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谦翔用绿色语文将生命的美丽写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48200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赵谦翔用绿色语文将生命的美丽写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赵谦翔用绿色语文将生命的美丽写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赵谦翔用绿色语文将生命的美丽写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赵谦翔用绿色语文将生命的美丽写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赵谦翔用绿色语文将生命的美丽写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赵谦翔用绿色语文将生命的美丽写透.docx

《赵谦翔用绿色语文将生命的美丽写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赵谦翔用绿色语文将生命的美丽写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赵谦翔用绿色语文将生命的美丽写透.docx

赵谦翔用绿色语文将生命的美丽写透

赵谦翔:

用“绿色语文”将生命的美丽写透

赵谦翔,男,1948年生,吉林省吉林市人。

现任教于清华附中。

语文特级教师、北京市海淀区语文学科带头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教育硕士导师、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吉林省教育学院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客座教授。

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十杰中小学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香港柏宁顿教育基金会孺子牛金球奖得主,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发表文章百余篇,出版专著多部,尤以《绿色语文案例集锦》和《绿色作文实例实说》最能代表其“绿色语文教育”理念。

他是一个实践者,始终埋头耕耘在杏坛基层;他是一个创新者,不但超越了别人,而且还不断地超越自己;他是一个快乐者,至今诗意地栖居在绿色语文中。

他,就是清华大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赵谦翔,即“绿色语文”的探索者和实践者。

回顾自己多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他认为:

尝试“扩展式语文教学”,是他的“戊戌变法”;实验“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是他的“辛亥革命”;探索“绿色语文”,是他语文教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90年代初,素质教育的呼声在教育界风起云涌,赵谦翔老师也开始学习素质教育的新理论,反思自己十多年的语文教学,他发现自己正在灰色的泥淖中蹒跚。

“教死书”,只教语文之“毛”,不教语文之“皮”;“死教书”,“满堂灌”,“题海战术”;“教书死”,自己变成“教书匠”,学生变成了“解题机”。

本以为起早贪黑的陪读,口若悬河地灌输,牺牲节假日的奉献,这就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如今看来只能是:

舍本求末!

缘木求鱼!

南辕北辙!

于是,他暗暗发誓:

再也不能那样活!

从此,他自发开始了语文改革实验的探索。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实验的深入,他发现唯命是从于高考指挥棒的高中语文教学存在六个偏向:

只重语言文字,不重思想文化;只重照本宣科,不重激发兴趣;只重机械训练,不重美感陶冶;只重传授知识,不重培养能力;只重课内灌输,不重课外开放;只重应付考试,不重培养素质。

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一言以蔽之:

教本、学本、考本,惟本至上;编题、答题、讲题,唯考是图。

而作为重要文化载体的语文教学,其德育被架空了,美育被抹杀了,人文被淡化了,而强化了的智育也被扭曲了,这就导致了学生理想模糊、视野狭窄、文化肤浅、心理脆弱,最终连语文学习的兴趣也荡然无存。

因此,赵谦翔发出呐喊,必须勇于打破“一切服从应试”这种一统天下的局面,把语文教育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两次呐喊,两次反思,形成了他语文教育的两次变革:

“九三变法”和“九六革命”。

“九三变法”指的是他自发尝试的“扩展式语文教学”实验。

这次变法从教材改革入手,他创造性地提出了“绿色阅读”和“绿色鉴赏”。

他把唐诗宋词鉴赏辞典作为语文扩展教材,不但让学生们研读专家鉴赏,走进诗歌境界,而且还让学生尝试创作旧体诗。

这次“变法”通过了省级验收,特别是他的诗教更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验收会上,一首脍炙人口的五绝《窗中画》传为佳话:

推轩清风至,檐下燕子鸣。

探身欲抚画,我已入画魂。

“扩展式语文教学”改革实验的成功,对赵谦翔的语文教育思想有着“拨乱反正”的重大意义,它扫荡了灰色污染,“绿色语文”的教育思想初步形成。

他认为“绿色”本是个环保概念,其要点有二:

