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花烛照亮人生的艺术之花.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05316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南花烛照亮人生的艺术之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苏南花烛照亮人生的艺术之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苏南花烛照亮人生的艺术之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苏南花烛照亮人生的艺术之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苏南花烛照亮人生的艺术之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南花烛照亮人生的艺术之花.docx

《苏南花烛照亮人生的艺术之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南花烛照亮人生的艺术之花.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南花烛照亮人生的艺术之花.docx

苏南花烛照亮人生的艺术之花

苏南花烛:

照亮人生的艺术之花

王伟忠口述 张建林殷秀红访录整理

采访时间:

2015年6月6日

采访地点:

黎里东来阁茶馆

人物简介:

王伟忠,男,1964年生于黎里,吴江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接触江南花烛,制作花烛,2008年,苏南花烛入选为吴江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被批准为吴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南花烛制作技艺传承人。

现为吴江区横扇中学党支部书记、副校长。

问:

王校长好!

听说你是黎里人?

答:

是的,建新六队的,村名叫斜网。

1982年黎里高中毕业,1984年考取南京师范大学。

问:

你是怎么会喜欢做花烛的?

答:

1988年8月,我从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分配到横扇中学工作。

由于工作比较认真,与同事相处也比较融洽,加之我的为人也较真诚,因此好心的同事就给我介绍对象。

后来,两人相处一段时间确定关系后,去了爱人家里,看到了还是半成品的江南花烛,时间长了,对花烛产生了兴趣。

所以,接触和喜欢花烛,主要是因为我的爱人。

问:

最初对花烛有什么印象?

答:

1988年分配到横扇中学,作为新教师,只想钻研业余,立足岗位,其他的事情了解很少,因此,对横扇的风俗习惯不太熟悉。

最初以为,花烛只是红色的大蜡烛,最多蜡烛上有一些龙凤之类的图案。

其实不是这样的。

西横头(即吴江西部地区)婚俗比较隆重,礼仪等相对而言较繁琐。

问:

能否谈谈花烛的一些情况?

答: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与他乡遇故知,一直被古人认为是人生的三大幸事。

花烛主要流行于苏沪浙一带,特别是江苏南部地区,因此人们又把它叫作“苏南花烛”。

结婚点花烛的历史,悠远流长。

1500年前南朝诗人何逊就有“何如花烛夜,轻扇掩红妆”的诗句。

明代,苏州古典文学家冯梦龙在他的许多小说中写到花烛,就《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一文中就有七处提到花烛。

到了清代,花烛的应用更普遍、更具体:

新郎新娘在点燃花烛的喜堂内,拜过天地后,由俩男傧相各执花烛前行,新郎新娘随后,其他人跟在后面送新人入洞房。

进入洞房后,又有“坐花烛”仪式:

这时花烛已放在房内桌子上,新郎新娘坐在桌子两边,然后喜娘手捧盛满肉圆、鱼块、青菜、米饭的饭碗走到桌前,边唱祝词,边用筷子夹起相关的饭菜,给新郎新娘吃。

现在,“点花烛拜堂”、“傧相手执花烛,送入洞房”、“坐花烛”等婚俗礼仪,依然在苏南农村流行。

问:

请你谈谈点燃花烛有哪些细节?

答:

一对新人完成结婚仪式后,花烛也要一起移入洞房。

点蜡烛时有专人负责看管,看的人要保证两支蜡烛燃烧速度一致,表示夫妻白头到老的意思,如果一支快、一支慢是不吉利的。

这时候,看蜡烛的人要想办法让烧得快的蜡烛速度慢下来,也就是在蜡烛上放点盐,使蜡烛同时烧完,图个吉利。

还有一个作用,蜡烛燃烧时,会流下烛泪,看蜡烛的人要挑掉。

大蜡烛的芯都是麦秆芯,看蜡烛的人要随时把芯剪掉。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看蜡烛的人也有安全保护的作用。

问:

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花烛的?

答:

1989年第一次去爱人家的老屋里,看到她的爷爷范文尚正在制作花烛,当时他七十多岁。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江南花烛,非常惊讶,情不自禁地说:

“太漂亮了,这是什么啊?

”爱人告诉我:

“这是花烛,当地人结婚,洞房花烛时一定得点上的龙凤花烛。

”爱人向我介绍了江南花烛制作的大概情况,使我对它有了初步的了解。

问:

当时你看到什么?

答:

正在拍凤。

拍凤是花烛制作的一个重要工序,过程是:

凤羽的模具蘸水——上金粉——蘸蜡——拍在蜡烛上。

这个工序需要七八十片凤羽,是最难的工序。

问:

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范文尚?

