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组织与环境的关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61110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组织与环境的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于组织与环境的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关于组织与环境的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关于组织与环境的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关于组织与环境的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组织与环境的关系.docx

《关于组织与环境的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组织与环境的关系.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组织与环境的关系.docx

关于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关于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组织与环境的关系3篇

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篇1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2.了解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3.说出人类应怎样做才能与自然环境形成和谐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示意图”的讨论,一方面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运用结构图的形式来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方法。

   2.通过对“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表格的讨论,使学生掌握运用列表比较的方式归纳地理现象。

   3.通过对“人类应怎样做才能与自然环境形成和谐的关系”的讨论,使学生学会全面、辩证地认识世界的科学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学会如何尊重与善待自然、关心个人与关心人类、着眼当前并思虑未来。

      2.通过结合本节学习内容中的讨论、探究等各种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协调好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性,同时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方式。

[教学重点]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教学难点]课本第l4页的“图l—8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示意”的理解[教学媒体与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讲授过程]【新课导入】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千丝万缕,有可持续性的,也有不可持续性的。

人类与环境是怎样一种关系?

如何才能保持二者关系的和谐?

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后,就会全面了解。

【板书】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学生活动】列举出存在于我们周围能够体现的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例子。

【图片展示】投影课本图1-8 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示意图【读图思考】阅读图1-8 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示意图,简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

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存空间,人类还通过生产 活动从环境中索取物质和能量;同时,人类又通过生产消费活动和生活消费活动将新陈代谢产物和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另一方面,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这叫反馈作用。

例如:

由于人类向大气中排放了过量的温室气体,导致了全球变暖,由于排放过量的酸性气体,从而导致酸雨……【思考】人类开发利用资源以及向自然环境排放生活、生产的废弃物,都会引起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自然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吗【学生回答】不是的,【教师讲述】自然环境系统有自身发展和内部调节的功能,如水流的流动、大气的运动等自然净化和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可再生性等,同时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进环境系统的自身发展和内部调节。

当人类顺应自然的发生发展规律时,环境就向着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但如果人类对环境施加的影响超过一定限度,如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思考】环境的反馈作用,都会产生环境问题吗【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环境的反馈作用可分为有利于人类生活、生产和不利于人类生活、生产两个方面,如植树造林后的生态环境的变化,修建水库对河流径流的调节,大量燃烧煤炭、石油引起的温室效应、酸雨等等。

【承转】今天全球性的生态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人类在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过程中,没能正确处理好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关系而导致的;是由于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而导致的。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一方面是自然环境决定人,这是人的自然化;另一方面是人决定自然,这是自然的人化。

自从地球上出现了人类,地球的历史就既是自然史,也是人类史。

因此,要正确地认识、分析、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首先要对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有所了解。

【板书】二、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自主学习】自学课本第15页表格内容,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 格内容反映的是什么(提示可从纵向和横向方面考虑)

(2) 例说明农业文明时期和工业文明时期的环境问题。

(3) 什么要谋求可持续发展【学生回答】

(1)从表中可以看出:

①人类对自然环境关系的认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从采猎文明时期的依赖自然到农业文明时期的改造自然,又到工业文明时期的征服自然,再到后工业文明时期的善待自然;②环境问题的区域性正由少数地区蔓延到全球;③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不断变化。

(2) (3) 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不断变化。

且它们反作用于人类,影响社会的发展。

由此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时代的需要。

【思考活动】1.19世纪末,人类认为自己是“自然之王”;20世纪末,人类把自己看作是“自然之子”。

请谈谈你对这种观念变化的理解。

  2.收集描述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古语和评论,并与同学交流。

【过渡】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谋求可持续发展阶段,那么,如何才能达到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

【板书】三、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讨论】结合本章前两节的学习及社区调查活动等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人类应怎样做才能与自然环境形成和谐的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①尊重与善待自然;②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③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阅读】课本第16页阅读材料“自然生态的多种价值”和第17页“生活中的“公害”和全球性环境问题”【探究活动】一个公共牧场,有若干牧民在放牧,每个牧民都有两种选择:

①大家合作,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牧畜数量,使之与牧场的承载力相适应。

②尽可能多增加自己拥有的牧畜头数。

 讨论:

假如你是牧民,你会作出怎样的选择为什么【点拨】选择①是正确的,因为牧场的承载力是有限的,牧民放牧的牲畜数量控制在承载量之内,既有效增加牧民收入,又保护草原生态。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

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1.环境对人类的影响2.人类对环境的改造3.环境的反作用二、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1.采猎文明一依赖自然2.农业文明一改造自然3.工业文明一征服自然4.后工业文明一善待自然三、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1.尊重与善待自然2.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3.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篇2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人地关系不同发展阶段人类对环境的态度、出现的环境问题和人类的对策。

2、理解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问题的相互关系。

3、理解环境伦理观的概念。

4、通过对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理解,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课前预习学案】

【基础知识梳理】

一.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

1.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在各个阶段人类与环境分别表现出什么关系?