一是纯天然的,二是可持续发展的。

作为语文的“纯天然性”,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可持续发展性”,就是不仅“为高考”学语文,更要“为人生”学语文。

“九六革命”指他承担的“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实验。

这一课题以“人”的发展为核心,观察社会、体悟人生、培养人文精神是其精髓;陶冶情感、启迪悟性是贯穿其中的两条主线;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则是人格完善的前提。

“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的改革实验,把学生从封闭的教学机制中解脱出来,深化了他的“绿色语文”教学思想。

创造性阅读课丰富了他的“绿色散文鉴赏”和“绿色诗歌鉴赏”,逐渐形成了“绿色语文”教学中最富特色的完善学生人生的健身器——“绿色作文”。

赵谦翔把班会感悟课和《东方时空》课作为“无字书”,创造性阅读课作为“有字书”,“有字书”和“无字书”融会贯通,成为“绿色作文”的源头活水。

“绿色作文”使学生摆脱了“假、大、空”、“一凑、二抄、三套”的灰色作文的束缚,使他们从灰色污染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放飞到现实生活中历练悟性、开发灵性,使作文成为他们“完善人生的健身器”。

“绿色作文”,使学生眼观四海云水,耳听五洲风雷,实现了“作文”与“做人”的统一。

1999年,他担任班主任和语文教学的两个文科实验班开创了辉煌的高考成绩:

语文平均成绩112.9分,名列全省第一;有1人摘得吉林省文科(英语)状元桂冠,7人荣获吉林市市长奖励基金(获奖总数10人);有2人考入北京大学。

实现了升学考试与绿色语文教育的双赢。

在这里,我们重点探讨赵谦翔老师的“绿色语文”教学思想及其对语文课程改革的价值与意义,以进一步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

一、建构“绿色语文”,享受诗意人生

赵谦翔老师的“绿色语文”的教学观念是他进入清华附中在“清华境界”中得到进一步深化并生成的。

“绿色”概念全方位、全过程地浸透到了他的语文教学中。

身在教学一线的赵谦翔老师,深切感到当今青少年学生中的这种流行病:

贫血(缺少真情和激情)、缺钙(缺失远大理想和顽强意志)、脑膜炎(跟着感觉走,懒于理性思考)。

语文课上,讲到谭嗣同为变法而甘愿流血牺牲时,竟然有人嘲笑他“愚昧无知”;讲到林觉民舍“小爱”图“大爱”,竟然有人批评他“不懂爱情,与革命私奔”;写话题作文“创业的思考”,竟然有人嘲笑那些志士仁人“大而空,全无用,为国立功劳,自己掉脑袋”……因此,“绿化”学生的精神世界是语文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师的神圣义务!

海德格尔有一句名言“人类的本质,就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引起了赵谦翔老师的强烈共鸣。

他从小喜爱诗歌,在奶奶哼唱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中嗅到了唐诗的韵味,在孤独寂寞的不开花的“花季”,《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驱散了他心头的阴云,融化了他心田的冰霜,陶冶了他对古典诗歌的一往深情。

因此,诵诗,品诗,写诗,教诗;从“诗内诗”到“诗外诗”——朝吟暮赏,口诵心惟,日熏月陶,怡然自得。

他从内心里说:

“教绿色语文,享诗意人生!

