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考试重点.docx
《教资考试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资考试重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资考试重点
※1.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
【许慎解释说:
教育的第一次给了孟子,尽心吧。
】
2.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
指学校教育。
【回家学】
3.教育的构成要素包括: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矛盾。
※4.教育的本质属性是:
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教育)
历史性(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教育)
继承性(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相同的教育)
阶级性(教育要为统治阶级服务)
相对独立性(独立继承不平衡因为质不一样)
5.教育的本体功能是个体发展功能,衍生功能是社会发展功能。
※6.关于教育起源的学说包括:
①神话起源说(朱熹,最古老);②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教育起源于生物本能)【生利息】;③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无意识模仿)【心里有梦露】;④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凯米爱劳动】。
7.原始社会教育特点:
没有阶级;内容简单、方法单一;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简单劳动无阶级】
※8.进入奴隶社会之后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即学校(学校产生:
生产力发展、脑力与体力相分离、教师出现、统治阶级培养人才需要)。
中国在夏代有了学校教育形态。
※9.西周的教育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典型特征是“学在官府”“政教合一”;春秋战国私学兴起,稷下学宫;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实行科举制度;宋代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明代八股文;清代“废科举,兴学堂”。
【夏学校周六艺战国兴百家仲舒尊儒术宋教学四书五经成绩经典而明代迂腐八股至清可被废除千年教育史唯剩一页纸噫吁戏】
10.雅典:
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政治家和商人;斯巴达:
培养强悍的军人。
11.中世纪的西欧教育体系为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会教育内容为“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数、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内容为“骑士七技”。
※12.孔子的教学思想:
学而知之、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博约结合、学以致用、温故知新、有教无类、以身作则、诲人不倦、身体力行、“庶、富、教”。
【贤人君子学六经,起因双学一温身
【孟子性善明人伦,荀子性恶闻知行,墨子兼爱素丝说,朱熹只记读书法】
※13.《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阐述的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等、藏息相辅等。
※14.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苏格拉底教学法,亦称“产婆术”。
【西早启发苏格拉,讽刺助产规定啊】
15.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培养哲学王【在理想国里培养哲学王】;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16.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体良双第一,专门论教育,演说雄辩皆在行,西方专著他最强】
17.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
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18.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
提出“泛智”思想;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提出直观性、循序渐进、启发性、巩固性等教学原则。
※19.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自然主义教育;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在《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提出“教育心理学化”。
【卢梭爱弥儿自然,洛克绅士白板说】
※20..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和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倡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21.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和“做中学”。
※22.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培根擅归纳,学科提出来。
夸大特普通,独立变科学。
康德开讲座,杜威最现代】
23.当代教育学理论新发展,主要包括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赞发展,瓦体例,巴教学过程最优化,姆有目标,纳来结构】
24.我国著名教育家包括主张“五育并举”、“以美育代宗教”的蔡元培【军实公美世界观,改革北大倡美育】;“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乡村教育运动先驱梁漱溟。
※25.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制约着学校结构;制约着学的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生产课程内容,依据教育目的,结构发展规速,方法手段的多样】
26.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和技术,能再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
※27.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正经领导有权利决定教育性质】
28.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29.学校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规范功能,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30.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体现在:
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不平衡、本身的继承性、自身质的规定性。
31.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三个动因论:
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内蒙四耳佛】、外铄论(荀子、洛克、华生)【外出寻找落花生】、共同作用论(马克思主义)
※32.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包括:
顺序性【从...到什么...】、阶段性【年龄阶段+特征】、不平衡性【速度】、互补性【个体内部】和个别差异性【多个个体相比】。
※3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
遗传(前提和基础)、环境(提供可能)、教育(主导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因素)
34.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35.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36.教育目的的功能包括:
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
37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是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要求和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
38.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个体本位论”【卢禄洛洛】和“社会本位论”【康伯八旬,托凯和土】两种对立观点。
39.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40.全面发展教育包括:
德育(灵魂和统帅)、智育(前提和支持)、体育(基础)、美育(动力)和劳动技术教育。
【德为帅魂智是支持体育是基础美是大动力】
41.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它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2.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标志着制度化教育的形成。
43.各国学制主要类型包括:
双轨制(以英法为代表)、单轨制(以美国为代表)和分支型学制(中国、前苏联)【双欧单美支中国】
※44.旧中国的现代学制包括:
1902年“壬寅学制”(又称《钦定学堂章程》,清政府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实施);1904年“癸卯学制”(又称《奏定学堂章程》,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改学堂为学校);1922年“壬戌学制”(以美国为蓝本,实施时间最长)。
【壬制定癸执行资产阶级丑男女美长戌】
45.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基本特征是强制性、普遍性和免费性。
46.“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朝孔颖达,宋代朱熹最早使用“课程”一词。
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
美国学者博比特出版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课程》标志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诞生;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
※47.课程的类型:
按照课程设计形式,课程可以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按照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以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按照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以及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按照课程的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按课程的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按课程的呈现方式,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古德莱德把课程分为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48.三维目标包括: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49.中小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课程计划(国家开设哪些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和教师教学的依据)、教材(教科书的编写形式包括直线式和螺旋式)。
50.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但不是唯一课程资源。
※51.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国家必修课,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52.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包括泰勒的目标模式和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
泰勒被称为“课程理论之父”“教育评价之父”【太木,思过】。
53.安排课程表应该遵循的原则是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原则。
54.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包括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斯克里文的目标游离评价模式、斯塔弗尔比姆的CIPP模式和CSE模式。
55.我国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56.我国新课改的理论基础包括:
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57.新课改总目标(核心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58.新课改体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包括:
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
※59.新课改对课程结构的调整: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60.新课改的评价理念是发展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
61.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62.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包括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包括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
6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试卷分析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
※64.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
讲授法(最常用)、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等。
65.古代学校的主要教学形式是个别教学制,现代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我国首次使用班级授课是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65.班级授课制的特点是以班为单位、按课教学、按时授课。
66.复式教学是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
67.按照是否打破按年龄分班的做法,分组教学可以分为内部分组和外部分组。
68.特朗普制由美国教育家特朗普创立,把大班教学、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相结合,被称为“灵活的课程表”。
69.道尔顿制由美国教育家帕克赫斯特创立,为学生分别指定参考书,布置作业,有疑难才请教师辅导。
70.贝尔-兰卡斯特制又称“导生制”。
71.文纳卡特制一部分通过个别教学,一部分通过团体活动。
72.设计教学法由杜威首创,克伯屈改进,以生活问题为中心组成综合性学习单元。
※73.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可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74.常见的教学模式包括:
范例教学模式、抛锚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情境-陶冶教学模式、暗示教学模式。
75.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个体品德的核心)、道德情感(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76.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77.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78.常用的德育途径包括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共青团活动、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班主任工作。
79.班集体的发展要经过组建、初步形成和形成发展三个阶段。
80.班级管理的模式有班级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和目标管理。
81.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职权影响力和个性影响力。
82.班主任的领导方式可分为权威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83.班主任工作中,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开展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班主任的主要任务,也是其工作的重点,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84.班会具有集体性、自主性和针对性的特点,一般分为:
常规班会、生活班会、主题班会。
85.课堂气氛主要包括积极的课堂气氛(最理想)、消极的课堂气氛和对抗的课堂气氛。
86.课堂纪律的类型主要包括:
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以及自我促成的纪律。
87.课堂结构包括情境结构和教学结构,情境结构包括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和学生座位的分配;课堂教学结构包括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和教学过程的规划。
88.课外活动的特点是自愿性、灵活性和实践性,组织形式有个别活动、小组活动和群众性活动,其中小组活动是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
89.家庭教育的特点是内容生活化、方式情感化、方法多样化。
90.教师职业角色的最大特点是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91.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示范性、创造性、长期性、间接性等特点。
92.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
专业学科内容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93.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
组织和运用教材的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对学生学习困难的诊治能力、教学媒体的使用能力以及教育机智等。
94.教师的人格特征中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的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
95.福勒和布朗把教师成长划分为三个阶段:
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阶段。
96.教师期望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或者皮格马利翁效应。
97.专家教师和新手教师的差异表现在课时计划、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评价等方面。
98.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
经验+反思=成长。
99.布鲁巴奇提出的教学反思方法有:
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100.职业倦怠主要表现有情绪耗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低。
10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10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
103.感觉的相互作用有两种形式:
一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如明适应和暗适应)、感觉对比(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感觉后效(如正后像和负后像)三种特性;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的相互影响、相互补偿和联觉三种特性。
104.知觉的基本特性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105.注意具有指向性与集中性两个特点,可分为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和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有自觉目的,不需意志努力)。
106.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
107.记忆过程包括识记(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三个环节。
108.按照记忆内容的不同,记忆可以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逻辑记忆。