3.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其内容和原则是什么?

二.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1.传统的伦理观观念是什么?

2.环境伦理观的观点是什么?

制作:

李莉审核:

阎志波教师寄语: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2022.3.4

【课堂探究学案】

【探究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

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2.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

天然环境:

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例如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

人工环境①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

如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畜群牧场等。

②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

如,因水土流失而成的石山劣地、因过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等。

例1、人类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人类环境有别于其它的生物环境。

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三类

B.通常所说地理环境,是指自然环境

C.地理环境的中心事物是城市

D.现在人类赖以生存和从事各种活动的环境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组成的

2.下列四个选项中,全部属于社会环境的一组是()

A.土地、岩石、矿物B.村落、城市、泰山游览区

C.阳光、水、大气D.丘陵缓坡、人工草场、水产养殖场

【探究二】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的发展阶段

例2、人类文明经历了从采猎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以及后工业文明的演进,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环境问题不同。

完成3—4题。

3.采猎文明时期,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

A.自然灾害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B.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C.人类对生物资源的破坏D.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加剧

4.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是从()

A.采猎文明时期开始B.农业文明时期开始

C.工业社会开始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探究三】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1)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其内涵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三个方面。

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3)原则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例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有关内容,回答5、6题。

5.下列主张和观念,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A.可持续发展重在经济的持续发展

B.发达国家应当限制消费

C.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唯一目标就是发展

D.在保护全球环境时,发达国家应当承担更多的责任

6.读右面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回答以下各题。

(1).关于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指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的持续发展②生态持续发展是目的③社会持续发展是基础④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2).图中①②③④字母表示的含义分别是()

A.①生态系统 ②社会系统 ③经济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

B.①生态系统 ②经济系统 ③社会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

C.①社会系统 ②生态系统 ③经济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

D.①社会系统 ②经济系统 ②生态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

【探究四】如何正确区分环境伦理观与传统伦理观。

例4.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方式的要求。

据此回答7—10题:

7.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首要问题是()

A.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B.积极发展国家工业

C.积极发展科技,开发新能源D.治理污染

8.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保持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A.开展生态旅游B.发展畜牧业C.增加木材总量D.改善生态环境

读下面漫画,回答9~10题。

9.本漫画反映的主题问题是()

A.世界经济发展差距的“南北问题”

B.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粮食问题”

C.世界性水资源紧张问题

D.以石油为主的能源紧张问题

10.造成漫画所反映的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资源的总量不足和时间分配上的不均匀

B.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有过长期遭受殖民侵略的历史

C.发达国家利用其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对资源进行垄断

D.人口的急剧增长以及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

【教学检测学案】

我国一些城市在绿化过程中,耗费巨资移植大树进城.据统计,移植大树的成活率不超过60%,据此回答1—2题:

1.移植大树成活率低的最主要原因是()

A.病虫害防治不力B.移植过程中受损伤

C.生存环境改变 D.人为破坏严重

2.大量移植树木对树木原生地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①加剧水土流失②诱发地质灾害③增加酸雨频率④影响生态群落⑤增加地表水的下渗

A.①②④B.①③⑤C.①②③D.②③④

下图是我国历史时森林植被遭破坏地区分布图,读图回答3—4题。

(双选)

3.图中秦代以前和西汉时期相应地区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①气候变化②兴修水利③毁林开荒④营造帝王宫殿和陵墓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4.关于下列地区森林现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a地区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

②b地区以人工林、次生林为主

③c地区森林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d地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采伐林区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5.图中c地区与森林破坏有关的常见自然灾害和生态问题有()

①沙尘暴②泥石流③水土流失④台风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但是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

近年来,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

阅读材料回答6—7题:

6.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脆弱的根本原因是:

()

A.地形崎岖;河流众多B.地处青藏高原,气候寒冷

C.光照弱,植被覆盖率低D.生物种类单一,数量少

7.如果在青海湖地区开展水土综合治理工作,切实可行的措施是()