”可见,“绿色语文”的本质就是充满诗意的语文。

经过十几年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赵谦翔的“绿色语文”教学理念日趋成熟,他总结道:

“绿色语文”就是培养“亲情”的语文。

这“亲情”就是对中华民族的母语一往情深、地久天长的钟情。

“绿色语文”就是培养“爱心”的语文。

这“爱心”就是爱自己、爱他人、爱祖国、爱人类、爱自然的博爱之心。

“绿色语文”就是培养“习惯”的语文。

这“习惯”就是“含英咀华”地读,“锤章炼句”地写,“语不惊人死不休”。

赵谦翔老师对“绿色语文”教学的实践和探索,是他在反思自己十几年教学实践和两轮教改实验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绿色语文”是一种理念的倡导,是对急功近利、唯考是图的“灰色语文”的一种匡正。

“绿色语文”教学实验也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语文陶冶性教学的一次尝试,它必将对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赵谦翔老师指出“绿色”本是个环保概念:

一是纯天然的,二是可持续发展的。

所谓“纯天然”,是指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本真属性的回归,语文是返璞归真,不加雕饰,充满真、善、美的人文学科;它是对急功近利、唯考是图的“灰色语文”的叛逆和挑战,不仅“为高考”学语文,更要“为人生”学语文,因而它是“可持续发展的”。

“纯天然”与“可持续发展”构成了“绿色语文”的本质特征。

“绿色语文”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其实质是使人的智力和潜能得到全面发展,人的精神素质和人生境界全面提高,为学生打下“终身发展的底子”和“精神的底子”,最终促进学生精神的健康成长、个性的健全发展。

“绿色语文”是培养“爱心”的语文,爱是一种博大的情感,爱自己、爱他人、爱祖国、爱人类、爱自然,浸透于爱之中的,是对人生命的珍爱与敬畏,是自我个体生命与外在生命的情感联系,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系的生命欲求,是人情美,人性美的集中体现。

培养了这种爱心,就会有效地治疗青少年“贫血”、“缺钙”、“脑膜炎”三种流行病。

“绿色语文”充满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尤其注重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它始终把启迪个人的悟性作为语文教学的脉络,学生对人生、对社会、对青春、对生命独特的感悟,是心灵之门瞬间开启时闪烁的智慧的火花,是学生个性与创造力的展现。

在“绿色语文”的课堂上,始终充满民主和谐的氛围,师生轻松愉快地与文本对话,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思想和情感进行毫无顾忌地碰撞、交流、共振,最后达到默契和共鸣,生命在课堂上飞扬,课堂成为学生灵魂栖息的乐园。

“绿色语文”,与其说是一种教学理念,倒不如说它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在充满绿色的语文世界里,我们感受到了勃勃的生机,感受到成长中的生命,绿色盈目,绿溢心田。

二、“绿色阅读”教学实验的探究

赵谦翔的“绿色阅读”发轫于“扩展式语文教学”改革,在这个实验中,他创设了“绿色诗歌鉴赏”和“绿色散文鉴赏”。

在“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实验中,他又开创了“创造性阅读课”,其中包括的古典诗文课、当代文学精品课,是“绿色诗歌鉴赏”和“绿色散文鉴赏”的进一步丰富和深化。

进入清华附中,他又开创了“青春读书课”和“绿色文言教学”。

可见,赵谦翔的“绿色阅读”主要包括“绿色散文鉴赏”、“绿色诗歌鉴赏”和“绿色文言教学”三个部分。

赵谦翔把绿色阅读归纳为:

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并进一步阐释:

读好书,利人;好读书,养人;读书好,成人。

因此,绿色阅读可以利人、养人、成人,可以实现学生素养与教师涵养的双赢。

(一)读好书,讲的是要有好的读本

读好书,讲的是要有好的读本,也就是不读那些低级趣味的书,少读那些流行通俗的书,多读一些中外经典的书:

文学的经典,艺术的经典,哲学的经典。

经典,是英雄、巨人、大师人格的结晶,是人类在探索真善美的进程中,大浪淘沙后沉积下来的赤金美玉。

只有阅读经典才会继承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只有继承经典,才能有人类文化的新创造和新发展。

赵谦翔老师认为,流行通俗的书,当然也有它存在的价值和理由,但它们永远也不应该霸占学生读书的全部领地。

一个只懂得迷恋艳情武打、感官刺激,不懂得追求英雄伟人高尚心灵的民族,将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罗曼·罗兰指出,人“靠心灵而伟大”。

