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比较文学学科现状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04618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0.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国比较文学学科现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美国比较文学学科现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美国比较文学学科现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美国比较文学学科现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美国比较文学学科现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国比较文学学科现状报告.docx

《美国比较文学学科现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国比较文学学科现状报告.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国比较文学学科现状报告.docx

美国比较文学学科现状报告

第一部分

美国比较文学学会的三篇报告

列文报告(1965年)

专业标准报告

近年来比较文学在全美专科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蓬勃发展,若没有“国防教育法案”(NationalDefenseEducationAct)的支持,恐怕是难以实现的;不过,它也标志着一场运动的成熟,推动这场运动的因素包括:

语言教学兴趣的复兴,与“大书”有关的各种教学安排和课程的引入,以及战后国际反动声浪和国际交流的兴起。

据我们的秘书的详细调查显示,如今,我们的学科已被列入全美大约80个学术机构的名下,而且每学期都在增加。

上述表现一半以上是在最近5到10年中才出现的,因此,也可以说它们眼下仍处在形成期,显然,无论未来趋势如何,它们都将对整个学科产生极大的影响。

美国比较文学学会(ACLA)的会员,大致说来,信奉一套共同目标。

为防止学科发展过于泛滥,我们急需一套最低标准。

一个首要问题是,每一个机构都增设比较文学,这样做是否合适,是否可行?

比较文学是否在语言准备和思想视野上有特殊要求,所以要提高它的门槛,专为高素质的学生开放?

它是否要求语言系和图书馆必需具备一定的实力,而实际具备这个实力或符合此标准的专科院校甚至综合性大学目前并不太多?

有鉴于此,我们大胆提出这样一个建议:

那些尚未增设比较文学课程的院校和大学,在考虑增设比较文学之前,应当首先检查其自身机构,并对其他地方的设施和条件做细致考察。

这把我们带到了第二个问题,工具性的问题,其答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比较文学的增设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是成立一个系,还是放在一个系之下,或是组建一个委员会?

只要这些区分仅仅是名义上的,这就不是什么关键问题;而且,各地的组织机构和具体人员情况都不一样,自然在做法上就各自不同。

关键在于,我们需要认识到,增设比较文学的课程不是为了与其他语言和文学专业的课程构成竞争,而是为了促进和连接它们,因此,也就需要各系科之间在某种程度上的相互依赖。

从这个意义上说,比较文学必须始终包含某种系科之间的交互作用,因为它必须利用专家学者们的合作,通常由英语系或现代语言系的(尤其是涉及相互关系领域的)一位或多位专家来主持;不过,这应当是一种过渡方式,其最终目标是一种更为独立的组织形式。

这种跨系的委员会应当是发展初期的一种最可行的组织方式。

目前,纯属比较文学的教授席位寥寥无几,比较文学教席的拥有者(或其他被任命者)能在其他系保留某些关系或许对双方都不无益处。

当然,独立自治的系可能在财政预算方面享有优势,同时,由一个核心教授和其他专业同事所组成的团队也便于行政上的管理。

此外,我们或许还需要考虑文学之外的学科与比较文学的相关性,尤其是语言学、民俗学、艺术、音乐、历史、哲学,或许还有心理学、社会学以及人类学。

严格确立自己的位置有助于我们认清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

进一步认清位置也有助于我们做好课程设置方面的工作。

有证据显示,在许多不使用官方名称的机构之中,那些一向不会进入核心课程的课程——那些应语言的要求而提出的跨越通常界限的课程——却进入了核心课程,以处理诸如小说之类的文类或诸如文艺复兴之类的运动。

如今,对于一些需要技术支持的领域如戏剧,或一些离不开观念史的领域如启蒙运动等课程,使用一定数量的翻译文本是情有可原的。

本科生中的一些佼佼者是例外,可以引导他们阅读一种或两种以上的外文原文,尽管要培养他们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竭尽所能。

可是,文学教师不可能对他们所教授的东西样样精通,若要求他们阅读教学活动中涉及到的各种原文,这是否太过苛刻?