A.改良耕作制度、实施围栏封育、轮封轮牧

B.大力实施以乔木为主的植树造林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

C.充分利用水资源发展灌溉,扩大耕地面积

D.引进物种,增加生物种类,提高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绿色GDP”正成为当前人们热门的话题。

所谓“绿色GDP”,是指现行GDP总量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的保护服务费用后剩下的部分,即“绿色GDP”=GDP总量一(环境资源成本十环境资源保护服务费用)。

据此完成8—9题。

8.从根本上说,要实现GDP的绿色增长,就必须()

A.降低经济增长速度B.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C.提高劳动生产率D.提高环境资源成本

9.目前,一些国家通过设置绿色壁垒、技术壁垒限制我国产品出口,对此,我们应该()

①在产品环保、技术标准上与国际接轨

②开发绿色产品,提高产品质量

③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④采取必要的措施,适当提高关税

A.①②B.②④C.①④D.③④

2007年,随着巴厘岛国际会议的结束,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出现了转机。

结合下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显示,工业CO排放量大于50亿吨的大洲主要分布是()

A.亚洲B.欧洲C.北美洲D.大洋洲

11.对CO排放引起后果的叙述并不正确的是()

A.荒漠扩大B.生物种类和生产率提高

C.沿海土地盐碱化增强D.气象灾害增加

继煤、石油、天然气后,能源“家庭”又出现了“可燃冰”,它是天然气在100多个大气压,-10℃的的条件下与水形成的水合物,其储量极为丰富,且目前开发技术已日益成熟,据此完成12—13题。

12.“可燃冰”生成在()

A.南北两极B.海底C.地壳内部D.地幔内部

13.开发利用“可燃冰”将产生的环境效益有()

A.取代所有核电站,改善大气质量

B.无二氧化碳排放,减轻“温室效应”

C.取代水电站,改善大气质量

D.部分代替煤和石油,减轻对大气的污染

结合“我国部分防护林分布示意图”,完成14—15题。

14.国家大力推行“退耕还林”政策的直接目标

①增加木材产量②提高生态质量③提高农民收入④调整农业结构,正确的是()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15.关于图中各防护林主要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B.②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C.③抵御海风,海浪和暴雨的袭击

D.③进行平原绿化、美化城市环境

50年前的“北大荒”是一片人迹罕见的荒原,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数十万官兵和热血青年将它变成了名符其实的"北大仓”,但目前,我国政府决定停止“北大荒”垦荒。

据此回答16—18题。

16.文中所说的“北大荒”是指()

A.松嫩平原B.三江平原C.宁夏平原D.华北平原

17.目前政府决定停止垦荒的原因是()

A.该区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停止垦荒是为了保护森林资源

B.全国人口吃饭问题已经解决,不再需要将它作为商品粮基地

C.该区是全国最大的沼泽地,停止垦荒是为了保护珍贵的湿地资源

D.该区剩的荒地开垦条件差,不适合开垦耕作

18.近代湖泊和沼泽的消亡加速的原因有()

①土壤侵蚀,导致入湖泥沙量大增②人为富营养化过程③围湖、围海造田,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乃至消失④大量引水灌溉和河流的截流改向,使水量减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据报道,近些年来,日本一些科学家提出了“零排放”的概念,认为世界上没有“无用之物”,一切废物都能被利用起来,并把实施“零排放”的社会称为“循环型经济社会”,经政府、企业和科技界的共同努力,日本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据材料回答19—20题

19.日本政府认为的“循环型经济社会”应该是()A.完全不排放废弃物B.不开采自然资源

C.最佳生产、最少消费D.适量消费、最少废弃

20.下列行为符合“零排放”概念的是()

A.秸杆燃烧后灰还田B.推广使用干电池

C.采富矿弃贫矿D.用牛粪培育蘑菇

二、综合演练与思维拓展

21.读A.B两幅图,回答:

(10分)

(1)A图反映出的主要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问题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图中主要由于自然原因造成的环境问题有:

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B揭示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据图A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22.下图是“我国西部某地区人口—生活能源—荒漠化关联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将下列有关内容的数字代号填入相应的空格中,使关联图成立。

(3分)

①耕地生产力下降②草场退化③平均收入减少

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

(2)为缓解该地区生活能源不足的问题,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该地区可开发的新能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分)

(3)针对图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请你为该地区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至少答5点)(5分)

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篇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