:

恐怕 

9.对下面加点字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之家有二白璧②侧而视之

③其径相如也④然其价一者千金

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B.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

C.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D.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

10.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梁王认为陶朱公能依靠做布衣生意而富可敌国,一定有超人的智慧。

B.陶朱公回答梁王询问时,拿一薄一厚两块玉

璧作比,暗示梁王治狱要宽厚。

C.梁王听从陶朱公的建议,推行仁政,厚上国人,举国上下欢欣鼓舞。

D.作者姐梁王与陶朱公讨论“疑狱”一事意在说明“物薄易坏”的道理。

1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

(2015·武汉)

8.C(C项中加点的“当”的意思应为“断定”。

9.D(①为助词“的”,②为代词,代“白璧”,③为代词“它们的”,④为代词“它们的”。

10.B(A项的“布衣”是指陶朱公凭借布衣(百姓)的身份,并不是说做布衣生意。

C项,陶朱公并没有直接给梁王建议,只是以白璧为喻,委婉地告诉梁王要换个角度看问题,以厚德治国。

文章并没有提到梁王推行仁政,厚赏国人。

D项,两人讨论“狱讼”一事,意在说明“有国畜民施政者,宜厚之而可耳”。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