只要我们能把这类课程和比较文学课程明确区分开,就不需要过于介意外国文学的翻译问题;只要在比较文学课程中有相当大的比例在运用原文,那么也应该允许对一些冷僻的语种使用译文,如果连这也不允许,就未免过分纯粹了。

可以想见,本科生阶段的“人文综合”或“世界文学”或“大书”与作为研究生阶段的比较文学学科的课程也需要做一区分。

在研究生阶段,为获取更高学位而设计的项目,其大量课程显然需要在跨系合作中完成,只有在跨系合作中,文学史的发展进程和具体文本的分析才能得到充分到位的讲授。

对于这些课程,我们不但不能考虑撤换,反而需要逐步建设。

另一方面,这些研究需要通过一系列研讨课的方式加以整合,研讨课可以打破民族界限,把攻读各种不同文学和关注不同文学问题的学生聚集在一起。

例如,批评史有助于学生明确其术语,组织其知识,同时,翻译实践、韵律比较以及文体风格的分析可以使他们亲身体验到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的同异关系。

既然我们的研究生按照各自兴趣分散在不同的课程和不同的系,一个明智的做法是,给他们所有的人提供一两门基础课,比如关于文学理论、文本方法或技术问题的高级研讨课。

这类课程经常把一些更具冒险精神的学生从其他专业中吸引过来,而课程本身也因他们的到场而受益。

比较文学为其他文学系的学生提供了某种服务,而外系学生的加入又开阔了本系学生的思路,这样一来,比较文学也就因为顺带惠及他者而得到了回报。

至于本科生教学的恰当方案,比较文学的情况大概最难做到名实相符。

大约有20多个位置可供选择,这个事实恰恰说明它会留在这里。

应该相对苛刻,宁少勿滥,在这一点上,似乎能达成普通共识。

最大的妨碍是本科生在语言上的限制;可是,尽管“比较文学”的学位是为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工作而保留的,但它有时也向以下情况开放:

涉及多种语言的专业如古典学,或者一门额外的语言与其他相关学科结合的情况。

比较文学的研究生培养方案更希望它们的候选人受过一门以上坚实的语言训练,而不是浏览过大量的翻译文本或二手的文学史书籍。

有一两所大学仍要求比较文学博士候选人必须具备某一领域的文科硕士学位,这样一来,本科生的培养方向更难辩识,也使候选人更不容易从一两门语言发展为三四门语言。

从另一个极端来看,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机构一直集中力量来培养比较文学领域的专门硕士。

至于博士生培养,我们大多同意,每个候选人都应该有一个坚实的专业领域,以此为基础来拓展他的比较文学兴趣。

既然比较文学没有多少教席,那么他应当有能力开设某一专业院系所需要的他的专攻领域内的任何一门语言课,如西班牙语、俄语等。

换句话说,他应当掌握一种文学史的完整的历时发展脉络,并熟悉其语言文献背景,也就是说,要熟悉其语言的历史以及能阅读其早期文献。

然后,他还应该在其研究时段或他所关注课题的范围内,至少熟悉一个到两个小领域。

当然,我们还寄希望于他对其他领域的好奇心(虽然不要求精通),并且随时关注批评和学术研究的方法论。

当然,不应该因为注重批评方法以及保持对现代学术的兴趣而忽视了扎实的历史训练;一种真正比较的方法既适用于当代也同样适用于过去。

一些辅助语言特别是法语和德语对学生会很重要,即使对其文学没有专门研究。

虽然梵语或其他古代语言的地位逐渐提高,以适应日益增多的跨越东西方文学界限的研究课题;不过,古希腊语和拉丁语对于所有西方文化研究者仍具有独一无二的重要性。

对于一个靠吸引丰富多样的思路才兴旺发展起来的学科,它的候选人不可能靠单一的经典就能获得入选资格。

理想地说,他们应该同时具备高水平的语言能力和批评素质;在实际中,他们经常或偏重这一边或偏重那一边。

我们应该在二者之间尽量保持平衡,正如我们在广度和深度两方面互为补偿一样。

应该坦率地承认,跟大多数单科语言和文学专业相比,获取比较文学的博士学位需要的时间更长,如果哪个学生对此稍有踌躇,就应该鼓励他选择传统专业。

如果我们宣称比较文学系比其他兄弟系覆盖面广,我们就应该老实地承认,我们必须更努力地工作,否则,人家就会怀疑我们投机取巧。

勿庸质疑,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抓住一切出国留学的机会。

当然,我们也希望有那么一天学生们可以在美国各大学的比较文学项目中更自由地移动。

关于比较文学的“美国学派”的说法不绝于耳,有鉴于此,我们还是要重申我们这个学科的国际主义信念。

由于一些不能不考虑的历史原因,某些国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开拓性的成绩,例如某些时段和某些类型的关系研究确实更加突出。