答:

范文尚是我爱人的爷爷,1917年出生在横扇镇上的一个小商家庭。

1930年,他的父亲送他到震泽丰裕社蜡烛店学做花烛,1936年学成后回横扇开了瑞昌花烛店,为附近各乡镇老百姓制作花烛。

爷爷范文尚是横扇唯一一位从事龙凤花烛的艺人,名气很响,结婚用的花烛都是他家制作的。

因此到了结婚季节,生意很忙。

解放后,范文尚加入横扇镇合作商店,不再制作花烛。

到文革时,花烛技艺几乎绝迹。

1977,范文尚退休,出于对花烛技艺的爱好,他拿出了收藏多年、所剩无几的工具,于1984年开始重新恢复制作花烛。

1993年,范文尚的名字收入《中国民间名人录》。

2000年11月范文尚逝世,享年84岁。

问:

你是怎样开始学习江南花烛制作技艺的?

答:

我的爱人经常帮忙做江南花烛的一些简单的部件,所以,我们谈恋爱时,没有像一般的恋人那样花前月下的浪漫,而是常常陪她干活,没有看过一次电影。

我在边上看,时不时问几句。

有一次,她问我,要不要试一试?

出于好奇心,我马上回答:

“好啊。

”爱人让我试着在八仙人物的衣服上涂颜色,但第一次涂,没有经验,不知道轻重,刚一拿上手,用毛笔点了颜色准备画的时候,笔尖刚一接触蜡人就碎了。

爱人见状就笑了,她告诉我,蜡制人物很薄,用力时一定要轻。

于是又重新画,但这一次用力又太轻了,蜡人是不碎了,但颜色没有很好上去,看上去东一点西一点,很不均匀。

我又向爱人请教,按照她教的方法,经过几次的失败,终于能够给人物上颜色了。

从此以后,我经常帮爱人做一些下手的活,除了给八仙人物上颜色以外,还给制作好的花朵上金粉,同时也跟爱人学做一些小的部件,慢慢地一些小件制品我也可以独立完成,如给人物上色,浇铸人物,制作小花朵等,随着自己亲手制作小部件,慢慢地我开始喜欢上这门手艺,但我没有表现出来,心中有想继续学下去的冲动,在等爷爷的首肯。

问:

你是什么时候向爷爷提出学艺的?

答:

不敢提出来。

但爷爷一直在观察我。

我在帮忙做一些小部件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些事,这些事使爷爷对我有了另外看法,也从此开始教我做江南花烛的制作技艺。

记得我在打下手的过程中,经常发现爷爷的手上有伤着的地方,所以我平时就留意爷爷制作的过程,经过自己的细心观察发现在制作工具中要用到烧木炭的火锅,和利用木炭的火烧铁钎来烙蜡,这样就会出现铁钎伤到手的事情,我心中就在想如果改用电火锅的话,既可以控制水的温度,又卫生又干净,但没有烫蜡的铁钎了啊,那做好的小部件就没有办法安装到蜡烛上去了。

有次无意中看到修电视机的电烙铁,心中突然灵感一闪而过,把铁钎改换成电烙铁不就成了,所以我就把想法告诉爷爷,爷爷说你去试试。

后就同我爱人去选购了电火锅,同时另外制作了可以放溶蜡的容具的盖子,另外还选购了电烙铁(5W),并在电烙铁的头部重新压扁,能更好地取蜡烫小部件。

经过自己的努力,做出样品,然后叫爷爷试着用一些天,看看如何。

用完后,爷爷说此法不错,还表扬我说:

还是读书人会动脑啊,现在用起来方便也省事。

从此就改成用电的。

通过这样的事情,我更得到了爷爷的喜欢,那时我已与爱人成婚,爷爷看我也比较喜欢江南花烛,也就开口问我,要不要学习这门技艺,我开心地说:

好啊。

从此就开始跟着爷爷做江南花烛了。

问:

能介绍一下你是怎样学艺的吗?

答:

以前结婚的时节大部分在秋冬季进行,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还是非常艰苦,爷爷同意教我后,我首先学基本的剪纸工艺,如何做江南花烛上用的纸张。

纸张不是拿来就可以用的,要经过处理,特别是加厚工作的处理;其次学习制作模具,如何用山芋来制作模具,这个学习过程时不时会伤到手,好在自己的坚持,基本的模具可以自己制作。

在学习过程最不易是两个环节的学习:

一是拍凤,要一片片羽毛拍到蜡烛上去,要匀称,要构图,做好后要能看出凤凰的样子,所以这个花了好长时间去练习,有时还会被爷爷说;另外就是装配整个完整的江南花烛,从第一个部件安装上去到结束,一定要小心再小心,因为部件都比较薄,易碎,一不小心部件就破了,要重新换新的来插上去;另一个就是整个蜡烛的插入那么多的部件就又得一个布局,怎样放才好看,才完美。

经过自己的努力和不断的练习,总算基本上有点眉目了。

随着爷爷的岁数增大,加上冬天的季节,所以那时我一下班就去做江南花烛,在一起做的过程中,爷爷还会时常告诉我做花烛的具体一些手法,注意哪些地方,这样我的技艺也得到了更加精深。