追逐英雄伟人的足迹,就有可能“使英雄的种族再生”——即使我们自身成不了英雄,但毕竟还可以成为滋养英雄的泥土。

因此,赵谦翔强烈呼吁阅读经典,他认为英雄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从来就是孪生三姐妹,其治愈“贫血”、“缺钙”、“脑膜炎”的药效,绝不亚于“脑白金”。

(二)好读书,讲的是要有好的读书方式

读书是重在整体感悟、涵养精神,还是重在肢解文本、获取知识,这是绿色阅读与灰色阅读的第一道分水岭。

如今流行的显然是后者。

原因何在?

在于阅读教学俯首听命于高考指挥棒。

高考如何设题,阅读就如何设问;训练的习题做完,读书的目的就告成。

于是,文本的内容被五马分尸,学生阅读所得仅限于语言或章法上的某些知识,至于整篇文章所表述的人文精神,则被买椟还珠式地放弃了。

这是一种阉割文本灵魂的阅读教学:

没有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只有读者对文本的肢解;没有读者与作者的对话,只有读者对作者的曲解;没有读者与编者的对话,只有读者对人文教育目的活生生的剥离。

绿色阅读坚决反对这样的读书方式。

重在“求同”,还是重在“求异”,这是绿色阅读与灰色阅读的第二道分水岭。

如今流行的依旧是:

只“求同”,不“求异”。

“求同”,本来是指准确把握文本原意,但在某些老师那里被篡改成从教学参考书上抄来的统一标准答案,于是,“求同”则成了“死读书”的代名词。

求异,本来是指读者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或赞同,或反对,或补充,或超越,但在某些老师那里又被误解为放任学生脱离文本随心所欲地评说。

绿色阅读认为大有必要对“求同”与“求异”加以“正名”。

“求同”不是主观外加的什么金科玉律,而是文本内在的精神本质。

“求异”不是随心所欲地断章取义,而是在充分尊重文本的前提下的张扬自我。

“求同”是继承,“求异”是发展;“求同”是吸收,“求异”是创新。

“求同”不能限制过死,“求异”不可放得太活。

只“求同”不“求异”,就是死读书,读书死;既“求同”又“求异”,才是活读书,读书活。

读书以“求异”为主,理由有三:

首先,书是用来“开发”生活而不是“规范”生活的。

既然每一本书都是作者对生活的“注解”,而生活本身又是绚丽多彩的,那么每一个生活的参与者就都有权对生活给出自己的“注解”,这才是让书本为生活服务。

其次,即使我们所读的书句句是真理,世界上的真理也不可能被穷尽。

因此,如果以“求同”为读书目的,势必不利于激发和引导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最后,一味地讲“求同”就会误导学生揣摩老师的意图,追随老师的思路,结果势必把自己鲜活的灵感、新颖的思想或个性的表达扼杀在摇篮中。

灰色阅读的要害在于唯应试马首是瞻。

考试从检验学习的手段异化为做人治学的目的;读书从涵养心灵的田园,蜕变成谋取功利的钥匙。

这种教学早已潜移默化地在某些教师的头脑中铸成了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

教书务必“求同”,不求同,就是书白读、课白上了。

“求同”常常是显性效益,“求异”常常是隐性效益;“求同”常常是近期效益,“求异”常常是远期效益。

“求同”与“求异”虽可作轻重之分,但不可有取舍之别。

“求异”固然是读书的重点,而“求同”则是必要的前提。

只有将“求同”与“求异”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全面落实读书育人的根本效益。

(三)读书好,讲的是读书的效果

读书好,讲的是读书的效果。

读书好,好在“双赢”。

1、学生人文素质与应试成绩的双赢

目前的灰色阅读教学显然存在着“数量少”与“内容狭”的问题。

所谓数量少,就是还有相当多的老师不敢越雷池一步,只把语文教学封闭在6本语文教科书和6本教学参考书内,把学生的课外阅读当作分外之事弃置不顾。

然而,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那些在高考场上独领风骚的学子,全都是那些阅读视野十分开阔的读者。

