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市二爻中学高一历史期末复习必修2复习提要及例题精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64428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1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州市二爻中学高一历史期末复习必修2复习提要及例题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通州市二爻中学高一历史期末复习必修2复习提要及例题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通州市二爻中学高一历史期末复习必修2复习提要及例题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通州市二爻中学高一历史期末复习必修2复习提要及例题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通州市二爻中学高一历史期末复习必修2复习提要及例题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州市二爻中学高一历史期末复习必修2复习提要及例题精选.docx

《通州市二爻中学高一历史期末复习必修2复习提要及例题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州市二爻中学高一历史期末复习必修2复习提要及例题精选.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州市二爻中学高一历史期末复习必修2复习提要及例题精选.docx

通州市二爻中学高一历史期末复习必修2复习提要及例题精选

通州市二爻中学高一历史期末复习必修2复习提要及例题精选

瞿建华2006年6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复习目标]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复习提要]

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可以归纳为:

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一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一封建社会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每一种土地制度都有相应的耕作技术和生产工具。

其中,封建土地所有制又是重点中的重点。

包括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于春秋时期,确立于战国时期,直至1949年新中国诞生。

在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发生的一些重大变化,直接导致土地制度的变化;进入封建社会后,我国逐渐形成了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艰难发展,但精耕细作技术不断成熟。

2、我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经营形式主要有三种,即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

我国古代手工业成就,主要表现在冶金业、制瓷业和丝织业等三个方面,这些成就表明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同时反映了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应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学习时应认识到古代手工业的成就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爱护文物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3、我国古代商业发展主要表现在商业运行、“市”的发展、活跃的商人、商业大都会的出现和货币的演变等内容。

经历了从商周时期的兴起、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的发展、宋元的繁荣和明清的鼎盛等四个阶段。

主要特点有:

商业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学习时应认识到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实质是商品货币关系,代表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但稀疏而又微弱,不足以动摇封建自然经济的根基。

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自由劳动力的出现和商人资本的雄厚等是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原因。

重农抑商政策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它阻碍了工商业发展;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同时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学习时应认识到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的新事物,列强侵略中断了中国资本主义自身发展进程;正确处理农业与商业的关系对经济建设的作用;坚持对外开放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闭关锁国必定造成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例1、简述商周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土地制度和农业经营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巨大变化?

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宋元时期,我国农业在精耕细作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根据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表现,概括当时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参考答案]

商周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出现青铜和中耕农具;掌握了开沟排灌,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的农耕技术;

变化:

井田制瓦解并出现私田,各国通过变法逐渐确立封建的土地制度;小农经济开始形成;出现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农耕技术。

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宋元时期精耕细作进入全面成熟阶段,出现旱地中耕农具耧锄等;推广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农作物交流广泛,江浙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边远地区的农业发展迅速等。

明清时期特征:

精耕细作继续发展,形成多熟制;出现农业的专业化区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高产农作物被推广种植;农学著作突出。

例2、春秋战国和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出现了哪些新气象?

(2)宋元时期商业发展的最大特征是什么?

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比较春秋战国和宋元时期商业发展的共同点。

[参考答案]

(1)新气象:

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商人;大商人资本雄厚;出现了商人的祖师。

(2)特征:

繁荣。

表现:

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买卖时间延长,出现早市和夜市等;商品种类增多,商税在政府财政中比重增加;出现纸币;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发达;涌现出众多商都。

(3)共同点:

商业进入新时期,出现许多新气象;贸易范围扩大,商品种类增多;私人商业资本雄厚等。

例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永乐二年(1404)正月]禁民下海。

时福建濒海居民,私栽海舡(注:

舡即船),交通外国,因而为寇。

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二顺治元年(1644),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

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

时刻嘹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记》卷十二

材料三夷货非衣食所急,何谓中国不缺耶。

绝之则内外隔而相构之恤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回答:

①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明清政府海外贸易政策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政府采取这一政策的不同出发点和根本原因。

②明清的海外贸易政策反映当时何种显著的社会特征?