从开始打下手,到装配完整的一对江南花烛都是由我一人完成,特别是做花烛上的拍凤(一片片的金色的蜡制羽毛拍在蜡烛上)与做龙头,这样关键部位的工作,我还记得在送去评展览的花烛中有小部分部件我还参与一起制作,一些构思,最后完成作品。

到后来我爷爷白天做一些部件,等到我下班后在晚上全部由我夫妻二人从头开始装配十几对花烛。

期间改进了装配的道具,但更能很好完成花烛的全部装配过程。

这样我就基本学会了制作花烛的全套工艺,江南花烛也基本学会了。

问:

江浙一带,别的地方是否还有人做龙凤花烛?

答:

嘉兴有。

我听说有个程国华老阿太,是做花烛的,就在2011年时去拜访她,当时,她已九十多岁,不在做花烛了。

她做的花烛跟横扇的基本一样,她的龙头做得较好,是蜡烛做的。

横扇的花烛,龙头是蜡烛加部分剪纸。

我想看看她的龙头是怎么做的,探讨一下。

我看过她的成品,相对而言,我们做的花烛比嘉兴的要漂亮,整体效果好。

程国华只是简单介绍了一下制作工艺,比较保守。

她的儿子也做花烛,但是很晚才学的。

听说她收过一个杭州美院的老师做徒弟,具体不清楚。

现在,嘉兴已经没有人做花烛了。

南浔现在有花烛,但比较简单,只在蜡烛上插剪纸。

问:

你现在还在做花烛吗?

答:

不做了。

除了学校上课,做一点给学生作示范。

问:

为什么不做花烛了?

答:

由于我工作职务变动,工作更加忙,爷爷身体原因不能继续做花烛,另外加上家庭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新婚的房间装修得更华丽,而在点花烛时会有黑烟产生,经常把装修好的顶给熏黑,花烛上的插件也会随着点的时间掉落下来,成在安全隐患,所以购买花烛的人家变得少了,这样江南花烛的市场也变小了,慢慢地就不再生产了,我也就安心教育事业了。

问:

横扇中学把苏南花烛制作技艺作为特色教学,具体是怎么做的?

答:

学校领导知道我会江南花烛的制作工艺,加上学校要开设学生的社团活动,所以学校领导多次与我联系,想让我把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里开设一个社团活动。

在2013秋季学期伊始,横扇中学把吴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南花烛制作技艺”作为学校的特色教学,并得到松陵镇社会事业局的大力帮助,完成了工作室的布置工作;并编写出校本教材《苏南花烛》,其中翔实记录了横扇苏南花烛的“历史渊源”、“辉煌成就”、“制作技艺”、“发展方向”等内容。

在这样的背景下,横扇中学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自身区域内的资源优势和特色,配合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开发,确立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为研究方向的课程开发。

我承担了这一校本课程的全面实施工作,在学校开设了教授花烛制作的特色班,布置了专门教室,添置了应有的设备,利用这一良好的契机,让苏南花烛的制作能够传承下去,从此江南花烛得以在学校里传承。

同年在2013年被授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基地”。

问:

你对江南花烛的传承方面有什么想法?

答:

江南花烛的第一部分即最上面的部分叫“颜照”,它把彩色硬纸剪成的各种图案的底版涂上蜡,并在周边描上金色。

底版的中间粘的是块镜子玻璃,玻璃上面写有“龙凤”、“呈祥”或“百年”、“好合”等吉祥祝福的字样,镜子四周装饰有红白相间的,涂上银边、黏上银珠的花朵。

整个“颜照”富有民族特色。

“颜照”有时也改成花篮。

花烛的第二部分即中间部分是花烛的主体。

龙凤花烛中间部分是“龙戏金珠”和“凤穿牡丹”图案,再配以三脚哈蟆等动物、花卉,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寿烛则是“寿星”、“嫫姑献寿”、“鹤鹿献寿”等图案。

花烛的第三部分即下面部分是由“八仙过海”、“刘海戏金蟾”等戏文人物蜡像和花卉组成。

花烛其余三面(两侧和背面)遍插蜡制的云片和花朵。

花烛是蜡制艺术品,遇热就会软化,不能长期保存。

因此人们赞美它“有昙花的阴艳”。

正因为美得短暂,才令人加倍喜爱和怀念。

江南花烛是一纯手工的工艺制作,所以比较难学会,我学习与传承的过程中存在一个遗憾与一个期待:

遗憾是滚龙(整个蜡烛上盘上一条龙)工艺制作没有全部学会,只看到过爷爷做的过程,没有动手做过,所以以后有机会再研究制作了;一个期待:

至今没有徒弟,想这门手艺如何在我手上传承下去。

好在现在在学校开设了江南花烛培训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