按照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记忆可以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09.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趋势并且遗忘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110.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
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复习方法多样化、多感官参与复习、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
111.思维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是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的基本形式包括概念、判断、推理,基本过程是分析与综合。
112.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和计划性,可将其分为无意向向和有意想象;按照想象内容是否新颖,可将有意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为幻想,幻想如果以现实为依据,就是理想,如果完全脱离现实,就是空想。
113.想象的加工方式有粘合、夸张、拟人化、典型化、联想。
114.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可把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情感的种类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115.自我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否认、置换(转移)、文饰(合理化)、投射、代偿、升华、幽默。
116.动机冲突的主要类型有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和多重趋避型冲突。
117.意志品质的特征主要包括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坚定性、意志的自制性和意志的自觉性。
118.卡特尔把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决定于先天因素,20岁到顶峰,30岁后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例如记忆力。
晶体智力是后天习得的,决定于后天的教育和经验,在一生中一直发展,如阅读能力。
119.常用的智力量表包括推孟修订的斯坦福-比奈量表和韦克斯勒的韦氏智力量表。
120.个体的能力差异主要表现为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表现早晚的差异、能力类型的差异。
121.人格的特征是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和功能性。
122.性格的结构特征包括:
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和理智特征。
123.人们的认知风格可以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冲动型与沉思型、同时型与继时型、整体型与系列型。
124.奥尔波特把人格分为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个别特质又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125.自我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126.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成三个层次: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127.家庭的教养方式包括:
权威型、放纵型、民主型。
128.凯尔曼提出了态度变化的三个阶段:
服从-认同-内化。
129.印象形成的效应包括:
社会刻板印象、晕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投射效应。
130.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包括:
接近性、相似性和互补性、能力与特长。
131.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称为社会助长;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从事某项工作而使个体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被称作社会干扰;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被称为社会惰化。
132.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学前期(3-6岁)的主要危机是主动感对内疚感,学龄期(6-12岁)的主要危机是勤奋感对自卑感,青春期(12-18岁)的主要危机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133.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4.加涅把学习结果分成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五类,把学习层次分为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135.根据学习的意识水平可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136.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提出作用的规律包括习得、消退、泛化与分化。
137.“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
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138.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的基本规律包括:
强化(正强化和负强化、即时强化和间隔式强化)、惩罚(正惩罚、负惩罚)和消退。
139.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主要以观察学习为主,其理论依据是替代强化。
140.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学习的方式是发现学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141.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学习的方式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意学习主要通过上位学习、下位学习以及并列结合学习实现,为了实现有意义学习,有时需建立先行组织者。
142.奥苏贝尔把学习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其中,认知内驱力是最稳定的,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是成就动机的主要成分。
143.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把成就动机分为:
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144.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理论,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主要有:
直接经验、替代经验、情绪唤起、言语劝说。
145.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构,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可以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可以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根据迁移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146.学习策略分为三部分:
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环境管理、努力管理、学业求助)。
147.常用的复述策略有:
利用随意记忆和有意识记、排除抑制干扰、整体记忆与分段记忆、多种感官参与、画线、圈点批注等。
148.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
记忆术(如位置记忆法、缩减与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联想、语义联想)、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等。
149.常用的组织策略有:
列提纲、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型图、网络关系图等);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等。
150.前摄抑制是指先前所学内容对后学的信息的干扰;倒摄抑制是后面所学的内容对先前学的信息的影响。
151.过度学习以150%为最佳,效果最好。
152.依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和作用,可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153.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主要是命题和命题网络,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主要是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
154.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155.技能包括操作技能(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认知技能或智力技能),操作技能的主要特点是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动作结构的展开性;心智技能的主要特点是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动作进行的内隐性以及动作结构的减缩性。
156.练习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关键环节,练习中出现的某一时期练习成绩不随练习次数提高的停滞现象称为“高原现象”
157.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158.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提出心智技能的形成分为五个阶段:
活动的定向阶段、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159.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提出的心智技能形成阶段包括:
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内化。
160.问题可以分为有结构的问题和无结构的问题,问题解决分为常规性问题解决和创造性问题解决。
你去北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