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篇课内文言练习题含答案.docx
《24篇课内文言练习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4篇课内文言练习题含答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4篇课内文言练习题含答案
24篇课内文言文习题演练卷
1.《论语》十则
(一)
1、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3分)
A、由,诲女知之乎B、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C、与儿女讲论文义D、男有分,女有归,大道之行也
2、下列与“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3分)。
A、先帝知臣谨慎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C、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D、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译文:
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2)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那大概是‘恕(道)’吧!
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4、下列各选项对曾子的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本章所讲的“自省”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B、曾子认为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就不能出尔反尔,对人要真诚。
C、曾子这里所讲的“信”有两个涵义:
一是信任,二是信用。
其内容是朋友之间要诚实不欺,说真话,说话算数。
D、本章中曾子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就是替别人办事要尽心尽力,与朋友相交要真实守信,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5、来到武溪中求学,是一种全新的生活的开始,能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吗?
答:
自己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这是待人接物的正确的方法,要学会替别人着想,学会换位思考。
比如:
珍惜安静的求学环境。
喧闹的教室不是你想要的,也不要为别人创设这样的环境。
(二)
1、下面句子省略成分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3分)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B、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C、林尽水源,便得一山D、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2、下面划线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D )
A、有朋自远方来B、为人谋而不忠乎
C、择其善者而从之D、不亦乐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4、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B)(2分)
A、第三、四则主要阐述了学习方法的问题。
B、第六则是说为人要终身遵守的准则,揭示了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宽容态度。
C、第七则主要阐述了学习态度的问题。
D、选文中有些话已成为成语,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比如第六、七、十则分别概括为:
“见贤思齐”、“任重道远”、“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5、《论语》在我国各方面起着非常大的影响,上至治国平天下,下至修身齐家。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一格言讲的是学习态度。
请结合文意联系自身的感悟作简要评析。
(3分)
答:
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2.公输《墨子》
(一)
1、下面句子中的“之”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C)(3分)
A、子墨子闻之(代词,指“公输盘为楚造云梯者,成,将以攻宋”这个消息)
B、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将宾语“何罪”前置)
C、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结构助词,的)
D、荆之地方五千里(结构助词,的)
2、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胡不见我于王?
译文:
(您)为什么不介绍我去见楚王呢?
(2)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译文:
懂得这个道理,却不据理力争,不能说是忠诚。
争论而达不到目的,不能说是坚强。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3分)
A、墨子热心救世,反对战争。
在得知楚将攻宋的消息后,为阻止战争爆发,昼夜兼程,不辞辛劳,赶到楚国进行劝说。
B、墨子辩术高明。
他先言其他,诱使公输盘落入圈套,然后一针见血,从几个方面批驳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C、公输盘在墨子的劝说下,明白了攻宋将使自己陷入不义的境地,于是听从了劝说,主动带墨子去劝说楚王。
D、这段文字以对话为主,语气时缓时急,语言长短交错,富于表现力,从中可以感受到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4、文中画线句中“吾不言”的背后隐藏着公输盘怎样的心理?
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
(3分)
答:
他意识到园子墨子是攻宋的障碍,陡起杀机,在心里做着阴暗的盘算。
(二)
1、下面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B)(2分)
A、此城危急存亡之秋也 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C、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D、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虽杀臣,不能绝也
2、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译文:
我是讲道义的人,绝不能平白无故杀人。
(2)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译文:
楚国有的是土地,缺少的是民众,如今去杀害自己缺少的民众而争夺自己并不缺少的土地,不能说是聪明。
3、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D)(2分)
A、《公输》一文叙述了墨子同公输盘、楚王论辩的经过,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B、《公输》一文充分体现了《墨子》散文论辩性强、富有逻辑性的特色。
C、墨子勇于面对问题,说服了楚王。
这表面,对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
D、《公输》一文通过对话,充分体现了墨子“民为贵,君为轻”的政治思想。
4、子墨子在与楚王的最后交锋中,为什么要提及“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的情况?
(2分)
答:
明白告诉公输班与楚王,宋国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使公输班和楚王不敢轻举妄动,迫使楚王打消攻宋的念头。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一)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C)(3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
C.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去)D.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曾,同“增”)
2、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3分)
A.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出淤泥而不染
C.舜发于畎亩之中宋何罪之有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贤于材人远矣
A项“其”:
都是代词,都指代“将接受大任的人”B项“而”:
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C项“之”:
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不译,宾语前置标志D项“于”:
介词,“给”;介词,表比较,“比”
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选文第一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作为论据。
B、选文第二段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的观点。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选文先谈人,主要体现“死于安乐”;后论国,主要体现“生于忧患”。
(谈人体现“生于忧患”,论国体现“死于安乐”
4、翻译句子:
(4分)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译文: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
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5、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3分)
答:
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二)
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A.国恒亡河曲智叟亡以应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安能辨我是雄雌D.国恒亡则有去国怀乡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对此句理解有误的项是(D)(3分)
A.全文只有此句是用来论证“死于安乐”的。
B.此句是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C.此句是针对国君治国而言,告诫国君要居安思危,否则死于安乐。
D.此句是从正面论证受磨炼的益处。
4、填空题:
(2分)
全文的中心句是(全文的中心句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和敌国外患)。
(用课文词语回答)
5、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个实例验证这个观点。
(2分)
答:
要举出具体恰当的实例支撑作者的观点
示倒1: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不移,终于打败了吴国;
示例2:
屈原遭流放,始有《离骚》问世。
4.鱼我所欲也《孟子》
(一)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B)(3分)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得之则生,弗则得死。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余因得遍观群书。
2、选出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C)(3分)
A、得之则生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B、舍身而取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C、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今为宫室之美为之D、二者不可得兼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
3、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译文: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
(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文: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4、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A)(3分)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B、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的常情来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
C、第二段主要用对比的方法说明不应为物欲所获而丧失本心。
D、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形式优美,情感强烈,说理透辟。
5、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
批评的是怎样的人?