因此赵谦翔一直笃信语文学习其实是一个包括课内与课外、有字书与无字书在内的综合学习体系。

课内求精专,课外求博宽。

悟性砺书卷,能力锻大千。

知识固可贵,素质更高瞻。

课堂处处有,乐学当为先。

所谓内容狭,就是在灰色阅读教学中,文本总是被某些老师有意无意地做了外科手术,将形式与内容活生生地剥离开来,抛弃活生生的人文精神,留下干巴巴的语言文字。

其实,作为具体文本的语言文字与人文精神,本是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的,语言文字的修养和人文精神的进步应当是在读书中同步进行的。

读书在养气,目的不宜狭;

含英咀华久,谈吐气自华。

切莫陷题海,丢瓜捡芝麻;

逐本真要务,积厚自勃发。

由于日常灰色阅读教学存在着数量少、内容狭等弊病,每当高三临考前,孤陋寡闻、见识短浅、精神疲软、人格卑下等心理疾患便在作文训练中集中爆发出来,然而老师们也只好在这不幸的轮回面前哀叹: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优美的文字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从经典中读出来并付诸写作实践练出来的。

美好的人文情怀不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也不是自己凭空悟出来的,而是在经典的氤氲书香中熏陶出来的。

因此,只有把“读好书、好读书”认真地抓起来,才是解决人文素质与应试成绩双赢的根本途径。

2、学生素养与教师涵养的双赢

苏轼云:

“腹有诗书气自华。

”孟子云: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韩愈云:

“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这里的“水”就是所养之气,“物”就是所写之文。

显然,这些大师都极为看重“养气”的作用,而“养气”和“养文”其实是同步进行、并肩发展的。

所以,腹有诗书不但“气”自华,而且“文”自华。

只有读好书、多读书,学生才能具备健康的素养和生花的妙笔。

对于读书,赵谦翔感慨万千,情有独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何以解忧?

惟有读书。

人生多艰,人情多感。

莫名的忧愁、无由的空虚、无赖的寂寞,不时袭来。

一书攫目,便可与大师对话,与巨人聊天,与伟人谈心。

或如甘霖润禾,或如醍醐灌顶,或如知音邂逅,无不阴霾一扫,心花盛开。

何以解愚?

惟有读书。

读《论语》,读《孟子》,读《庄子》,读《古文观止》……读唐诗,读宋词,读元曲,读大师鉴赏……读梁漱溟,读李敖,读余秋雨,读余光中,读王小波……读《文学是什么》、《哲学是什么》、《美学是什么》……这才发现:

文学原来如此多彩,思想原来如此多元,精神原来如此多姿——这才悟得:

语文教学本该千姿百态。

赵谦翔老师在“青春读书课”中还搞了一个小小的发明——“三精”牌“一言心得”,即阅读文章后,用一句话写出自己的感悟心得,把师生间的“口耳授受”变成“心心交流”。

他认为,这种“一言心得”一要“精诚”,说发自内心的话;二要“精练”,说言简意赅的话;三要“精妙”,说富有文采的话。

师生在讲评中对话,在对话中交流,师生在对话中,思想碰撞、情感交流,提升了人生境界,构筑了师生的精神世界。

因此,赵谦翔认为:

读书可以愉悦心情,不是加压,是减负;

读书可以开拓视野,不是束缚,是解放;

读书可以激发潜能,不是复制,是升华。

三、“绿色作文”教学实验的尝试

绿色作文,是赵谦翔多年探索的结晶。

他看到应试机制下,学生“唯考是图”,作文蜕变成“谋求分数的敲门砖”,“假、大、空”的灰色作文甚嚣尘上,灰色污染,愈演愈烈,在这种背景下,他呼唤绿色的回归,提出了“绿色作文”说。