这种政策的沿用和发展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1相同点:

都不许民间船只出海;禁止对外贸易。

出发点:

明朝为了防止沿海居民与倭寇勾结,防止倭寇的侵扰;清朝是为了防止沿海居民与郑成功的反清势力相联系。

根本原因:

明清时期封建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2社会特征:

反映了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

影响:

这种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侵略,防止东南沿海的反清活动。

但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外经济文化交往多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成为近代中国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能力、归纳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关键要结合“闭关锁国”政策。

分析海外贸易政策和社会特征要放在当时国际国内大背景中考察,注意理解国家对外实行的政策是国内政治经济的延伸这一观点,分析政策的影响要从主观和客观角度去分析。

例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

简要说明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的表现有哪些,地位如何?

[参考答案]

①商业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②表现:

手工工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分工更细;雇工数量更多;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

③地位:

资本主义萌芽代表了社会进步的发展趋势,具有积极意义;但就全国而言,资本主义萌芽所占的比例很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5分)

回答第一问关键要理解商业产生之后不断发展、走向繁荣。

回答第二问要注意课本隐性知识,注意回答完整。

回答第三问,要全面地、辩证地加以分析。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复习目标]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复习提要]

近代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以打开中国大门,强行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就是在列强的经济侵略中,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逐渐解体。

这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商品和劳动力市场;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但在促使本国封建经济瓦解的同时,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民族工业,标志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学习时应认识到列强入侵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但它打断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破坏了传统经济结构,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维护本阶级利益是地主阶级的基本准则,但洋务运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实践的开端;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为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振兴中国提供了物质基础。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19世纪末的初步发展;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国民政府前十年的显著发展;抗战时期的遭受沉重打击;抗战胜利后的日益萎缩。

每一阶段都从发展原因、发展表现和发展影响等三个角度加以介绍。

从中说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虽然遭受到各种压迫,但毕竟在夹缝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了;这种新的经济成分,对中国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学习中应认识到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中国的近代化发展习新阶段;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民族工业的发展为中国取得抗战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国家统一、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前提。

例5、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在东南沿海出现。

其早期著名企业有哪些?

它们的出现有何重大意义?

19世纪末期,中国民族工业取得了初步发展,其历史原因是什么?

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何重大影响?

[参考答案]

早期著名企业:

方举瓒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开设的继昌隆缫丝厂,朱其昂在天津经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民族工业出现的重大意义:

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说明在中国封建经济的解体过程中,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历史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条件。

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又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于是,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

发展影响:

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的辛亥革命。

本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能力、综合能力、历史阐释能力。

将教材内容作巩固性记忆固然可以顺利解答此题,但对相关历史概念(如“近代工业”、“民族资本主义”、“民族资产阶级”)的理解更为重要。

答好本题,关键在于抓好历史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

例6、阅读下列表格: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速度(1912—1920年)

行业

1912年

1920年

发展速度

(1912=100)

平均增长率

(%)

华商纱厂纱锭数(枚)

509564

1598074

313.6

12.1

棉纺织业

华商纱厂布机数(台)

2616

6675

255.2

11.O

华商厂日产能力(包)

66470

203950

306.8

17.4

机制面粉业

华商厂产量(万包)

1966

8316

423.O

19.8

上海、广东、无锡丝车数(台)

80140

112654

140.6

O.04

缫丝业

厂丝出口量(即产量、担)

59175

77855’

131.6

O.03

卷烟业

华商厂资本额(万元)

138

1680

1219.4

36.7

火柴业

华商厂资本额(万元)

361

746

206.6

10.9

电力业

华商厂发电容量(千瓦)

12013

29602

246.4

1l_9

水泥业

启新厂产量(吨).

59405

109741

184.7

8.O

机械采煤业

华商矿产量(吨)

416558

3279757

787.3

29.4

6种矿冶产品生产指数(1913=100)

7603

165.1

216.4

10.1

——许涤新、吴承明: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回答:

表中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哪些重要特征?