我们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利用更新的解释方法,与此同时,也没有理由忽视前辈和彼岸同人所取得的建树。

相反,我们之所以能够从战后以来一步步发展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美国的文化多元主义,特别是对欧洲人和欧洲观念的接受能力。

前一代人充其量会把比较文学看作对本国文学史的补充,对多数学术共同体而言,它则是一种极大的奢侈。

可是,随着文学和语言学科重新审议自己的标准并重新组织课程,比较文学正逐步从外围走向中心。

以下的说法大概并非夸大其辞:

我们与其他兄弟院系必将形成越来越密切的合作关系,而不是敌对关系;如若不能同时满足它们的标准,我们也就无法确保自己的标准;如若成功,我们就能共同发挥人文学科的最大潜能。

附录:

本科生项目

我们承认比较文学主要是一个研究生科目,但也不能不看到,在全国范围内的各种机构中,本科生项目一直在稳步发展。

有鉴于此,比较文学的本科生项目也急需制定最低标准,其具体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生项目大为不同,需要分别对待。

我们相信,如果规划合理、方向正确,比较文学的本科生项目对于学生的教育经历和成长将发挥有益作用,而且,它也为比较文学的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是,也应该认识到,并非所有的机构都能够或应该提供这类项目,正如不是所有的机构都愿意提供比较文学的研究生教育一样。

目前看来,有一些机构宁愿增加比较文学课程,而不是做成一个专业领域。

既然比较文学的本科生项目正在酝酿或已经存在,我们认为它应当满足若干最低标准:

一、机构

1、必须同时具备古典和现代语言文学系。

专业多样且平衡发展特别重要。

2、在直接从事比较文学项目的教师队伍中至少有一位具备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或受过同等训练。

3、图书馆必须在几种语言和文学方面有足够的馆藏。

二、项目

1、比较文学的本科生培养必须满足以下两类学生的需要:

一类是准备进入比较文学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一类是其他对文学研究感兴趣的学生。

2、一个完备的课程设置应该囊括以下内容:

主要历史时期、主要运动和主要文类,以及若干具体课题。

对于后者,推荐自学方式。

三、比较文学专业本科生的最低要求

1、至少用原文学习两种文学,古代或现代(其中之一为英语)。

2、至少深入学习一种文学。

3、如果一门文学是用英文学习的,那么打算继续研究生学习的学生应当掌握一门第二外语的阅读能力。

4、本科生的高级课程需要有相当数量的原文阅读。

这些课程的学习应该提供国际视野的训练,而且这些课程应该由一位受过比较文学专业训练的教师来讲授。

5、熟悉从古代到当代的西方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

四、非比较文学专业的学生

1、作为服务性课程,比较文学的本科生课程是自由教育中的一个合理的和有价值的部分。

2、指导教师应该具有比较文学的博士学位或同等学术背景,应该有能力处理全部原文文本。

3、课程应当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比较性。

仅涉及单一民族文学的课程不应当归入比较文学课程之列。

4、只要可能,为达到教学效果,应区别对待比较文学专业的学生和仅阅读翻译文本的学生,如果不能区分,应当制定一些标准以确保比较文学专业的学生阅读原文。

如果在同一课堂上既有本专业的学生也有不具备任何外语能力的学生,为了不影响授课标准,对于指导教师来说,随时做好这一类准备工作特别重要。

我们相信,只要具备适当的条件,比较文学的本科专业能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提供坚实基础。

它的优点在于,在本科生阶段就早早地传授给学生一种比较的眼界,以及在广度和深度上同时并重。

学生进入比较文学领域通常相对教晚,强有力的本科训练对于未来的研究生学习自然会起到增强和支撑作用。

但是,比较文学的学习必须与深入细致的单一民族文学训练同步进行,研究生阶段如此,本科生阶段也是如此。

这一点怎样强调也不为过。

艾德礼(A.O.Aldridge);比奥(ChandlerB.Beall);布洛克(HaskellBlock);弗里德曼(RalphFreedman);弗兰兹(HorstFrenz);德西耶(J.C.LaDerière);雷诺阿(AlainRenoir);韦勒克(R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