“绿色作文”以人为本,把“作文”与“做人”融为一体。

他开源引流,把“无字书”(《东方时空》感悟课、班会感悟课)和“有字书”(创造性阅读课)作为“绿色作文”的“源头活水”,指导学生说真话,说心里话,从而避免了说“假话”、“空话”。

赵谦翔始终把“悟”作为“绿色作文”的灵魂,提倡以“思之吾”为荣,以“吾之思”为乐。

在他的“绿色作文”教学中,他指导学生感悟亲情、感悟时事、感悟高三、感悟自我、感悟自然、感悟生命、感悟爱情、感悟死亡、感悟青春、感悟名人,这一系列的感悟文章,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境界,净化了学生的灵魂,真正起到育人、树人、立人的功效。

在“绿色作文”教学中,赵谦翔还善于引导,每次作文前,他用“激情导语”点燃学生情感的火把,在师生情感的碰撞中,把学生引入写作的亢奋状态,使他们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达到情动于衷,文发于外;泼墨于纸,铸魂于心。

赵谦翔认为:

绿色作文,有理念,无教条;有途径,无模式;有创造,无桎梏。

他在“绿色作文”教学中,无意追求什么“模式”、什么“套路”并命名“某某作文教学法”,因为一旦搞成这样,那就离“教条”和“桎梏”不远了。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有适合自己的东西,才是最好的,刻意追求模仿,无异于邯郸学步。

因此,在这里,赵谦翔只把“绿色作文”的几点要旨,介绍给立志作文创新者,留下许多广阔的空间,让他们去开发,去创造,去完善,以使“绿色作文”永远充满勃勃的生命力!

(一)救救孩子,呼唤绿色

如今,“绿色”流行,正值鼎盛:

大气污染了,有人呼唤绿色;河水污染了,有人呼唤绿色;粮食污染了,有人呼唤绿色;住宅污染了,有人呼唤绿色。

可是,作文污染了,谁来呼唤绿色?

灰色污染,由来已久,受苦最烈当属学生。

请听他们的揭露:

作文有三招儿,一凑、二抄、三套。

“凑”——名言警句加时兴材料,自己信不信无关紧要。

“抄”——考试之前苦背“范文”,考试也能屡屡中标。

“套”——“文章格式总分总,学习雷锋不能少,要是考我议论文,就把决心誓言表。

”这种污染过的文章,或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或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死不死活不活,黑不黑白不白,名为“灰色作文”堪为最当。

再听听学生的控诉:

“从不敢直抒胸臆,也不敢文思飘逸,因为那样虽会让自己的性情得到真正释放,却会使作文卷头的分数大打折扣。

在蹒跚中前行,在小心翼翼中探路,生怕自己妙手偶得的狂言或不甘平庸的妙语,令判卷老师大跌眼镜。

灰色污染似无情杀手,用锁链捆住了我们的手脚,用利刃阉割了我们的精神!

”身处灰色污染下的莘莘学子,怎能不畏之苦之不得已而为之,又轻之厌之如敝屣而弃之?

灰色污染,愈演愈烈,绝非杞人忧天;呼唤绿色,救救孩子,实属当务之急!

拯救孩子,务必扫荡灰色;扫荡灰色,才能还我绿色。

绿色作文,非只天才能之,人皆能之。

为此,“还我绿色”,就是清除作文的灰色污染,发掘心灵的绿色资源。

只有教师在作文教学的全过程,特别是讲评环节中,锲而不舍地除灰布绿,少则一学期,多则两学期,必能使大多数学生心悦诚服地踏上崭新的绿色作文之旅。

一位同学在《持灯者自省》中说道:

“有人曾经点亮过我的灯,他就是赵老师。

他试图用他那独特的绿头火柴点燃我的心灵,照亮我的作文,但火苗只着了一瞬,就又被灰尘熄灭了。

但赵老师一次又一次的绿色作文讲评,终于使我认识到:

只有我自己才能使手上的灯还原绿色,只有我自己才能使火苗重新燃烧——然而,从前我的火柴在哪儿?