分析导致此时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此时,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对我国社会演变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参考答案]

特征:

开办工厂和投资数额增长迅速;发展方向在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工业结构不平衡;新建民族工业大都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附近,表现出地区分布的不平衡;迅速发展的时间很短暂,1921年民族工业就出现大幅下降。

原因: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辛亥革命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

“实业救国”思想影响大;北洋军阀政府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得以继续发展;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影响:

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为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发展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例7、19世纪末至1949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曲折发展过程。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按照发展特点,这一时期,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可分为几个阶段?

概括民族资本主义在第一个阶段的发展表现,此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对我国社会演变产生了哪些影响?

(2)概括民族资本主义在第三、第四个阶段演变的共同点。

分析导致这些共同点的共同原因。

(3)从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中,可以得出影响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

(1)阶段:

甲午战争以后、一战期间、国民政府前十年、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五个阶段。

表现:

设立的厂矿企业数量增多、投资额扩大;兴办近代企业的地区增多;以轻工业为主,其中棉纺织业发展最为迅速;受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和束缚,民族工业发展仍然十分艰难。

影响:

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前提和内在动力;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瓦解和崩溃,使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推进到制度层面。

(2)共同点:

遭到压制而逐渐陷入困境。

共同原因: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破坏;日本、美国的野蛮经济掠夺;官僚资本的压榨、挤压和苛捐杂税。

(3)阻碍因素:

先天不足,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相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后天畸形,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发展因素:

西方列强的侵略,不断冲击中国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复习目标]

1、概述20世纪50一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复习提要]

20世纪50一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取得了重大成就,也发生过严重的失误和挫折。

学习时,注意了解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相同和不同表现,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提高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看法的能力,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习时应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有能力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其实质在于是否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次讨论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还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明确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揭开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学习时应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的必要性;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阻碍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是农业生产上的“大呼隆”,企业分配上的“大锅饭”,生产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等。

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和城市两个领域。

其中,农村改革的核

心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括废除人民公社制、改革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扶植乡镇

企业等内容。

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包括所有制、分配制、经营方式的改

革等。

改革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学习时应认识到只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就能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就会推动农业的大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

改革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走向缓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等,是我国开始对外开放的主要背景。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开始于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发展于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达到新高度。

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学习过程中,应树立对外开放意识,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明确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十四届三中全会设计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蓝图,它成为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

为此,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理顺经济体系,发展和培育市场体系;推进金融和外汇改革;实行所得税统一的税制改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

由于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经济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好时期,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并从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学习时应认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类进入现代化的一条重要道路。

例8、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哪些积极的探索?

同时又出现过哪些失误?

从中可以得出哪些经验教训?

[参考答案]

积极探索:

①1956年,召开了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明确了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②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③1971年和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分别着手对经济进行调整和整顿,使国民经济得以复苏和回升。

(9分)失误:

①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同时,中央政治局又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

②196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

经验教训:

①发展经济,制定经济政策,一定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

②发展经济一定要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要符合国情。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归纳能力,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要求对教材的内容有准确的理解。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后,我们的探索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也犯了一些错误,因此,只有全面理解才能准确掌握这一重点内容。

例9、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党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采取了哪些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经济飞速发展的?

从中可以得出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

措施:

①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决定调整国民经济,加快农业的发展。

(②在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使全国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③在城市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1984年中央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随后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打破了原来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在全国展开。

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④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

⑤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办了深圳等五个特区、开放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和四个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0年,中央又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启示:

经济政策的制定一定要从国情出发;经济体制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定要持之以恒,不断深入。

本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历史阐释能力。

需要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也就是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采取的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总结和概括,才能准确作答。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复习目标]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蛤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复习提要]

旧中国在列强入侵的同时,把西方的某些生活方式移植过来,使中国人民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发生了若干变化。

但这种变化是极不平衡的,上海等城市比较“西化”,而广大的内地特别是偏远地区,变化非常有限。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发生了过去几千年所无法比拟的巨大变化。

学习时,从过去与现今的鲜明对比中,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