(2分)
答:
赞扬的是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二)
1、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A)(3分)
A、今:
今为宫室之美今天下三分B、与:
呼尔而与之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C、已:
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历三世D、为:
乡为身死而不受或异二者之为
2、选出品读有误的一项(A)(3分)
A、本文以“鱼”比喻为正义,以“熊掌”比喻为生命;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这种本性”,即“羞恶之心”;用原文句子说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C、“此之谓失其本心。
”该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D、“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
3、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文:
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2)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
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4分)
答:
如果一个人,所喜爱的没有超过生命的,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这样的人就会无所不为,就会成为卑鄙无耻的人。
5.愚公移山《列子》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惩前毖后中B、聚室而谋曰/不谋而合中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焉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羊补牢中
2、翻译下列句子。
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⑶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霜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D.选段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
4.对文中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5.【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B(A第一个惩是苦于的意思,第二个惩是戒止的意思;B两个谋都是商量的意思
C第一个焉是助词,无实意,第二个焉是怎么的意思;D第一个亡通"无",没有的意思,第二个亡是丢失的意思)
2、略
3、B
4、A(愚公之妻只是有疑,而不是坚决反对。
)
5、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6.曹刿论战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又何间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D.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2、翻译下列句子。
⑵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将战”“公将鼓”“公将驰”中的“将”字,均与“肉食者鄙”的“鄙”相照应。
B.本文第二段把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作了对比描述。
C.“既克,公问其故”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D.本文剪裁得当,作者详写战前曹、庄二人的对话,略写战斗的场面及战后的分析。
4、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说“可以一战。
”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
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参考答案:
1、A
2、略
3、D
4、曹刿:
具有爱国思想,谙熟国事,有远见卓识。
鲁庄公:
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7.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视之 B.宫妇左右无不私王/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C.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下列对文意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从中悟出道理。
B、齐威王胸怀宽广,能虚心纳谏,身体力行,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吸引各诸侯国前来朝见。
C、邹忌运用设喻的方式劝谏齐王,主要是为了铲除齐王身边的小人,从而达到广开言路、民富国强的目的。
D、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启示我们说话要达到最佳效果,就要注意对象,用语委婉,还要对方可接受的方式。
4、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
参考答案:
1、C
2、略
3、C
4、高明在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王,使他乐于接受。
(或高明在现身说法,使齐王容易接受)
8.出师表(诸葛亮)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宫中府中,俱为一体/百废俱兴 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C、 使内外异法也/渔人甚异之 D、衡于虑,而后作/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2、翻译句子
1、 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2、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3. 对这两段文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葛亮分析蜀汉的危急形势,意在引起后主刘禅的高度重视。
B. 诸葛亮指出蜀汉的有利条件是有一些忠臣志士因感念先帝之恩而愿报效后主。
C. 诸葛亮指出后主刘禅应和有司一起处理赏罚之事,以显示公平严明的治理。
D.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广开言路和赏罚严明的建议诚宜开张圣听。
4.诸葛亮是如何使刘禅认识到“亲贤远佞”的重要性的?
参考答案:
1、A
2、略
3、C
4、从正反两方面对比两汉的历史经验教训,提醒刘禅勿蹈桓、灵覆辙。
9.桃花源记(陶渊明)
1、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便舍船/舍生取义B.不足为外人道也/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C.遂与外人间隔/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D.遂与外人间隔/遂迷,不复得路
2、用现在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
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
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2)找出文中最能反映桃源人热情好客的两个句子。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4)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
(1)_______;
(2)_______;(3)_______。
(5)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
(6)桃花源中人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4.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10.与朱元思书(吴均)
1、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天下独绝/猿则百叫无绝B.猛浪若奔/虽乘奔御风不以急也
C.负势竞上/至于负者歌于途D.一百许里/先生何许人也
2、用现在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3、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____、____的特点;描绘奇山,紧扣_____、____、____的特征。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2)文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3)文中“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下列对本文的解说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与朱元思书”中的“书”是作者写的信,“猛浪若奔”的“奔”为奔驰之意。
B.“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一句写映入视野的两岸山林,以“高”状山,以“寒”状树,照应“奇”字。
C.从结构上看,本文为总分结构。
D.第二段前两句写江水的清澈,着眼于静态;后一句写急流、猛浪,着眼于动态。
11.三峡(郦道元)
1.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三峡七百里中B.良多趣味/此皆良实
C.虽乘奔御风不以急也/故虽有名马D.属引凄异/属予作文以记之
2.翻译下列句子
⑴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⑵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简答
⑴第3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的静景,也描写了“,”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⑵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寥寥几笔,便能将景物的神韵表现出来,如只用“□□□□,□□□□”8个字,便写出了春冬之时的江水澄澈,景色明媚。
⑶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
突出了什么气氛?
4.(链接题)选出下面不是写“水清”的一项 ( )
A.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
D.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12.马说(韩愈)
1.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才美不外见/见渔人,乃大惊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死,死国可乎
C.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D.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不知马也
2.翻译下列句子
(1)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按原文填空。
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
。
⑵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
。
⑶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
⑷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
⑸揭示本文主旨的句子是:
。
⒋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
⒌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6.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 )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参考答案
9.《桃花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