噢,Sorry,我在用它掏耳朵!

另一位同学在《“绿色作文”再悟》中说道:

“通过这次作文讲评,我发现,比起绿色作文来,我更应该去绿化思想。

思想上有了火花,作文自然绿得发光。

”可见,实现写作观念的变灰为绿,是“还我绿色”的根本,而教师对绿色的不懈追求,是还我绿色的关键。

(二)以人为本,开源引流

“灰色作文”与“绿色作文”的本质区别何在?

前者是“谋求分数的敲门砖”;后者是“完善人生的健身器”。

“绿色作文”发源于做人,复归于做人——绿在“以人为本”。

然而令人忧虑的是,一种“流行病毒”正侵蚀着中小学生的肌体:

只重应试升学,不思修身做人;只重投机取巧,不思踏实苦学;只重感官刺激,不思呵护心灵;只重眼前享乐,不思未来发展。

这种“流行病毒”导致了三种思想病广为流行:

一为“贫血”——亲情冷漠,激情偏执;二为“缺钙”——胸无大志,意志薄弱;三为“脑膜炎”——缺乏理性,跟着感觉走。

致病原因,不外三种:

某些唯考是图的家长在怂恿,某些唯考是图的媒体在诱惑,某些唯考是图的教师在误导。

有位自视“看惯秋月春风”的高中语文老师,在新生入学之际就谆谆诫之以17字作文箴言:

“开头至关重要,结尾马虎不得,中间无所谓。

”呜呼,灰色之泛滥久矣!

垃圾之扫荡难矣!

作为一名良知未泯的语文教师,绝不能听任“灰色作文”肆虐横行。

赵谦翔认为必须针锋相对,自觉地在作文训练的过程中担起指导做人的责任。

作为一次完美的绿色作文训练,务必具备以下三个环节:

激活悟性,使学生“心动”;指导写作,使学生“笔动”;引导落实,使学生“行动”。

三者之中,“心动”是本源,“笔动”是关键,“行动”是归宿。

没有“心动”只有“笔动”,只能写出充斥假、大、空、废“四话”的灰色文章;既有“心动”又有“笔动”,才能写出健心润笔的绿色文章;至于“心动”“笔动”之后,追求“行胜于言”,做到“三动”兼备,方始登上训练“绿色作文”的理想境界。

情动于衷,文发于外;泼墨于纸,铸魂于心。

把“作文”与“做人”融为一体,此乃“绿色作文”之本。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绿色作文”的活水从何而来?

既非来自教师的灌输,也非来自题海的浸泡。

它的源头,来自包罗万象的大千世界。

新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这对打破作文教学一潭死水的封闭局面,无疑起到了开源引流的治本作用。

赵谦翔老师开创的《东方时空》感悟课,即是一个成功的尝试。

让学生从收视《早间新闻》、《东方之子》、《百姓故事》、《时空报道》等节目中,自选题材,自定角度,自拟题目,书写个人感悟,努力营造一种“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学习情境,从而为“绿色作文”引来常流常新的活水,使学生解除了“无米之炊”的苦恼,也摆脱了咀嚼个人琐碎悲欢的樊笼。

(三)以真为纲,启迪悟性

“题材”是文章之“肉”,固不可缺,但“悟性”是文章之“魂”,尤为重要。

没有“悟性”就无法对写作素材进行加工制作,从而提炼出独到的主题,文章自然就“绿”不起来。

何谓“悟”?

在赵谦翔看来,“悟”乃“心”与“吾”的合成。

孟子曰:

“心之官则思”。

故从左往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